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6796500000002

第2章 绪论:为什么是五风十论(2)

领导干部如何学习治政?如果不能通过从政的经验弥补和作为调整的话,在传统社会,那就只有通过读圣贤书。因为中国有一套体系蕴含在四书五经里,它是无数的先人经过各种各样复杂的政治斗争、各种各样的历史变迁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为官为人的基本道理。你较早地去涉猎这些东西、掌握这些东西,你就能少走弯路,真正健康发展。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一生能穿的衣服有多少?你睡也只不过是一个床榻,吃饱不过就是一个胃,你经历了那么多职务也就是几十年。但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胸怀大志,就能够把事情办得很好?就是通透了我们中国传统的一套训练体系。我们中央国家机关有一个副部长,有一次他作报告,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人说话,包括里里外外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后来他果然在报告中讲到一个点,他说他小时候就读《史记》,所以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之后,他看到领导同事的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他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所以学习很重要,学风尤其重要。习总书记曾经说,领导干部应该学点历史。后来《人民日报》约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领导干部的历史素养》,我在其中写道,你真正地通历史,你才能看到各种变化。恩格斯讲过,一个不懂得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小孩子。因为我们一生的精力有限,你看到的事情、经历的斗争都太有限了,但读历史能够让你感同身受,能够让你看到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以及传统的、更为复杂的东西。东升西落,永远是同一个太阳。人性有规律,政治也有规律。从历史里能够悟到这些东西。

说到四书五经,古人说六经皆史,经史合参。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青年干部,就要这样去学,要读经典。经典里面给了你真正的做事情的一个把握,历史是告诉你一个做事情的教训。把历史的教训和真正掌握的技能结合起来,合在一起参,基本上能够打开一个人的智慧。打开这个智慧之后,有些违规的事情你就不会轻易去做。这就是自律。

第四,文风验实干,提倡实学。我们平常写文章和表达,怎么将实和干结合起来?改革开发以来,正是实干精神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容乐观的是我们的文风与世风仍然存在着“假大空”。

“假大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领导干部内心的空虚。这种空虚既有社会层面的共性,也与领导干部对某种已经适用的文风很安适有关。“讲话有秘书写”,躲在通用的文风里可以掩饰自己的苍白。笔者以为,文风的改造到了必改不可的时候,理由有三:

首先,时代到了抛开单向度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有品质有生机有内容的文风。一种文风适宜一个时代,但文风也有需要自觉改造流弊的时候,楚辞汉赋最先是积极的,但后来也有流弊。时代进步需要文风改造。杜甫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强调的就是文风问题关乎当代与后世。深入分析会发现,文风的掩饰就在于干得少要说得多。文风的程式化或套路化是工作思路僵化的表现。

其次,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改革开放的特殊性实践需要冲破程式化的文风。在精神指导上要有创新。有创新就体现在新风上。现实总是变化的,新的实践与现实需要新的人文指引。人文自新需要新的文化实践形式、新的文化体裁、新的文风与作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时代的人文特质。中华经济腾飞,是民族奋斗的结果,盛世文化绝不是经济发展的文化,如贞观之治不仅是经济发达,而且其书法、诗歌、宗教、经书都是文化之盛。我们现在就要意识到经济发展了,文化的滋养没有形成,文化的作用亟待发挥。要找对着力点。

再次,从一个大国到强国需要文化的生命与自觉。改文风关涉价值观。从领导干部来说,要参透为官的本质,找到价值依归,内化价值指引。现在有的干部要么没有人文素养,要么以文化作为装点手段,文化走偏了,将书法茶道视为有文化。没有认识到文化可以滋养人心,可以坚定价值观。

这是一个时代转折的诉求。

第五,政风惠民众,修齐治平。政风里也选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睦僚书》,用今天话语来说就是怎么带好队伍。带好队伍是领导干部为官治政必须要过的一关。我曾经二十八九岁就做中央部委的出版社社长,做了十几年一把手。我经常讲,年轻干部尤其是提拔比较快的干部,其实更危险。因为尚有很多的私心,过早的到达一个较高的职位,又没有过多的经验做支撑。过于想干事,急着干事,容易忽略程序,更容易忽略人。我还总结过一点,就是青年干部其实觉得很孤独,因为年纪轻轻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穿衣服、言行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但心里的年轻是盖不过去的,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某种错位。如我做社长的时候,我的同学还在做编辑,层级差了五个层次以上,他们没法跟你对话。所以技术和能力过关,不一定能带好队伍。只有在现实的历练中补好这一课。《睦僚书》就是一种很好的参照和启发。政风挑的另一篇就是作为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地方基层官员,怎么把一个县治理好的精髓所在。后面会详论,此处不赘。

