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27

第27章 噤若寒蝉的御弟(4)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等一的高僧,但宠幸他的皇帝们并不关心佛教兴衰,也不在乎译经优劣。他们只把高僧当成自己千百万收藏品中的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玄奘回到长安后,挖掘、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个法名辩机的年轻人。辩机不到二十岁,极为聪明。李世民刚见到玄奘的时候,唯一的要求是要看他的西行游记。玄奘当然加倍重视,回到住处立刻着手撰写《大唐西域记》,他所挑选的首席助手,就是辩机。

玄奘50岁那年,辩机的住处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官府抓到盗贼后,从赃物中发现了一个来自于皇宫的枕头。官府立刻展开调查,结果发现这个枕头属于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辩机竟然和她已经有了多年的私情,这个枕头就是公主送给辩机的礼物。

李世民极为愤怒,处死了高阳公主身边十几名奴仆,并处辩机腰斩之刑。

腰斩是个极其残酷的刑罚。和斩首不同的是,腰斩的犯人大多不会立刻死去。民间有好几个关于被腰斩后的犯人,用手蘸血在地上写了若干个字才死去的传说。虽然这些传闻都不可信,但由此可见腰斩的惨状。

这桩案件玄奘没有受到牵连,但在精神上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从此之后,他更加远离政治,皇帝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西游记》里,皇帝亲切的拉着唐僧的手称呼“御弟”,这样的情景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有可能发生。只不过在两人亲切笑容的背后,一个人多了份自大傲慢,另一个人多了份胆战心惊。

注释:

[1]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

[2]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

[3]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4]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5]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

[6]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

[7]其余的一些马屁,可见黄心川编《玄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99页到第101页,郭绍林《玄奘与佛道名位》。文中举例说明玄奘在给李世民的上表中不惜歪曲事实,夸大李世民的功绩。

[8]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唯愿先庙先灵,藉孙祉而升彼岸,皇帝皇后,因子福而享万春。永握灵图,常临九域。子能如此,方名大孝,始日荣亲。”

[9]我们后文会提到,武则天后来为了能顺利称帝,假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日本学者吉村诚提到,玄奘在654年翻译了几部经书,记载了弥勒下生、佛陀以女身出现等内容。吉村诚认为玄奘在这个时候集中翻译这批经文,从佛学思想和翻译进度上看都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所以怀疑玄奘可能是在故意迎合武则天的口味。这个假设很有趣,但武则天655年才成为皇后。假如玄奘在654年就预测到武则天的未来,那未免太神奇了。而且玄奘在武则天未成后时就早早的用这么肉麻的方式吹捧,也谄媚得让人难以相信。

[10]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帝深信纳,数攘袂叹曰:‘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

[11]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卫禁》“诸不应度关而给过所,取而度者,亦同,若冒名请过所而度者,各徒一年。”

[12]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名例》:“徒者,奴也,盖奴辱之。”

[13]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卫禁》:“缘边关塞,以隔华、夷。其有越度此关塞者,得徒二年。以马越度,准上条‘减人二等’,合徒一年。余畜又减二等,杖九十。但以缘边关塞,越罪故重。若从关门私度人、畜,各与余关罪同。若共化外蕃人私相交易,谓市买博易,或取蕃人之物及将物与蕃人,计赃一尺徒二年半,三疋加一等,十五疋加役流。”

[14]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卫禁》:“诸私度关者,徒一年,越度者,加一等。”“越度者,谓关不由门,津不由济而度者。”

[15]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还至于阗国进表》:“为所将大象溺死,经本众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不获奔驰,早谒轩陛。无任延仰之至。谨遣高昌俗人马玄智,随商侣奉表先闻。”

[16]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

[17]准确的说是第二次见面。第一次见面因为李世民忙于对高句丽的战争,非常仓促,没有详谈。

[18]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四:“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

[19]魏收《魏书》卷五十三。

[20]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十四:“又生不长发,便谓为道人,填街溢巷,是处皆然。”

[21]释道宣编《广弘明集》卷十。

[22]那连提黎耶舍译《佛说德护长者经》:“又此童子……于当来世佛法末时,于阎浮提大隋国内,作大国王,名曰大行。能令大隋国内一切众生信于佛法,种诸善根。”

[23]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

[2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

[25]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第12页:“揣高祖本意,实欲从傅亦之议,全灭佛法。”

[2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27]说到法琳站队站错这事,我们再顺便说一个站队总站对了的强人。隋末一个叫做王远知的道士。在隋朝的时候,就经常陪伴在皇帝身边,杨广把他当做师父一样尊敬。王远知的厉害之处在于,在李渊还没起兵的时候,他就秘密告诉李渊,说他将来能得到天下。后来唐帝国建立后,王远知自然受到了李渊的重用。当然这事我们可以解释说,当时李姓得天下的图谶到处都是,李渊也有点权势,王远知见了面悄悄说几句吉祥话,属于有枣没枣打三竿子那种,也是有可能的。可在李世民上台之前,王远知再一次押宝正确。明明李世民既不是太子也不是长子,王远知却选择了拉拢李世民。只能说明这个人的政治敏感性太强了。就算是从政也一定是个官场好手。

[28]李世民《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自征讨以来手所诛剪,前后之数将近一千。”

[29]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考》。

[30]释道宣编《广弘明集》卷二十六:“今日众生,或经是父母,或经是师长,或经是兄弟,或经是姊妹,或经是儿孙,或经是朋友。而今日无有道眼,不能分别,还相啖食,不自觉知。啖食之时,此物有灵,即生忿恨,还成怨对。向者至亲,还成至怨,如是之事,岂可不思?”

[31]禁吃肉的这个来历,最初只载于《广弘明集》,真实程度有争议。在梁武帝之前的佛教经文里,已经有了认为众生肉是亲人肉,反对吃肉的观点。如竺律炎,支越译《佛医经》:“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鸠摩罗什译《梵网经菩萨戒本》:“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对于禁吃肉,可能梁武帝只是起到了用行政手段在汉地推广的作用。

[32]郭祖深上书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蓄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

[33]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11页,《唐太宗与佛教》:“唐太宗不但未以信佛著称,而其行事且间有不利于释子者。”

[34]释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五:“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35]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14页,《唐太宗与佛教》:“综计太宗一生,并未诚心奖挹佛法,仅于晚年或稍有改变。”不过汤用彤先生也说:“太宗晚年,因遭遇奘师,或较前信佛。”李世民并不是完全不了解佛法。他晚年在玄奘的影响下,读过《瑜伽师地论》等佛经,感叹佛学高深,对佛学典籍进行了一些推广。

[36]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所以朝夕是期无望长久,而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念兹遄速,则生涯可知。”

[37]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38]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

[39]释慧立、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