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62

第62章 念声佛号,佛就会来救我吗?(5)

[5]聂承远译《超日月明三昧经》卷下:“不可女身得成佛道也。所以者何?女有三事隔五事碍。何谓三?少制父母,出嫁制夫,不得自由,长大难子,是谓三。何谓五碍?一曰女人不得作帝释。所以者何?……杂恶多态故,为女人不得作天帝释。二曰不得作梵天。所以者何?……淫恣无节故,为女人不得作梵天。三曰不得作魔天。所以者何?……轻慢不顺毁疾正教故,为女人不得作魔天。四曰不得作转轮圣王。所以者何?……匿态有八十四,无有清净行故,为女人不得作圣帝。五曰女人不得作佛。所以者何?……而着色欲淖情匿态身口意异故,为女人不得作佛得。”

[6]聂承远译《超日明三昧经》卷下:“佛告五百女,当如所愿疾获尔志。诸女欣然即成男子,于是佛授慧施及五百女决,却后十劫皆当为佛。”

[7]释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一:“然女人之心弱而多放,佛达其微,防之宜密,是故立戒每倍于男也。”

[8]聂承远译《超日明三昧经》卷下:“一切无相,何有男女?”

[9]陈寅恪《武曌与佛教》:“考佛陀原始教义,本亦轻贱女身。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下所列女人之八十四态,即是其例。后来演变,惭易初旨。末流至于大乘急进派之经典,其中乃有以女身受记为转轮圣王成佛之教义。”

[10]“鱼篮观音”的大概传说是:金砂滩人不信佛教,观世音菩萨为了教化他们,化身为一个漂亮的卖鱼女,提着篮子卖鱼。当地很多人都想娶这名女子为妻。卖鱼女就说,谁能背的佛经最多,就嫁给谁。于是当地人争相背诵佛经。后来一位姓马的男子背得最好,卖鱼女答应嫁给他。但是一过门卖鱼女就去世了。后来有僧人告诉姓马的男子,卖鱼女是观世音菩萨变化的。打开卖鱼女的棺木,发现只剩下了一副金锁子骨。

[11]白话文《汉化佛教法器略说》,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版,第151页—第153页。

[12]李东有《古杭杂记》:“净慈寺,乃祖宗功德院。侧有五百尊罗汉,别创一田字殿安顿,装塑雄伟。……其第四百二十二位阿湿毗尊者,独设一龛,用黄罗为幕,幕之旁置签筒一座。其像侧身偃蹇,便腹斜目,觑人而笑。临安妇人祈嗣者,必诣此炷香点祷,以手摩其腹,云有感应。日积月久,汗手加于泥粉之上,其腹黑光可鉴。邪说诬民如此!又假此以为题化之端,敛掠民财,不可胜计,其无忌甚矣。”

[13]鸠摩罗什译长行,闱那笈多译重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14]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善财参观自在菩萨章》:“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

[15]不能解释成,那个祈求观世音菩萨的人之前没做过恶事,本不应该得到恶报。假如这么解释,那么这个人对菩萨的祈求就是被因果报应规则注定了的,那也就说明这个人在决定祈求菩萨的时候,不具备自由意志。这种观点是难以被宗教接受的。

[16]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业品》:“恶果定者,亦可转轻。”“如有修身、修戒、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

[17]昙鸾《往生论注》卷下:“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源力起。”

[18]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

[19]释太虚《念佛往生的原理——二十年八月在华北居士林讲》:“若有人造了定业,依可思议力当然不可转,但依三昧加持力,就得解脱。”释圣严《戒律学纲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90页:“一切的业力,可由各人的愿力来转变”

[20]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师利满足无量亿那由他菩萨愿行。常为无量亿那由他诸佛之母,又为无量亿那由他诸菩萨师。勇猛精进教化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大法师,悉为诸佛之所赞叹。”

[21]实叉难陀译《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22]除了弥勒净土外,弥勒净土建好后,弥勒仍旧是菩萨。

