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
6808900000004

第4章 心如明镜,不惹尘埃

1.不计较,有些地方马虎一点的好

南怀瑾对于孔子的研究很深,除了《论语》,他还很看重《孔子家语》。《孔子家语》朗豁而不拘一格,许多真正的儒者以及认真的考据家都说是伪书,可南怀瑾从不计较那书伪或不伪,只关切那心意真或不真。聪明的学问人在学习和研究时采取方式往往异于常人,他们不会计较太多,更关心效用,能够得到多少知识。做人也是一样,计较越多,贪图的越多,得不到的就越多。

春秋时期,楚庄王一次大宴群臣,让自己的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命人点烛夜宴,并且让自己的宠姬许姬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间疾风吹过,蜡烛被吹熄了。一位官员为许姬的美艳着迷,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

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完,却传令先让群臣脱去帽缨,再去点燃蜡烛。楚庄王的不计较,让这次君臣宴饮尽兴而散。

七年之后,楚庄王伐郑。有一名叫唐狡的将军主动率部冲锋,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一直杀到郑国国都。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特意找到这位勇猛的将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这位将军正是七年前“绝缨之宴”上,没有被楚庄王计较过失的大臣,今日之举全为报楚庄王当年不究之恩。

屠格涅夫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楚庄王不计较唐狡的无礼举动,赢得了伐郑的胜利,成就了楚国霸业;蔺相如不计较廉颇的言语侮辱,赢得了将相关系的缓和,成就了赵国几十年的安宁。其实,对待别人的不计较就是为自己着想,对人生的不过多计较就是让心绪挣脱桎梏牢笼,能够放眼更远更高的彼岸。佛家说:“心如明镜,不惹尘埃。”如果计较成了心境的尘埃,难以拂拭掉,渐渐就会成了人生的污点。

英国名将西德尼·史密斯曾说:“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愤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有的人功利心太重,哪怕一分一毫的利益也不愿意让与别人,最终成了他人眼里的“葛朗台”,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有的人为人太过苛刻,别人一点点的小错误,也要大究特究总不罢休,最终成了他人眼里的“活阎罗”,没有人愿意与他相处。少些计较,不仅是为了活的更轻松,也是为了成就自己。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在他执政初期,却屡遭批评。他的幕僚时常抱怨他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

林肯却总是温和的回答:“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们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正是林肯长久坚持这样的精神,最终他的政敌为他所感动,并追随于他,共同治理国家。

在林肯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可谓是林肯一生的写照:“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孟子·离娄下》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生有许多条道路可供选择,为何要成为那个最为人所鄙的严苛之人呢?不计较即是爱人,也是爱己。唐代诗人贺知章活了84岁,在平均寿命29岁的唐朝实属凤毛麟角,这跟贺知章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旷达豪放,不拘小节,有“清谈风流”之美誉,这样的心态自然时时心情舒畅,可以延年益寿。在他之后的,唐代诗人顾况也是如此,他虽仕途不顺,因“不能慕顺,为众所排”被贬,却依然心胸宽广,乐天安泰,最后活了88岁。自古至今,长寿者往往是乐观且宽容的,这无疑是不计较的另一项好处。

纪晓岚推崇“心常泰”三字,“泰”即是泰然处之的意思,少计较就是一种大泰然。正所谓:“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苛求未必能够顺意,计较未必能够得到,反而让自己活的太累,不如“心常泰”,对别人和自己都少些计较,少些苛求,人必定能心情和顺而快乐。

2.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原本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南怀瑾却说:“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京白云观有副对联:‘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为什么说吃饭、睡觉这两件最常做的小难事呢?因为在南怀瑾看来吃饭、睡觉并不是简单的吃睡,而是把修行的态度带入其中,能够自然地达到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为俗世所扰,不会忧思重重的茶饭不思。这样脱俗且宁静的心态,并不容易做到。

其实,生活中最深奥的哲理往往都可用极简洁的语言驾驭,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皆是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明白自己所思所求。为什么大人总是羡慕小孩子,因为只有孩提时期多数人才能真正的无忧无虑。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不得不面临学业压力、工作竞争、爱情愁苦等,以及最现实的买房买车,成家立业。许多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把身心全都放在了烦恼之上,不再去关心内心的声音,只注重现实的种种纠葛。