@@@第二章 十论见体用

一、十论文章挑选以心性修养为基础

我挑选的十篇文章,做了一个结构,拢成了“十论”。这实际上是以心性体系为基础而贯穿的。我们现在干部教育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触及到心。现在中央也开始提这个问题了。过去我们老的思想政治工作叫触及灵魂,就是回到心上。那年拍《王阳明传奇》,我是这部电视剧的总顾问,我就跟着剧组到贵州去考察了。了凡跟王阳明是有渊源的,王阳明的学生王畿,这个人很喜欢了凡。所以我们说王阳明的心学,实际上跟了凡的学问有内在的渊源。本来我想说了凡的从政心学,实际上也是这个体系。大家通过我们这两天的学习,你们会慢慢进入一种状态,你们会密切观察到,如何通过我们日常复杂的事情、繁杂的政务,把它跟内心结合起来,而把看上去很繁杂的事情变成快乐的事情。所谓“案牍纷纷,莫非妙境”,真能参透这几个字,就能真正在人生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做官员的道路上了凡。只有了凡的人,才能说出这句话。

“案牍纷纷,莫非妙境”,就是说处理不完的事、处理不完的公文、各种各样的繁杂的事情,其实都是滋养你的,都是妙境,就看你会不会与事相处。了凡学问的重心也就在于此,就是打开你的心智和心性。

中国的学问百年以来所中断的一个重大的学问就是心性之学。孔孟的心学,到王阳明一直传下来。心性是怎么回事儿?就是你的生命,也就是人的生命如何打开,打开自己的智慧。智慧打开了,我们再去做事情也好,做官、做文章也好,才能够把事情做得很顺。30年来,人们更多地追求的是外在的标签——成家立业。其实这套体系古人叫做新民体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新民体系是外面的标签化的东西,而没有照顾到内在。这个体系也有一个完成的过程,如果没有完成是很痛苦的。

王阳明早年走的道路跟我们今天一样,都是追逐外在的名利。写诗写词骑马射箭、考状元,种种无非功名利禄之事。他34岁时,“哗”的一个大浪打上来,造成巨大打击之后,一转身才发现,要料理好自己的内在,才是最重要的。了凡也说,早年的时候被人算到命中没有儿子而非常苦恼。官也这样,基本上是被外在的体系控制着、带着走,没有回到正心诚意的内在上来做事情。亘古而来一直如此,今后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学问的基本层面。你们懂得了这个东西,教会了孩子和自己,怎么在做事情之前,怎么在建功立业之前,完成心性的调理。我们借着学了凡,我会把了凡背后的东西结合起来做一个映射。至于你能够领悟多少,就在乎个人了。这是第一点。

二、能干事,真干事,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

怎么具有干事的能力,而且是真干?我们现在很多人是假干事,未必是真正的去干。了凡一来到天津这个地界,下车伊始就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事儿,一般官员不敢干的事儿:走乡访里把宝坻的老村民们都叫拢来,问他们你们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最难解决的事情是什么?大家都说皇上爱吃银鱼、海鲜,都是从宝坻这个地方采购、运过去的。但是这个地方运到北京460公里,如果直接从天津的海港采,200公里就够了。而且后来变成了虚文,成了派银两,如果当地没有银两就让当地捐银两,成为老百姓一个很大的负担。了凡当时就给皇上打报告,要免掉这个事,别让老百姓再付出了。

你们想想,这是“忤龙颜”啊,一般人溜须拍马还来不及呢。而现在有的地方官上任伊始,想做的事情是让上面开心。据说某官员到地方任职之后,首先给上边领导们拉了一卡车的东西来,当地的土特产,一家分送一点。一卡车是什么概念?烟酒各种土特产,想让大领导们高兴啊。“这小子会来事儿。”了凡呢,一来先把皇帝的福利给减了,那么不懂事。可了凡就做了这个事。你们敢做这个事吗?在今天来说,在干事与守规矩,以及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这几者之间到底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学完了凡就都会了。

