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
6808900000005

第5章 顺境不迷失,逆境能忍受

1.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王安石的诗作,它意喻了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南怀瑾非常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的认知可以无限提高,只有心甘情愿、不为表象迷惑的人才能站到最高处。

一休和尚还是小沙弥的时候,有一次独坐参禅,默然不语。他的师父看出玄机,就领他走出寺门。寺外春光无限好,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空气,遍地半绿草芽,漫空斜飞归燕,清溪岸传来潺潺水声,一休迷醉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过了整整一个下午,师父才起身,依旧不说话,打个手势要回寺。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一休虽然不明白师父的旨意,但并不慌张,他独坐门外,静静地思悟师父的意思。

不一会儿,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一休便推开寺门,走了进去。师父问:“外面怎么样?”“全黑了。”“还有什么吗?”“什么也没有了。”“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一休一怔,这才顿悟。

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是常常出现的状况。南怀瑾就曾说:“有些学者、文人,学问都很高,但也最容易受情感的蒙蔽,容易情感冲动,于是在观察、判断方面,往往会出错。”可见,学问的高下、地位的高低并不能让你逃避被人迷惑的尴尬,重要的是坚守住本心,增加自己的认知和眼力。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放下了一切,就能看透一切。当然,这样的境界是很难达到,不过它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一种技巧,有的时候人被迷惑是因为太放不下。对此,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

楚王听闻庄子的名声,就委派二位大夫去聘请他来当大官。二位大夫好不容易找到庄子时,他正在涡水边垂钓。二位大夫对庄子说:“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位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常人只看到当大官之后的风光,庄子却知道一旦当了官就成了庙堂供奉的“乌龟”,再无自由可言,甚至还得被迫去做不愿意做的事,违背自己的本心,这才是真正的睿智。当我们对事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主观经验和情感的蒙蔽。自己喜欢的事物,就认为是好的,自己讨厌的东西,就认为是坏的。长此以往,对待事物的判断力就出现了偏差,习惯地谋求所好,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事物,也就渐渐地被事物所迷惑。

老子曰:“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夷。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意思是说:看它看不见,把它叫作“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作“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作“微”。这三者不可说清楚,所以就混而为一。老子正是把许多人在生活中的做法形象地解释了出来,认知不彻底,就自找借口,混为一谈,误会了好人,耽误了好事。

这两种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浮云遮目”的原因,可见偏倚的情感和不负责任的心态是最大的危害。我们要学会登高望远,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着眼于公正、负责,而不是私人感情、利益。总是达不到客观,达不到公正的人最后只能被公正认为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的人生也就毁于一旦了。

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盲目相信权威,特别是网络发达的现在,谣言遍地,盲目和主观的行为只能伤害自己和爱你的人。要用自己的心去判别,用真切的感情去感受,用深思慎取的目光去寻找,你才能不畏惧“浮云”,看见真实的美好。

2.毁誉不动摇

南怀瑾认为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要去管。假使有人捧你捧得高,这中间一定有个原因。过分的言词,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有问题。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清楚。庄子曾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得到荣誉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人生在世,要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要经得起荣耀和屈辱的不同考验。

季羡林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晚年的他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文革”时期,季羡林受到迫害,除了被批斗、审讯以外,还被迫进行劳动改造。常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往往丧失了做学问的好心态,季羡林却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稳重,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在“文革”期间,他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季羡林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后来,在感动中国栏目组给了他这样的评价:“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庄子曾这样评价同时代的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意思是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啊。宋荣子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不管鲜花掌声,阳光照耀,须低调埋首,默然缄口,变灿烂为平淡。不在乎毁誉,也就没了纠缠。

《吕氏春秋》说:“仕途顺利时看他所尊敬的人是谁;显达的时候看他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富裕的时候要看他所抚养的对象;听其言,观其行,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仁善;看一个人经常接近些什么东西就能知道他的爱好;一个人倒霉、穷苦的时候要看他喜欢什么东西;贫贱时要看他不爱做什么事情,这样就能看他有没有骨气;在一个人高兴时能检验他是否有自制力或者是否轻佻;快乐时能检验他的嗜好是什么或是否俭朴;人发怒可以考验他的本性优劣;让人悲伤能知道一个人是否仁爱;艰难困苦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志气或是否有随遇而安的修养。”毁誉本身就是人生的一些插曲,决定不了你最终的定义和目的地,克服掉得意忘形,失意落寞的人性弱点,就能超脱毁誉带来的心理波动。

