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46

第46章 笑到最后的忍者

魏国诸将等诸葛亮的使者一走,全都愤怒了。

正如诸葛亮事前所料的那样,即便司马懿能够忍受“寡妇之辱”,那些血气方刚、冲劲十足的猛将们也不堪主帅被敌人如此凌辱。作为同生共死的内群体成员,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凌辱,就是对他们本人的凌辱。

诸将群情激愤,向司马懿鼓噪着要出战:“我们都是大国上将,怎么能受偏邦小国这样的侮辱?我们一定要与诸葛亮决一死战!”

司马懿见诸将没有明白自己刚才说的“诸葛亮食少事烦,难道还能长久吗?”这句话的深意,也不以为忤。但要让这帮血勇之士冷静下来,却也并不容易。

如果司马懿强行用自己的权威压制,至少有两个坏处。

其一,会伤害诸将的拳拳之心。一旦需要他们奋勇向前的时机出现,士气已难再振。

其二,会影响自己的光辉形象。一旦诸将认定司马懿是个窝囊废,就会失去令行禁止的权威感。

司马懿略一思索,又是一笑,说:“不是我不想出战,我怎么会甘心受辱?只是我临行之际,陛下谆谆嘱托,让我坚守不出。如果我轻举妄动,就是违背了天子之命了。”

司马懿灵机一动,将矛盾轻轻巧巧转移到了曹叡身上。但是,这些久经战阵的猛将们都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司马懿的说法并不能让他们平息怒火。

司马懿为了不挫伤士气,又提出了一个折中缓冲之策。司马懿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出战,那我就立即派人去奏明天子,请求速战。如果天子准许了,你们再奋勇而前,建功立业,也不算晚了。”

诸将见司马懿说得有理,只能表示同意。

其实,这压根儿就是司马懿的一个花招。只要想想当年他千里行军、速擒孟达的战例就可以知道了。当时,司马懿根本就是僭越行事,先斩后奏的。如果他今天一定要想痛击诸葛亮,哪里用得着去向曹叡千里请命呢?

司马懿相信,以曹叡的智慧,一定能看懂自己的深意,于是放心大胆地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请战书。

臣司马懿谨表:臣才薄任重,深蒙眷委,令臣坚守不战以待其蔽。今者,蜀臣诸葛亮轻臣如奴隶,待臣如妇人,遗臣以巾帼,耻辱至甚!臣先奏达圣聪,旦夕将效死一战,以报先帝之大恩,陛下之重禄。臣不胜感激祈恳之至!

曹叡看完请战书后的反应却有点辜负司马懿的厚望。曹叡说:“我曾经特意嘱咐司马仲达坚守勿出,他为什么还要上表请战呢?”

随着岁月的流逝,曹叡身上那种洞透人心的睿智光华似乎渐渐消退了。司马懿的本意是想借助曹叡的力量来抑制麾下诸将的激愤之情。但曹叡却没有在第一时间领会他的深意。

老臣辛毗却明白了。他对曹叡说:“司马仲达本无出战之心,一定是因为诸葛亮大肆凌辱,导致众将群情激愤。他故意上表请战,是希望陛下出面制止众将。”

曹叡明白了过来,于是派辛毗持节,赶赴司马懿的大营制止众将的群情汹汹的求战之心。

辛毗来到渭河之滨的魏军大营,立即拿着代表皇帝亲临的节杖,站在大营门口,宣布了绝不能出战的诏令。

司马懿大喜,立即摆出一副愤慨难平的神情,多次向辛毗请战。但辛毗一一予以拒绝。这两个人此前并未沟通,但却把这一幕戏演得很逼真。众将见了,以为天子坚守之心极为坚决,也就不再向司马懿施压了。

司马懿见事态平息,暗暗对辛毗赞许道:“只有您真正知道我的心事啊!”

消息传到蜀营,诸葛亮一下子就看穿了这幕双簧戏。诸葛亮明白司马懿是决意固守到底了,内心一阵苍凉。

随后,一个更大的打击向诸葛亮袭来。费祎回到军营,给诸葛亮带来了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消息——东吴三路大军被曹魏击败,狼狈退回东吴!