也许你会说,你现在是上有老母,下有妻儿,饿了没吃的,困了没地睡。你拖家带口的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老板要求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迟到就扣一天的薪水,加班频繁没有加班费。你从早晨五点干到晚上才能闲暇吃饭,实在是困得不行了,你也不敢睡,这种时候似乎“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变得毫无意义。但是人总归有步入佳境的一天,过了两年,在你的努力工作下,全家生活有了保障,不再顾虑吃饭、睡觉得问题,你是否又开始担心等哪天你干不动了,或者又失业了,抑或家人一场大病,一夜回到解放前。这种未雨绸缪的考虑和压力继续让你丝毫不敢松懈,不得不继续早出晚归,依旧饿了不能吃,困了不敢睡。等你解决了这项烦恼后,你还会发现更多的烦恼在等着你去解决,人生就沦陷在这无限的死循环里了。

《维摩诘经》里写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人开悟只在一瞬间,这也是为何禅宗会把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当成人生的一大境界,做到它并不容易。但是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过得快乐不容易,但是你不去追求,不去改良心态,不去学会取舍,就永远无法得到快乐。

生活的本质是安然平和,简简单单没有太多思虑,哪怕粗茶淡饭也很快乐。当我们整天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而四处奔波,为了算计仕途的利益而患得患失,为了吃喝玩乐而通宵达旦,弄得饭不按点,睡不按时,离真正的幸福和安康也就越来越远。

你刻意盼望拥有金山银山,却得付出健康平安;你刻意追求成为人上人,却不得不陷入功名利禄的棋局里。神秀和尚为了得到禅宗五祖弘忍的衣钵,刻意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反而让弘忍认为他未见本性,未付衣法,最终传给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慧能和尚。由此可见,顺其自然,不刻意,不强求才能心如明镜,不惹尘埃。

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生,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而然。很多事情的解决,就像困了睡一觉就好一样,理所当然。我们不能避开可能发生的事,也无法提前解决未到时机的难题。寝食难安不是应有的状态,压力越大,责任越重,就越应该好吃好睡,才能保持好心态和身体去应对未来。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活得越简单,越自在,才越快乐。人不用担心太多,过好当下,宁静以待,就足够了。

3.认清自己,才不至于迷失本相

南怀瑾认为:人要寻找自己的“立足点”,虽身心交瘁却不迷失方向,在“立”字上用足功夫,保持个人的风格。认清自己,不跟着别人学内在的心境,永远保持不受外界的影响,才不至于迷失本相跟着时代转。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期间,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有所失,我军必败。”并指示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副将王平反对,马谡非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我将大军布于山上,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此战必胜。”王平再三劝阻,马谡仍旧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等到张郃领魏军到达街亭时,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来,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认不清自己的人往往会盲目自大,骄纵轻狂,固执己见,就像失了街亭,丢了性命的马谡。反之,认清自己的人往往能够把握时局和机遇,缔造本相去应对世事变幻。鲁迅先生说过:“我虽时时在鞭挞他人,但更多是在无情地剖析我自己。”大家鲁迅,都需要时刻剖析自己,认清自己。可以说,无法认清自己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的,更没有资格和任何可能去完成理想。

相传在希腊的阿波罗神庙里刻着一句箴言:“认清你自己。”无论身处什么时代,认清自己都是最值得去做的功课。法国作家卢梭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一生,包括他曾做过小偷、抛弃挚友、嫁祸他人的种种丑行。正是他这种把自己剖析得体无完肤的时候,真正地认识了自己,他才能成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当然了,认清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哲人言行录》的记载:有人问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回答道:“认识你自己。”孔子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认清自己不仅艰难,也是场持久战,每个人生阶段都要去尝试解读自己,去寻找自己所应该展现的心境和姿态,才算得上把握好了人生的走势。

齐桓公即位后,欲拜鲍叔牙为相,却被鲍叔牙恳辞,并对齐桓公说:“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

齐桓公问:“为什么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鲍叔牙说:“以我与管仲相比,我有五点是不如他的:宽厚仁慈,能安抚百姓,这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结于诸侯,我不如他;能给国家制定规范和礼仪,我不如他;能站在军门前指挥练武,使将士勇气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这五个强项,所以要是他当宰相的话,一定可以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齐桓公同意了他的话。从此,在鲍叔牙的协助下,管仲出谋划策,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尼采曾这样劝诫世人:“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战国的赵括,他没能认清自己,致使赵国长平一役大败,四十余万赵兵尽被秦国坑杀。不能认清自己不仅害己而且害人,不能认清自己的人所言所举不过是纸上谈兵。

