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65

第65章 外篇之一:坏人捐钱也能得福报?(3)

印度佛教原本有出家人过午不食的规定。这个规定的最初目的,我认为和印度佛教的生活方式有关。印度佛教只能以乞讨为生,不像今天的汉地佛教那样有现成的食堂给做饭。乞讨化缘是个很花时间的行为,一天如果乞讨两三次,那这一天什么事都别干了,光化缘了。所以印度僧团规定,上午化缘一次,吃饱了,下午就不要再化缘吃饭了,专心修行,这样可以多修行一段时间。另外,过午不食也可以减少人对食欲的贪恋,减少饭后犯困的问题,也能节约粮食。

另外,佛教还有一个说法。说早晨是天人进食的时间,中午是佛陀进食的时间,下午是畜生进食的时间,晚上是饿鬼进食的时间。出家人要效仿佛陀,所以只在中午吃饭。

中国的佛教僧团因为需要劳动,下午不吃饭体力跟不上,所以后来允许参加劳动的僧众吃晚饭。不过,晚饭不能在斋堂吃,要拿到自己的房间去吃,表示这只是对劳动僧众的特殊照顾。

最严格的过午不食,只能喝白水,连饮料都不能喝。如果一开始受不了,也可以喝茶、喝糖水、果汁,但是不能吃果肉。可以吃药[39]。

因为有这个习惯,所以有的人认为,用食物供奉佛,最好也在上午[40]。

另外,“为了比丘尊严”,僧俗尽量不同桌吃饭[41]。

下面说饮酒戒。

一般人知道,佛教禁止饮酒。

佛教禁止饮酒的原因,倒不是饮酒本身有什么危害,而是人喝醉了会肆意妄行,可能会犯下其他大罪。喝酒上瘾后也会产生不必要的欲望。相比杀生之类的大罪,饮酒戒是比较轻的一款。比如做菜的时候放的料酒,只要别放得特别多,就没有醉人的效果,如果要求不是特别严的话,那样的菜是可以吃的[42]。但是你不能说,我酒量很大,喝一杯绝对醉不倒,所以可以喝一杯,这就不行了。把酒当饮料的话,一小口也不能喝。但为了治病,遵医嘱是可以喝酒的[43]。

中国古代有一种“素酒”,古代有些僧人认为可以喝“素酒”。“素酒”到底是什么,说法不一,大致是一种制造比较粗糙的酒。但仍旧是酒,有酒精。那么按律就不应该喝。至于“素酒”的名字,恐怕是有些汉地僧人为了投机取巧而起的。就像苏东坡说的:“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44]《西游记》里多次说唐僧师徒四人喝素酒[45],按照戒律来说是不妥当的。

佛教不仅禁止饮酒,也禁止造酒、卖酒[46]。

今天有的寺庙出售“药酒”,这违反戒律吗?其实佛教有些经文是不允许造药的[47]。但从慈悲为怀的角度,造药一般没人会反对。对于“药酒”,如果我们从比较宽松的角度看,所卖的是药、非酒,那么还是可以接受的[48]。

继续说禁酒。

禁酒是为了防止修行者贪恋享受,也为了防止修行者失控,那么出于同样的理由,佛教当然也禁止吸毒。

抽烟不会让人失控,佛教也没有明确禁止抽烟的规定。但是抽烟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就像不应当享受美食一样,很多佛教人士是不主张吸烟的。圣严法师说,在瘴疬弥漫的地区,为了防止瘴气,出家人可以适当吸烟,除此之外则不要吸[49]。

饮品方面,除了酒之外,其他常见的饮料应该都能喝。前面说过,乳制品是不禁止的,所以可以喝奶。我个人以为,茶、咖啡喝多了也会上瘾,也会引起额外的欲望,其醇厚的味道似乎还有美食的嫌疑。但佛教并没有禁止茶和咖啡的说法,一般认为出家人可以喝。

古代没有自来水,人们喝的水中有可能有小虫子。因此僧人常备物品中,有一个用来滤水的过滤网。戒律规定,僧人不携带过滤网不得离开居住地半天的路程(半由旬)。这是为了防止僧人在极渴的时候,不过滤就饮用水。今天城市里有自来水,这一条就不用遵守了[50]。

在穿着方面,不出家的人不能穿僧人的衣服,比如袈裟,但可以使用念珠。

居士五戒说完了,这五戒还有一些推论。

如果别人托买酒买肉,尽量不要答应[51]。

居士在世俗世界还有工作,有一些犯戒的职业尽量不要从事,比如和杀戒有关的屠宰业、捕捞业、制造肉食品、皮革业,和邪淫戒有关的色情行业[52],以及赌博业[53]等。也尽量不要和这些行业合作,比如卖饲料给养殖场[54]。可以参政,但不能参加军队的工作[55]。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不得不参军,甚至不得不杀敌,那也没办法,只能努力做到不滥杀了[56]。

