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6645100000059

第59章 杀到一个都不留

司马懿的“安全阀”策略,成功瓦解了曹爽的斗志。曹爽拱手交出兵权,在正月初七这一天,回到了洛阳。

一天前,曹爽还是曹魏帝国手握重权的第一人;一天后,他却已经成了司马懿砧板上的鱼肉。

这真叫做一夜巨变!这一次兵变因魏少帝曹芳谒陵而起,故而史称“高平陵之变”。

曹爽抱着强烈的侥幸心理,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他想,有了司马懿和蒋济的亲口亲笔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还是有保障的。任何人到了任人宰割的时候,都是会抱着这样的美好幻想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欺骗,否则就会造成内心严重的认知失调。

司马懿果然没有“辜负”曹爽的期盼,他确实保证了曹爽的人身安全,但却完全剥夺了他的人生自由。曹爽兄弟几人一入家门,就被软禁起来,不许再迈出府门一步。

权力和毒品一样,是会让人上瘾的。掌权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吸毒。当一个人戒毒的时候,会出现种种症状不良、反应激烈的戒断反应。当一个人被剥夺权力的时候,也会出现权力戒断反应,导致生理及心理上的一系列不适症状。

曹爽很快就感到了极其复杂的情绪波动,压抑、惶恐、愤怒、懊恼均混杂其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且又自怨自艾,惆怅若狂。

美国名将巴顿曾经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从曹爽和司马懿面对权力被剥夺的重大逆境的不同表现,就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巨大差距了。

司马懿步履坎坷,历经磨难,但他总是心如大海,波澜不惊,数十年来从来没有一蹶不振。而曹爽从第一天开始就已经受不了了。

在这样的艰难时刻,自我欺骗就更加不可缺少了。曹爽一再告诉自己,虽然失去了权力,但至少还保住了富贵;虽然失去了自由,但至少还保住了性命。这样一想,曹爽的心里踏实、舒坦多了。但他稍一安心,很快又觉得无聊了。

仅仅一两天前,他几乎每天都被文武百官前拥后簇,在声色犬马,纵情放荡中度过。但现在却只能是凄清冷落,顾影自怜。

曹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吩咐府中的下人取来弹弓,想去花园中打鸟解闷。曹爽府邸中的花园位于东南。曹爽刚一往花园迈步,只听到府邸外的一座高楼上有人大声喊道:“故大将军往东南方向去了!”

曹爽抬头环顾,这才发现,自己府邸之外的四个角上,一夜之间竟然立起了四座高楼,楼上的人,随时监看自己的行止。显然,这是司马懿所为。

曹爽大感扫兴,立即失去了打鸟的兴致,随即却又感到了一阵恐惧。司马懿这么做,到底是想做什么呢?他下一步还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曹爽越想越是害怕。随着真相的日益临近,曹爽心里越来越发虚。这就需要自我欺骗的升级了。曹爽一再安慰自己,一切都会没事的。就算司马懿说话不算数,蒋济难道也会存心欺骗自己吗?这一定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曹爽还是免不了惴惴不安。最终,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失守。他左思右想,觉得一定要搞清楚司马懿到底想要做什么。于是,曹爽用他这辈子最卑微的口气,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

贱子爽,哀惶恐怖,无状招祸,分受屠灭,前遣家人迎粮,于今未反,数日乏匮,当烦见饷,以继旦夕。

曹爽这封信的意思是说,我已经罪该万死,不过家里缺粮,眼看要断顿了,希望能接济一下。一个堂堂的大将军,在失去权力后,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虽说这是曹爽自作孽的恶果,但也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曹爽的真实用意并不是请求接济,而是以此来试探司马懿的底线。曹爽的信刚送出去,当天就有了动静。司马懿很快派人送来一批米面鱼肉,同时还附上了一封亲笔回信:

初不知乏粮,甚怀踧踖。令致米一百斛,并肉脯、盐豉、大豆。

曹爽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司马懿这封寥寥数十字的信,不仅雀跃起来,大叫道:“司马公既然这么说,我们就可以活命了。”

曹爽这个超级大草包,实在是太傻,太天真了。他根本就把曹魏帝国开创始祖曹操毕生心血的总结给忘了。当初,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曹操说得很清楚了,他很担心放弃兵权后就会为人所害。这句话司马懿四十年前就已经铭刻在心了,而那个时候,曹爽甚至还没有出生。但是,这绝不是曹爽可以无视曹操在权力场上博弈终身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的理由。

那么,此时此刻的司马懿到底在做什么呢?他是不是真的就放过了曹爽呢?

当然不是。

他之所以还没有对曹爽采取下一步措施,只是因为还需要一点时间来罗织足够的证据。

实际上,除了何晏之外,曹爽的一众党羽,包括邓飏、李胜、丁谧、毕轨、桓范、张当等人都已被司马懿投入了大狱。

司马懿为什么独独放过了何晏呢?莫不是对他情有独钟,要网开一面呢?

