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60

第60章 念声佛号,佛就会来救我吗?(3)

佛教对于这三个时代的时间划分说法不一,最短的有说释迦牟尼涅槃一千年后就是末法时代。长的有说涅槃两千年后是末法时代。对于末法时代的长度,都认为是一万年。不管怎么计算,我们今天都处于末法时代了。

另外,前面还说过小劫的循环周期,按照这个周期,我们正好在向最差的年代发展。所以佛教管我们所处的年代叫“五浊恶世”。就是有各种坏东西都出现了,不信佛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佛教其他宗派大都提倡自己修行,净土宗却不同。净土宗认为,处于这么差的时代,人类很难自己修行解脱,我们只能依靠外力,也就是依靠菩萨、佛的本愿力把我们接到净土,我们才能解脱。

在这些净土中,弥陀净土又格外的好。

阿弥陀佛有一个本愿,说如果众生诚心发愿往生到弥陀净土,那么在这个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亲自来接引[31]。相比之下,其他净土大都没有提到有佛来接,似乎是要修行者自己去找的。所以很多宣传净土宗的文章说,自己去佛国太难了,因为不认识路。而弥陀净土有阿弥陀佛来亲自接引,那就方便、保险很多了。

弥陀净土的第三个好处是,净土宗对信众的要求很低。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佛教修行方法的问题。

我们前面介绍了那么多不同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对很多佛学问题的看法不一样,甚至是矛盾的。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呢,我们敢说有些学派是错的吗?

不同宗派的修行方法也不同。那么这些修行方法,有没有好坏之分呢?如果有好坏之分,那我们都去学那最好的就行了,其他方法还有留下的必要吗?

佛教是这么解释的。

佛教说,修行有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个“八万四千”是虚数,意思是在理论上,修行的方法有无数种,不限于几宗几派。

那为什么不只留下一门最好的呢?

有一个很棒的比喻,说这就如同我们看病一样。医院里有“内科”、“外科”很多科室。我们得了病,不会每个科室都去看,而是去挑专门能治我们那个病的科室去看。

佛教的法门也是一样。佛教这么多法门说法不一样,这不是说佛的智慧不够,一会这么说,一会那么说。而是因为修行者的智慧不够,有的修行者适合这种教法,有的适合另一种。不同的法门是用来适应不同的修行者的,法门之间不存在冲突,也没有优劣之分[32]。

至于不同宗派之间互有矛盾的说法呢,有些矛盾可以用“方便说”来解释。

所谓“方便说”,就是这事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但为了信众能更好的信仰佛教,暂且这么一说。

比如说,佛教的本意是希望信众能抛弃对世俗生活的依恋。但是很多人对这个没有兴趣。因此很多佛教徒在劝老百姓信教的时候,会说:信佛教会有很多好处呀,会保佑家宅平安呀,会保佑多子多孙啊。佛教的本意并不鼓励人留恋家宅子孙,但可以用这些说辞先让信众对佛教感兴趣,以后再慢慢教给他更深的佛理。

《法华经》里有一个故事。

一人家发生火灾,家里的几个孩子贪玩,不愿意离开。家长就哄他们说:门外有羊车、鹿车和牛车,快出去玩吧!孩子们听了,果然都出了屋子,结果屋外并没有什么羊车、鹿车和牛车。而是家长送了他们每人一辆大白牛车。几个孩子都大喜过望。

这个故事叫做“三车喻”。在印度,白牛的价值远胜于羊、鹿和牛。在这个故事里,着火的房子比喻六道苦海,几个小孩比喻无知的大众,羊车、鹿车和牛车比喻“方便说”,白牛车比喻佛法。

这个故事是说,因为大众一直都在轮回中受苦,佛教觉得拯救大众是一件很急迫的事情,顾不上慢慢来。这种情况就好像着急想把人从着火的房子中救出来一样。所以佛教就要用一些“方便说”来吸引大众,把大众吸引到佛法这里来。

佛教的众多法门也是这样。所以才会有“八万四千种”法门,虽然这些法门都不是对佛教真理的直接表述(真正的佛性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但为了教化不同的修行者,这些不同的法门都是由必要存在的。修行者适合哪种法门,就选择哪种。

不过话又说回来。世上有无数众生,而佛教的修行法门总是有限,所以法门不可能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一一对应。总是一个法门要同时教化很多人。对此佛教也有一个比喻:佛的教化就如同雨露一般灌溉大地,众生就像草木一样,虽然都平等的接受佛法,但是草木的天性不同,成长的效果也就不同了[33]。

