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61

第61章 念声佛号,佛就会来救我吗?(4)

正因为这个原因,净土宗在中国越来越流行。不仅百姓中学净土的多,其他宗派的僧人也都愿意同时修净土。前面说,宋以后中国的佛学界基本上是禅宗一枝独秀。其实最流行的除了禅宗还有净土宗。今天我们见到的大部分寺庙,都是“禅净双修”,兼顾两宗。

除了弥勒净土、弥陀净土外,还有其他一些净土。内容大同小异,简单介绍一下。

文殊菩萨的本愿中也有建立净土的愿望,而且已经建成了,叫“文殊菩萨净土”,所以文殊菩萨已经成佛了。文殊菩萨是为了拯救众生,“倒驾慈航”,自愿不当佛当菩萨的。

普贤菩萨比较特别。普贤菩萨的本愿不是建立净土,而是发愿自己和众生都转生到弥陀净土中。

药师佛统治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这个世界也叫“药师佛净土”。

在佛教史的发展中,药师佛净土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所以经文中对该净土“好处”的描述也多。首先,药师佛净土几乎包含了阿弥陀佛净土所有的优点。其次,又说供养药师佛会有很多立刻可得的“好处”,这点有点像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第三,后面会说到,密宗的特点是有很多密咒,念咒能有很多好处。而药师佛的信仰中,也记录了一些咒语。总之药师佛信仰有点集大成的意思。

《华严经》中还有一个莲华藏世界。

《华严经》的世界观和我们前文说的略有不同。《华严经》说,须弥山下有无数风轮,最上的风轮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有一朵大莲花,莲华藏世界就在大莲花中。

莲花藏世界里又有无数香水海,每个香水海中又各有一朵大莲花,每个大莲花里有包含着无数世界。一层套一层无穷无尽,人类居住的世界在第十三层。

莲花藏世界的教主是毗卢遮那佛。整个华藏世界都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和化身。释迦牟尼是毗卢遮那佛的一个化身。

弥陀净土虽然非常美妙,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中观、唯识等学说,所讲的却是万法性空,讲的是整个世界都虚幻不实。按照般若学的看法,佛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思维,不受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束缚,我们根本无法用语言去描述佛。

那么,按照中观学的说法,净土、佛国不也应该本性是“空”,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吗?

按照唯识学的说法,净土、佛国的种种外表、形象不也是我们的感官产生的幻相吗?

天台宗说一念三千,我们的一念之中具足十界,净土不就在这一念中吗[41]?

华严宗更不用说了,认为世界本质圆融无碍,我们对世界的描述和区分,只来自于我们的妄想。

在禅宗那里,当然更不存在外在于人的佛国净土了。

这些观点和净土宗并不是没有冲突。

那个提出“顿悟成佛”、“善不受报”、“一阐提可以成佛”的竺道生,他就提出过“佛无净土”,所依据的,正是“万法性空”的道理。

但是,佛经上所说的“净土”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又得用“方便说”来解释。

前面所说的那些破除时空观点的宗派,他们并不是认为世界是完全不存在,或者是混沌一团的。世界的本质面貌是存在的,就是佛国。所以,净土可以存在,只是净土超越了人的理性概念,不可用语言描述。佛经上对净土的种种描述,是一种便于信众理解的方便说。

至于净土的位置,按唯识来说,是个人心识产生的。按禅宗来说,净土和内心没有距离,内心体验到佛性,也就无处不是净土了。从破除空间概念的角度说,净土是无所谓位置的。

【四 密宗】

最后粗略讲一下密宗。

释迦牟尼不否认咒语的存在,但是佛教提倡人们追求智慧,沉迷于咒语会影响信众安心学习佛法,还容易让人对咒语产生执着和贪婪之心。所以在较早的经文记录中,释迦牟尼不许徒弟随便使用咒语[42]。

人世间到底有没有咒语这种事呢?

