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6796500000003

第3章 自律(1)

第一章 自治与养己

了凡的自律篇我给大家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谈自治,一篇是谈养己。所谓自治,传统叫克己。克己也叫制己,治理好自己,古人也用“制”这个字,制止的制。第二个是养己,怎么养好自己。中国历来就强调修身必须克己。很多人未必了解自己,未必对自己有办法,中国古人很早就看到这一点,所以通过礼、乐各种方法来调理自己、治理自己,强调的是修身自治。这是儒家的一个传统。

《大学》讲修身,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如果以修身为线的话,线以下,古人认为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心、我们的意,我们内心怎么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修身以下的层面。线以上的层面是我们的家庭、社会和天下。中间的这道临界线就是修身。

这种知识体系是我们中国传统儒家固有的体系,现在已经丢掉了,没人教我们。过去,古人从小就要学这个东西。我是因为我爷爷、外公他们都是读书人,从小就让我去读四书五经,我才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但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人去这么教育了,就是当下我们有人去提倡读经、学国学,大家都去背和记。背和记有什么用啊?他也不理解。台湾的王财贵说,让孩子背诵经典,不需要他们现在就理解。但《学记》恰恰反对这种只是背与记的“呻其占毕”。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因为单纯背和记之后同样没用,要交涉身心,真正理解,要实践,如孔子讲要“时习”。这“习”不是简单的背,而是实践。像“鸟,数习也”,像鸟儿学习飞翔一样不断反复练习。

中国的文字不仅要认识,还要通透,所以人对文字的认识一定要先知其意,然后再有运用之妙。通过传统文化的文字的理解,你们看到另一个世界,然后再去体会在这个修身下的正心诚意。如何自己明了你的心和你的意,比如说你的心为什么有时候会很烦啊?为什么人有时候控制不了情绪呀?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事情都是让我们烦心的事情呢?为什么在单位得不到升迁,在家里夫妻感情也不好,为什么一地鸡毛?很多时候事情纷纷杂杂,搞不清楚。儒家有套体系能够让你神清气爽,能够让你内外两个体系都做得特别好、轻松。

自律的能力来源于正心诚意,来源于修身。修身之后就能自律,正心诚意是基础。我选择了凡的《自治书:思补堂自检款目》,让我们来了解了凡如何自治,他作为一个官员如何能够治理好自己,以此来契合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第二章 从《自治书:思补堂自检款目》看了凡自治

学了凡的《自治书》前我们要简单地了解一下袁了凡。了凡是其学号,袁黄是其名字,江苏嘉善人。少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生。本按母亲意愿学中医,却因碰见一位通梅花易数的孔先生。孔先生算定了凡有功名缘,而开始科考。孔先生算其无子无寿,但有小功名。所算与袁黄经历若合符节。后来因为遇到云谷禅师得以悟义理之身,参透命由我立,从而得子,得官,得寿。其所著《了凡四训》数百年来流泽甚广。

了凡悟得立命之道后积极实践。我们来看看其在天津宝坻当知县时所著的《自治书:思补堂自检款目》如何谈自治,我们先来看前面的一个小序言:

了凡先生学极天人,教通内外,儿童妇女靡不知其名而仰慕焉。若其自治之密,则通儒大人或未能察也。先生孳孳为善,惟恐不及,其自检之条及当官功过格、晨昏功课录,皆有志者所当服行者也。缉《自治书》。

在我们中国古代,如果说一个人的学问“学极天人”,那评价是极其高的。有人认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上,最后一个通天人之学的就是王夫之。我点校《王夫之全集》的时候,也不免经常发出赞叹。比如王夫之解《易经》,就跟别人的解法完全不一样,充满了天才般的思辨。至今没有人把王夫之研究《易经》的成就系统梳理过。因为我也很忙,但是我以后会写一本对王夫之易学研究的书。因为王氏之易,良多创见,很多自出机杼,而能自圆其说。