净土宗认为,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接引,所以本宗是佛教众多法门中最容易的一种,是“易行道”,佛教其他大部分宗派要靠自己的力量修行,是“难行道”。易行道的净土宗最适合资质差的人。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很简单。

一般的修行方法,就是口中念佛,诚心想佛。其中诚心想佛是关键,口中念佛只是辅助做法,是为了加强心中的信念。如果不出声,在心里默念佛也是一样的。念佛的次数越多,内心越诚恳,转生净土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中国的僧人们经常不停地说“南无(nā mó)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

“南无”当然不是“南边没有”的意思,“南无”是梵文音译,大致是“致敬”的意思。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是,修行者在向阿弥陀佛这位佛表达自己的恭敬之心,表达自己想要转生弥陀净土的愿望,希望死后能被阿弥陀佛接引到弥陀净土中。

所以中国僧人不停地念“阿弥陀佛”,这并不是佛教通用的某种“口号”或者是“口头语”,而是这些僧人希望自己能往生弥陀净土,他们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念佛号。

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信众不分对象,在寺庙里对任何佛像、菩萨像礼拜的时候,都念“阿弥陀佛”,这就有些奇怪了。念佛号不算错,但对此佛念彼佛的佛号,对着观世音菩萨喊“阿弥陀佛”,总是很怪吧。

《西游记》里也是一样,里面的信众不论拜雷神雨神、观世音菩萨,也都习惯念“阿弥陀佛”。石德堂本《西游记》第十九回里,猪八戒还说:“阿弥陀佛,南无佛……”

这哪有一个“南无佛”,大约是作者描写猪八戒的呆像故意写的。

有意思的是,真实历史里的玄奘信仰的是弥勒净土。而且在玄奘的时代,弥陀净土还没有在中国流行。但是《西游记》撰写的年代,“阿弥陀佛”已经成为几乎每个僧人都要念的佛号。所以《西游记》里的唐僧也一口一个“阿弥陀佛”,其实是不合理的。

“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量”。所以阿弥陀佛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无量寿佛”。道教的修行目标是长寿成仙,所以互相问候的时候,有一句问候语叫做“无量寿福”,祝福对方长寿、多福。结果因为发音相近,民间就渐渐把“无量寿佛”当成了道家的用语。包括《红楼梦》在内,道士见面都说“无量寿佛”,其实是张冠李戴了。

我们常见僧人手中拿着“念珠”,一边念经还一边用手一粒一粒的拨念珠。这个念珠是为了计算念经、念佛次数而设——“念”珠嘛。比如净土宗的僧人念一次“南无阿弥陀佛”就拨一粒佛珠,这样就能知道自己已经念了多少次,今天的功课有没有做足。因为念珠是一个环形,为了计数,其中还有一粒或者几粒念珠的个头比较大,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数完了一圈。念珠数量的多少也是有规格的,少的有十四颗,多的有上千颗,这些数字各有不同的讲究。

弘一法师写过文章宣传“听钟念佛法”,主张信众随着钟表“滴答”的机械声念佛。用钟声提醒自己念佛,这样可以更专心[34]。这说明,念珠也好,钟表也好,只是为了能专心念佛的工具而已。

念珠原本只是个工具,但是宗教用品使用的年代长了,容易被认为含有某些特殊的法力。后来念珠也被神秘化了,据说念珠的材质不同,念佛的法力也不同。用铁珠能获得五倍功德,用金刚树的果实金刚子做的念珠,功德有千亿倍。用菩提树果实菩提子做的念珠,念佛功德有无数倍[35]。

净土宗又常说,念一句佛号有很多很多的好处,有很大很大的功德。那这么说,用菩提子的佛珠念一句佛,好处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多了。是不是念一句就可以成佛了呢?佛教既然大慈大悲,那寺庙不如寻个菩提子的佛珠,让每个信众轮流拿着念句佛,这不才是最快的普渡众生的做法吗?听着太荒诞了。只好解释成,上面那些说法难免有夸张的成分,对此应该像白话文先生说的,“不可执着”了。

因为极乐世界在西方,“上西天”也就成了中国人的俗语。

有很多佛教信徒都希望自己死后能到西方的极乐世界“西天”去,所以后来“上西天”就成了死亡的代名词。中国小说里常常有武者大喝一声:“呔!送你上西天!”就跟外国人大喊一声:“送你上天堂!”差不多的意思。

《西游记》里说,唐僧是上“西天”取经,但唐僧拜访的不是阿弥陀佛,而是如来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还说,释迦牟尼佛住在“西天大雷音寺”。

这都是小说家杜撰的了。前面说了,释迦牟尼涅槃以后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到其他世界说法去了。并不是住在“西天大雷音寺”。

为什么《西游记》说释迦牟尼在“西天”呢?