但是要注意,了凡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很清高就一味这么去做,他还是很会当官的。他也有当官的一些技巧,既要保护自己,又要干实事,把事干到实处。了凡一到这个地方,宝坻的哪块土地肥,哪块土地瘦,哪儿适合种什么,他研究得很透。他把天津和宝坻周围的几条河都走了一遍。他也是水利专家、河道专家。他干实事、干好事,他做的好事不计其数。

三、践行圣人经典,做天下之良牧

圣人经典是体,做天下良牧是用,体用一如。我选的这10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从体和用的角度给大家选的。一是要理论上认识清楚,一是要在实际上有办法,干实事。听说,天津目前还有30万的贡米田没怎么被破坏。了凡“南稻北移”,就是把南方种植水稻的方法移到北方来,都是干成的事儿。了凡的一生这种事情特别多,也留下过很多仁政的佳话,所以被人称为“天下之良牧”。

了凡来到宝坻后发现,宝坻衙门给犯人戴的关卡,就是上刑的刑具过重。当时的律例规定,不能超过20斤,而当地的刑具却重达八九十斤。了凡是很体贴民情的,他知道,把人一抓来,戴上这过重的夹板,人一痛苦就屈打成招了。所以,了凡不允许官员直接到乡里去办案,他是通过当地百姓的里正、乡保,通过这个体系来协调事情,不轻易派人去抓人。他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他把百八十斤的刑具,一律改成了20斤。那么多余的东西不是要扔掉吗?扔在地里面,当柴劈。很奇怪,一两个月之后,扔掉的这些刑具、被劈开的刑具,长了两朵灵芝。木柴上长灵芝很少见。一朵长在地上,一朵长在刑具上。而且是五色纷然,很好看。当时引起了轰动,有个人写了首诗,大概前两句叫“使人愁绝处,今日得春生”。大意是,过去的刑具是使人忧愁要命的地方,而今天却像春天焕发了生机,长出灵芝来了。看到这个事情我特别感动,一个人当官能仁德如此,难怪宝坻百姓,于今念其德行。

@@@第三章 了凡五风十论的意义

首先,了凡的从政实践,我们领导干部学了凡为政,能够在里面看到一些东西,学到一些东西。中国的治政思想非常之丰富,古人称好的官吏为“循吏”。了凡为什么被称为天下良牧?他是无数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守身又正的传统官员的代表。当年范仲淹题颂狄仁杰说,“云山苍苍,云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每读此句,心向往之。古人以红尘为修身之所,能够在大浪中保持澡雪精神,让人每每心生敬仰。

其次,儒家的实学传统,助益官德干实事。儒家的体系里有一个实学体系,就是扎扎实实干事情、不虚伪。现在对儒家的误读甚多。实际上,无论孔孟,都是直承三王而下。他们的学问是学能致用的,而且能够经世济民。只是清代以来,特别近代的民族之元气有所中断,读书人在考据词章之间疏于义理,致使伟人渐少。但清初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于中华学术存其大体,逮至曾国藩还有圣人行迹,遂启汉人振兴之决心。但后来学术凋零,文脉又断。使实学淹没,遂使人以为儒学不能事功,何其谬哉!我们从了凡的实践中,当能窥实学之一貌。

第三个是为政的心学,一切世法不离实理。这句话特别好。大家知道了凡这个人悟道之后,他可以离开红尘去做高人。你们读过《了凡四训》的人,都能感觉他里面的义理很好。三天中我把了凡的义理精微、修行层面的东西都讲出来了。有人只是做了一些名相的解释,没有把他具体的修行路径,即到底怎么了凡讲出来。

了凡的很多东西是可以变成方法和工具的。我这里也是把很多东西变成方法和工具,有实操性。在《袁了凡文集》序言里,第一句话就讲,了凡当年其实是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可以超离尘世了。但是他悟了大道之后,“一切世法不离实理”,原来在尘世中的一切,跟大道不相违背,就是他的为政心学。这个是最灵魂的东西。原来一切世间的东西没有离开大道,不要离开事情去求大道。我讲课向来都是这样,要把真正的东西剥离开来,透进去,让大家慢慢去体会。

所以我说“红尘大浪真战场”,这是我总结了凡的一句话。在红尘大浪里,在真正为官实践里,那是真正的战场。战士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显现出真本事。在家里闭户谈兵,有什么本事?你们学完了凡的五风十论之后,如果我们在做具体的实际工作时有些改变,尤其是了凡的一些精髓的东西你能领悟的话,那你才是真正学到了。身在公门好修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