古人说学《易经》,须通三家易,一是要通朱熹的《周易本义》,朱熹把《易经》的本来面目给恢复了,侧重本源。二是要通邵康节的《梅花易术》,那是知道事情的变化与预测之道,侧重象数。三是要通二程的《易传》。二程,宋朝的哲学家两兄弟程颐和程颢,通过《易传》把《易经》的义理给讲清楚了。我当年用五年的时间把二程的《易传》给批注了一遍,那是真好,此书千古高峰,是真正懂易理的高峰之作。要通《易经》之理,此书断不可错过。相对综合的著作,就是康熙皇帝主导,由李光地编写的《御纂周易折中》,集众家之长。除此,王夫之解的《易经》在学术史值得深切关注。清朝后来转向小学、汉学的研究,偏文字考据,对义理之学已经有所忽略。到民国国难家仇,遂使夫之之易沦为故纸。王夫之学问深通天人,那是真正少有的学问。这里推崇了凡先生“学极天人”,应该是对了凡的很高的评价。过去但凡能用这句话评价的,就说明这个人的学问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我们中国的学问,天人之学是核心之一,当年董仲舒给汉武帝上书,讲了一句话,“予观乎天人之际,甚可畏也!”董仲舒说,我仔细去观察天和人,以及天和人之间的关系,我充满了敬畏。我记得西方哲学家康德曾经说,每当我仰望星空,只有两样东西让我内心越想越敬畏,一个是仰望星辰,一个是内心的道德法则。这其实也是在说天人关系。董仲舒在学术史上被误读甚多。他其实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就是通过他系统阐发的天人学说,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个诸侯简直胡作非为,做的事情匪夷所思:哥哥跟妹妹通奸、母子通奸、家臣杀诸侯。过去讲“臣之弑君,如割一鸡”。所以“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春秋》这本书如果你真读懂了,里面讲述了大量的人到底应该怎么做,家庭到底该怎么才能和谐,国家天下到底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个国家民族才有希望?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属于公羊学派,他是把孔子的《春秋》精神作了解释,其中一大贡献就是提出天意跟人心是相应的。《春秋》的很多例子反映出黑心而结局不好。你看姐弟通奸的那个例子,齐襄公与他妹妹通奸害死了鲁桓公,嫁祸于公子彭生,结果很诡异地在射猎的时候遇见一头站立起来的野猪使齐襄公受到惊吓,并由此连带被杀。董仲舒借阐述孔子的精神暗喻,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做过多的恶事,过多的没规矩,是要遭到天谴的,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过去所讲的《春秋》决狱,就是可以凭借《春秋》义理来断案。所以人称《春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即《春秋》里面说你一个好,犹如华衮,比你封侯拜将还要好;《春秋》里面说了你一个坏,就像刀和钗劈你,遗臭万年。中国的大精神、大智慧都在《春秋》里。我已经在尝试恢复《春秋》之教,《春秋三传》将来我要一本一本地讲,从每件事情上去格天人。我们有的学生已经跟着学了三四年,家庭呀,自己的身心、事业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好。

《春秋繁露》就是借阐述孔子的《春秋》告诉你,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要走正道。董仲舒依据天人合一的学问告诉皇帝,如果你不走正道,你就完了。董仲舒甚至还预测了当时的几件事情,比如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后来果然发生大地震了,把皇家吓坏了。所以汉武帝从那个时候开始,实际上一直影响到清朝,皇帝是要内存敬畏的,要祭天,内心要有恐惧感。董仲舒通过天人关系给皇帝上一个紧箍咒,就是不要为所欲为,还有天在那儿,不要像夏桀一样。桀说,“我就是天”。后来老百姓说,天,你快死吧,我们一起都死掉吧。

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贤之言。内心要有所敬畏,内心没有敬畏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流氓才没有敬畏,什么事情都干。一个人内心无所敬畏,尤其是当了君王,那是非常可怕的。历史上多少个君王是这样,后来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所以董仲舒的一大贡献就在天人关系上。中国的天人关系论一直有发展和探索,后来朱熹也讲过,“吾生平恐于天人无所交涉”。意思是说,我怕我真的在天人关系上没有自己真正的体悟。担心自己和天融不到一起。你看,这是中国古代一个文化常识。所以了凡先生被称为“学极天人”,说明他通了天人之间的关系。

