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早的课桌是母亲的膝盖
◎家长应少用威严教训孩子,多用人格、形象影响和感染孩子。
◎孩子最早的课桌是母亲的膝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最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不是家长的物质资产,而是他们的人格魅力。
◎家长首先要忧虑的不是孩子如何走稳走好,而是自身在做人上究竟能留给孩子多少。
◎孩子幼小的心灵像一张洁白的纸,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无声无息地“染印”在这张白纸上,终身都难以磨灭。
◎孩子是最先从父母的形象中看到人生的,父母如何做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
◎父母如果不对自身形象负责,就很难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一辈子,但父母的人品、人格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父母的一切活动为钱奋斗,钱就可能会充满孩子的一切活动。
◎父母心目中钱比天大,孩子心目中可能就天不如钱大。
◎父母现在的言行,可能成为孩子未来处世的范本。
◎良好的家教,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家教难,千难万难难在父母自身
◎教育幼小的孩子,千难万难,难在年轻父母自身,他们中许多人不大懂得孩子,缺乏“育苗”的真功夫。
◎孩子的坏毛病不是天生的,往往是好心的父母“惯”出来、“娇”出来、“宠”出来的,有些是父母身上的坏毛病传染过来的。对于这些,父母往往意识不到,甚至还不恰当地责难、训斥孩子。要端正孩子,父母先端正自己;要美好孩子,父母先美好自己。
◎父母在家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悄悄地印入孩子的心灵;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
◎父母的胸襟往往影响孩子的未来,孩子教育不从“小家”里跳出来,长大后他就难成为“大家”。
◎家长在关爱孩子身体、生活的同时,还要用心学习、研究,提升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和能力,结合家庭和自身实际,采取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有效措施。不提升自己,难以提升孩子。
◎对于父母来说,千方百计养活孩子是重要的,千方百计教育好孩子更加重要,养活不好影响孩子身体健康成长,教育不好影响孩子成人成才。
◎说到孩子教育,许许多多父母为之犯愁。愁孩子不听话,愁孩子贪玩,愁孩子不好好学习。愁来愁去,主要是“愁孩子”,就是没“愁自己”。田野里禾苗长不好,精明的农民,首先考虑的是禾苗的水分足不足,肥力够不够,温度行不行,害虫有没有。孩子是我们家中的“苗苗”,家长的责任就是要给“苗苗”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保证“苗苗”有适宜的生长条件,只要这方面工作做好了,“苗苗”一定会茁壮成长。到那时,父母就不必为之发愁了。
◎孩子心理、生理的变化是成长中必经的过程,家长要做好充分准备,认知并接受孩子的变化,在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家长要改变“一言堂”的做法,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后再告诉孩子自己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在启发孩子的过程中引导和教育孩子,并及时地修正自己,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父母自我教育是影响孩子的最有效方法。
◎孩子的性格如何,几乎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
教育孩子没有固定模式可套
◎对孩子要少用嘴,多用心;宜细不宜粗;宜实不宜虚;宜亲不宜疏。
◎教育孩子有经验可学,有规律可循,但绝无模式可套。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家长的教育意图越明显,教育的效果就越差。父母对孩子说话尽量不要用“命令”“必须”的口气,而要通过“商量”“启发”来教育孩子。
◎盲目地攀比,不适当地奖励,过分地夸奖,轻率地表扬,都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对孩子成长不利。
◎家长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做人做事能以身作则,本身就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教材、最好课堂。
◎父母的最大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而孩子的成长最根本的动力是“内生”而不是“外援”。
◎做父母的千般呵护孩子,不如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本领。
◎教育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要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培养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社会和自然。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批评孩子时,自己的表情、目光、语调无所谓,只要出于好心就够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孩子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正是父母批评的方式和态度。
◎父母批评孩子时,不是嗓门越高效果就越好,事实上结果往往相反。对孩子大喊大叫,丝毫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严,还会对父母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只要功夫到,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只要你对孩子倾心,孩子就会对你倾诉。父母要想孩子听话,一定要用心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