站在佛教的立场上,既然佛经上说有咒语,那自然是有了。但是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就不太好解释。

如果这世上真有一用就灵的咒语,那就可以通过统计实验的方式验证。古代的咒语又没有失传,佛经上就印着很多咒语。那些声称已经掌握咒语的人,完全像当年的气功大师那样,在媒体和大众面前走一圈。只要您真灵了,全世界人类都得拜您、信您。可从来就没人能走下来。

在唯物主义这里,只能这么理解咒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曾经流行过气功热、特异功能热,当时各种大师满地乱窜,无数信徒坚信不疑。现在有了发达的录像设备和网络以后,大家都明白了:那些特异功能大师没有真本领,不过是耍了一些初级的魔术再加上心理暗示而已。

我们想,八十年代人们已经普遍相信科学,还有照相机、摄像机这么先进的记录仪器,还有报纸电视这么发达的媒体。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还有大批的人愿意把魔术当成奇术,那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一个会变魔术又敢吹嘘的人,岂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混成大法师了?

在佛教诞生的年代,印度遍地都是各种宗教的传教者。既然靠戏法传教方便快捷,那时的印度,想必有很多人在用“咒语”传教。

假如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一个普通人的话,他生活在那个人们普遍相信咒语的时代,也会认为咒语是真实的。同时,他也看到了用咒语传教的缺点:吸引了一大批只盼着学点奇术为自己谋好处,不愿意学习哲学思想的庸人。所以,释迦牟尼专门禁止徒众使用咒语。

但是对于百姓们来说,实惠好用的咒语肯定要比哲学理论更受欢迎。前面讲到,百姓只要诚心念诵观世音菩萨的法号,菩萨就会来救苦救难。这里的菩萨法号,在效果上不就相当于咒语吗?实际上,的确有些佛学家认为,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等佛和菩萨的法号,本身就是咒语,念诵之后会有祈福、消灾等效果。

前面提到过季羡林先生“天国入场券”的说法。这在佛教朋友看来或许是无稽之谈,但我们站在社会传播学的角度去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理论深度上说,从哲学趣味上说,净土宗的理论都难以超过中观和唯识,但是在宋朝以后,中国最流行的佛教宗派就只剩下禅宗和净土宗了。两宗共同特点,都是不需要研究复杂的义理,只通过相对轻松的修行,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也是这样。

和中国不同,佛教在印度受到各种打击,传播环境很艰难。印度佛教很难要求信众耐下心来慢慢学习复杂的佛理。所以后来印度佛教的咒语越来越多、咒语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最后就出现了特别重视仪式、咒语的密宗。

作为晚出的宗派,密宗认为自己比其他的宗派更容易修行。密宗认为,本宗的修行者能够得到佛的外力——术语称为“加持力”[43]——的帮助,修行者在今生就可能成佛[44],也就是所谓肉身成佛。

前面说,大乘修的是“菩萨行”,有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自己先不成佛,愿意普渡众生之后再成佛。密宗就不一样了,密宗鼓励修行者先让自己成佛,等成佛以后,再去普渡众生。

当然,密宗就像其他佛教宗派一样,也认为自己揭示了世间的真理。也提倡要多钻研佛法,多做善行。

因为密宗比较重视仪式、符咒,所以很多内容都是神话传说和复杂的规定,我就不一一罗列了。只简单介绍一下大概内容。

首先,密宗并不等于“藏传佛教”。早在唐朝的时候,密宗就在汉地流行,称为“唐密”,只不过影响力没有佛教其他几个宗派大。藏地的佛教也不只有密宗,也有佛教的其他宗派。

和其他佛教宗派一样,密宗也有复杂的佛学理论,因为晚出,所以同时吸收中观和唯识两家的学说综合而成。密宗吸收了中观学的“真俗二谛说”,认为染净两个世界同样重要,不分彼此。并不是说现实世界就虚幻不实,必须抛弃。因此密宗很重视现实里的仪轨。密宗认为“染”的本质就是“净”[45],因此不排斥包括纵欲在内的“染法”,认为可以通过纵欲离开欲望[46],这就为其中一些教派允许吃肉、甚至男女双修铺平了理论道路。

密宗称为“密”,是因为本宗的内容要师父和徒弟一对一传习,不能随便外传。相对的,佛教的其他宗派就被密宗称为“显宗”。

因为重视保密,密宗的师徒传承有一套严格的仪式,其过程称为“灌顶”。没受过灌顶的人不能修习密宗的佛法,也不能阅读密宗经典。

前面说过,在宗教的发展史上,经常会有后出的宗教、教派把之前广受信仰的神灵吸收变为自己教派较低位置的神灵,以彰显本宗的权威。

密宗也类似。密宗信奉的是大日如来,认为大日如来有无数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只是大日如来的一个化身。因为密宗最早在印度出现,所以也吸收了不少印度本土宗教的神灵。

