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52

第52章 自由引导人民(8)

[46]陆九渊《象山语录》卷四:“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卷下:“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

[47]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48]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49]王守仁《咏良知四首》。

[50]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若吾儒日在世法中求性命,吾(五)欲薰染,头出头没,于是而言无善恶,适为济恶之津梁耳。”

[51]《王阳明集》卷三。

[52]王艮《王心斋全集·王艮年谱》:“讲及良知,曰:‘简易直截,予所不及。’下拜,隅坐。明日,复入见,曰:‘绎思所闻,轻易拜矣。请与再论。’公曰:‘善!有疑便疑,可信便信,不为苟从,予所甚乐也。’”

[53]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王守仁《王阳明集》卷七:“夫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

[54]王守仁《示诸生诗》。

[55]王守仁《咏良知四首》。

[56]《坛经》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同惠昕本。敦煌本:“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

[57]《坛经》契嵩本:“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宗宝本相近。

[58]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59]王守仁《王阳明集》卷四。类似的观点还有,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60]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61]王艮《王心斋全集·语录》。

[62]李贽《焚书》卷一。

[6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64]何心隐《爨桐集》卷一。

[65]李贽《焚书》卷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66]李贽《藏书》卷四十:“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者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言非吾心,词非由于不可遏,则无味矣。”

[67]李贽《焚书》增补一:“夫私者,人之心也。”“若无私,则无心矣。”“我以自私自利之心,为自私自利之学,直取自己快当,不顾他人非刺。”李贽《焚书》卷二:“大凡我书皆为求以快乐自己,非为人也。”

[68]李贽《焚书》增补一。

[69]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卓吾先生李贽》引袁小修语:“平生痛恶伪学,每入书院讲堂,峨冠大带,执经请问,辄奋袖曰:‘此时正不如携歌姬舞女,浅斟低唱。’诸生有挟妓女者见之,或破颜微笑曰:‘也强似占道学先生作伴。’”

[70]李贽《焚书》卷一。

[71]卫泳《悦容篇·招隐》:“谢安之屐也,稽康之琴也,陶潜之菊也,皆有托而成其癖者也。古未闻以色隐者,然宜隐孰有如色哉。一遇冶容,令人名利心俱淡。视世之奔蜗角蝇头者,殆胸中无癖,怅怅靡托者也。真英雄豪杰,能把臂入林,借一个红粉佳人作知己,将白日消磨,有一种解语言的花竹,清宵魂梦,饶几多枕席上烟霞。须知色有桃源,绝胜寻真绝欲,以视买山而隐者何如。”《悦容篇·达观》:“缘色以为好,可以保身,可以乐天,可以忘忧,可以尽年。”

[72]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

[73]袁宏道《花阵绮言题辞》。

[74]袁宏道《锦帆集》卷三。

[75]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男女杂坐,绝缨灭烛之语,喧传都下。”

[76]余怀《板桥杂记·丽品》:“于牛女渡河之明夕,大集诸姬于方密之侨居水阁,四方贤豪,车骑盈闾巷,梨园子弟,三班骈演,水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墙,品藻花案,设立层台,以坐状元。二十余人中,考微波第一,登台奏乐,进金屈卮,南曲诸姬皆色沮,渐逸去,天明始罢酒。”

[77]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三十四:“康德涵六十生日,召名妓百人为百年会,各书小令付之,使送诸王府,皆厚获。谢榛为赵穆王所礼,王命贾姬独奏琵琶,歌其所作竹枝词,歌罢,即饰姬送于榛。大河南北无不称谢榛先生者。”

[78]顾起元《客座赘语》:“南都服饰,……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异月新。”

[79]王世贞《觚不觚录》:“袴褶,戎服也。……若袖长则‘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撒。是以戎服为盛,而雅服为轻,吾未之从也。”

[80]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同时吴中有刘子威(凤),文苑耆宿也,衣大红深衣,偏绣群鹤及獬豸,服之以谒守土者。”

[81]萧雍《赤山会约》:“又有女戴男冠,男穿女裙者,阴阳反背,不详之甚。”汪楫《崇祯长编》:卷三十一“男为女饰,女为道装。”郎瑛《七修类稿·衣服制》:“呜呼!今妇人之衣如文官,其裙如武职,而男子之制迥殊于此,是时制耶?”

