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25

第25章 噤若寒蝉的御弟(2)

李世民在见到玄奘后,先上来说:我不怎么懂佛法。然后话锋一转,再也不提佛教,而是和玄奘谈起了西域的风土人情。皇帝越说越来兴致,还对玄奘指示,要他把在国外的旅行经历写成书呈上来。玄奘当然答应了。

然后李世民还是不提佛教的事,而是对玄奘说:你这人很有本事,干脆还俗了给我当参谋吧!

玄奘婉言回绝了。

李世民一看这事不行,又退一步说:我现在正要远征高句丽,要不你随军出征吧!

话到这里,您应该能看出李世民的意思了:

李世民并不在乎佛法,他是把玄奘当成了探险人才使用。

要统治庞大的帝国,自然地理知识极为重要。唐帝国的军事部门有专门绘制地图的技术人员。帝国境内的地理信息由地方政府汇报,要求三年一更新。境外的地理信息则来自于拜访首都的外来人士,由负责绘制地图的官员向他们询问国外的风土人情。

不用说,玄奘西行冒险的经历,对于帝国在西域的外交和军事行动有着极高的情报价值。因此李世民刚一见到玄奘[17],就迫不及待地要求玄奘撰写西行笔记,又要求他还俗为官。至于佛经不佛经的,他完全没有过问。

玄奘当然不能答应还俗的要求,坚持要去翻译佛经。皇帝也不好再坚持,由玄奘自己去翻译佛经了。几年以后,李世民旧事重提,再次要求玄奘还俗当官,玄奘再次拒绝。到这里,李世民对玄奘功利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

【三】

不过玄奘的第二次风光,可以说明李世民并不是一直轻视佛教的。

李世民到了晚年十分尊崇佛教。他大兴土木建造寺庙,又大规模度化僧人出家。

您或许会觉得,花钱建庙、度化僧人,对于帝王来说不算什么特别的事。很多帝王就算不虔诚信仰,只是为了顺手祈福,也会对宗教慷慨一把。

但李世民这次却绝对不同,虽然他为佛教花的钱在中国历史上排不进前几名,但足以证明他对佛教的诚意。

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

我真爱跑题,这段故事又要说得远一点了,要从唐帝国建国前41年说起。

那时候李世民还没有出生,他的爸爸李渊也只有5岁,中国还没有被隋帝国统一。在这一年,中国北方北周帝国的皇帝宇文邕,犯了一个大错误:

他下令帝国境内绝大部分的僧人和道士必须无条件还俗。

如果您还记得我们前面的内容,或许会立刻指出我的自相矛盾:刚才这书不是举了一大堆理由说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支持佛教的动机吗?宇文邕是鲜卑人,那他怎么下令僧人还俗了呢?

您的质疑没错,我们是说过支持佛教对少数民族政权有好处。

但我们还说过,帝国的兴衰在于税收高低。出家人的问题在于,他们不事生产,也不服兵役、劳役。

我们过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历史的时候,说“宗教是统治阶级麻痹劳动人民的鸦片”。这固然有些道理,可别忘了,鸦片也是要花钱买的啊!在农业时代,多一名出家人,就让帝国仅少了一个劳力、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再加上造庙行法事还要花费众多,佛教僧人又禁止结婚生子,这里外里一算,对帝国的经济压力就更大了。

因为免税免役的特权,寺庙吸引了大量百姓出家[18]。甚至是“民多绝户,而为沙门”[19],全家一起入教。更有甚者,自己剃了个头,就说自己是出家人,为的也是免劳役[20]。

这样一来,时间越久,挂在僧籍下不用交税的人口就越多,帝国的经济崩溃也就指日可待了。

历史记载,宇文邕强迫僧道还俗后,光佛教信徒就有200-300万人还俗。这是一个极大的数字,大约占当时帝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我们可以拿今天的中国打比方:十分之一的人口,就如同今天国家突然宣布,东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全部居民,通通一辈子不用干活了!以后每天的吃穿用全从中国的税收里支出!

这国家经济恐怕立刻就垮了吧?

