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02

第2章 黄巾民变的大漏洞(1)

【一】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彻底打击了汉朝统治的,是张角发动的黄巾民变。

关于起事过程,很多书里都会提到这么一件事:

在起事前夕,张角的手下里有个叛徒向朝廷告密。朝廷立刻展开了对黄巾军的抓捕,所以张角不得不提前起事。这事有史可查,《后汉书》里就是这么写的[1]。

但就在这么一个几乎没争议的小细节里,却有一个大漏洞。

我们先学个小知识。

中国古人有一门叫做“谶(chèn)”的学问。

“谶”就是预言的意思。有的谶用图画画出来,有的谶用文字写出来。

用图画表示的,叫“图谶”,比如《推背图》。

用文字写的呢,叫“谶语”,比如《烧饼歌》。

我们有个成语“一语成谶”,意思就是:说了一句不吉利的话,结果一不小心就应验了,成了“谶语”了。

古代人科学知识不发达,所以很容易相信预言这东西。就像古代欧洲遍地都是“先知”一样,中国古人也特别相信“谶”。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在起兵之前,社会上就流行着“刘秀当为天子”的预言。有一位王莽朝廷的重臣刘歆,还特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秀”以迎合这句谶语。结果这位“假刘秀”兵败身亡,“真刘秀”却如谶语所说,当上了天子。

这事看上去很神奇:难道古代真有能预言未来的方士?

说穿了其实很简单。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有很多政权起兵造反。其实每个政权下面都有几个预言家,造些本政权的领袖注定当天子之类的谶语。不仅有预言刘秀当天子的,还有预言“刘三”、“刘四”的。这是个无本万利的买卖:要是预言家依附的政权失败了,预言家一跑就是。可万一要是夺权成功,这预言家就成为一言兴邦的国师啦。

所以最后无论是哪个政权上台,总能有一条谶语能应验。

而且因为王莽抢的是西汉刘氏的皇位,当时又有很多刘姓的大贵族,所以那时关于刘姓的谶语特别多,有人预言“刘秀”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呢,刘秀这件事还是有点特别的地方。按照史书的说法,这句谶语在刘秀起兵之前就已经流传开了。最后能应验,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

正因为有了这个巧合,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刘秀在登基以后特别相信谶术。他“宣布图谶于天下”[2],把谶术列为东汉帝国的官方学说。甚至根据图谶的指示来升降官员,分封王侯。

有了朝廷的推崇,有了本朝开国之主的亲身证明,所以在东汉时代谶术非常流行,老百姓都信[3]。

谶术这事跟张角有什么关系呢?

张角为了给自己造势,也利用了谶术。他给自己编造了一条谶语,就是很有名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关键是,既然这句谶语是造势用的,所以不是在起事之后喊出来的,而是在起事之前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连起事的时间也清清楚楚地写在里面了:“甲子”。

更为夸张的是,起事前夕,黄巾党人在首都和各地政府的大门上都用白土写了“甲子”两个字[4]。

这种行为,就如同今天有一帮劫匪,抢银行前先到处嚷嚷:“礼拜三我们可要抢银行了啊!”这样还觉得不过瘾,又在那家银行的门上写上了大大的“礼拜三”三个字,生怕别人不知道。

你说,黄巾军这么明目张胆的造反法,算哪门子的“密谋”呢?不需要叛徒举报,早就应该被官府抓起来了啊!

这就是我所说的历史漏洞了。

不仅如此,还有更夸张的:

其实早在黄巾事变三年以前,东汉皇帝就对黄巾军的动态一清二楚!

三年前,皇帝刘宏就接到帝国军事总司令的报告,说有个叫张角的道士信徒太多,对帝国是个威胁。

总司令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解决方案:

先让各地官员调查当地百姓籍贯,把外地人都送回原籍。这样黄巾党人就不能聚众集会了。然后再秘密逮捕张角,就可以不动声色地解决问题。

这个方案先釜底抽薪,再擒贼擒王,看上去很靠谱。只要皇帝刘宏当时能同意这个方案,恐怕历史上就不会有黄巾民变这件事了。而且类似的报告几次三番被提出,直到黄巾军起事的前一年还有。但刘宏都没有理睬。