[82]余怀《板桥杂记》下卷:“无锡邹公履游平康,头戴红沙巾,身著纸衣,齿高跟屐,佯狂沉湎,挥斥千黄金不顾。”

[83]郑仲夔《耳新》卷五:“幼于置有五色须,每出行携之满袖中,不数步辄更带焉,其诡异如此。”

[84]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八:“康对山常与妓山同跨一蹇驴,令从人赍琵琶自随,游行道中,傲然不屑。”

[85]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边庭实以按察移疾还,每醉,则使两伎肩臂,扶路唱乐,观者如堵,了不为怪。”吴肃公《明语林》卷十一:“杨用修……在泸州,常醉,胡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门生舁之,诸伎捧觞,游行城市,了不为怍。”

[86]李乐《见闻杂记》卷十:“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余每见惊心骇目,必叹曰:‘此乱象也。’”李乐《见闻杂记》卷十:“二十年来,东南郡邑凡生员读书人家有力者,尽为妇人红紫之服。外披内衣,姑不论也。”

[87]李乐《见闻杂记》卷十。

[88]《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89]《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90]范晔《后汉书·马援列传》。

[91]《左传·哀公十五年》:“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92]王安石《王安石集》卷四十二:“先王制服也,顺性命之理而为之节,恩之深浅,义之远近,礼之所与夺,刑之所生杀,皆于此乎权之。”

[93]《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荀子·王制》:“衣服有制……皆有等宜。”《荀子·君道》:“修冠弁、衣裳、……皆有等差,是所以藩饰之也。”《荀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94]《明太祖实录》卷三十:“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

[95]《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九:“至是,又以士民所服四带巾未尽善,复制四方平定巾颁行天下,令士人吏民咸如式服之,皂隶伶人如初所定,以异其制。”

[96]《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三:“诏庶民妇女袍衫,止以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其大红、鸦青、黄色,悉禁勿用,带以蓝绢布为之。”《明史》卷六十七:“五年,令民间妇人礼服惟紫絁,不用金绣,袍衫止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带用蓝绢布。女子在室者,作三小髻,金钗,珠头窄袖褙子。凡婢使,高顶髻,绢布狭领长袄,长裙。小婢使,双髻,长袖短衣,长裙。”

[97]《礼记·昏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左传》:“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

[98]伏生《尚书大传》卷二:“貌之不恭,是为不肃,厥咎狂,厥罚常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上:“风俗狂慢,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

[99]干宝《搜神记》卷七:“晋惠帝元康中,妇人之饰有五佩兵。又以金、银、象、角、玳瑁之属,为斧、钺、戈、戟而载之,以当笄。男女之别,国之大节,故服食异等。今妇人而以兵器为饰,盖妖之甚者也。于是遂有贾后之事。”

[100]《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第43页,葛兆光《大明衣冠今何在》引闵鼎重《老峰燕行记》。

[101]张瀚《松窗梦语·风俗纪》:“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曹一麟嘉靖《吴江县志》:“习俗奢靡,故多僭越。”可见当时有人认为,服饰乱穿是因为崇尚奢侈。

[102]释道镜、释善道《念佛镜·念佛对坐禅门》:“难云:看心之时即得成佛者,看衣即得暖,看食应得饱,看金应得宝用。”这和霍布斯对笛卡尔的误会很像。笛卡尔按照逻辑推理出“我思故我在”,霍布斯不明就里,抬杠说,我还“我散步故我在”呢。

[103]释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以念佛故,佛从想生故,云是心是佛。……若尔都不念佛,而言是心是佛者,亦应都不想恶,而言是心是恶耶?”

[104]周密《癸辛杂识·前集》:“是时楮轻物贵,民生颇艰,意谓真儒一用,必有建明,转移之间,立可致治。于是民间为之语曰:‘若欲百物贱,直待真直院。’及童马入朝,敷陈之际,首以尊崇道学,正心诚意为第一义,继而复以《大学衍义》进。愚民无知,乃以其所言为不切于时务,复以俚语足前句云:‘吃了西湖水,打作一锅面。’市井小儿,嚣然诵之。”

[105]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106]类似的场景,历史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初,籍十族,每逮至,辄以示孝孺,孝孺执不从,乃及母族林彦清等、妻族郑原吉等。九族既戮,亦皆不从,乃及朋友门生廖镛、林嘉猷等为一族,并坐,然后诏磔於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绝徼死者不可胜计。孝孺季弟方孝友就戮时,孝孺目之,泪下。孝友口占一诗曰:‘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士论壮之,以为不愧孝孺之弟。”

[107]梁漱溟在孔子诞辰纪念会上的演讲,《孔子学说之重光》。

[108]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中华书局2008年第1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