张伯驹先生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收藏家”。“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维摩诘经》云:“毁誉不动如须弥。”“誉”,是包括了一切的好名声,万事顺遂,人人称赞;相反的,便是毁,遭遇别人的攻击。当一个人能够坚守本心,不为毁誉所动摇,就达到了须弥的境界了。《法融集》曰:“是非毁誉付之空,竖阔横长浑恰好。”我们要学会适度地淡泊名利和荣誉,甘愿做“荣辱毁誉不上心”的清闲人。

《证道歌》中写道:“生死幽径彻,毁誉心不惊。”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佛家高僧月船禅师是绘画高手,但每次作画前,必定要求买画者先付款,否则决不动笔。一次某贵妇人出巨资请月船到家中,却拿来一条裙子让他在上面作画,想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谁知禅师不气不恼,从容画毕,拿钱就走。此事传开,人们都讥笑月船太贪钱了。而事实上,月船禅师筹钱一为积谷赈灾,二为建寺了却师父遗愿,所以即使身受凌辱,也无所顾忌。

古人云:“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凭自己去慎思辨别,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析决定自己走的路;社会上必然有人赞扬,也会有人毁谤讥骂。对此,自己要泰然处之,任人评论。听到别人说我坏话要能够不生气,尽管坏话说得很厉害,也不过是像拿火把烧天空,虚空中无物可烧,而火却是终归要熄灭的。所谓“毁誉”皆是过眼烟云,学着“安耐毁誉,八风不动”。这不仅是品德,也是处世之道。

3.上了台就要小心,因为有得意,就有失意

《易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而南怀瑾认为《易经》给现代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其中的因果循环的道理。他说:“怎样过去就怎样回来,地球物理一样,从太空中就看到,一件东西出去,经一个圆圈又回了原位。终日乾乾,就是教我们得意了,上了台要特别小心,因为反复,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好处就有坏处,一反一复,“道也”,是自然的法则,是必然的、逃不了的,你以为整了人,可是一定有你的吃亏处。”其实,南怀瑾的话概括出来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生会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互相转化。所以说“高处不胜寒”,人若是往高处走要更加小心。

刘邦天下平定之后,大宴群臣,席间他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最多不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韩信自以为自己功劳卓著,刘邦不会对他怎么样,深陷险境而不自知。后来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没过多久,就被吕后设计杀死。

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结果就好得多,因为他比韩信要小心,懂得明哲保身。汉立之后,刘邦给他的封赏是“齐地任选三万户”,张良固辞不受,只讨要了一个“留侯”的封号,假托神道,不再参与政事,保持着半退隐的状态。在刘邦翦除异姓王的过程中,他也没有参与,最后得以善终。

人生最可怕的时候并不是失意的时候,因为人的抗压能力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失意只能把意志力不坚定的人打倒在地,而意志力坚定的人,必然会愈挫愈勇,反而能够成就事业。得意就不同了,得意是毁掉英雄最厉害的武器。许多人在自以为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之后,很容易志得意满,狂放不羁,结果在最得意之时被人釜底抽薪,落得凄惨的下场。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失意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谨小慎微,失意而不失志,在逆境中积蓄能量,蓄势待发,最终一鸣惊人,获得梦寐以求的成功。然而人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忘记本分,恃才傲物,恃势凌人,居功自傲,结果招来祸患。所以说,人一生的福祸,不仅取决于际遇,更取决于人心。心志不坚的人,不能承载得意与失意,就会随着所处的人生状态的不同而随意改变,所以往往得意不长久,失意易沦落。

陶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年轻时就做了大官,因为萌生了隐居修行之志,就辞官入山隐居起来。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即位后欲聘请陶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陶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梁武帝看见图后笑着说:“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看来是不会为我所用了!”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梁武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一生可谓得意,治国与治心都能妥善处理,却并没有因此忘形,无论皇帝怎么看重他,天下人多么敬仰他,他始终不出山,隐居一生。而许多人一生孜孜追求成功,一旦将成功追到手,就得意忘形,最终伤害到自己。《尚书》有言:“满招损,谦受益。”不管什么时候,小心谨慎、虚怀若谷都不会是坏事,坚持做下去,才能减少犯错的次数,不致于无端端从高处跌落。