认清自己很不容易,我们可以适当地接受他人的帮助。齐威王不就是听了邹忌的劝谏,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困境和不足,下令改革,使得燕、赵、韩、魏皆来朝齐,“战胜于朝廷”吗?除此之外,我们还得注重自我反省,做出相应的变通。爱因斯坦不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教育不适合自己,所以选择自学,最终成为大发明家吗?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一颗愿意去认清自己的内心和恒心,认识自己,才能征服自己,才不会盛气凌人,才会怜悯他人,才会保持率直和真诚,才会在拥有智慧时虚怀若谷。这已不仅仅是一种心智了,它还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法宝,不逾矩,又能恰如其分。叔本华不断自问:“我是谁?”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忙碌的人,请留些时间和空间去认清自己,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轻松。

4.过分忧虑是一种“慢性自杀”

忧虑是人常常出现的心理状态,在南怀瑾看来忧虑就是:“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忧虑并非一无是处,但是过分忧虑只能让人每天活在恐惧中。倘若你每天都在忧虑中,担心自己丢钱,担心自己生病,担心自己失业,整日地伤脑筋,总是快活不起来。长此以往,心绪总是在担心的状态,被恐惧缠绕,难以解脱,稍稍有一点小问题就会引起大烦恼,引出一大堆的是非利害。

威廉·奥斯勒在1871年成为了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但是他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毕业?怎样才能谋生?直到一次,他无意中从书上看见一段话:“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是苏格兰作家汤姆斯·卡莱里所写的。他突然醒悟过来,何必忧虑未来,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从此,他抛开了忧虑,为每一个今天而活。他一步步地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闻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还被英王封为爵士。

据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统计,仅在美国就有1900万成年人长期受过度忧虑的煎熬,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心理学家罗伯特·利西说,过度忧虑者往往太过在意别人的态度,对未知事物极度恐慌,总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去设想。女性一旦表现出过度忧虑的症状,很快会陷入忧虑,并逐渐转为忧郁,最终导致人格褊狭、多疑。

但凡忧虑都以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形式进行,大脑很难区分各种感情的差别。当大脑失去对情感的判断时,外部表象就是忧虑。而当大脑结束了只会思考不会感觉得阶段,即忧虑初步解除时,其身体的各个器官会发生应激性的补偿反应,即各个器官开始自动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还会莫名疼痛。由此可见,过度忧虑不但对心态有害,还会对健康有害,是一种隐性的慢性自杀。

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和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考试,同中进士,轰动京师。虽然少年成名,被宋仁宗认为是宰相之才,却仕途坎坷,未有首辅之运。或因作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政敌抓住把柄,大做文章。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苏轼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六十二岁的时候,还被贬到了天涯海角的琼州任别驾。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都是在落魄不定和怀才不遇中度过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文坛上获得非凡的成就,并且被认为是豪放派的词人的代表。无论生活怎样令他失望,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人生得意时,他可以筑一条苏堤,创一代画风;人生失意时,他可以拢田种地,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佳句。他被贬黄州的时候,不得不以种地为生,为此他给自己取了个“东坡”的雅号,用以自勉,他还对弟弟说过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近代文人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写照。

无论任何时候,忧虑的程度都关乎到人生的走向。适当的忧虑可以让你考虑到前因后果,从而产生合乎逻辑而且具有建设性的计划;而过分忧虑则会导致一个人的紧张和精神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纽约时报》的发行人亚瑟·苏兹柏格因为对前途的忧虑使他彻夜难眠。后来,他用一首赞美诗中的七个字做为他的座右铭,最终消除了忧虑,得到了平安。这七个字就是:“只要一步就好了。”

除了追求完整独立的今天,看淡人生的成败也是摆脱忧虑的必要步骤。过度忧虑者可以每天留出30分钟专门用来忧虑,并写下自己的担心,随后在当天的生活中挑战这些事情。一段时间后,你会对当初写下的文字哑然失笑,忧虑自然就解除了。回头看曾经担心的事情发展如何,过度忧虑者会有一种解脱感,并从此学会摆脱担心,专注现在。