而且古代的生产力低下,既没有化肥农药也没有农业机械,一个劳动力能养活的人口可比今天少多了。

这么说来,宇文邕勒令出家人还俗的决定一点也没有错。

然而他错了,错在急于求成。

僧道人数庞大不仅对帝国经济有严重的影响,同样还有政治影响。宇文邕同时得罪了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还不包括那些对宗教同情又没出家的百姓,此时就算皇帝拥有再多的武力、再充足的理由,也难以控制住局势了。

宇文邕太鲁莽了。

在《广弘明集》记录的一段轶事中,宇文邕强硬的意志跃然纸上。

这段故事说的是,针对强制还俗,佛教僧人慧远(和我们前面介绍的慧远不是一个人)和宇文邕之间发生了一次冲突。

《广弘明集》说:

(慧)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21]

这段对话很精彩。僧帝二人,一个不畏强权,说皇帝你灭佛会下地狱!另一个人说为了百姓我宁愿下地狱!两个人的表现都非常彪悍。

不过《广弘明集》由僧人撰写,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慧远如何不畏强权、据理力争。最后还说慧远把宇文邕驳得哑口无言。因此这段文字的真实性也不好说。

与这段不太可靠的文字相比,下面这件事可以反应出宇文邕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宇文邕虽然勒令全帝国的僧道还俗,但是直接把佛道灭光了似乎也不合适,再说宇文邕本人也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于是皇帝大人想出了一招:在首都设立了一个宗教机构“通道观”。搞的是三教合一,主要讲老庄,也附带讲佛经,上面还有儒家官吏指导。

无论宇文邕的目的是为了延续佛道文化,还是为了给宗教人士一个安慰,这个决定都是很幼稚的。我们能想象,无论佛教徒还是道教徒,都不会认同这种大杂烩式的组织。宇文邕不仅鲁莽,他还是一个很会异想天开的人。

宇文邕很快尝到了莽撞行事的后果。

推翻宇文邕的统治,最终统一中国的是隋帝国。

隋帝国第一任皇帝杨坚从小被比丘尼智仙养大。在决定起兵的时候,杨坚利用了佛道信徒对宇文邕的不满情绪,宣传自己要振兴佛教和道教。从而在夺权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支持。

陈寅恪先生在《武曌与佛教》中又考证说,杨坚家族以及他本人幼年,都信仰佛教。因此杨坚称帝以后,大为尊崇佛教,还命令在各地舍利塔内造智仙像。

佛教徒自然也愿意迎合皇帝,在隋帝国建国初年,就有僧人译经说要有“月光童子”来到人间做国王。甚至连王国的名字“大隋国”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了[22]。

佛教兴盛,相比之下,道教虽然也恢复了,但是被压了一头。到了隋炀帝的时候,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就有很多道士出来编造图谶,预言隋帝国将会灭亡。

前面讲过,图谶是一种预言。

我们今天史学界对老子的身份争议颇大,连有没有这个人都是个疑问。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认为老子就叫“李耳”,姓“李”。因为这个原因,隋末的道教徒就做了很多例如“当有老君子孙治世”[23]、“杨氏将灭,李氏将兴”[24]之类的谶言,预言姓李的人将要取代隋帝国的统治。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知道,当时瓦岗山上有一个起义军领袖李密,他的政变事业就和这个谶言大有关系。此外还有李轨等人起兵造反。在这种情况下,隋帝国政府无论信不信图谶,都要对姓李的人大加提防,贬斥、屠杀了一部分李姓官员。唐帝国第一任皇帝李渊,就是在这种不得不反的情况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

在李渊起兵造反期间,不断有道士给李渊进献谶言,预言他将成为天下之主。不管李渊自己信不信图谶,反正表面上相信谶言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李渊政权的崛起,一路上都伴随着和老子有关的预言,等唐帝国建立后,道教就成为李氏政权合法性的一个来源了。

因而唐帝国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特别,在公开场合,三教的排位顺序是“道、儒、佛”[25]。

到了第二任皇帝李世民,这事又有了戏剧性。

我们知道,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从哥哥李建成的手里用武力抢来的政权。

而建成偏偏亲信佛教,特别是亲信一个叫做法琳的僧人。

对于身处政治旋涡的人来说,权力交替之际站好队是个极为重要的事。李建成是太子,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站在法琳的角度,这队伍站得原本毫无问题。结果谁能想到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法琳一下子从皇室红人改成了坐冷板凳。

要说法琳作为宗教人士,本来不至于得罪皇室。只要法琳这时候及时转向,恭维新帝王也就没什么事了。

可是李世民坚持父亲先道后佛的宗教政策,把法琳惹火了。法琳也聪明,一下子就看出李氏家族抬高道教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借用老子的姓。

但问题是,你不能当着皇帝的面把这件事说穿了啊!