其实,当我们名不见经传,籍籍无名的时候,不会对任何人造成威胁,谁也不会注意到我们,反而会安全很多,不用担心各种冷箭和猜忌。一旦我们上了台,越过了众人,处在较高的位置,那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一言一行都会在别人的监视之下。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安全了。比我们低的人会嫉妒,会想方设法地将我们赶下台,然后自己登台;比我们站得更高的人,则会对我们心存疑忌,深恐我们会将他们挤下台,因而他们会先下手为强,找个理由把我们推下台,以保住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处在危险当中的我们如果正在成功的喜悦中不可自拔,那么就很容易被人趁虚而入,下场将苦不堪言。可见,成功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一不小心它就会刺下来,伤害你。

蜀相诸葛亮善于谋划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往往不太重视他的另一面:谨慎。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正是有了谨慎的诸葛亮,蜀汉政权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几十年。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保持一颗警惕而平静的心,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在台下,都不改变,失意时不卑不亢,得意时不骄不傲,就像是太极高手一样,毫无破绽。春风得意虽好,须小心马前失蹄,无论什么时候,谨慎都不是错,王侯将相如此,平头百姓也是如此,不分地位和时间,贯彻它就好。

4.修行最宜忍耐,不生“嗔恨”

南怀瑾认为修行的人最要紧的法门,就是忍耐。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要忍要让,与世无争。若是不能忍,随时发脾气,就会把辛苦所修的功德,统统烧光。他常说:“我们扪心自问,有没有这种忍耐力?向人叩头,反被人打,不生嗔恨。若能做到,就是佛弟子。若是做不到,赶紧摄守身心,向前勇猛精进修行。否则,浪费光阴空虚过,一无所得。修行人主要能忍冷忍热、忍风忍雨、忍饥忍渴、忍骂忍打。学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无论谁对我不好,也不生嗔恨心,以诚待人,彼自然被感化,化干戈为玉帛。”

佛家有位常不轻菩萨,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修行的人,不管其行为如何,都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他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甚至远远地看到四众,都要走过去施礼赞叹。

四众中那心不洁净、嗔恨心重的人,不但对此不屑一顾,而且破口大骂:“你这个无智比丘来自何方?口中自言‘我不轻视你们’,还来给我们授记,说我们将来成佛,我们用不着你这种虚妄的授记。”像这样被呵斥辱骂,他也不生嗔恨,仍然一如既往,长年累月地如此修行。有时嗔怒的众人还用木棒打他,用瓦石投他,他在躲避时仍然高声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将来都要成佛。”由于常不轻菩萨礼遇无数诸佛,受持读诵《法华经》,并广为四众宣读解说,所以最后得以成佛,这位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唐僧为什么能够西天取经?与他的忍耐是分不开的,他忍耐了西行路上的劫难,忍耐了化斋时受到的屈辱,忍耐了被妖精抓走的祸端,忍耐了三位徒弟的魔性未改,他这份忍耐且不生嗔恨的功夫才是他走完取经路的最大本领。我们许多人就做不到唐僧的忍耐,并且忽视和看轻忍耐和不生嗔恨的心境。佛家说修行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不生嗔恨的忍耐就是值得奉行的众善之一,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是无价宝。”忍耐让人不执著成败,无所谓荣辱,绝对不生嗔恨心。

武则天时期,宰相娄师德的才能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招来很多人的嫉妒,娄师德因此更加谦虚谨慎。后来,他的弟弟授任代州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我填居宰相,你现在又当上了刺史,可谓荣宠过盛,很多人都嫉恨我们,你说该怎么办?”

