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26

第26章 噤若寒蝉的御弟(3)

除了狮子等印度佛教认为很尊贵的几种动物的肉不能吃外,其余动物的“三净肉”和“五净肉”都是可以吃的。

据说萧衍对这个戒律不满意。他专门写了佛学论文,说:

按照轮回理论,我们今天吃的肉可能就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兄弟、师长朋友。我们互相吃对方的肉,引起互相的怨恨,这不是太恐怖了吗[30]!

萧衍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全国推广这篇论文。他也没跟别人商量就自顾自地说,我要与众僧尼共同发誓不再吃肉,否则“当依王法治问”。

这种理论加大棒一起上的做法,使得“不吃肉”成为被中国佛教界广泛接受的戒条。今天,中国人已经把吃素当做佛教僧人最突出的一个标志了[31]。

顺便一说,今天只有中国的佛教僧人不吃肉,其他地区的佛教徒大都可以吃肉。

亚洲南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我们俗称的“小乘”佛教,是从印度佛教传承而来,没有中国佛教的这些曲折,是可以吃肉的。

日本僧人可以吃肉,也可以结婚生子(但是不许僧尼结婚),不过来历和小乘佛教无关。

其实日本佛教来自于中国,原本继承了中国的传统,不许吃肉,当然更不许结婚。但是在19世纪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国家政策是扶植本土的神道教,打压佛教。因此明治天皇颁布命令,允许僧人保留俗姓、吃肉、结婚、生子。又禁止僧人乞食。因为经济压力,僧人不得不世俗化,只有结婚生子、把寺庙当做家族产业来经营才能生存。

不久,日本又进入****时代。受民族情绪的影响,日本僧人也积极投入到社会运动中,进行慈善、援助军队等活动,相比之下原先清规戒律就不那么重要了。后来又是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又是美军占领,全面民主化,这么一番折腾下来,日本又是在战争中挣扎,又是接受西方思潮,谁也顾不上复古,时间一久,日本僧人也就有了吃肉结婚的习俗。

回来说梁武帝萧衍。

我们说,萧衍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虔诚信佛的帝王吗,严格按照佛教戒律要求自己。但我们不要忘记,萧衍被我们称为“梁武帝”,“武”是他的谥号,是他死后后人给他一生做出的评价。萧衍一生武功显著,是靠战争和政变夺得的皇位。直接和间接死于他手的人同样不计其数。假如萧衍在登基之前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那他就不可能成为皇帝了。

更引人注意的,是萧衍晚年被叛军围城,最后被活活饿死。萧衍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未必全归因于信佛,但后世很多反对佛教的人,都拿他作例子劝说帝王:

你看萧衍多么信佛,结果呢,不也是身死国破吗?

对于一个信奉实用主义的帝王来说,萧衍的行为当然是不可接受的:国家在宗教上的支出既不能变出税收,又不能变出军队。

早在梁武帝时代,就有大臣上书,痛斥佛教的过度发展侵占了太多的社会资源[32]。李世民的首席参谋魏征写了一篇《梁武帝赞》。名为“赞”,实际上是批评梁武帝光顾着搞宗教仪式,忽视了百姓吃穿。信奉实用主义的李世民自然会深有同感。

因此,无论从“道、儒、佛”的官方排序,还是从实用主义的政策上来看,佛教都不可能在李世民的政权内占有优势[33]。我们前面就说过,李世民刚见到玄奘的时候,是把玄奘当做探险人才使用,完全不关心佛教和佛法。

但是,李世民在晚年性情大变,不仅经常找玄奘聊天,还大修寺庙。李世民在刚掌权的时候,继续其父限制佛教的政策。不仅多次下令审查境内僧侣的资质,还严格控制僧侣数量。要求僧侣出家要先经过官方批准,批准总数还有限。对于私自出家的,直接处以死刑[34]。而李世民晚年听从玄奘的劝告,一次就下令在全国度化了一万八千多名僧侣。可以说在政策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李世民的确是被佛教,被玄奘征服了。

这难道不是玄奘的巨大胜利吗?

不算是。

我们前面说,玄奘刚回到中国的时候,李世民正要东征高句丽,还邀请玄奘一同随行。这一仗并不顺利,占有军事优势的李世民没能征服小国高句丽,这次失败的战争严重打击了李世民的身心。

3年以后,49岁的李世民只剩下了不到一年的时光,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像一般的老人那样,开始不断回忆过去。

从这一年起,李世民经常召见玄奘。在阴历九月份的一次见面中,李世民直接了当地问玄奘,我要想“树功德”,做什么最有效?

如果把这话说直白一点,那就是:我如果想从神佛那讨一点好处,最物美价廉的做法是什么?

