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才能乐业。分部党委根据现行的住房政策规定,积极抓好团以上领导干部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实施“安居工程”。目前,分部分别在部队比较集中的长沙、株洲、衡阳、武汉等大中城市建起了经济适用房,使团以上领导干部均有1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较好地解决了住房难题。
小孩上学、家属就业、转业安置,堪称团职领导干部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分部党委心中的牵挂。近年来,分部7名常委按照责任分工,积极与地方党政领导协调,不知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好话,先后为16名团职干部小孩联系上学,为28名团职干部家属安排就业,帮助52名团职转业干部找到满意的工作。去年9月,原某军械仓库政委彭晓林转业后,想安置进郴州市民政局工作,可苦于没有门路,一直为安置问题忧心忡忡。得知情况后,分部主要首长亲自出面,先后3次找郴州市党政军领导推荐,最终使他如愿以偿,还担任了民政局副局长职务。提起这件事,彭晓林对分部领导的关爱充满了感激之情。
真情关爱暖人心,履职尽责添动力。分部党委的真情关怀,点燃了团职领导干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激情。目前,尽管分部条件比较艰苦,多数单位驻在山沟,但广大团职领导干部带头安心本职,部队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与吴剑辉、李海斌合作,刊于2006年11月24日《战士报》头版头条)
军中红十字 真情满三湘
——163医院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纪实
编者按:
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军区部队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始终把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支援地方建设、抢险救灾、为民服务活动中,谱写了一曲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鱼水新歌。这里刊登的163医院官兵视群众为亲人,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的事迹,就是一个缩影。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各部队一定要进一步发扬拥政爱民传统,为加强新时期军政军民团结作出新的贡献。
“干革命、打土匪,老区人民是靠山;地域偏、收入少,老区人民跟不上,看病就医有点难,人民军医不能忘……”去年12月初的一天,地处湘江河畔的163医院为民医疗小分队在院长樊光辉、政委李春华的带领下,唱着自编的歌谣,翻过一座座山,拐过一道道弯,再次向浏阳革命老区进发,对一年前出院的吴文根等3名患者进行回访,并广泛开展巡诊活动。该院医护人员视人民群众为亲人,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用真情挚爱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鱼水新歌。
树起军队医院真心为民的形象
2004年6月4日,对163医院官兵来说,是一个让官兵们难忘的日子。
这天下午,军区杨德清政委在百忙之中视察医院。首长在门诊大楼前下了车,一边看一边向陪同的院领导仔细询问医院建设情况。在神经外科病房,杨政委看到一位患脑肿瘤的农村小患者,将军停住了脚步。这个小孩叫吴文根,年仅11岁,来自浏阳革命老区,患的是脑部顶叶星形细胞瘤,由于病情特殊,好几家地方医院在未查明病因的情况下,给小吴下了死亡通知书,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小吴住进了163医院。历经4个多小时的手术,医护人员终于把小吴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杨政委详细询问了小文根的病情,还与他拉起了家常,鼓励他病愈后抓紧时间补习功课,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和小患者告别时,杨政委动情地对陪同的院领导说,农村特别是革命老区经济条件还不够好,有的乡亲为治病倾家荡产,生活很不容易。医院在保障部队官兵健康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为民解除病痛,搞好跟踪随访,让病人早日康复。杨政委离开医院时还强调,和平年代,一定要把军队医院建成为民服务的窗口,真正树立起人民军队爱人民这面旗帜。
