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轻轻松松学国学
6806000000008

第8章 不可不知的历史知识(2)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后改姓元,公元471年至499年在位。鲜卑族人。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并代为摄政。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汉族,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伟大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最有智慧的皇帝之一。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公元581年,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隋。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于公元587年灭后梁,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然而,御下过严,令不少功臣未获善终;尤其立杨广为太子,遗祸后代,竟使江山断送,实为遗憾。文帝在位24年,604年病逝于大兴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凌)区城西5公里处)。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隋朝末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公元617年在晋阳起兵,后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封李世民为秦王。在唐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曌,幼名媚娘。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14岁时选入宫中,为唐太宗才人,太宗死后,入长安威北寺为尼。高宗即位后,复召入宫为昭仪。后得高宗宠幸,于永徽六年(655年),封为皇后。后高宗患病,不能临朝,武后遂参预朝政。高宗死后为独揽大权,连废中宗、睿宗二帝。天授元年(690年),自立为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严厉镇压政敌,诛杀李唐宗室、贵戚、勋臣数千家。在政治上,改革科举制度,创武举、初行殿试。亲自考试贡士。且允许各级官吏及百姓自行荐举,大力提拔新人。她派兵抵御突厥、吐蕃贵族侵扰,恢复设置安西四镇,稳定边疆局势。在经济上,颁布《兆人本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士族地主势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她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庙宇,寺院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在位后期,土地兼并加剧,人口大量流亡,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神龙元年(705年),借武则天患病之机,大臣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李显复位,是为中宗,恢复唐国号。尊其为则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武则天死。追谥则天皇后。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685年—762年),一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唐玄宗李隆基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玄宗开元年间,先后任用姚崇、宋礋瓂礌为相,整顿武周后期以来的弊政,社会经济继续有所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执政,官吏贪黩,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著名军事统帅、军事家,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后周殿前都点检,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一举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天下既定,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在位16年,病死,终年50岁,后人怀疑为其弟赵匡义所害,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堤东保)。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即元太祖,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忽必烈

即元世祖(1215年—1294年),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讳名呼必赉。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族。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1260年,在开平继承蒙古汗位。1264年,迁都大都(今北京)。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他在位期间,任用汉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劝课农桑,还设置河渠司,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使元代社会矛盾一直都很尖锐。

明太祖

即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名元璋。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他在位期间(1368年—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爱新觉罗氏,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满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庙号“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公元1636年4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

皇太极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顺治

清世祖顺治皇帝(1638年—1661年),即爱新觉罗·福临。满族,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终24岁。

顺治继位时才六岁,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3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躁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

康熙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俗称康熙帝。康熙帝是顺治的第三子。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清除鳌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雍正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满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年至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于圆明园。

胤禛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禛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唯日孜孜,励精图治,13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是雍正帝第四子,年号乾隆。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在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展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珅,以致农民起义在其晚年层出不穷,成为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