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国行者的故事
6684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5、6世纪,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故事更是不可计数。佛陀生前说法,就讲究方便善巧,常以故事引人入胜,闻者无不恍然大悟。此乃佛教故事之发端,后世传承,亦多奇葩。这些故事纷繁复杂,一方面寄托了佛教和平、牺牲、博爱、克欲等思想,另一面也折射出古印度“十六国”时期以来的风物人情。其中不乏宿命、因果、鬼神等思想,这是人类在探索物质与精神奥妙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应当客观看待。

行者,佛教称谓,狭义指在佛教寺院服杂役而没有剃发出家者,一般泛指佛教修行者。《释氏要览》卷上:“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本书行者的故事,囊括了佛陀、菩萨、罗汉、比丘等修行者。

编者广泛摘取了佛教经典中的一些故事,略作增删,汇成此书,相信对广大读者了解佛经典故、教义和人物,不无裨益。其选材侧重于印度佛教经典故事,内容短小明快,通俗易懂,近乎寓言,不失为茶余饭后提高佛学修养的好书。与民间佛教故事不同,佛教经典故事中仍保持很多佛教行者专门的名词,以下略作解说。

佛陀:即释迦牟尼,原名乔答摩·悉达多,成道后,常被尊称为佛陀。此外,还有“世尊”、“释尊”、“如来”等称呼。

佛陀简称佛,梵文的音译,意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界)。罗汉和天神缺后两项(觉他和觉行圆满),菩萨缺后一项(觉行圆满),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菩萨:是菩提萨的简称。其职责是协助佛普度众生,摆脱自己和众生的烦恼,得到彻底觉悟,度过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样一种人便称菩萨。菩萨在佛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佛。

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境界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个层次有一个“果位”。“阿果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佛教称,获得这一果位,就可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叫“阿罗汉”,简称罗汉。阿罗汉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学、真人。乃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的圣人。此果位通用于大、小二乘,但一般都作狭义的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广义而言,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尊者:对年高德勋的修行者的尊称,譬如阿难尊者、目连尊者、祗夜多尊者(降龙罗汉)、优婆鞠多尊者。

比丘:梵文Bhikkhu,又作苾蒭,比呼。意译乞士、董士、破烦恼、除馑。凡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250条戒律。比丘的称呼原指印度婆罗门教的修行者,佛教以后袭用这个名称。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20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尼姑需守的戒律甚多,统称500条(各戒本有出入)。

沙门:凡丢弃原姓名,离开家庭,剃去须发,身穿袈裟,勤修佛道的男人,都叫做沙门。沙门两字的原文也许是从西域地区(今之新嫌)的龟兹国语Sarmane,或于阗语的Ssamana而来。初期中国佛教的不少术语是从西域传来的。但其实在印度佛教未兴当时,婆罗门教之外有许多修行的流派,这些人修行人,与婆罗门教相对,统称沙门。沙门又作桑门、沙门那和丧门。意译勤劳、息心、修道、乏道、贫道。沙门尼即是比丘尼的另一称呼。

沙弥:未满20岁的出家男子,俗称“小和尚”。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再者,人若过了70岁,便不准受具足戒,只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沙弥的原语也可能从电兹语的Samane和sammir,或于阗语的Ssamana而来。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髮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227条,250条;比丘尼戒311条,500条等说。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20岁至70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和尚:和尚两字也可能是从电兹语的Pwajjhaw或回绝语的Xosang而来。又作和上、温社、乌社、和闲。意译近诵、亲教师、力生、依学。凡成为受戒人师表者才被称为和尚,亦即戒和尚,原来的地位甚高。但今日中国民间竞统称所有出家人为和尚了。在西藏喇嘛教的阶位中,和尚高居最上的第四位,拥有极大权力,任诸大寺之住持。

法师:梵文dharma-bhanaka,又译说法师。凡能演讲佛经的出家比丘,称法师。所以,释迦及其弟子也都是法师。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但在今天中国民间,大概为了尊敬出家人,凡见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弥,竟都称他为法师了。

大师:梵文Sastr意为大师范、大导师。释迦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只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但以后大师两字专用作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了,例如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颜被称为智者大师、慧思为南岳大师、吉藏为嘉祥大师。

住持:意为久住护持,又称住职,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唐朝时,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

方丈:意为“方一丈”,详称方丈室,或称丈室。印度的僧房只有方一丈大小,方丈原指寺院中客厅。但今天转用成敬称住持为方丈或丈室了。

僧:梵文Samgha,详称僧伽,意为众、大众、团契。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组织的一个宗教团体。中国人称“僧”,是由僧伽简称而来。僧伽一般至少应有四人,后来渐渐变成个体也能用了。

优婆塞:梵文Upasaka,在家信佛的男子叫做优婆塞,又译乌婆塞、伊蒲塞。意译近善男、善宿男、清信士、清信等。凡受了三归依及五戒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语。

优婆夷:梵文Upasika,在家信佛的女子叫优婆夷,又译优婆私柯。意译近善女、善宿女、清信女等,凡受了三归五戒的女子,都叫做优婆夷,但我国现在都称她们为女居士。

居士:梵文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今天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由于参考出处之不同及风格体裁限制,书中故事与原佛经不免有不一致之处,敬请朋友们多多指教,以便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