弟弟说:“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自己擦掉就可以了。”

娄师德说:“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唉,人家拿口水唾你,是人家对你发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了,说明你不满。不满而擦掉,使人家就更加发怒。应该是让唾沫不擦自干。”正是因为娄师德这般的忍耐功夫,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大智度论》里有这样一段:“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意思是说:嗔恨如毒,是一切恶的根源,能摧灭一切善法,有谁能杀掉嗔恨,则为诸佛所赞,杀掉嗔恨心的人自己也会快乐无忧。娄师德深谙此道,故愿唾面自干。有忍耐力,你才能从枪林箭雨的残酷社会生存下来,而不是困兽犹斗,自我毁灭。社会终究是保持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缔造出自己的未来,没有份忍耐功夫,怎么敢谈修行与成功呢?

当然了,忍辱是不容易修持的。佛经中说:“学习大慈大悲者,要忍受他人打骂,能生如是之心者,即是我的弟子,我是他的本师。”生活中如果别人对自己拳打脚踢、强抢硬夺、恶语中伤,或者暗中说些难听刺耳的话,多数人都会嗔怒,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修持菩萨道六度中的安忍度:我们不但不该满怀嗔怒,反而应生起慈悲之心饶益他们。因为简单的忍耐还不够,我们要学会的是不生嗔恨的忍耐,也就是“安忍”。

嗔恨是最可怕的心态,如果被嗔恨心所劫持,就会摧毁人生本该有的淡然心境。《入行论》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即是一刹那的嗔恨心,也能摧毁一千劫所积累的布施众生、供养佛陀等福德,可见嗔恨对人的负面影响极大。

昔日隐僧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其实,放下了嗔恨心,也就拯救了自己。一时无法做到安忍,也不用急切、彷徨,交由时间去化解,嗔恨自然消弭。

《分别善恶所起经》写道:“人于世间。和心不嗔恚。见贤者敬之。愚者忍之。”意思是说:人行于世间,应该心境平和,不生嗔恨,见到贤达的人,应该心生尊重,见到愚痴的人,应该心怀慈忍。修行重在修心与修性,心和则一切平,性安则无嗔恨。我们要拥有这份安忍,哪怕一时还做不到,也要持续修行下去。社会充斥着负面元素,只要守住心中清静,安忍一切,也就无惧了。

5.感谢逆境

中国有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纵览古今名流贤达、王侯将相所以成大事者,大都经过逆境的苦心修炼,从而一举成名被天下所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看看他们的经历,你就知道他们所经过的苦难和逆境。

日本北海道生活着一种鱼,叫鳗鱼。

这种鱼肉味鲜美,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适应性特别差,捞上来一会儿就死了。由于活鳗鱼的价格是死鳗鱼价格的好几倍,如果鳗鱼死了,对当地的渔民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可是都想不出用什么办法让鳗鱼多存活些时间。唯独有一位老渔民捞的鳗鱼到市场后,仍然是活蹦乱跳的,其他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请教过那位老渔民之后,他们才学会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在放鳗鱼的水里放入几条鳗鱼的天敌——狗鱼。选几条狗鱼放在众多的鳗鱼中间,狗鱼在鳗鱼周围钻来钻去,鳗鱼变得警惕起来,不断地游动。由于鳗鱼游动的时间变长,活力得到激发,短时间内很少再出现死亡的情况。

其实只要鳗鱼活动起来,它们就死不了。因为有他们的天敌狗鱼存在,也就是他们有对手存在,它们的生存欲望才会空前强烈。

我们中有很多人总喜欢诅咒我们的对立面。有些甚至因为遇到对手而失魂落魄。其实我们要明白,遇到对手并非坏事,因为对手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会对我们在造成威胁,但有时候也会成为我们进取的动力。有了对手,就会有竞争。至于对手是什么,简单地说,你是一只羚羊,对手就是追逐你的狼;你是一匹赛马,对手就是赛场上的另一匹赛马。而在人生的竟技场上,对手可能是某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物,也可能是困难、挫折、逆境、厄运等。

哪怕他曾经让你生不如死,哪怕他曾经让你苦不堪言,哪怕他曾让你头破血流,哪怕他曾让你身败名裂……无论如何,你都要感谢他,是他让你品味到了人生的丰富多彩;是他让你知道了世事的险恶,人情的淡薄;是他让你知道了战胜自己比战胜对手更重要;是他让你认识到阳光背后也会有阴影,再黑暗的地方也会有光明。