医院党委牢记首长嘱托,下大力建设好为民服务的窗口。2004年7月13日,医院回访小分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跋涉,对家住浏阳市达浒镇的吴文根进行回访。神经外科主任王连元、肿瘤科主任周光华对他的身体作了仔细检查,配发了常备药品,交待注意事项。院领导将书包、《汉语大词典》《英汉大词典》等学习用品和1000元助学金赠送给了他,鼓励小文根好好学习。吴文根全家非常感动,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离开医院了,军队医护人员还在关怀着,这让他们终身难忘。
让特困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院
院领导带医疗队在山区巡诊时了解到,一些村民因为贫困看不起病,有的甚至因延误诊断而失去生命。这引起了院党委“一班人”的深思:作为军队医院,要树起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大旗,要让特困群众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很快,医院出台《为民优质服务细则》等制度,向社会作出了“医疗质量升上去,医疗费用降下来”的承诺,规定了“四项免费”措施:即双休日门诊挂号免费;开设“扶贫病房”,对贫困患者免除护理费、床位费、检查费等,对特困患者根据情况实行部分免费或全免费;手术复诊免费;健康教育听课免费等。同时畅通为民就医“绿色通道”,定期对患者跟踪随访,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到实处。
去年8月,地方患者杨克泉的脸和右手等处被猎枪击伤,伤处残留猎枪散弹30余颗,在长沙某大医院住院半个多月,先后3次手术,花费4000余元,仅取出散弹5颗。如再取则须交15000元住院费,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亲人解放军。在转入163医院当天下午,急诊科蒋瑞山主任亲自主刀,在透视下历时4个多小时,取出全部散弹27颗,病人直到伤口愈合也仅收费600余元。患者的父亲看到蒋主任等医护人员接受了4个多小时的放射线照射,很是过意不去,想请客吃饭,送个红包,被婉言谢绝。老人跪在蒋主任面前泪流满面:“解放军是我们的恩人哪!”
蓝山县土市乡高家村学生高仁芳因一场火灾,全身烧伤面积达75%。虽然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身体多个器官功能丧失:头发全没了,下巴和脖子连在了一起,眼睛和嘴巴都无法闭合,手指、脚趾挛缩成一整块,身体无法正常排泄……父亲高阳志带着小芳来到长沙,辗转于各医院,被告知小芳的整形手术费用在10万元以上。此时高家已负债累累,父女俩欲哭无泪。163医院得知小芳的遭遇后,主动将小芳接到医院,进行全面会诊,拟定了包括10余次手术、费用达10余万元的治疗方案。考虑到高的特殊困难,医院决定全部免除小芳的治疗费用。6个多月时间里,小芳接受了下巴、眼部、膝关节、面部、头部等部位12次整形手术,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的目标。出院那天,高阳志夫妇亲手做了一面“军民鱼水情情深意浓,爱心救烧伤恩重如山”的锦旗送给医院,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像这样尽最大努力为特困群众排忧解难的事,在163医院不胜枚举。记者在该院政治处10余本捐款捐物名单簿上看到,全院医护人员每年为特困患者捐款不下2万元,捐物上百件;许多医护人员还主动为贫困患者送汤送药。医院领导和全体医护人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为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受到社会各界赞誉。
在贫困山区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一次,医院李春华政委带领医疗队到湘西贫困山寨进行病情回访,路过当地一家卫生所时,他们进去察看了一番。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心里沉重起来:里面只有一张看病用的办公桌和药柜上稀稀拉拉摆放的几瓶药,一件像样的医疗器材也没有。李政委在医院党委会上感慨地说:“医疗爱民,单纯在为病号减免医疗费,提高服务质量上做文章还远远不够,要把医疗队留在山区,用实际行动帮助群众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医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多万元,购买了X光机、B超、心电图检验仪、手术台等设备,用于为山区群众服务。前不久,院领导还亲自带领专家、教授和医护人员31人,奔赴浏阳山区为患者诊疗疾病。一大早,在镇政府临时搭起的义诊台前就已经聚集了数千群众。大家说,得知163医院医疗队来义诊的消息,他们就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近年来,163医院为贫困山区群众看病治病1.2万余人次,发放上万份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单,救治危重病号数十人,还为各县区人民医院举办了30余场(次)医疗技术知识专题讲座。
