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39

第39章 放下屠刀就能成佛?(6)

[6]《坛经》敦煌本:“心起看净,却生净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惠昕本同。契嵩本和宗宝本为:“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

[7]《坛经》契嵩本。宗宝本同。

[8]《坛经》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为:“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9]《坛经》宗宝本。

[10]释道原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11]释道原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初至江西参马祖。祖问曰:‘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

[12]《坛经》敦煌本:“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在家修行,清净即是西方。”惠昕本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修,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浄,即是自性西方。”契嵩本和宗宝本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13]志公禅师《十四科颂》。

[14]《坛经》敦煌本。

[15]《坛经》宗宝本。

[16]《坛经》宗宝本。

[17]《坛经》宗宝本。

[18]其他观点可见《坛经》敦煌本:“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惠昕本:“又见有人教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即有数百人,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契嵩本和宗宝本:“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又见《坛经》敦煌本:“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惠昕本:“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本性不乱,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也。外禅内定,是为真定。”契嵩本和宗宝本大致同惠昕本。

[19]释道原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即马祖大师也。)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砖作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20]释道原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21]释道原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九。

[22]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十四:“师从殿上过,见一僧礼拜,师打一棒。云:‘礼拜也是好事。’师云:‘好事不如无。’”

[23]《坛经》敦煌本:“世尊在舍卫国,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远,说近只为上智。人自两种,法无不同。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惠昕本:“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即有十万八千。若说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只为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人自浄其心。”契嵩本:“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十万亿刹,即身中十恶等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宗宝本:“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

[24]《坛经》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为:“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25]《坛经》敦煌本:“使君问:法可不是西国第一祖达磨祖师宗旨?大师言:是。弟子见说达磨大师化梁武帝,问达磨:朕一生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磨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磨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磨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惠昕本:“使君曰:“弟子闻说,达摩初(化)梁朝,武帝问:朕一生已来,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武帝怅悒,不称本情,遂令达摩出境。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达摩意旨如何?师言: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契嵩本和宗宝本大致同惠昕本。

[26]《坛经》宗宝本。又见《坛经》敦煌本:“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惠昕本:“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契嵩本和宗宝本:“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27]《坛经》敦煌本:“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大致相同。

[28]《坛经》敦煌本:“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如佛也。”惠昕本:“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示导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自心内知识,自悟即是。自若(恐衍)心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自心若正,起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契嵩本和宗宝本大致同惠昕本。

[29]《坛经》契嵩本。宗宝本同。

[30]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

[31]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

[32]释赞宁《宋高僧传》:“沩山一日召对茫然,将诸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

[33]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三。

[34]释道原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

[35]释道原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是以发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亦犹得鱼忘筌,得兔忘睇也。”

[36]释道原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

[37]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

[38]《坛经》敦煌本。惠昕本:“乘是行义,不在口诵,汝须自修,莫问吾也。”宗宝本:“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

[39]《坛经》敦煌本。惠昕本:“自性迷,即是众生。离迷即觉,觉即是佛。”契嵩本和宗宝本:“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40]《坛经》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其他观点见《坛经》敦煌本:“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惠昕本:“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示导。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智也。”契嵩本和宗宝本:“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又见惠昕本:“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契嵩本和宗宝本:“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又见敦煌本:“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又见敦煌本:“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又见敦煌本、契嵩本和宗宝本:“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41]《坛经》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和宗宝本:“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42]《坛经》敦煌本:“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惠昕本:“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刹那。不悟,念佛欲往,路遥如何得达?”契嵩本、宗宝本和惠昕本相近。

[43]《坛经》敦煌本。惠昕本:“自性起一念恶,报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报得河沙恶尽。”契嵩本:“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河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宗宝本和契嵩本相近。

[44]伽斯那《百喻经·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