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23

第23章 想成佛就不要做善事?(2)

有些人出于坏的动机做好事该怎么算呢?比如给僧人捐钱,这种布施行为在佛教里有很大的功德。但假如有个坏人,干了很多坏事,他并不是忏悔自己的恶行,而是出于害怕下地狱,于是到庙里捐了很多钱。因为他没真心悔过,所以等他安心了,走出庙以后,他还打算继续做恶事。那他能不能得到布施的果报呢?

佛教说善恶报不能相抵,那么没错,这人布施也不能抵消自己做坏事的恶报。可反过来,他布施所得的善报是不是也能保留呢?这和佛教教义并不违背。但这么看来,好像寺庙成了开超市的一样,把各种善报都摆在架子上:上天界多少多少钱,转生为人多少多少钱,你掏钱布施就是善行,就能买走相应的善报。

这种交易型的善行还算善行吗?

假如我们按照前文说所,业的本质由内心来决定的话,那么这个人的布施行为就算是善业,那也是不大的善业。那些抱着获得善报的功利心去做的善事,也不是最理想的善行。

道生的“善不受报”可以用来说明这种情况。假如我们以“获得回报”为目的去做善行,那我们就是带着凡人的欲望去行善。做这种善事也能受到善报,当然不是坏事,但这种带着欲望的善事并不是立志超脱轮回的人应该做的,还会导致人继续轮回。

相反,假如我们不以回报为目的去行善,在行善的时候具备了“清净心”,那么所作的善事就是清净业,也就不会导致我们再轮回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善不受报”几个字可以换个口气来读:是用来告诫这些修行者,以图回报的心情行善,是一种有执着心的行为,是错误的修行方法。

以上这些结论,大多是后人尽量把“善不受报”往合理的方向所做的解释。虽然有点替前辈遮掩的意思,但也确实说明了,“善不受报”和佛学理论并不矛盾。

【二】

说完了善不受报,道生更惊世骇俗的结论还在下面呢。

在佛教中,有一类人被称为“一阐提”。

所谓“一阐提”,是一些犯了在佛教看来极严重的罪行的人。比如毁谤佛法,拒绝信佛。道生时代的佛经里说,一阐提是没有佛性的,在无尽的轮回中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成佛。

我们知道,印度有严格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了若干等,不同等级之间的区别极为严格。印度本土的宗教大都和种姓制度分不开。比如婆罗门教认为,最低贱的首陀罗不能信奉宗教,死后也不能转生。释迦牟尼强调人人平等,允许首陀罗出家信佛。但是种姓思想对印度佛教的发展仍有影响。因而有了一阐提不能成佛的说法。

我们前面说了,中观般若学提出“人人皆可以成佛”,这和“一阐提不能成佛”显然是矛盾的。但我们讲述的这些佛学理论,是今天经过高度提炼、总结后的内容。在历史中,佛学典籍内容繁杂,当时人们对佛教理论的讨论并不是那么清楚,有的佛经同时掺杂了大乘、小乘的观点。因而在道生时代的佛经里,出现了“一阐提不能成佛”的观点。

一般的僧人不敢去质疑佛经上的话。但道生看出了“一阐提不能成佛”的错误。“人人皆可以成佛”的道理我们前面论证过了。这里还有一个更为简洁的证明:

一阐提因为犯了种种罪所以不能成佛。

那么,一阐提犯的罪不也属于万法么?本质不也是“空”么?既然一阐提犯的罪不是恒常的,那一阐提为什么会因为自己的罪行,永远不能成佛呢?

也可以这么说,假如一阐提犯的罪也是恒常的,那岂不是说,这世上恒常的事物除了佛性,还有一阐提犯的罪吗?

