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44

第44章 兵以食为天

谯周看到的天象,司马懿也看到了。

当诸葛亮兵分五路,六出祁山的消息报知曹叡后,曹叡急忙着找司马懿商议对策。司马懿说:“臣夜观天象,见中原之气正旺,彗星犯于太白,不利于西川。诸葛亮自负才智,逆天而行,又来入寇,乃是自取死路。我愿领兵出征,必破蜀兵!”

曹叡听司马懿这样说,当然很开心。但是三年前名将张郃在追击中被诸葛亮射杀于剑阁木道门的那一幕依然让曹叡心有余痛。

曹叡谋略深远,当然能从这几次拉锯战中发现采取战略防守才是最好的应对。司马懿基本上也是这么做的。但问题在于,防守战略确实能把诸葛亮拖到不得不退,但追击与否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不追,眼睁睁看着对手全身而退,实在不甘心。如果去追,往往就会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损失惨重。

曹叡痛定思痛,还是担心司马懿过于乐观了,于是在司马懿临行之前,特意嘱咐说:“爱卿,你到了渭水之滨安营扎寨,一定要坚守为上,挫蜀军的锐气。如果蜀军久攻不下,诈退诱引,你一定不要追击!等到蜀军粮尽,那时再乘虚攻击,则取胜不难。这才是长久之计,切勿怠慢。”

司马懿明白曹叡的意思,领命而去。

这时诸葛亮率领十万蜀军,已经在南扼斜谷,北临渭水的五丈原上安下大营。司马懿赶到之后,决定在渭水南岸安扎自己的营寨。司马懿这样做,其实是有风险的。如果为了安妥起见,司马懿可以在渭水北岸扎营,与诸葛亮隔着渭水相望。

但是,生性谨慎的司马懿为什么要冒这样一个险,将自己的大军置于背水一战的境地呢?难道司马懿是想违背曹叡临行前的指示,与诸葛亮决一死战吗?

司马懿当然不是这样想的。所谓坚守不出战略,其根本的前提就是蜀军粮草供应困难。而渭水南岸正是魏国百姓与军粮储备之地。如果司马懿为了安全而在渭水北岸屯扎,就等于是将粮食拱手相让给诸葛亮。那么,蜀军就地取粮,就不再担心持久战了。所以,司马懿宁愿冒险,也要在渭水南岸屯扎。

司马懿仔细察看地形,发现渭水北岸有一处高原,叫做北原。司马懿想到,如果诸葛亮派一支偏师,渡过渭水,攻占北原,就会对自己形成夹攻之势。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司马懿立即命郭淮领本部兵马在北原上驻防。

司马懿想到这一点时,诸葛亮也想到了,只不过比司马懿慢了半步。诸葛亮派魏延、马岱引兵渡过渭水,去攻占北原,同时,令王平、姜维、廖化等人分三路去攻打司马懿的大营。郭淮捷足先得,居高临下,将魏延马岱击退。蜀军的另三路兵马也被早有防备的司马懿击败。

蜀军大败,司马懿随后却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方挑战,司马懿只是置之不理。

诸葛亮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极其毒辣的招数来。他立即派费祎赶往建业去见孙权,请求东吴出兵。

孙权见时机难得,当即决定出动三路军马想曹魏发起进攻,他本人也亲自赶到前线,御驾亲征。曹叡闻报,兵分三路迎战。曹叡与太尉满宠也亲临前线指挥。

司马懿这边则继续高沟深垒,绝不与诸葛亮正面决战。

诸葛亮这一次顶着国内巨大的反对压力出兵,实属势在必得。但他的软肋被司马懿死死抓住,诸葛亮只能想办法破解僵局。

绝境往往能催发出一个人最大的潜能。绝顶聪明的诸葛亮在重重压力下,竟然构想出了“木牛流马”的精妙设计。

这木牛流马制造完成后,可以上山下岭,行走如飞,而且无需耗费任何粮食。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难题就是粮草供应。蜀道艰难,运粮不便,耗日持久,一路走来,运粮的兵丁与马匹就将粮草消耗了大半。而有了木牛流马,不但运粮效率大增,而且途中消耗大减。诸葛亮将这个天才般的创意付诸实施后,很快就解决了困扰蜀军多年的大难题。

司马懿得知后,大吃一惊,说:“我之所以采取坚守战略,就是因为蜀军的粮草不能及时供应。有了这木牛流马,诸葛亮就能毫不费力和我打持久战了。”