在我们看来,总司令的报告已经把黄巾军的危险说得非常清楚。刘宏不予理睬,只能说他糊涂透顶。

然而不仅是皇帝糊涂,政府官员也一样。

张角搞社会活动,目的是收罗信众,所以他的活动是公开的,地方官都知道。但是很少有官员认为黄巾集会是件危险的事。

有些官员天真地觉得,张角给人看病、劝人向善,这是好事嘛。有的官员甚至和太平道交往,替道徒掩盖一些小罪行,还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等黄巾事变之后,这些官员都因为牵连受到了严惩。

以咱们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官员随意结交乱党,政治水平实在是太幼稚了。张角的活动已经这么明显了,为什么上到皇帝,下到群臣,整个汉帝国就没几个人对黄巾军产生警惕呢?

这是说,古人都是笨蛋吗?

不能这么想。

古人并不笨,因为人性亘古不变。我们今天见到的人世百态,和古人们见到的没什么不同。所以古人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我们也就没什么不同。

而且古代的权贵和官僚,大多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政治精英,都是玩人际关系的高手。他们对人性的见解应该比大部分现代人更高一筹。否则现代人也就不会忙着从三国里学什么权谋了。

可是,如果古人不是笨蛋,那为什么面对黄巾军的时候,全国除了一两位官员外,全体官员都表现得极为幼稚呢?

【二】

要解答这个疑问,得从一个貌似无关的问题说起:

在古代,农民军领袖如何征募民众,组织军队?

这个问题中学的历史课本没有讲过,就简单地说当时灾民遍野,所以就战乱四起了。

要我们去想象这场景,似乎就是历史课本里的插图那样:农民军领袖站在广场上“振臂一呼”,喊几句振奋人心的口号,背后就是旌旗招展,应者如云。

但这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是因为在古代,农业人口是兵员的主要来源,但农民不集中生活在城镇里,而是散布在广袤的田野之中。

古代人口稀疏到什么程度呢?

黄巾起义的中心,张角的家乡巨鹿在当时算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就在黄巾起义爆发40年前,巨鹿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约72人[5]。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所普通中学那么大的面积里,平均只有一个半人。

而且注意,这72人是所有人口,其中青壮年男性只能占一少半。而且这72人还包括了城市人口在内,农村人口会更少。而且朝廷还要向每户居民征调壮丁,派他们服兵役和劳役,那么平时村子里的壮丁就更少了。

而一个农民军领袖“振臂一呼”,扯着脖子使劲喊能喊多远?这一嗓子能有10个壮丁听见就了不得了,其中愿意跟他玩命的就更少了。

不仅人口稀疏,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技术也很差。

古代没有电视电话,商贩也很少,农民很难知道几十里地外的事情。所以你别想农民领袖这边一号召,隔壁几个村子的农民就能主动出来当兵。

农民领袖要是主动深入村庄也很费劲。因为古代没有平坦的马路,牲畜也很宝贵,这位领袖在茫茫大地上走上一天,能访问几个村庄?

您或许会问,征兵这么困难,那古代政府又是怎么征兵的呢?

我们印象里,官府征兵似乎就是《石壕吏》里描写的那样:恶霸似的差役一脚踹开老百姓的家门,把壮丁生拉硬拽的抢走,押送到军队里就算完成任务。

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最大的困难是,朝廷和地方相距十万八千里,交通和通讯都不便,朝廷怎么能防止地方官员瞒报征收的壮丁和赋税呢?

说白了,地方官从百姓那里抢来了壮丁和钱粮,却向朝廷瞒报税收记录,只上交了一小部分,把大部分所得都中饱私囊,那朝廷该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是朝廷亲手掌握所有纳税人的信息。

所以从秦朝开始,中国就实行了遍及全国的户籍制度。每一户居民的人口、年龄、耕种土地等赋税信息,全都在政府登记造册。地方官还要负责每年更新户籍资料。

政府征兵征税,就按照这些户籍记录来征。

这方法说的容易,却需要大量的调查和文案工作。

东汉帝国从朝廷到州、到郡、到县、到乡、到里,养了多达数万名官员,才能完成这套繁重的工作。

要这么多政府部门同时工作,还需要配备一套庞大的管理系统。

另外,还要考虑到古代交通极不方便,运输成本很高。再加上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无论是粮食还是壮丁,运输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食物。