庄子哲学中“逍遥”两字最为人瞩目,而忧虑会使人无法逍遥,因此庄子不取。在庄子看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坚决摒除。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睡前去散步、听音乐、和家人聊天等。不要想太多不现实的事情,想些实在的,也就是说可以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目标。不要把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带到睡眠上去,也就是说不要在睡眠的时候想太多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每天坚持笑笑,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什么样的问题都有解决的时候,以乐观的心看待。长久坚持下来,你自然就能消除过分忧虑的状态。

5.不要奢望所有人都喜欢你

有人问孔子:“听说某地一个人,他的邻里乡亲全都很喜欢他,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道:“这样固然很难得,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能让所有有德操的人都喜欢他,让所有道德低下的人都讨厌他,那才是真正的君子呢。”无论从何种道德去定义,人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哪怕是一位真正的君子。这个世界上,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痛苦,有喜欢你的人,就一定有不喜欢你的人,这是世事常态,不必过于计较。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因其出身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吴宓则在日记中评价他说:“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更有人称陈寅恪是“中国文化的托命人”,可谓评价极高。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他,钱钟书先生就很不喜欢陈寅恪,认为他的学问不过是书呆子的学问。

据史料记载,两人诗学范式极为不同,钱钟书坚持纯粹的美学研究,而陈寅恪却以诗证史。钱钟书对此很反感,曾经在国际会议上不点名批评过陈寅恪,而且使用的是挖苦的语言。两个人如果在一起,是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的。后来,据陈寅恪的弟子蒋天枢回忆,他曾请钱钟书看一看陈寅恪年谱时,钱钟书很不情愿,陈寅恪的后人求钱钟书写墓碑文字时,钱钟书则断然拒绝,写了一篇并无新意的书论。

陈寅恪无法做到让所有人喜欢,无论他的才华有多高,钱钟书同样如此。由此可见,才华和成就同样无法让所有人喜欢你。所谓的人见人爱也不过是表面的敷衍,就像大明星有粉丝,也必定有讨厌他的人存在。可见,人千万不要给自己定位太高,以为所有的人都会都围着你转,用句网络流行语就是“没了你地球一样转”。

有的人一旦受到冷落,失了周身的那层光彩,就会产生从天上瞬间掉落到地上的失落感。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心态,我们不能以成为所有人喜欢的那个人为人生目标,更不能以别人是否喜欢我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人应该是独立且多彩的。世界是光怪陆离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投人所好固然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每个人的喜好并不相同,我们不是孙悟空,不会七十二变。人最忌讳失去自我,带上各式面具的人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疲于奔波,疲于应付别人的所思所想。

白居易一生虽然文章和才气俱佳,却没能晋升到重要的职位,最高只不过是少傅。在此以前,他的好朋友刘禹锡于大和年间担任太子宾客职务时,与太尉李德裕同时分管东都。一日,刘禹锡拜见李德裕说:“近来有没有得到白居易的文集?”李德裕说:“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了,但没有读过,今天因为您的提及而看看。”

等到他去取看时,发现白居易的文章已经装满了书箱,埋没于灰尘之中。他打开后又接着合起来,对刘禹锡说:“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文章精妙绝伦,为什么要再看呢。只怕扰乱了我的心,这就是我不愿意看他文章的原因。”

白居易虽然在文坛获得了巨大成就,在民间也有不俗的声望,但是做官的人,大都嫉妒他,都说:“有学者的才能,不表示有做大官的才能。”晚年的白居易一直领闲职,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其政治理想并未得到抒发,甚至都没有得到尝试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一种哀痛。

再好的上司也有不喜欢他的部下,再厉害的将军也有不服气他的士兵,再有文采的诗人也有不屑于他的同行。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几个铁杆的支持者,他们会告诉你,“你做得很好。你没有错”。既然无法取悦于所有人,那么至少要有这么几个朋友,这样你才不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

美国前任国务卿鲍威尔曾说:“你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因为很多时候,当你希望和每一个人都搞好关系,最后当你为此而付出很多时,不欣赏你的人照旧不欣赏你,而且还不会领你的情。”也许,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是一份无法照进现实的理想,注定无法实现,也就无须挂念。

西汉的贾谊虽然年少有为,却因不为权贵所喜,遭到诋毁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贾谊的故事颇为后代史家和文人痛心,这就是典型的才高命短。有的时候,做得好未必就做得对,收得的成效也未必全是好事。比如,职场里你为公司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做出了贡献,却有可能被某位同事视为竞争对手,从而排挤你。