◎对孩子的管理要松紧有度。太紧,孩子成了笼中的“鸟”;太松,孩子成了脱缰的“马”。
◎父母养活好孩子困难,教育好孩子加倍困难。
◎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发现、引导、培养,但绝对不要硬性划定,硬性划定往往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父母对孩子无私地付出爱,是应尽的责任;父母让孩子清楚地懂得爱、珍惜爱,同样是应尽的责任。可惜的是,许许多多父母重视了前者,忽视了后者,致使许许多多的爱付之东流。
◎孩子会因为父母爱得不够而痛苦,也会因为父母爱得过分而痛苦。消除痛苦的最好办法,是父母对子女要科学地爱,爱得要科学。
◎给孩子温暖、温馨,父母一般都能做到,但要给孩子智慧、思想、品格、能力、胆识,往往让许多父母犯愁。正因为在这方面没有大的突破,所以现在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需要在这方面付出更多的心血、辛劳和智慧。
◎对孩子来讲,武力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会被打得粉碎,从而对所有的批评都听不进去,更为可怕的是,在父母这一粗暴行为的影响下,孩子今后与人发生冲突时,也会动不动就举起拳头。
◎对孩子絮絮叨叨,批评缺乏新鲜感,孩子听烦了,就会把批评当耳边风,从内心产生抵触,甚至有意无意地对着干。
学会用爱的智慧提升孩子
◎给予孩子爱,是父母们都能做到的事,但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却是摆在父母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要突破这道难题,不付出相当的心血,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素养是不行的。
◎父母都爱孩子,但未必都会爱孩子;父母都想教育好孩子,但未必都能把孩子教育好。
◎爱的火热,可以温暖孩子;爱的奉献,可以震撼孩子;爱的智慧,可以提升孩子;爱的思想,可以指引孩子。给孩子温暖、温馨和甜蜜是爱,给孩子智慧、思想和品格也是爱,而且是更重要的爱。
◎每个孩子都像一粒种子,只要父母用心培育,并增强对他们的理解、信任,他们就能勇敢地冲出“泥沙”,茁壮成长。
◎教育,要细心再细心,耐心再耐心。
对孩子关爱要有度
◎你给孩子的路铺得太平坦,他的人生就难走好;你给孩子的生活想得太周全,他以后就会活得很“艰难”;你对孩子念叨得太絮繁,他就会从心里烦。生活,是孩子的生活;人生,是孩子的人生。做父母的应该明白:水满则溢,物极必反。
◎一个人对“拐杖”依赖太多,行动就难有自由。
◎自立自强,不仅是一种精神,而且是一种尊严。
◎甘愿父母为自己当牛马的儿女,连牛马都不如;甘愿为子女当牛马的父母,他们养活的将是一群牛马。
◎如果现在父母把孩子当“皇帝”,孩子将来就可能把父母当“奴仆”。
◎儿女自有儿女福,父母不要当牛马。如若父母当牛马,儿女未来难有福。
◎父母对孩子要关爱有度。恩过无恩,情极无情,物极必反。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自由独立的空间,否则孩子的幼嫩心灵就会受到沉重的压抑。
◎现在孩子的不少坏习惯,是家长给他们许许多多“特殊关怀”“特殊优待”造成的。好心的父母们应该想到,因为太“宝贝”孩子,才给他过多的“特殊照顾”;因为过多的“特殊照顾”,才惯坏了“宝贝”孩子。
◎现在孩子的问题,原因往往不在孩子而在父母。不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爱得太少,而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爱得太过。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私而伟大的,更应该是科学而理智的。爱,要讲究艺术,讲究策略,更要讲究效果。
◎现在许多家庭,小宝宝吃饭,要“哄”着吃,“骗”着吃,“劝”着吃,“嚷”着吃,这种做法实属无奈。但好心的父母想过没有?这饭,孩子吃了滋养了身体,也“滋长”了他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良的性格脾气啊。如何让宝宝吃好饭,也有许多讲究和学问。
◎过度付出爱的人,有可能过度苛求对方。过度的爱和爱得过度,往往双方都是痛苦的,甚至会伤痕累累。当父母的应当清楚这一点。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献给孩子,为了孩子不顾一切。”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爱心是无比可贵的,但也是值得深思的。爱,需要牺牲和奉献,但如果不讲科学,不计后果,爱往往会变成害。
◎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于厚重,孩子就难以健康成长。
◎你可以让孩子住上别墅,但不能保证他住进去就快乐;你可以给孩子好的岗位,但无法让他一定有成就;你可以给孩子巨额的资产,但不能保证他永远富有。
教育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
◎不从成人教育的模式中彻底走出来,年轻父母们无法搞好少儿教育。
◎少儿教育要在快乐中播种,在快乐中收获,在润物细无声中下功夫,在点点滴滴中见效果。
◎在快乐中进行,在嬉闹中提升,在亲昵中加强,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这是少儿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可以用关爱孩子的方法关爱老人,但不能用批评大人的方法批评孩子。要努力让少儿在高兴中懂事,在嬉闹中觉悟。
◎父母在小孩子面前动辄耍权威,不但是“无知”,而且是“无能”。耍权威会无形之中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权威往往是压在孩子心头的一块石头。
◎对孩子要多引导,少批评;多提醒,少指责。
◎如果你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很可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对待他人,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规矩,也难成方圆。人才培养,要靠外在压力,更要靠内在动力。
◎对孩子,奖励不能成为枷锁,批评不能成为棍棒,荣誉不能成为追求,关爱不能成为砝码。
◎恩惠要自薄而厚,威严要先紧后宽。对少儿尤其要这样做。
◎少儿教育一定要坚持“四励四导”。四励:激励、勉励、鼓励、奖励。四导:教导、指导、引导、诱导。