据说法琳当着李世民的面,说李姓家族有两个谱系。一个是老子一系。另一个是拓跋氏——也就是少数民族。李唐皇室是拓跋氏这一系,和老子没关系。

其实法琳的说法可能离史实不远。拓跋氏属于鲜卑族。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王室的父系,是鲜卑人李初古拔的后代[26]。

但他的正确毫无意义。唐帝国和其他的中原帝国一样,虽然表面上崇道,但在根本上要以儒家为立国之本。儒家尊汉族而轻视少数民族。法琳的这段说辞分明是在指着鼻子对皇帝说:

你们家就是蛮夷,少用道教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这不是作死吗?

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说,李世民立刻下令将法琳逮捕,判他死罪。

李世民这人也坏,他对法琳说:你写的文章里不是说念观音的人不怕刀枪吗?我还就想亲眼看看了。我给你七天时间念观音,到时候再砍你,我看你灵不灵!

七天后唐太宗派人去找法琳。

使者问法琳:你好好念观音了吗,这可就要砍头了啊。

结果法琳却回答:我这七天来没念观音,只诵念皇帝陛下了。

使者问:为什么啊?

法琳说:因为当今陛下的德行极高,“文思聪明光宅海内、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因此念陛下就跟念观音一样灵!

法琳又说:当今皇帝当然是很贤德啦,所以一刀砍下去,我肯定是毫发无伤。可是,万一皇帝不那么贤明——比如砍我头这事属于滥刑无辜呢?那说明我拜错了人,一刀下来我死也就很正常啦!

这可真是一个极聪明的说辞,无论太宗如何决定,法琳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来人只好回奏皇帝。书中说“帝悦”,免了法琳的死刑。

和前面的《广弘明集》一样,《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也是由僧人撰写。这段故事是用来歌颂法琳机智与勇敢的。书中还说法琳在被关押的时候,有神人出现,教诲法琳。还说法琳和李世民对话后,李世民感叹佛教高深。

这些恐怕都是夸口的话。李世民虽然免了法琳的死刑,但是判他流放到环境艰苦的四川。法琳年岁已高,死在了流放的路上。纵观李世民一生,他对宗教人士大都厚待,却判高龄的法琳流放。这么一比,恐怕李世民不杀法琳不是因为“帝悦”,而多半是因为被法琳那套说辞挤对得不行了吧[27]。

【四】

我们今天评价李世民,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大政治家。既然是政治家,那他首先肯定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而不可能是虔诚的教徒。

佛教认为,哪怕是杀个动物,杀一只蝼蚁都是极大的罪,将来转生的时候还要反被屠戮受报。而据李世民晚年说,他一生亲手杀死的人就近千人[28]。更不用说李世民发动战争、驱使兵役,因他间接而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在继承皇位的政变中,李世民又杀掉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和十个亲侄子。这更是令人发指的伦理惨剧。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李世民自幼受到的是儒学的教育[29]。在夺权以后,李世民正是按照儒家模式管理国家,才获得了贞观之治的成就。

这些事例可以说明,李世民是不信佛的。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在中国只要想当好帝王,就不可能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假如我们以佛教的道德当做优劣标准的话,那么政坛就是个“劣币驱逐良币”的世界:

如果一个帝王非要听从佛教的教导温厚戒杀,那么他很快就会被另一个不择手段的人取而代之。久而久之,政坛上所有虔诚信佛的人,就都被淘汰了。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虔诚信佛的帝王,是我们很熟悉的梁武帝萧衍。我们都知道他几次出家为僧,后来被大臣拿巨款从寺庙里“赎”回来的事。

和那些一边杀人吃肉、一边求神拜佛的帝王不同,萧衍晚年是真正信教。佛教禁止饮酒、禁止房事、禁止生活舒适、禁止过了中午再吃东西。萧衍信佛以后,他真的严格遵守这些戒律。连过午不食这个后来被很多中国僧人抛弃的戒条,萧衍都严格遵守。据说有时候工作太忙,上午顾不上吃饭,他就拿水漱漱口,生生饿一天。

梁武帝还和中国僧人不吃肉的习惯有关。

印度僧人不事生产,只允许向百姓讨饭生活,很难要求百姓供给的食物一点荤腥都没有。而且在佛教看来,生命死亡以后已经开始下一个轮回了,剩下的肉体并没有特别的含义。所以印度佛教认为吃肉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没有因为僧人食用而引起杀戮就行。

具体的规定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动物的宰杀过程僧人没有亲眼看到、动物的惨叫声没有听到、这个动物也不是为了给僧人吃而专门宰杀的,那么这个肉叫做“三净肉”。

还有两种肉,一个是动物自然死亡的尸体,一个是被其他肉食动物吃剩的肉。加上以上三种,合称为“五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