康熙继位执政六十年的时候,特意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

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是他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人若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要饱尝失败的滋味,只有常年在苦水中浸泡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甘甜。从一定意义上讲,逆境有时是催化剂。它能引发你的斗志,挖掘你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学会感谢对手,感谢逆境,感谢一切迫使我们奋发向上的人。这一点,韩信就做得很好,当年他忍受胯下之辱,衣锦还乡后却将当年侮辱他的人封为护军卫,放在自己身边重用。

因为有了对手,人才有压力;有了压力,人才有动力。春风得意之际,别忘了感谢你的对手。因为,只有竞争对手才能在无形中激活你的生命,激发你的潜能,让你越来越优秀。

真正的强者感谢对手,是对手的存在鞭策他们学习和成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终成一代霸主,没有对手让他学习,他也就无法把中原从胡人手中解救出来。飞人刘翔早期始终被牙买加人罗伯斯压一头,如果没有罗伯斯给他的压力,刘翔也就没有机会成为第一位获得奥运会田径男子短跑项目冠军的亚洲人和黄种人,他还说过:“没有对手就没有动力,我永远感谢对手。”

其实,真正的对手之间都是惺惺相惜的。我们要学会感谢那些给自己带来逆境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也不管是怎样的结果。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加坚强,就要学会感谢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超越他们,超越自己,才能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勇敢和无畏。

6.不受磨炼不成强者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见,人要做成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世人是无法规避这个准则的,南怀瑾早在抗战时期,就历经磨炼。

据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于大坪寺闭关阅藏三年中,南怀瑾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致终生受益无穷。

后来,南怀瑾从峨眉山又来到乐山竹根滩五通桥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闻讯而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之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1945年,南怀瑾又在风了和尚的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在川九年,南怀瑾虽历尽艰险曲折,然终于修得大成,他曾作词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复杂的经历缔造了南怀瑾多元的价值观,诸多磨炼更是让南怀瑾看尽世事沉沦,人世艰辛,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广博见闻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成就任何事业,不愿经历磨难都是非分之想,即便侥幸得逞,也不过是不堪一击的“伪成功”。

逆境才能锻炼出真正的本领,才能缔造杰出的成就。诗云:“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马可·波罗是在阴湿的铁窗下写成了那部在中西交通史上传为美谈的《马可·波罗游记》的;史铁生没有了双腿,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大脑和双手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杰出作品,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逆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苦难,还有不同于顺境的心境和感受,以及激励向上的助力。

相对于顺境的平平淡淡,逆境的人更加需要努力奋斗,想要摆脱逆境,所以成才的概率更高。我们陷入了逆境的时候,无须灰心气馁,要相信这是上天对我们的考验和赐福,要借助逆境鱼跃龙门,做到以往不可能做到的事。俗话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没有逆境,人是无法成长的。

现代著名诗人穆旦,曾有一段投笔从戎的光辉历史。1942年2月,胸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穆旦,参加中国远征军,任司令部杜聿明将军的随军翻译,后入罗又伦将军的207师,出征缅甸战场。在当年5月至9月,亲历了缅甸战场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大撤退。在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中,于死亡线上挣扎,历尽艰险撤至印度。

王佐良先生这样回忆穆旦的经历:“他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日本人穷追,他的马倒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给死去战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豪雨里,他的腿肿了,疲倦得从来没有想到人能够这样疲倦,放逐在时间——几乎还在空间之外,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阴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带着一种致性的痢疾,让蚂蟥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叫人发疯的饥饿,他曾经一次断粮达八日之久。”

从死亡线上归来的英雄,很快写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诗《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这是穆旦用生命写成的诗。

有的时候,你要做什么,都达不到,认为自己十分倒霉,认为上天在折磨你,命运为何如此坎坷?其实,这是上天成全你,教育你。古人云,“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上天用苦难来使人的心惊动,使人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人所不具备的才能。可见,有些不懂和不能必须经历痛苦磨炼才能懂,才能会。

祖逖闻鸡起舞,才有机会出任刺史,收复失地。没有逆境,有时就会飘飘然,也就没了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所以面对逆境,一定要有不惧心态,勇敢地面对和积极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