◎及时、正确、适度的夸奖和鼓励是激励儿童上进的强大动力。
◎不恰当的鼓励和批评,都可能导致孩子撒谎。小孩子撒谎,原因大多和大人有关。
◎做父母的要学会遵循孩子的天性和成长心理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要施行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情施教,因事施教。
◎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表扬要适度,奖励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赏太重会带来不良影响。
◎孩子考试考得好,该不该给物质奖励?该给什么奖励?用什么方法给?物质奖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得当,可以激励孩子;把握不好,则容易变成“交换”,不仅影响孩子的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还让家长的一片苦心付诸东流。奖励孩子是一门艺术,物质奖励可以因人而异去奖,但精神鼓励同样重要。
“育苗”,要学会在快乐中“播种”,在快乐中“收获”
◎要想成就天才,先成就孩子的快乐与兴趣。没有快乐和兴趣,几乎就没有天才。当然,只有快乐和兴趣,没有艰苦卓绝的奋斗、奉献,也没有成就、成功。
◎世上所有辉煌的成就都是在快乐追求与艰苦奋斗中取得的。
◎快乐能带来兴趣、热情、动力、追求,离开快乐和奋斗,人生许多事情都无法完成。
◎你不给孩子快乐和兴趣,就意味着夺去了他的希望和成功。
◎没有快乐和兴趣,没有始终如一的追求和奋斗,几乎就没有成功。
◎孩子没有快乐就没有童年。在孩子的童年时代,教育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快乐展开,在快乐中“播种”,在快乐中“收获”。不懂得这一点就是不懂得少年教育。
◎让孩子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这应该成为父母最最重要的责任。这种快乐,既包含甜蜜中的“乐”,也包含痛苦中的“乐”;既包含顺境中的“乐”,也包含逆境中的“乐”。这种快乐,是努力奋进的力量、勇气和信心。
◎父母和孩子交流,只有双方都完全忘掉自己的身份的时候,方法才算最佳,效果才会最好。
◎父母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亮身份,摆架势,你和孩子的心理距离越大,教育效果就越差。
◎父母和孩子首先要成为合格的好朋友,然后才能成为合格的好师生。
◎教育者的快乐是被教育者快乐的快乐,教育者的成功是被教育者成功的成功。
◎家教的第一责任是构筑好孩子心上的“乐园”。
◎能在孩子心中建起“乐园”的父母,一定是出色的父母。
◎父母如果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就一定会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时光。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鼓励,都需要父母的呵护,都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对于孩子的成长,不能急躁,要耐住性子等待,需要慢慢来。
孩子教育要“润物细无声”
◎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一定要精心、细心,一丝马虎与疏漏,都可能对幼小的心灵造成无意的伤害。
◎过早地锁定孩子的成长模式,等于把小鸟装进笼子。
◎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激励、鼓励、勉励,多引导、疏导、指导,绝对不能动不动就指责、训斥。
◎教育孩子,父母的榜样作用很重要,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无字的课本。
◎孩子往往好奇、好问、好动,家长抓住孩子“奇、问、动”的机会培育孩子,使他们长知识、长技能、长觉悟,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不能只靠“规矩”去约束,而要靠“智慧”去放飞,靠“雨露”去滋润。
◎培养孩子花钱是必要的,但更要花精力、花心血、花感情,否则,钱花得再多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父母要在物质生活上给孩子温暖,更要在精神生活上给孩子温馨。
◎餐桌是孩子成长的好课堂。在吃饭过程中,让孩子懂得一粒米、一勺汤、一口菜的珍贵,让孩子学会尊老敬老,让孩子做到好东西大家共同分享,等等。不要小看这些点点滴滴,它对培养孩子成长、成人十分重要。
◎认真对待和回答孩子的每一次提问,是对孩子求知欲的直接保护。而回答得正确、得体与否,就取决于长辈的境界与水平了。
◎要求父母们都成为孩子优秀的老师不现实,但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应该能够做到,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孩子的教育会举步维艰,难以奏效。
◎教育无小事。教育应从细节入手。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使得父母倍感焦急。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在生活的细节中培养起来的,生活细节无处不在,父母教育孩子要时时处处留心,在细节上做好文章。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
◎家长对孩子严一分,对自己就要严十分。家庭生活就是孩子的课堂,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课本。
◎如何培养好孩子,一直是许多家庭难念的“经”。“经”究竟难念在哪儿?许多父母也许没有意识到:千难万难,主要难在自己。难在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榜样力量欠缺。
◎大人的言行是孩子的教材;孩子的言行常有大人的影子。
◎父母如果自己爱学习,孩子会在父母的影响下也爱学习;父母如果自己学习不认真,却去批评孩子的学习,孩子就很难信服。
◎孩子教育,要少抽象、多具体,少用言、多用行。
◎家长在小孩子面前,不能言行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