[23]释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以成佛为理想,修慈悲利他的菩萨道,到底要经历多少时间才能成佛,这是一般所要论到的问题。或说三大阿僧祇劫,或说四大阿僧祇劫,或说七大阿僧祇劫,或说无量阿僧祇劫;或说一生取办,即生成佛等,可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阿僧祇等于10的140次方。这里的“劫”应该指的是大劫。可以想象分号之前的数字有多么庞大了。上文中这几个数字应该是传统教派的说法。分号之后的,应该是禅宗、净土、密宗的说法。从佛超越理性的概念上讲,佛教对于成佛时间说法的混乱是可以解释的。成佛时间长,是因为修行者没有参透佛性超越理性的概念,虽然累世修行,但进展缓慢,所需时间近乎无限。假如修行者明白了佛性超越了包括时间在内的理性概念,那么修行也就无所谓需要时间了,无量阿僧祇也好,瞬间成佛也好,都是同一回事了。

[24]吴承恩《西游记》(黄周星定本)第五回:“遂摇摇摆摆,信步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

[25]这个说法的矛盾之处是,菩萨是超越轮回的,寿命应该是无限的。

[26]“未来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下生,这是《中阿含经·说本经》的说法。《长阿含经·转轮圣王经》说,当时国王名“儴伽”。《增一阿含经》的说法是,从释迦牟尼佛现身传法算起,弥勒于三十劫后成佛。当时国家名“鸡头”,国王名儴佉。弥勒佛于龙华树下三次说法,第一次度96亿人,第二次度94亿人,第三次度92亿人。参见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3页。

[27]魏徵等《隋书·帝纪》:“六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华,自称弥勒佛,入自建国门。监门者皆稽首。既而夺卫士仗,将为乱。齐王柬遇而斩之。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馀家。”

[28]其实说白了,就是当中印人民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亚洲大陆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娑婆世界,遥不可及的东方或者西方就是极乐世界。等到人类活动范围大了,发现整个世界是一个地球的时候,就把地球当成娑婆世界,说极乐世界在地球外。等到人类发现整个宇宙里都没有极乐世界的时候,人们又说,整个宇宙都属于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在宇宙外。

[29]《阿弥陀经》卷下:“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30]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十二:“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住,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31]王日休校辑《佛说大阿弥陀经》:“第二十七愿,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奉持斋戒,行六波罗蜜,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引至来生做不退转地菩萨,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昙鸾《往生论注》卷二:“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32]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易。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维越致者。”

[33]鸠摩罗什译《法华经·药草喻品》:“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34]释演音《劝人听钟念佛文》:“初学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此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若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此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它喧闹之声,自可不至扰乱其耳也。”

[35]白话文《汉化佛教法器略说》,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版,第191页—第192页。

[36]释皎然《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从事方舟颜武康士骋四十二韵》:“一闻西天旨,初禅已无热。”宋无名氏《满庭芳》:“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宋无名氏《天竺国胡僧水晶念珠》:“夜梵西天千佛声,指轮次第驱寒星。”

[37]李延寿《北史·魏本纪》:“是岁,……西天竺、……等国并遣使朝贡。”静、筠禅师《祖堂集》卷一:“龙树,第十四祖龙树尊者,西天竺人。”

[38]释慧日《往生净土集》。

[39]释道净、释善道《念佛镜·念佛对坐禅门》。

[40]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弥勒信仰也有类似说法。《弥勒上生经》:“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做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做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华,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

[41]天台宗另有一说,十界中的佛界不在一念中,那么净土也应该不在一念里。但无论如何,天台也是在尽量消除各界之间的距离。

[42]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多界经》:“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百千句咒。令我脱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

[43]“加持力”的概念不是密宗独有的,显宗也相信。比如有时说通过忏悔、念经、念佛号,避免了灾祸、获得了好处,就可以解释成是“加持力”的作用。

[44]《金刚顶王秘密经》:“若依毗卢遮那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由加持威神力故,于须臾顷,当证无量三昧耶。”

[45]释施护译《现证三昧大教王经》:“贪法自性本清净。”“观察贪性本清净,譬彼莲华正开敷。”

[46]金刚智译《金刚顶略出念诵经》:“以染害离染,一切受安乐。”释施护译《现证三昧大教王经》:“若与贪染相合故,即彼贪染自清净。”“若不舍离诸欲贪,即是三昧大妙理。”

[47]释不空译《发菩提心论》:“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

[48]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十四:“其原起于傅大士,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人有发菩提心者,推转是轮,即与持诵诸经无异。故今天下轮藏,皆设大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