力求完美,力求让所有人喜欢你,只会成为你的心病,成为你另一种短板,反而会拖累你人生的进程。不喜欢你的人,未必就值得你去重视和改进,反倒不如就把这些精力花在如何更好地做工作,如何更好得对待那些看好你并给予了颇多帮助的人,这才是更有价值的方向。

6.但闲心莫寻愁

南怀瑾诗云:“莫学无病呻吟人,愁如秋叶自飘零。歇尽多事芭蕉怨,早阳披露彩霞东。”言语虽通俗,但意境隽永。这世上总有那庸人自扰之人,给自己找些烦恼,不是自己的问题安到自己身上,不是自己该管的事也揽过来。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有爱心的表现,但往往却好心未得好报,好事未成好效,反倒乱了别人的事,帮了倒忙。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些苦恼烦闷的事。来自外界的烦恼,必须正视并予以妥善解决;但大多数困扰则源于内心,类同于“杞人忧天”,毫无意义可言,需要自己去平衡心态,去自我消弭掉。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寄住在贾府,后来父亲也病故了。林黛玉生得倾城容貌,兼有旷世诗才,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虽然早年遭遇不幸,但庆幸的是有一处容身之所,也遇着一位喜爱的人——贾宝玉。

然而,在黛玉身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她极易忧伤,时常落泪,她听到《牡丹亭》的动人词曲,并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时,就“心痛神驰,眼中落泪”。时常伤心过度,使得黛玉的身体更加柔弱。加上爱情的不顺意,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过分敏感,她的忧愁一次比一次激涨,哭泣也一次比一次悲怆。她写诗则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贾宝玉更是说她:“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最终,林黛玉忧郁致死,香消玉损。

人有七情六欲,烦恼也是人之常情,不用刻意去避免。但是,重要的不是烦恼的必然存在,而是你如何去对待烦恼。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所以活得潇洒、过得闲适;反观多愁善感的人喜欢自找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活得着实有些窝囊。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说: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同样的道理,人生必然会遭遇到不快和烦恼,你若能看开、看轻,烦恼自然就减少了。烦恼就像捉迷藏的小伙伴,你不去找它,它就不会现身。

有一个小沙弥,每次坐禅都感觉有只蜘蛛爬到他身上,跟他捣蛋,无论怎样也赶不走,修行也一直无法顺利进行。苦恼和无奈之下,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师父教了他一个办法,让他下次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什么地方。小沙弥照办了,在蜘蛛身上画了一个圆圈。等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小沙弥做完功,睁开眼睛一看,发现那个圆圈原来就在自己的肚皮上。

自寻烦恼的人往往是“杯弓蛇影”,形成了心病,必须治疗。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比尔·利特尔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若有以下心理或做法,必定会促使其自寻烦恼: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做不可能实现的梦;总盯着消极面;不断制造和他人的隔阂;喜欢滚雪球式地扩大事态;常以受迫害者自居;喜欢说“我早就知道会如此”;把一切看得一文不值;否定人生的价值。如果你有以上几点行径,那么你就得重视关于烦恼的问题,必须去解决它,降低它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转移情绪,感到烦恼的时候,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比如有时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在家中与亲属发生争吵,不妨暂时离开一下现场,换个环境,这样很快就会把原来的不良情绪冲淡,重新恢复心里的平静。

其次,我们可以试着憧憬未来。因为追求美好的未来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经常憧憬美好的未来,才能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命运把自己抛向何方,都应该泰然处之。我们还可以向朋友倾诉,把不快的心情和担忧说出来。烦恼有了排解的出口,自然就不会闷出病来。

美国心理学家霍特还提出过一种原理:装着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陷入烦恼的人真的获得这种感受,让他们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时较为快乐。就像我们常常逗眼泪汪汪的孩子说“笑一笑呀”,结果孩子勉强地笑了笑之后,跟着就真的开心起来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机会改变行为。

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似不起眼,却会成为许多人烦恼的发源地,关键在于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顺意。一点点积累的烦恼就会让你对事物和生活的看法发生改变,慢慢地就演变成对自己的不信任,对人生的失望,这是极其严重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何对待烦恼是一个大命题,抛掉内心沉重的砝码,不去自寻烦恼,你才能轻松起航。人生苦短,莫让烦恼成了主角,做自己的主人,控制好心态,让烦恼滚回老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