“教通内外”,教化通了内外。内,中国的文教,道通内,通过“道”把自己治理好了;外,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外面治理好了,是所谓教通内外。“儿童妇女靡不知其名而仰慕焉”,孩子甚至是女人无不知其名,大家都很仰慕他。“若其自治之密。”要注意,谈到了凡自己对自己的自治,自我调整的那个严密,那个谨慎。“则通儒大人或未能察也。”通儒是什么意思?《尉缭子》言,“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就是野地里抓来的动物,你是不能拿来做祭品的,上不了厅堂的;你没读四书五经,你就是一个杂学,称不上通儒。

我经常讲,在中国,你不通中国文化,你就看不懂中国的政治格局。我在中国致公出版社做社长时,给人大的张鸣教授出了一本书叫《重说中国现代史》,它把晚清的政治格局重新讲了一遍。张鸣是人民大学一位著名的教授,也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从历史的角度来谈政治。

没有真正通中国文化,没有读透四书五经,看中国的变化你看不出来。做学问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读四书五经,即便你是个文科教授,你也只是在门外。我们中国现在号召学习传统文化,却大量的缺师资,很多教授到我这儿来听课,我发现他们都有博士学位、正高职称,但就是没有系统的经学训练,没有文化底蕴。谦虚的会认真学,不谦虚的借着现在国学热,到处讲一些名词概念,别人请他几回就不爱请了。因为现在搞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学者,绝大多数是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一天到晚做知识研究,讲些概念与逻辑,没有真正的学问。真正通了四书五经之后,就不是这个感觉了。你们看习总书记读的书,他是读了很多经典的。你文化有多深,才能走多远。能力之上就要看你的文化了,文化有了就好一点。德行好了,就更好一点。到最后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能走得更远。作为一个传统中国人,四书五经通了才叫通儒,杂学不叫通儒。你就这点杂学,即便是博士毕业,你也是没文化的人。我见过好多这样的人,一张口就知道没什么学问。其实有可能他学习很勤奋,读了无数的书,但浪费了大量的精力。

中国传统自有套体系,很多人学西方,半世无成,最后才发现走错路了。要寻找这个根本的东西,必须读中国的经典。古人讲,“欲成一代经纶手,须读数本紧要书。”真正要成为一代经纶手,成为这个时代伟大的人物,须读数本紧要书,几本就够啦。王阳明也认为要少读书,但那几本书要读对了。了凡也是这么主张的,不主张读太多的书,几本基本的书要读。什么是几本基本的书?《人民日报》2009年的12月9日曾经对我有一篇采访《普及国学从常识开始》,在网上可以搜到,我开了一个书单,就谈过这个观点。很多人一辈子读了很多书,但找不到根,浪费了精力。而了凡先生还不止在学问上是通儒,读了这几本书,他还能够化用,所谓“通儒大人或不能察也”,就是那些通儒和能做学问的官员,也未必能理解了凡。现在读了凡的人多数只知道他写过《了凡四训》,认为了凡是佛家人物,你要去读20大卷的《袁了凡文集》,你才能知道了凡先生的深浅,才知道了凡不仅是通儒,还是学问大家。

“先生孳孳为善”,这个“孳孳”,后面的批注来自于《孟子》。孟子讲的是:“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而已。”用大白话来讲意思就是:每天早上你一睁开眼睛,你一琢磨挣多少钱,给我发多少奖金,然后里里外外老从这个利益上琢磨。孟子说这样的人啊,一天到晚去算计,会活得很累,那是小人的过法,像盗跖一样的人就是这样。有的人早上醒过来之后,想的是价值、意义,想着我为老百姓做点什么事,我替别人做点什么好事,老这么去做,了凡先生就是这样。所以身体也好,轻轻爽爽的,身心健康,像舜一样。

为什么呢?你从利的角度出发,就牵扯着自己的得和失,因为一旦失多了,这心里就不好受。“我该解决正处了,还没解决,而连他都快解决了。”早上这么一想,哇,一天昏暗得很。知道老李马上解决正处,这次没我的份,通过一种暗示堆成一股恶感,大早晨起来就很难受,上班一天乌突突的,路上开车车还给刮了,真是祸不单行啊。这人在一个负面心理的暗示下,各种负面的东西,就像打碎了盘子似的,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哗哗哗地就往下倒,这就是孳孳为利的人,一地鸡毛,各种事情都不顺。因为他一天到晚去算计,越算计越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