道生根据逻辑,得出了“一阐提也能成佛”的结论。这个结论在咱们看来,也没什么特别的。但在当时引起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在古代,佛教要流传,唯一的凭据是佛经。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就是佛经,佛经就是佛教。因此佛教就和其他宗教一样,严格要求后辈不能修改、违背佛经。这种行为的效果和毁灭佛教是一样的。因此,“毁谤佛经”是佛教的重罪,而且恰恰就是一阐提的罪行之一[6]。

所以对于害怕违反戒律,一心修行解脱的人来说,佛经上就算有矛盾也万万不能质疑。有矛盾不可能是佛经的错,那是我修行不够。理解的要接受,不能理解的也要接受,这是最保险的做法,否则犯了大罪,永不能成佛可就麻烦大了。

然而道生不这么想。

这就是佛学家和普通高僧的区别。作为宗教信徒,把所有的佛学学问都学会了,掌握得融会贯通了,这就达到了学习佛理的最高境界了。这就可以称为高僧。

但一个人如果在学术史里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对旧观点的反思和改进,只会一味地人云亦云,那怎么能成为思想家呢?

道生就是一名能独立思考的思想家,他看到佛经里的矛盾,就非要思考,非要想明白,想明白了就非要说出来。可是当道生提出来的时候,当时所有的僧人都慌了。

——你和佛经矛盾,你这是重罪,是毁谤佛法啊!

僧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道生的逻辑是否正确,而是谁认同了道生,就意味着犯下了重罪,意味着下地狱而且永世不能成佛。那谁敢认同他!

道生立刻受到了建康佛教界的全体反对。这事最后闹到了朝廷。建康的僧人们向皇帝申请把道安驱逐出城,皇帝同意了。当时已经70多岁的道生,在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中黯然离开了建康。

离开建康的道生来到了庐山隐居。30年前,他曾经和慧远在这里学习佛法。而此时,慧远和鸠摩罗什都已经去世了十几年。全中国除了大诗人谢灵运一个人支持他外,没有人认同他的说法,可以说极为孤独。

或许是觉得道生太过可怜,在后世的传记中,说道生在这段被排斥的日子里,没有人肯听他说法,于是他在深山中对着石头说法。石头听到他精妙的法理,都忍不住点了头。这个典故叫做“顽石点头”。

但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就在道生被驱逐出建康一两年后,由印度僧人翻译的更为权威的佛经传到了建康。经文上赫然就有“一阐提也可以成佛”的说法。

这下建康的僧人们都傻了眼,他们转而赞颂道生有大智慧。用《梁高僧传》的话说:“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

道生的威望迅速增加,但他再也没有回到建康。几年以后,在庐山去世了。

有个传说,说道生在建康受到众僧指责的时候,实在被排挤得不行了,当众发誓说:如果我的观点和佛陀的说法不同,就让我立刻身染重病。如果我说的和佛理不违背,那我去世的时候,要坐在讲经的法台上[7]。

据《梁高僧传》说,道生就是在法台上给大众讲经讲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去世的,果然应了他的誓言。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了。

这个“一阐提也能成佛”的故事,实际上说出了所有宗教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我们允不允许讨论神学问题?

自然,所有的宗教都要维护自己的教义不被篡改歪曲,要保证后世信徒不会选择错误的修行方式。因此所有宗教都有严禁修改、胡乱解释经文的规定。

那么,信徒能不能讨论神学问题呢?

只要是讨论,就有争议,就有不同的见解。异见之间,要是都认为对方犯了歪曲经文的罪行,那该怎么办呢?

不同的历史环境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中世纪的欧洲,和教廷义理相悖的学者会被送上火刑架活活烧死。

今天不会有火刑了,但是不宽容仍旧存在。

比如在佛学的讨论中,有时会遇到这么一种人。他和与自己意见不同的朋友说着说着,突然脸色一变,说:

“你这都是邪见!你要是再这么说就是毁谤佛法,要下地狱!”

这种观点似乎是说,学错佛法,说错了佛学的观点,就等于毁谤佛法,就会下地狱。

那么,学佛的风险岂不是太大了?

这么看来,修行最好的选择应该是不要学习佛法了。

因为学习哪能不出错呢?佛经早就说了,凡人没能成佛是因为人“无明”,不懂佛理。既然无明,在学习中自然会犯错。修行者说的每一个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说错的可能。要是一句话说错了就下地狱,那还叫不叫人学习了?