◎父母言行不一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一是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二是父母说话不兑现,孩子会下意识地效仿,养成信口开河、说话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
生长环境和家庭氛围是孩子无字的课本
◎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功在哪里?在“熏陶”。家长要用“心”熏陶孩子,用“行”熏陶孩子,用“情”熏陶孩子,用“德”熏陶孩子,用“智”熏陶孩子,让孩子在家庭生活这个无形的课堂上,学会生活,读懂人生。如果家长自己没有那么完美,怎么办?就得与孩子一起成长。
◎生长环境和家庭氛围是孩子无字的课本,它时刻都在“染”“润”着孩子的心灵,家长不但要重视孩子手中看得见的课本,也要重视孩子周围看不见的课本。
◎当父母的要善于欣赏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关爱;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细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和诉求。这样,与孩子交流起来一定会亲切融洽,水到渠成。
◎教育是一种爱,爱也是一种教育。爱的教育要“情”化,“德”化,更要“理”化。只有这样,才能让爱得以升华。
◎父母只有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才有可能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教育孩子,辈分观念越淡,学习效果会越好。
◎只有父母和孩子心理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时,教育孩子的效果才会最好。
◎家长要先当好孩子的朋友,后当孩子的老师,当朋友一样的老师,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师生之间,父子之间,如果没有真正的平等意识,就不会有优良的教育效果。
◎教育手段自然无痕,这样的教育才是最美的教育,才称得上真正的教育。
◎在许多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确实是用心了,但往往没有用对地方,主要是以管教为主,处处充满痕迹深重的干涉,孩子能体会到的多半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
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孩子就难听父母的话
◎孩子不听话,往往问题在孩子,责任在家长。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孩子就难听父母的话。
◎家长要孩子听话,首先要懂得孩子。讲什么话,在什么时候讲,用什么方法讲,讲了如何让孩子想听、爱听、听进去、记得住,等等,都是一门学问,都要用心去研究。
◎让孩子乖乖听从父母不容易,让父母认真倾听孩子更难。
◎子女理解父母的火热心肠很重要,父母懂得孩子的纯洁心灵更加重要。好些时候父母污染了孩子而不自知!
◎不理解父母难以尊重父母,不懂得孩子难以教育孩子。
◎不真正懂得“苗苗”,就无法培育“苗苗”;不真正理解“园丁”,就无法报答“园丁”。
◎父母与子女两代之间的“鸿沟”很大程度上是成熟与成长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不能以成熟要求成长,也不能以成长抵制成熟。成熟与成长的平衡点在于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
◎教育的最大难题是教育者要真正懂得被教育者,尊重被教育者。
◎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才能理解孩子,处理好孩子的问题。不知孩子的心,难纠孩子的错;不懂孩子的情,难得孩子的乐;不了解孩子的苦,难解孩子的烦。
◎父母懂得孩子的心,孩子会很快乐。孩子理解父母的心,父母会很幸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即便亲骨肉也无法相互制约与替代。做父母的要开朗,要理解,不要强求,按自己的模式塑造后代。
◎对孩子不理解难以教育,不尊重难以沟通,不关爱难以融合。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心中也有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事情,这些就是孩子的隐私。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小秘密。不要私闯孩子的“小天地”,不要拿以往的错误罚孩子。
◎为了孩子,父母拼命挣钱,可以理解,但绝不能为了挣钱而丢下孩子不管,如果那样,挣得再多的钱,也换不回孩子成长中的损失。
◎家长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挤出时间和孩子多在一起玩乐,一起生活,亲近孩子,熟悉和了解孩子。情深耳顺,情浅耳钝。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不深,对孩子不熟悉、不了解,教育无的放矢,就难有好的效果。
◎每位父母都应努力做到经常挤出些时间给孩子多讲些故事,童年时代的孩子特别爱听故事,父母给孩子讲故事,能够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是孩子重要而理想的课堂。
◎孩子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被大人尊重、理解、认可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所以家长对孩子要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嘉奖并举的方法,才符合孩子成长的心理特征。
◎孩子为什么不愿和父母交流?往往因为父母不会倾听孩子。倾听便是与之分担、分享,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
◎有些父母怕影响孩子学习,不愿与孩子闲聊交流。因此,有意无意地疏远了孩子。孩子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守护住孩子独一无二的稍纵即逝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一个自由、快乐的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灵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