这样想的人,说明还远远不了解司马懿。在司马懿内心的黑名单上,除了曹爽,何晏是排在第一位的。司马懿是绝不会放过他的。相反,司马懿要好好地消遣他一番。

司马懿让曾经被曹爽贬官的卢毓担任主审官,并让何晏参与审理。何晏以为这是一个难得的立功赎罪的机会,于是十分卖力地协助卢毓清查曾经与他同一战线的死党。

卢毓在司马懿的授意下,着力对黄门张当严刑逼供。张当吃不消严刑拷打,终于“招”出了司马懿最想要的东西——曹爽与何晏、邓飏等人密谋造反,约定于三月中旬起事!

司马懿让何晏排出诛灭三族的名单。当时所谓的三族,是指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妻子儿女这三类亲属。

何晏抱着极大的侥幸心理,强忍着内心的惶恐不安,排出了曹爽、邓飏、丁谧、李胜、毕轨、桓范、张当这七个人。

司马懿看了何晏排出的名单后,冷冷地说道:“参与谋反的一共有八家,还有一家没排出来。”

何晏一下子愣住了,过来好半天才醒悟过来,说:“您难道是在说我吗?”

司马懿只回答了一个字:“对!”

何晏最后的幻想被彻底击碎,顿时心如死灰。司马懿下令将何晏收监。整个审讯就此结束。这一天是正月初十。

当天,曹爽及其曹羲、曹训等兄弟,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毕轨、桓范、张当等八人全部被诛灭三族,一个不留。多少无辜的妇孺,都受牵连而死于这场残忍的大屠杀。

曹爽一定是死不瞑目的。明明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明明蒋济亲笔写下保证,怎么转眼间就翻脸不认账了呢?他要是早知道,拱手交出兵权会导致三族夷灭,即便桓范不死命劝说,也会奋起与司马懿一战的。但是,谁又让他不早知道了呢?曹操的心得早已说得很直白了。世上从来就没有后悔药。曹爽玩了这么多年权力,却从来没有搞清楚权力场上的终极法则,自动卸甲,自投罗网,又能怪谁呢?

这其中最后悔的一定是桓范。他早已料敌机先,空有满腹奇谋秘计,到头来因为看错了主公而身败名裂。

曹爽司马懿二人争权,曹爽抢得先手,却容忍了司马懿整整十年,而司马懿隐忍十年,抓住一个机会,仅仅用五天时间,就将曹爽一党夷灭三族。曹爽确实是死于自己的倒行逆施,死于自己的蠢笨如猪,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死于自己的不够残忍。如果他有司马懿百分之一的残忍,都不会有这样悲惨的下场。讽刺的是,指控谋反,本来是曹爽可以用来对付司马懿的最好理由,但最后却被司马懿反过来用在了曹爽的身上。

后世宋代的苏过曾经写过一句话,说:“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如果把“天下”两个字,改成“权力”,庶几可以作为曹爽这悲惨一生的准确写照了。

集坚忍与残忍于一体的司马懿确实是心狠手辣,但他还是没有将曹爽余党全部赶尽杀绝。事实上,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曹爽专权十年,满朝文武,绝大多数都和他有所关联。如果一定要扫清所有和曹爽沾边的人,不但杀不胜杀,而且会给司马懿带来普遍的对立面。所以,司马懿有意放过了大将军府的参军辛敞和司马鲁芝这两个人。辛鲁二人,在司马懿发动兵变时,也和桓范一样,破门而出,前去会合曹爽。

按照司马懿的行事风格,这两个人本也是要诛灭三族的。但是司马懿却有意说:“他们也是各为其主,还是宽恕他们吧。”几天后,司马懿反而提升了他们。

这正是司马懿政治手段的老到之处。首恶及骨干既除,饶了辛敞与鲁芝,也就安了所有和曹爽多少有过关联的人。京都洛阳的形势就此安定下来。

经由这一场惊天大杀戮,司马懿站到了他这一生中的权力巅峰,真真切切地掌握了唯我独尊的第一权力,放眼四顾,已经没有任何人胆敢挑战他的权威了。这一年,他已经七十一岁了。

回望五十年前,血气方刚的司马懿是何等地痛恨董卓与曹操!但是,岁月流逝,带走的不仅仅是如水的光阴,还有年少的童真,青春的执着。七十一岁的司马懿,在历经沉浮后,永远也回不到过去的时光了。他十分清楚,站在曹魏帝国权力之巅上的自己,已经成为他人眼中的第三个董卓和第二个曹操了。

这真是莫大的反讽!即便是最具想象力的编剧,恐怕也编不出这样的人生剧本。那么,司马懿会不会在巨大的权力惯性的作用下,也像董卓、曹操那样,试着向那个终极权力宝座迈向呢?

心理感悟:对权势的唯一诠释就是鲜血与眼泪。

权力戒断反应当一个人被剥夺曾经拥有的权力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