玄奘回答说,是度化僧人。于是李世民立刻下令,在全国大规模度化僧人出家。

第二个月,李世民又下令让玄奘重新翻译《金刚般若经》。

这个命令也颇有功利性。这是因为在当时,人们认为《金刚般若经》拥有保护平安等神异的能力,诵读、抄写《金刚般若经》是一种常见的祈福做法。唐朝还有人专门撰写了《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来收集灵验的事迹。

在最后这一年的岁月里,李世民多次让玄奘陪伴。有几个月干脆让玄奘直接住在了皇宫里。

在玄奘陪伴期间,李世民最关心的话题是因果报应。李世民刚即位的时候,就写文章忏悔自己曾经手刃近千人,流露出害怕因果报应的心理。等临近死亡的时候,李世民一方面希望能通过建造寺庙、度化僧人、诵读佛经来延长自己的寿命,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死后会遭受因果报应。

李世民晚年对玄奘感叹“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这对于佛教当然是好事,但主要原因恐怕是觉得自己来不及求佛拜神,害怕死后受报[35]。

在这段故事里,有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小细节。

李世民晚年很愿意亲近玄奘。有时把玄奘叫进皇宫,专门给玄奘找了个宫殿住,以便每天都能和玄奘聊天。李世民去世前一个月搬到首都南面的行宫里住,太子李治和玄奘也跟着搬过来住,以便皇帝能随时谈话。

这些事件在我们看来,恐怕再正常不过了。皇帝希望玄奘能陪同在他左右,这当然是玄奘社会地位的证明,是那些欲“依国主”的宗教人士想求也求不来的机会。

帝国的第三任皇帝,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是如此恩宠玄奘的。

玄奘出生的村子距离东都洛阳只有约35公里,很近,差不多就是今天北京市区两端的距离。马车慢慢走,一天就能到。

玄奘55岁的时候,皇帝李治决定暂时从长安搬到洛阳,像他的父亲一样,他也叫着玄奘陪同。玄奘跟着皇帝到了洛阳,这才有机会暂时请假返回老家,但也只请到了两三天的短假。

玄奘离开老家的时间太长了。回到家乡,他到处打听过去的亲人,但大都“沦丧将尽”。最后只找到了一位姐姐,两人“遣迎相见悲喜”。在姐姐的指引下,玄奘找到了自己父母的坟地。

坟地因为多年无人照料,已经荒废。“坟垄颓毁,殆将湮灭。”

玄奘“追惟平昔,情不自宁”,想多在家乡停留几天,给父母重新下葬。但就是这么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他也不敢擅自决定,专门给皇帝写了一封言辞非常谦卑的请假信:“所赐三两日恐不周匝,望乞天恩听玄奘葬事了还。”“伏乞天覆云回,曲怜孤请。”

儒家是帝国治国之本,孝道是礼教大事,因而皇帝痛快地批准了玄奘的请求。

玄奘的老家距离嵩山少林寺也不远,只有十几公里。玄奘刚从西域回来的时候,就向李世民提出要去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李世民没有准许。这次回到老家,玄奘感慨岁月流逝[36],于是给李治写了一封信。

玄奘在信里说,自己少年的时候为了求法,游历了很多国家,行程遥远,身体劳累。近几年来身体越来越弱,恐怕没有几年好过了。这几句话写得极为凄惨:

“加复少因求法,自他邦国无处不经。途路遐遥,身力疲竭。顷年以来,更增衰弱。顾阴视景,能复几何!”“无日不以此伤嗟,笔墨陈之不能尽也。”

然后玄奘笔锋一转,又把皇帝大大恭维了一番,以佛教传说中最伟大的帝王“转轮王”来称呼皇帝。又拐着弯说到,这些年来我已经翻译了六百卷的经文,全是佛教的经典,“玄奘用此奉报国恩,诚不能尽,虽然亦冀万分之一也。”——意思是,我做了这么多工作,也够对得起您的啦!最后玄奘才说出自己的要求:想要皇帝准许自己进嵩山少林寺终老。也没什么奢望,不过是想“栖身片石之上,庇影一树之阴”“望乞骸骨毕命山林”。

真可谓好话说尽。

但李治不准。

皇帝在回信的末尾,还用严厉的口气说:“幸戢来言,勿复陈请!”

翻译成白话是:你别跟我再提这事!

收到这封回信,玄奘乖乖地回到皇帝身边。

皇帝隔三差五找玄奘聊天,这似乎是无上的荣誉。其实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治,都只把玄奘当成了聊天解闷用的伴臣。皇帝搬家,想起玄奘来,玄奘就必须乖乖跟着搬家。

玄奘非常珍惜译经的时间。从印度回国后,“专务翻译,勿弃寸阴”[37],甚至一天就睡四五个小时[38]。然而在玄奘去世前一年,他感叹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时。”[39]——时间都叫这些乱七八糟的俗事耽误啦!

表面上,皇帝对高僧恭敬有加,玄奘去世的时候,李治大喊:“朕失国宝矣!”好像很痛苦。等玄奘作为一个身心俱疲的老人,可怜巴巴地申请告老还乡的时候,皇帝就立刻恶狠狠的回答:“勿复陈请!”

我还想随时找你聊天儿呢,你怎么能想走就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