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51

第51章 自由引导人民(7)

[11]《朱子语类》卷十八:“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有的老师反对用这个例子。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225页:“对理一分殊这一原理的解说,影响最广的莫过于‘月映万川’的比喻,但其实这是极糟糕的一个比喻。‘月映万川’这个比喻,在朱子的书里就出现了一次。……就这么一个糟糕的比喻,居然还有人从中看到华严宗对朱子的影响。这是怎样一种捕风捉影式的‘影响’啊!”杨立华老师认为,关于理一分殊最好的比喻是《朱子语类》“论周子之书”中的“一种万实”的比喻:“……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个个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间只是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个理。”两者的区别是,后者强调的是种子从发芽到结果的动态过程,而前者不具备这一过程。我认为,本书在较为粗浅的层面解释理学时,可以用“月映万川”的例子。

[12]您也许会问:我们能不能认为物理学也可以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比如人的社会活动本质上是脑神经的运动,而脑神经的运动本质上都是物理运动,都服从物理定律?那样物理学不就和中国传统国学一样了吗?我的回答是:这种认为“人的行为本质上也可以解释为物理定律”的观点,称为“机械唯物主义”,这种观点会导致“决定论”,也就是说,人没有自由意志,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物理定律决定好的。从这个角度上,物理学和中国传统国学一样,也认为人必须服从自然定律,无法抗拒。区别在于,在中国传统国学里,人还拥有自由意志。所以人还可以强行抗拒,抗拒的结果是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而在决定论里,人的抗拒这个行为本身也是物理定律决定好的,人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抗拒。

[13]《朱子语类》卷九:“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14]《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且如此灯,乃本性也,未有不光明者。气质不同,便如灯笼用厚纸糊,灯便不甚明;用薄纸糊,灯便明似纸厚者;用纱糊,其灯又明矣。撤去笼,则灯之全体著见,其理正如此也。”

[15]《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卷十五:“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卷十八:“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朱熹文集》卷十五:“及其进乎大学,则所谓格物致知云者,又欲其于此有以穷究天下万物之理而致其知识,使之周遍精切而无不尽也。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自不容已者,而又从容反覆而日从事乎其间,以至于一日脱然而贯通焉,则于天下之理皆有以究其表里精粗之所极,而吾之聪明睿知亦皆有以极其心之本体而无不尽矣。”

[16]朱熹确实有类似观点的话。《朱子语类》卷十五:“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17]《朱子语类》卷六十二“或问:‘格物是学者始入道处,当如何著力?’曰:‘遇事接物之间,各须一一去理会始得。不成是精底去理会,粗底又放过了;大底去理会,小底又不问了。如此,终是有欠阙。但随事遇物,皆一一去穷极,自然分明。’”

[18]《朱熹文集》卷十五:“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但得一道而入,则可以推类而通其余矣。盖万物各具一理,而万理同出一原,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也。”

[19]《朱子语类》卷十五:“居甫问:‘格物工夫,觉见不周给。’曰:‘须是四方八面去格。’”卷十八:“问:‘一理通则万理通,其说如何?’曰:‘伊川尝云:虽颜子亦未到此。天下岂有一理通便解万理皆通。也须积累将去。如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为此说者,将谓是天理,不知却是人欲。’”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20]《朱熹文集》卷三十九:“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张载《张载集·张子语录·语录上》:“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程颢、程颐《二程遗书》:“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21]《朱子语类》卷十五:“格物,莫先于五品。”“如今说格物,只晨起开目时,便有四件在这里,不用外寻,仁、义、礼、智是也。如才方开门时,便有四人在门里。”

[22]《朱子语类》卷十五:“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卷十八:“此推而言之,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尧,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23]《朱子语类》卷十五:“如读书,便就文字上格;听人说话,便就说话上格;接物,便就接物上格。”

[24]《朱子语类》卷十五:“穷理格物,如读经看史,应接事物,理会个是处,皆是格物。”

[25]《朱子语类》卷十八:“格物、致知,彼我相对而言耳。格物所以致知。于这一物上穷得一分之理,即我之知亦知得一分;于物之理穷二分,即我之知亦知得二分;于物之理穷得愈多,则我之知愈广。”

[26]《朱熹文集》卷十五:“若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浅深。譬如千蹊万径,皆可以适国。”

[2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子语类》卷十八:“积习既多,自当脱然有贯通处。”

[28]《朱子语类》卷十八:“学者须当知夫天如何而能高,地如何而能厚,鬼神如何而为幽显,山岳如何而能融结,这方是格物。”

[29]因为缺少物理知识,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在用自然规律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我们今天看来很可笑的言论。比如在朱熹的理论里,世间万物是有“气”的运动生成的。他就举例子说,你看,虱子这种小虫子,就是气化生出来的。这观点在咱们今天看来,自然是极为荒诞。但是,这也不能埋怨朱熹,科学知识总是日新月异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历史上的哲学家能超越时代。不只是朱熹,古今中外,像康德、叔本华、黑格尔那些大哲学家,在拿自然科学举例子的时候,一样有很多可笑的例子。所以我认为,只要这些哲学家的理论能够自圆其说,跟我们今天的自然科学没有本质的冲突,我们应该忽略掉他们在自然科学上的错误,甚至帮他们修正掉错误。比如说,如果删掉朱熹“虱子是化生出来”的论断,并不影响他理论的完整性,那么我们就把这个例子替他删掉。所以,朱熹虽然格物没有格出物理定律来,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就。

[30]《朱子语类》卷二十八:“乾之元亨利贞,天道也,人得之,则为仁义礼智之性。”卷九十七:“恻隐是善,于不当恻隐处恻隐即是恶。刚断是善,于不当刚断处刚断即是恶。虽是恶,然原头若无这物事,却如何做得。本皆天理,只是被人欲反了,故用之不善而为恶耳。”“(世之大恶)本是天理,只是翻了,便如此。如人之残忍,便是翻了恻隐。如放火杀人,可谓至恶。若把那去炊饭,杀其人之所当杀,岂不是天理,只缘翻了。道理有背有面,顺之则是,背之则非。缘有此理,方有此恶。如沟渠至浊,当初若无清冷底水,缘何有此。”

[31]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

[32]《朱子语类》卷十八。

[33]《朱子语类》卷十八:“今之不为禅学者,只是未曾到那深处,才到深处,定走入禅去也。”

[34]《陆九渊集》卷一《与曾宅之》:“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烁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

[35]王守仁《传习录》卷上。

[36]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卷中:“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陆九渊的观点类似:“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37]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38]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39]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三十五。

[40]王守仁《答人问道》。

[4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一。

[42]陆九渊还有一句有趣的话:“尧舜曾读何书来?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这话在我们今天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认为,尧舜(如果历史上有这些人的话)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知识,没有资格成为儒学前辈,人品到底如何都不好说。但是在陆九渊的时代,人们都非常崇拜古人,认为尧舜是最厉害的大圣人。因而陆九渊这番话就很有说服力了:尧舜肯定没读过孔孟经典,但能说他们不够伟大吗?所以我们为什么非要依赖书籍呢?

[43]朱子语类卷三十四:“仁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一:“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四端者,人之本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王守仁《传习录》卷上:“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44]《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45]王守仁《传习录》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