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6761700000070

第70章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希特勒有意放跑敌人吗?

1940年5月10日,“西线无战事”的神话被打破,德国三路大军向荷兰、比利时、法国发动“闪电进攻”。突然袭击打得英法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号称“强大”的法军在德军面前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面对德军的步步进逼,英、法、比三国在北部的军队且战且退,逐渐撤向英吉利海峡。

到5月24日时,英法溃军已被德军压缩在敦刻尔克地区一个狭小三角地带中。德军“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部队,已经开到了距敦刻尔克仅约20英里的地方。陆上突围的希望已经没有了,摆在英法军队面前的只剩一条长50英里、宽15英里的通向海滨的求生之路。如果德军抢先占领海滨,这30多万盟军就成了瓮中之鳖。

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奇迹出现了。正在挺进的德军各装甲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前进!英国抓住这救命的几天,迅速实施“发电机”计划。他们把34万多名士兵用各种大小船只运回本土,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这其中大多是英军,也有少数法国、比利时官兵。事后许多英国人额手称幸,他们说:“上帝拯救了英国远征军!”

德军在稳操胜券时为何发出这么一道令人费解的、昏头昏脑的命令?这不仅在后来的军事家、历史学家中引起了争论,而且在当时德军将领间也引发过一场大辩论。

一种意见认为:这个命令首先出自德军A集团军司令冯·龙德斯泰特的主张。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大战回忆录》中,引述了A集团军司令部的作战日志,作为上述意见的论证。他说:5月24日早晨,希特勒到过龙德斯泰特的总部。龙德斯泰特向他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德军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以便重新部署并等候步兵的接应。希特勒同意了他的要求,随后发布了命令。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米歇尔指出:根据当时德国元首大本营作战局长约德尔将军和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的战时日记来判断,停止进攻的指示也许见于“第12号命令”,但在希特勒的军令中,人们迄今未找到该项命令。由此他断定:是龙德斯泰特感到有必要给坦克师一个喘息的机会,自己作出了这个决定。美国记者、《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作者威廉·夏伊勒也认为:“元首只是同意了龙德斯泰特的建议。”

但是龙德斯泰特本人在战后发表多次谈话中,都否认这个命令是他的主意,而将责任全部推给希特勒。

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则认为:希特勒是在德国元帅、空军司令戈林的影响下作此决定的。他指出,戈林曾经向希特勒建议:用他的空军来收拾这次战役的残局,这样就可以避免冒使用宝贵的装甲部队的风险。实际上,戈林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他要为他的空军在这次战役中取得决战的机会,从而在整个世界面前获得个人成功的荣誉。

希特勒人称“乖戾的军事天才”,如果他知道或者亲自作出这个贻误战机的决定,又该如何解释呢?利德尔·哈特从军事战略的角度作了解释。他认为,希特勒害怕他的坦克不慎陷入佛兰德平原的沼泽地中,因此他想保持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以便用于第二阶段的战役。戈林认为他的空军有能力消灭在敦刻尔克的英军,更使得希特勒觉得可以“爱惜”装甲部队了。另外,5月21日英军两个坦克营在阿拉斯地区的成功反击,使希特勒担心进攻部队的侧翼受到威胁。

苏联的一些人士则认为,敦刻尔克的盟军并没有引起希特勒的不安。德军指挥部更担心盟军在法国中部发起反攻,因此特别重视加紧准备对法国发动新攻势。这就使消灭敦刻尔克敌军的任务降到次要地位。同时,德国对盟军迅速从海上撤退的可能性估计不足。此外,希特勒《黄色方案》的本来任务就是要击溃法国,使其退出战斗,然后与英国达成妥协,以便掉头进攻苏联。

有人认为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是“有意”给英国留一条退路。他故意让英国远征军逃走,以博得英国的好感,希望以后能同英国达成某种“和平协议”。希特勒一直认为,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均势的因素有存在的必要。他一直对这个有日耳曼血统的国家有好感,并且认为打败英国只会让日本、美国等国坐收渔利。哈尔德认为,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还有另一政治原因。希特勒不愿意把最后的战场放在日耳曼后代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方。他曾计划把这个地方建成一个独立的**区域,他已答应过该地区的支持者不让战争的硝烟笼罩这块土地。如果违背这一诺言,不仅对希特勒本人是一种信任损失,对德国也是一场信誉危机。

到底什么原因鬼使神差地让希特勒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也许,只有希特勒自己才知道,正因为如此,这个谜团可能永远地成为谜团,永无真相大白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