为了让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医院近年来先后投资40多万元为条件简陋的卫生院(所)改善医疗设备,无偿提供10多万元药品,并定点挂钩免费为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所)技术人员培训,一批优秀的“赤脚医生”遍布三湘四水。湘西山区的“赤脚医生”刘小金在163医院进修后医技大有长进,回到家乡行医深得苗胞信赖,群众赞誉他是“大山里的华佗”。
(与李海斌、李虔合作,刊于2006年1月6日《战士报》头版头条、《政治指导员》第3期、2月13日《家庭导报》)
拉紧纤绳争上游
——163医院党委“一班人”抓部队全面建设纪实
近年来,163医院党委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着眼提高卫勤保障能力,扎扎实实打基础,聚精会神谋发展,激活了医院全面建设的“一池春水”:对外医疗收入增长率连续3年在40%以上,医疗设备总值由3年前的3000万元增长到超亿元,先后荣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党委”,并荣立集体三等功。
不久前,军区领导在视察该医院工作后给予了这样评价:医院党委班子是个学习型、团结型的班子,是个干事业、谋发展的班子。
学习不是“软指标”,而是创新发展的“金钥匙”——
学深悟透正航向
新一届党委班子成立之初,摆在“一班人”面前的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摊子:官兵住的是破瓦房,喝的是泥沙水,走的是泥巴路,医疗设备陈旧,病房条件简陋,成了都市里的“乡村医院”。
医院发展滞后导致的尴尬深深刺痛着党委“一班人”的心。如何走出困境?对此,有人流露出畏难情绪,认为长沙医院强者如林,仅“二甲”以上就有23家。而军队医院资金严重不足,发展难有作为。是守摊子还是求作为?医院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主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一致认为:医院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更新发展理念。守摊熬日,只能淘汰出局;创新发展,方能不辱使命。院长樊光辉带领机关干部和科室主任,到军内外8所大学和医院参观学习,横向对比找不足,并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实行成本核算,堵塞浪费渠道,降低运营成本;采取“借船出海”战略,合资引进先进仪器;美化亮化营区,改善就诊环境;科主任、老专家门诊坐堂,提高诊断准确率;公布监督回访热线,加强对医德医风的监督;实行“首问首诊负责制”,对患者实行“星级”服务;开展科研攻关,用新技术吸引更多患者……一项项新举措出台,医院迅速与长沙大中医院接轨,不仅避免了淘汰出局,而且在医疗市场上切下新的“蛋糕”。随后,他们还结合实际,出台《医院建设十年发展规划》,确立了2010年“进入湖南前三强,创建全军一流中心医院”的建设目标。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卫勤保障模式成为探索的紧迫课题,医院党委形成共识:学习不是“软指标”,而是创新发展的“金钥匙”。保障打赢强素质,自己必须是领路人。他们根据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中心组学习、集中辅导、个人自学、学习考评等学习制度和激励机制。8名常委自觉把学理论作为一种责任。无论工作多忙,任务多重,几十个专题的理论学习,党委成员一个也没落下,人人撰写了20余万字的心得体会。针对科室党支部建设普遍质量不高、制度不落实、作用不明显的问题,李春华政委深入调研,并就加强科室支部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合并党员人数少、工作性质相近的科室支部;定期培训科室支部成员,提高管党务政的能力;统一全院的党日活动时间,并加强检查指导等。医院党委“一班人”带着问题思考,联系实际钻研,在学习中长才干、求创新、谋发展,提高了领导部队建设的能力。
人才缺失曾是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为此,医院党委“一班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制定了《人才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名医工程”,设立人才培养基金,按照“长计划、短安排、分层次、多渠道”的思路,加大在职培训、送学深造、多方引进的力度,并积极创新条件,用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先后为高学历人才解决住房20套,办理家属随军16人。这些举措的出台,使一批年轻专家脱颖而出,仅博士、硕士由过去的5名增加到现在的4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