诸葛亮又给司马懿出了一个大难题。司马懿左思右想,突然灵机一动,当即唤来张虎、乐綝二将,吩咐他们去候在蜀兵运粮必经之路上,伺机伏击,抢夺三五匹木牛流马回来。

张虎、乐綝依命行事,果然趁蜀兵不备,抢回来四匹木牛流马。司马懿大喜,找来能工巧匠,让他们将木牛流马一一拆解,然后依样仿照。

司马懿用这个办法,不到半个月就制造出了两千匹木牛流马,与诸葛亮的一模一样,运转灵便。

司马懿随即下令,让镇远将军岑威率领一千军兵,驱着这两千匹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往来不绝。

司马懿自以为得计,却不料早已坠入诸葛亮的彀中。

蜀兵将魏兵抢走木牛流马之事向诸葛亮汇报。诸葛亮哈哈一笑,说:“正合我意!我就是希望他来抢几个木牛流马。我们很快就要得到大批粮草资助了。”

诸葛亮低声叮嘱王平一番,然后让他领兵,扮作魏军,连夜悄悄渡过渭河,绕过北原去袭击魏将岑威的运粮队伍,将魏军的两千匹木牛流马尽数抢了过来。

王平等人赶着木牛流马路过北原,被魏军挡住去路。王平手下军兵,早得诸葛亮指点,伸手到木牛流马口中,将舌头扳转过来,然后一哄而散。魏军抢回木牛流马后,却发现牵拽不动,扛抬不去。

魏兵正在纳闷间,蜀将张嶷早已奉诸葛亮将令,扮作六丁六甲神兵杀将过去。魏兵四散而去,王平所部却又转回身来,扳回机关,两千匹木牛流马却又行走如飞了,只看得魏兵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再说镇守北原的魏将郭淮听说军粮被劫,急忙率兵拦截。诸葛亮早已派了魏延姜维,带着一万兵马拦住厮杀。郭淮大败,退回北原。

等到司马懿闻报赶来,却又被预先出击的马忠、马岱拦住去路,司马懿也被击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苦心仿制的两千匹木牛流马成了诸葛亮的囊中之物。而更让他气愤难平的是,这两千匹木牛流马上载着的一万多石军粮也成了蜀军的战利品。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这一次较量,没有料到诸葛亮连环设计,吃了一个大大的哑巴亏。司马懿痛定思痛,却又别无良策,只好坚守不出。

诸葛亮见司马懿又当起了缩头乌龟,立即又想出了新花样。诸葛亮下令让蜀兵与当地的魏国百姓相杂种田,约定收成为蜀兵一分,百姓二分。诸葛亮同时严令蜀兵不得侵扰百姓,如有扰害者,斩首示众。魏国百姓因此颇为安心。

诸葛亮的这一策略,摆出了一付长期驻扎的姿态,其实更多的是攻心战。司马懿见了,忧心似焚,闷闷不乐。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见状,忍无可忍,对司马懿说:“父亲,蜀兵劫去我们的军粮,又与百姓屯田于渭水之滨,我们如果还是只守不攻,怎么能扫平大患?父亲,为什么不与诸葛亮约日大战呢?”

司马懿心知肚明,自己和诸葛亮比的其实就是耐心。诸葛亮大举出征,却在五丈原对峙不前,他心中应该比自己更为着急才对。如果受不了诸葛亮的挑弄,主动约战,正好是中了诸葛亮的计了。司马懿又想起曹叡临行前的谆谆嘱托,坚守之心更为坚定,于是对司马师说:“圣人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还是继续防守吧。”

诸葛亮见司马懿不为所动,又想出了一条绝计。他派马岱在附近一处叫做葫芦谷,又叫做上方谷的山谷中,埋好了地雷等物,备足了干柴,却将此处伪装成蜀军屯粮之处。

诸葛亮命大将高翔,每日虚作运粮,屯于葫芦谷中。诸葛亮随即将自己的中军大帐也移至葫芦谷附近。诸葛亮的这个举动,释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葫芦谷是蜀军的军机重地。

魏兵探听明白后,报知了司马懿。

对司马懿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如果他能将蜀军屯于葫芦谷内的军粮烧掉,诸葛亮只能不战而退!

司马懿反复掂量,终于没能抑制住一战而胜的冲动,亲自带着两个儿子,前往葫芦谷放火烧粮。

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早已在葫芦谷中布置好了他最为擅长的火药地雷阵。司马懿这一去,就等于是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心理感悟:人生的败局往往是因为在诱惑面前失去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