中国古代有管印度叫“西天”的传统[36]——我不知道这个“天”是“六界”里的“天”,还是“天竺”的“天”[37]。反正既然以前就有人管印度叫“西天”,所以《西游记》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倒不算错。

可是,《西游记》毕竟是神怪小说,讲唐僧去人间的印度取经太没意思了,要直接从佛那里取经,这才能算是“真经”嘛。释迦牟尼佛在中国民间的地位最高。取经当然是从最“权威”的释迦牟尼佛那里取才最合适。这么一来,《西游记》的“西天”就变成了神界,还要释迦牟尼佛住在“西天”,还为佛祖创造了一个“大雷音寺”当居所。

可另一方面,中国人也管极乐世界叫“西天”。正因为《西游记》把玄奘取经的“西天”和修行者希望死后能往生的“西天”混在一起,所以才有了蔡志忠漫画里的那个冷笑话:

妖怪对唐僧说,师父,我来帮你取经!

唐僧很高兴,问,你怎么帮我啊?

妖怪说,我把你吃了,你不就立刻“上西天”了嘛!

前面说,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很简单,只要诚心诚意的想往生净土,经常念佛号就可以。

还有更好的事。

如果念是念佛了,但是心意不够虔诚呢?那也有机会,修行者会生在弥陀净土的边界,寿命500岁。在这里见不到佛祖菩萨,听不到佛法。500岁后认识到自己的罪了,就可以转生到弥陀净土。

而且,就连念佛这么简单的行为,都不用持续太长时间。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就是说,只要专心念几天佛号,就可以往生极乐净土。

唐代净土宗僧人慧日和玄奘一样,也是个了不起的旅行家,他曾经坐船到印度,在印度待了十三年。他在夸赞净土宗的时候,一连用了七个“速”字,说净土宗是“速得见佛,速出生死,速得禅定,速得解脱,速得神通,速得圣果,速得自在!……万行速圆,速成佛者,唯净土之一门!”[38]

另两个唐代僧人道净、善道更快,说传统修行方法“既是十劫不能成佛”,而念佛“迟则七日,疾则一日,速生净土,即是八地以上菩萨。”[39]

一天就行,简直就是神速了。

净土宗的好处还不止这些。

前面说过,传统佛教认为,人的前世累积了很多业,只有经过很多很多世的修行,把业都消干净了,才能跳出轮回。

但是,净土宗企盼的是今生结束后立刻就转生净土。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没消的业怎么办?

传统的净土信仰认为,应该“消业往生”,在往生净土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的业都消掉。说白了,先得把账还清了。

但是,假如必须消干净业,那不等于还是需要漫长的修行吗?绝大部分人今生不就没希望往生了吗?

所以净土宗后来就提出“带业往生”。意思是,你之间积累的业不用消,可以带着业往生净土。而且弥陀净土极为纯净,众生到那里不会再生恶念,也就不会再造业,将来直接就能成佛解脱了。

换句话说,这业就给消掉了,之前说的每个人必须自己承担业报,到这里就不算数了。

《观无量寿佛经》说,那些修行净土却资质不高的人,只要他没有犯毁谤佛法之类的重罪,就算他做了很多恶事,只要临终的时候认真念佛,就能除“五十亿劫”、“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40]。

可是,一个人干了任何恶事,都能带业往生吗?如果是丧尽天良的恶事呢?念几句佛号,就不用受惩罚了?

传统的佛经说,犯了诸如“五逆罪”、“毁谤佛法”等大罪的人,是不能往生的。但是隋唐时一位净土宗僧人善导认为,犯了五逆罪也没有关系。只要诚心念佛,也可以往生。

假如我们从所有关于弥陀净土的论述里,挑出“好处”最多的观点来看的话,那么净土宗修行成佛极为简便:

一个人就算前世今生做过无数的恶的都没关系,不信佛法也没关系,只要临终的时候诚心忏悔自己的罪过,诚心信佛,诚心希望转生弥陀净土,哪怕只念了一天的佛号,死后都可以转生到弥陀净土。一经转生,就成为菩萨,然后经过一世的时间,就可以成佛。

相比前面所述的种种修行,那成佛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