为了在政府部门之间传递政令,还需要一套价格高昂的通讯系统。这套系统需要在国家的主要干道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处传递文书用的邮亭[6]。邮亭要准备食水、马匹、常驻邮政人员。还要有一定的士兵负责周边的治安。该系统同样耗资巨大,非一时一刻能够建立。

只有拥有以上这些条件——庞大的文官集团、成熟的管理制度、价格高昂的通讯系统——一个古代政权才有可能组织起大规模的部队。

这些东西农民军都没有。

农民军唯一快速召集军队的机会,是在出现大规模流民的时候。即便是流民也要受制于交通不便,也有很强的地域性。所以中国古代的农民军常常带有“席卷”的性质:在一个地区收集完流民和钱粮后,立刻奔向下一个地区,经过不断地奔袭才能越滚越大。

我们历史课本由于过去强调阶级斗争,常常夸大农民起义的影响。其实,秦末的陈胜吴广,王莽末年的绿林赤眉,这些农民军刚起事的时候都不过只有几百几千人,都是经过了成年累月的积累,才慢慢壮大起来。而上来就能拥有大规模军队的反政府武装,无一例外,都是由那些早已驾驭文官系统多年的贵族们组织的。

说白了就是,在汉代,王侯贵族、刺史太守叛乱最可怕,上来就能组织上万上十万的叛军。而农民造反,起手不过几百几千人,根本不叫威胁。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汉朝官员对于黄巾军的“幼稚”反应了。

汉朝官员们按照过去的历史经验,只会警惕贵族的叛乱。农民叛乱呢,不过几百几千人,临时剿灭也来得及。

实际上,在黄巾军起事前夕,东汉帝国的行政力量正投入到抓捕“党人”的行动中。所谓“党人”,是一些有大家族背景的知识分子、帝国的政治精英,他们才是朝廷最为警惕的对象。

和这项大任务相比,关于张角的报告就不值得一提了。

另一件事可以佐证这个结论。

张角被手下告发后,朝廷终于开始抓捕黄巾军。按照《后汉书》的说法,朝廷的行动是这样的:

皇帝给帝国总理和首都警备司令下命令抓捕黄巾党。但这些人没亲自去抓,只派了一个首都园林局局长,让这个局长带着国务院警卫班,在皇宫、政府机关以及民间搜寻黄巾党人,杀了一千多人。又到张角的家乡河北省去抓捕张角本人[7]。

您听明白了么?东汉朝廷最后是派了一个在首都地区管理园林的小官儿,带着负责警卫的非正规部队,就在首都附近搜索黄巾军。一共才抓了一千多人。

而在八年前,在抓捕政治精英“党人”的行动中,皇帝的反应是“诏州郡”。也就是下诏到全国所有的州、郡,在全国范围内搜捕。

两件事一比,就看出朝廷并不是对张角视而不见,而是对民间叛乱根本提不起重视。就算事变发动的时间都写在政府大门上了,就算参与者都主动举报了,朝廷还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地区性的小事件。抓抓皇宫、政府里的叛乱分子,别让皇帝本人有危险就行了。

全国性的叛乱?朝廷想都没想过。

然而,朝廷错了。

据估算,黄巾军的规模达到了30到40万人,势力范围牵涉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个人数,和汉朝鼎盛时期,倾举国之力北伐匈奴时的军队数量是一个级别的。和陈胜吴广,绿林赤眉起手时的几百几千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惊讶的不是黄巾军的战斗力:这几十万人缺乏组织、训练和装备。在战争打响之后大多各自为战,毫无章法。

让我们惊讶的是张角的组织能力。这么庞大的军队并不是在起事后靠战争、收买和掳掠一点点聚拢起来的。而是一起相约蛰伏在和平年代。这么多人都愿意为领袖保密、冒险,自觉服从号令,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讲,黄巾事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统一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张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民间活动家。

但是问题回来了:为什么前人没能做到的事张角做到了?为什么在张角之前的农民军全都是几百几千的规模,张角却能一次性组织起几十万人的超级大军?

在没有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情况下,张角是靠什么穿越了广袤崎岖的中华大地,把几百万平方公里内的几十万没有文化的百姓聚拢到同一面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