或许有人说,那你修行者就应该谦虚,不懂的就问,不要乱说,就不会因为犯错而毁谤佛法了。

可是,修行者又怎么知道自己所询问、所从师的长辈就一定不犯错,一定是对的呢?假如这佛学前辈只是个还没修行圆满的凡人,那他也无明啊,那他说的每句话就都绝对正确吗?他说什么我都不加思考的重复,算不算“谤毁佛法”呢?再者,同样是前辈高僧,观点有时也互不相同,那修行者又该怎么办呢?

照这么说来,修行者应该不去学习理论,只去做礼拜佛像、恪守戒律、多行善事等不涉及教义的事,似乎才更“划算”。因为做一个不学佛理之人顶多是愚钝点,顶多是不能成佛,起码下辈子能有一个好来生。而那些去学佛学的人,说错一句话,理解错一句经文,都有踏入地狱的可能,那岂不是太恐怖了吗?

这可能是佛陀的真意吗?

佛教是一门鼓励人追求智慧的宗教。我们不用引经据典,仅从逻辑上推理也能明白,仅仅因为佛学观点和别人不同就会下地狱的说法,是不符合佛教教义的。假如根据“造业的性质由当事人的心态和动机决定”的原则,那么毁谤佛法应该只限于对佛经的恶意否定。抱着学习的目的讨论佛学,是不应该下地狱的。

【三】

随着权威佛经的出现,一阐提可以成佛的观点被中国人广为接受。

隋唐的时候有个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民间宗教“三阶教”,其信徒不加区别地礼拜所有路人,称路人为“未来佛”。

这时,道生已经去世了两百多年,他自己也成了被人膜拜的“前辈高僧”,他的话就更没有人敢质疑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个比道生小了足足250岁的后辈僧人,竟然又说一阐提不能成佛了!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后辈僧人太狂妄了呢?

我说出他的名字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个僧人叫做玄奘,我们俗称他“唐僧”。

在开始说玄奘的故事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说一个道生的小故事。

有一次皇帝请道生等僧人吃午饭。印度僧人有“过午不食”的戒律,意思是每天只在上午吃东西,过了中午就不能进食了。当时的汉人僧侣也遵守这个规定。结果皇帝这顿饭偏偏就开晚了。饭送到了眼前,一群僧人看看天上的太阳,觉得好像已经过中午了,不敢再吃了。结果皇帝却发话说:“太阳才到正中央呢。”意思是,吃吧。

僧人们该怎么办呢?看这日头,吃了是犯戒,不吃呢,又是抗旨。

结果道生开口说:“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

他这话的字面意思是说:老天爷说太阳在中间,那不就是在中间嘛!

然而这句话里的“天”字是个双关。这句话还可以理解成:天子说太阳在中间,那不就是在中间嘛!

这话既给僧人吃饭找到了理由,又恭维了皇帝,“于是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枢机得衷”[8]。

道生是个为了真理敢于和全体僧人作对的人。但是在皇帝面前,还是颇为机灵乖巧。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名僧都是这样,真正敢和皇帝顶牛的是少之又少。

注释:

[1]释慧皎《梁高僧传·释慧远传》。

[2]释慧琳《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道生)虽遇殊闻,弥觉同近。”

[3]释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九:“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业。何等为十?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此十种,所余诸业名为增长。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业。”

[4]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七十三:“有五因缘,虽杀无罪:一谓道行无记心。二无心伤杀蠕动蚁等命。三若掷铁等,无心杀生而断物命。四医师治病,为利益故,与病者药,因打命终。五然火虫入,无心杀虫,虫入火死。如是五种,虽断生命,不得杀罪。故知所造发业,皆由心起。”

[5]诃梨跋摩著,鸠摩罗什译《成实论·三业品》:“如有三人俱行绕塔,一为念佛功德,二为盗窃,三为清凉。虽身业是同而有善、不善、无记差别,当知在心。”

[6]释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卷六:“何等名为一阐提?佛告纯陀:‘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诽谤经法,口说恶言,永不改悔,于诸经法,心无归依,如是等人向一阐提道。若复众生犯四重禁,作无间罪,不自改悔而无惭耻,彼于正法永无护惜,不与护法之人以为知识,于诸善事未曾赞叹,若复邪见无佛法僧,我说斯等向一阐提道。”

[7]释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

[8]释慧皎《梁高僧传》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