密宗重视仪式和咒语,修行方法也很仪式化。

具体的方法大概有三类,一个是特殊的肢体姿势、手势,叫做“身密”,一个是特殊的咒语,叫做“口密”,一个是内心活动,叫做“意密”[47]。

密宗的大部分内容,教外人士是不能随便修习的。但是有一些咒语叫做“普传咒语”,不需要师承,普通人也可以念诵,“功能”也很强大。对于信仰佛教,但没投身密宗的人来说,这些咒语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在普传咒语中,比较有名的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口弥)吽”。这六个字被称为《六字大明咒》,密宗认为念诵这个咒语有极大的好处。有一种说法是,念《六字大明咒》千万遍就可以成佛。假如我们按照念一遍10秒来算,一天不间断念8个小时,那么不到10年就可以念够数量了。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咒语是《大悲咒》。前面说,观世音菩萨众多形象中的有一个形象是千手千眼观世音,是来自于密宗的形象。《大悲咒》来自于《大悲心陀罗尼经》,据说此经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传授的。

据经文说,念诵《大悲咒》有很多好处,能躲避各种苦难,受到各种好报,还有神灵保佑。

《往生咒》也是普传咒语,据说来自于阿弥陀佛。所以信仰净土宗的人,很多都念《往生咒》。

咒语念得越多好处越大。为了提高念经效率,也为了不识字的信众能念诵长篇的经文,有的地方就把咒语(特别是《六字大明咒》)刻在可以旋转的经筒上,或者装在经筒里,经筒每旋转一周就代表念了一遍。有的经筒还通过水力、风力甚至电力旋转,念经的效率就更高了。

这种“省力”的读经法不是密宗独创。

在中国,有一种可以旋转的书架,叫做“轮藏”,用来摆放佛经。

佛经浩如烟海,读不完,还有的信徒不识字,怎么办?前面介绍过的那个穿着三教服装的傅大士就认为,旋转一圈轮藏就能相当于读了一遍佛经。这可是极为方便了。因此很多轮藏殿都同时建了傅大士的像[48]。

我们前面介绍佛经的时候说过,大部分佛经是佛教的学术论文。修行者念佛经和念课本一样,是为了从中体悟智慧,而不是一种机械或者神秘的仪式。

如果认为佛经或者咒语本身就拥有了不起的神力,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某个信徒买了一个经过大师“开光”的电子转经筒,插上电线,摆在自己的桌子上。那转经筒靠电力一圈一圈地转,这个信徒或者这个屋子就被非常了不起的神力加持,就有了无数的好处,甚至信徒可以很快超脱成佛。

这不违反一些佛经的记载,但是,这场景是不是有点古怪?

还有个“结界”的概念。

在魔幻电影、小说里有时会见到“结界”的说法,说施法者用法术在一定的范围内设立了结界,就可以抵御外敌入侵或者增强结界内众人的能力。结界的确是佛教的说法。最早释迦牟尼传教的时候,没有固定的传教场所,僧团大部分时候都是到处游走。僧团在休息的时候,就划定一个范围,让僧众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系列宗教活动。这个范围就叫做“结界”,没什么特殊的神力。

但是到了密宗的时候,因为密宗相信咒语等法术的力量,“结界”也就真的变成了法术。密宗对设立结界有一系列的仪式,结界设立好了之后,据说有防止妖魔干扰法事的作用。用来设立结界的法坛,一般被称为“曼陀罗”。相关的佛教绘画作品,也称为“曼陀罗”。

至于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就请您自己判断了。

到这里,佛教的大致宗派、观点我们已经系统的介绍完了。接下来的篇章里,我想介绍一些没有办法放到主线故事的知识。内容包括戒律、世俗生活、对佛学的哲学讨论。这几部分前后关联不大,您可以挑选感兴趣的篇章跳跃阅读。

注释:

[1]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以)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2]昙无谶译《悲华经》卷三:“其王太子,名观世音。”

[3]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马王品》:“夫为女人有九恶法。云何为九?一者、女人臭秽不净,二者、女人恶口,三者、女人无反复,四者、女人嫉妒,五者、女人悭嫉,六者、女人多喜游行,七者、女人多瞋恚,八者、女人多妄语,九者、女人所言轻举。”

[4]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