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6761700000072

第72章 “海狮计划”为何夭折?

1940年5月10日,**德国故伎重演,又在西线发起了一场闪电战。英法联军不堪一击,全线崩溃。6月22日,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的法国签定了投降协定。但此时的德国开始狂傲自大,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由于法国的屈服,英国一定会急于求和。据说6月份的整整半个月和7月初,希特勒都是在对英国的“和平幻觉”之中一心构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

英国人“不给面子”,使德国人的梦想开始破灭。7月16日,希特勒终于发出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第16号指令”。他指出: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作为对德作战的基地,并且在必要时全部予以占领。这就是“海狮计划”。但就在这一计划出台后没几天,希特勒下达了推迟进攻的命令。接下来这一计划一再被推迟,直到1940年10月12日,希特勒发布了一个正式指令,宣布“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迟。表面上这个计划仍然没有被取消,但实际上它已经宣告流产了。

希特勒在这个计划上表现出的优柔寡断、出尔反尔,并不符合他一贯的性格。许多人由此对“海狮计划”的真实意图表示怀疑。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入侵苏联的方案。“海狮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法国投降到下达“海狮计划”的这段时间内,希特勒在考虑作战安排时,不可能不把东线和西线、苏联和英国考虑进来。这也便意味着“海狮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之间可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尽管二者出台的时间相隔较远。“海狮计划”是在希特勒“和平制服英国”的幻想破灭后制定出的,从它的实施情况来看,这是个又拉又打、威胁与利诱相结合的计划。在“海狮计划”的实施准备过程中,希特勒并没有忘记来自东方的危险。他反复重申,即便打败了英国人,只能让美国人、日本人和其他国家坐收渔利。希特勒在一次例会中进行了一番战略分析:英国的希望在于俄国和美国,如果对俄国的希望破灭,那么对美国的希望也将破灭,因为消灭俄国以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在希特勒看来,俄国是英国的希望所在,一旦俄国被消灭,英国继续战争的决心就会垮掉,因此必须尽快消灭俄国。希特勒在“海狮计划”的制定及准备过程中,始终未忘苏联,这暗示着“海狮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到底有多密切,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

苏联时期的历史学家对这个谜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说“海狮计划”的夭折是因为德国的海空力量不足以实施该计划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1940年7月,德国空军拥有两三倍于英国空军的优势,足以取得对英吉利海峡的战略控制权,对英国实施战略轰炸的失败并不说明德国空军无力在海峡上空掩护渡海部队。英国陆军更是微不足道,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国连一个完整的师都没有了。因此苏联有一部分人认为,所谓“海狮计划”只是德国掩盖“巴巴罗萨计划”的烟幕。这一说法似乎得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日志的证实。1940年7月,希特勒就建议东线兵力增加到120个师,包括大部分装甲部队,为了消除苏联的疑虑,德国解释说它必须有一个远离英国空中进攻危险的基地。8月份,为了完成德军在东方的集结,德国方面故意起了个意图明显的代号“东方集结”,宣称是为了分散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入侵英国的注意力。但在最高统帅部的作战日志上却清楚地写着:“东方集结”是我们为打俄国做准备的伪装。

时至今日,还没有确凿的材料可以给出“海狮计划”夭折的最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