诸葛亮听了,本已油灯耗尽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长叹一声,昏绝于地。就在这一瞬间,诸葛亮高踞神坛近三十年的光辉形象彻底坍塌。

众人大惊,急唤军医抢救,诸葛亮半天才醒转过来。

诸葛亮知道,自己在这一场比拼耐心的比赛中终于输给了司马懿,而且永远不可能有翻盘的可能了。因为他确凿无误地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壮志未酬的巨大遗憾,誓言成空的强烈不甘,让诸葛亮久久不能释怀。

但是,诸葛亮还要为十万蜀军的安危负责。他只能强摄心神,安排好了撤军之计。随后,诸葛亮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巡视军营。这个曾经在三国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明星人物,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末路。诸葛亮慨然长叹:“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蜀军将领听了,无不黯然泪下。

诸葛亮终于还是用生命实现了他“鞠躬尽瘁”的诺言。诸葛亮死后,蜀军按照他生前的安排,悄然拔寨而去。

蜀军撤退后,魏军一开始出于惯性思维竟然毫无反应。随后,魏军见蜀军大寨鸦雀无声,极为反常,这才发现了真相。

司马懿结合此前的种种迹象,断定诸葛亮已死。在时机未至的时候,司马懿静如处子。当机会一出现,他立即动如脱兔。这是司马懿最鲜明的特征。司马懿立即下令,催逼全军出动追击。

司马懿一马当先,奋起急追。一阵急行军后,魏军前哨终于在一处山脚下,赶上了蜀军的断后部队。蜀军一看魏兵追到,突然山后一声炮响,鼓角喧天,喊声大震。

司马懿大惊失色,此前他已经多次吃过追击遭遇埋伏的苦头了。眼看这一次,他又要重蹈覆辙了。

只见蜀兵转过旗号,蜀营中飘出一杆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大汉丞相诸葛武侯”。惊魂未定的司马懿定睛一看,见十数员蜀军大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的正是羽扇纶巾、鹤氅皂绦的诸葛亮!

司马懿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只听诸葛亮跟前的大将姜维大喝一声道:“反贼司马懿,还不快快下马受死!”

司马懿顿时浑身冰凉,连声道:“诸葛亮还活着,我轻入重地,又中了他的计!”心中的懊悔、沮丧、愤怒、哀怨一起奔涌,难以言表。危难关头,他立即勒马回转,撒开蹄子逃跑。魏军见主帅惊慌失措,顿时也魂飞魄散,丢盔弃甲,各自逃命。

司马懿这一路直逃出了五十里,背后两员大将赶上,扯住了他的马嚼环,说:“都督勿要惊慌,蜀军并未追来。”

司马懿受惊未平,摸了摸自己的脑袋,问道:“我的头还在不在?”

两将说:“都督请宽心,蜀军已经去远了。”

司马懿这才放下了心,他喘息半响,渐渐平静下来。这时,他已经知道,自己又被诸葛亮耍弄了一回。蜀兵既然不追而退,显见诸葛亮果真死了。否则,蜀兵定会一鼓作气,夺了自己的大寨,然后径直向长安进发的。

司马懿立即派探马前去侦察。探马随后回报,蜀兵再退时,军中扬起白旗丧幡,哀乐大作,哭声不断。司马懿这才相信,那个神谋无敌的诸葛亮真的是死了。

原来,诸葛亮吩咐长史杨仪将先前用于装神弄鬼的雕像安在四轮小车上,用青纱蒙住,伪造出了诸葛亮还活着的假象,成功地吓退了司马懿,确保蜀军安然撤回汉中。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后一次用计,而司马懿很“配合”地帮助诸葛亮完成了他这一生中的最后一次传奇。这一段故事,就叫做“死诸葛吓退活司马”。

司马懿探明真相后,不由自嘲道:“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这就算是给自己找台阶下了。

回顾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在这一场长达六年的拉锯战中的对决,可以清晰地看到,局部是诸葛亮胜,全局是司马懿胜;战术上是诸葛亮胜,战略上是司马懿胜。而局部终究盖不过全局,战术始终比不上战略,终究还是忍者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司马懿职业生涯的开篇,远远不如诸葛亮那样精彩。但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慢慢赶了上去,与诸葛亮并驾齐驱,并用无比的坚忍,百折不挠,最终实现了对诸葛亮的超越。

司马懿千方百计与诸葛亮抗衡,希望战而胜之。但是,诸葛亮真的死了之后,司马懿却因为失去了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而茫然若失。

在世人的眼里,甚至在诸葛亮的眼里,司马懿是与他在伯仲之间的对手。但司马懿却觉得自己其实远远不如诸葛亮。司马懿很清楚得知道,自己只是占了魏国实力远胜蜀国以及防守战略远优于进攻战略的光,才勉强与诸葛亮对峙了六年。如果两个人易位而居,司马懿断定自己毫无胜算。

但这也引发了司马懿进一步的思考。诸葛亮如此足智多谋,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司马懿的脑海里,促使他不断地反省思考……

心理感悟:忍耐是没有办法时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