法官判人死刑,是依据法律,不算犯杀戒。不过最好“能在合法范围内[57],宽减死刑”[58]。

说完居士戒,再说出家戒。

居士戒中的戒律,出家人当然要都遵守了,下面说一些出家人应该更严格遵守的地方。

佛教不鼓励食用美食的出发点,是尽量减少修行者的欲望,以便更好的修行。那么推而广之,一切欲望上的享乐,都是应该禁止的。

出家戒中有一条叫“不坐卧高广大床”[59]。“床”在古代不仅指床,还包括凳子椅子[60]。这条戒律的字面意思,指的是不能坐太高,太宽敞的坐具。实际上,过于舒服、装饰华丽的坐具卧具都属此列,这是为了避免舒适安逸。按照这个规定,现代人用的床垫、沙发恐怕都是犯戒的。推而广之,坐飞机头等舱,坐软卧,坐豪华小轿车,住星级宾馆,恐怕都是不合适的。

还有一条“不视听歌舞”。这条也很好理解,因为世俗歌舞的目的是让人享乐,甚至会勾起人的欲望,当然不利于修行。但是佛教歌曲不包括在内。佛教歌曲称为“呗”,《十诵律》说,“呗”有五种利益[61]。“呗”传到汉地之后,又被改造成了有汉族特色的乐曲,在历史中不断创作、流传。前面讲过的“俗讲”中,就包括用音乐的方式传播佛教。佛教音乐历史悠久,是可以听的,甚至《法华经》说:“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至于出家人能不能参与创作,说法不一。有的大师认为可以[62],有的大师认为,俗人可以创作,出家人可以在寺院中欣赏,但出家人不可以外出专门欣赏,也不可以创作、演出[63]。我想,认为可以参与创作,是出于传播佛教的考虑,希望佛教传播能结合现代化的文化和技术,不拘一格,尽量扩大影响力。不认为可以参与创作,是从修行的角度,毕竟创作文艺作品不是参悟佛法,过多沉迷会影响修行。两个观点都有道理。

我们说过,佛教认为在众生中,人最容易修行解脱,生而为人是非常难得的事,所以修行者应该尽量利用每一分钟来修行佛法。佛门常念偈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修行的时间如此紧迫,所以出家人不允许晚起,不允许白天睡觉,不能浪费大好的时光。那么以此看来,花时间娱乐就更不应该了。

照此理解,电视新闻可以看,电视里的文艺节目、电视剧,恐怕就不能看了。佛教题材之外的电影也不能看,游戏也不能玩,音乐也不能听。

传统佛教戒律中对男女接触的规定非常严格,比丘连看到女性都要尽量避免(汉地僧团因为免不了要进入民宅,要接待女香客,所以遵守不那么严格)。主要是因为佛教认为性欲是最难禁止的欲望,尽量避免比丘和女性接触,是为了有利于修行。从这个角度说,在电视、电影和游戏里,免不了出现打扮漂亮的女性,更是不应该看的。

电子游戏还有一个特点:利用奖励来给玩家提供游戏动力。所以游戏里常有积分、金钱、经验值的设定,吸引玩家去获得它们。佛教禁止出家人拥有财富的一个原因是,财富会让人产生贪婪之心。而电子游戏的奖励系统,利用的正是玩家的贪婪之心。这么看来,电子游戏就更不应该玩了。

自然,上网除了查资料、交流信息外,一切的娱乐内容也应该禁止。

带有竞技元素的娱乐活动也不可以。我认为,这是因为竞技娱乐会引起人的争强好胜之心,“好胜”本身就是贪欲。其次,竞技活动还可能引起纷争,也对僧团的秩序不利。

不仅不能参与,还不能围观。《梵网经》里列了很多不能参与也不能围观的,带有竞技元素的娱乐项目[64]。其中包括“拍球”,一种使用球的体育活动。那么推而广之,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对抗性的体育运动,都不允许参加,也不许看了。甚至于围棋也属禁止范围内。推而广之,一切棋牌活动也都不允许了。中国古代僧人有下棋的传统,严格来说也是犯了戒的。有些寺庙有习武的传统,假如带着争强好胜之心去比武、参加武术比赛,恐怕都是不合适的。

既然不能围观,那电视里的棋牌节目、体育竞技节目当然也不能看了。街头巷尾的热闹也不能围观[65]。

其实用不着这么详细讨论。

从佛理上说,禁止娱乐是个原则大方向,具体去做是靠自觉。如果想虔诚修行,自然会觉得电视里,电影里的种种娱乐是对自己的干扰,就会主动拒绝这些娱乐了。

反过来,如果把持戒修行当成了和佛祖的一种交易,觉得“只要我忍受住了种种戒律,我就能受到好报”,那么就会总觉得戒律是在处处和自己作对。总希望去抠戒律的字眼,去考证戒律的出处,从戒律中钻个空子,以便自己能更舒服地完成戒律的规定,还能享受到持戒的“好处”。

这就好比医生建议想减肥的人不要吃糖。人家医生是好意,原则也说得很清楚了。可有的人一面想减肥,一面又想钻空子,去抠医生的字眼:巧克力不算糖吧?饼干不算糖吧?吃少点也没关系吧?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反正减不减肥是你自己的事。

为了收敛心性,有些戒律对僧众日常生活的举止限制得很严。比如《阿含经》说:

“说若干畜生之论,谓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邪道。”

就是说吃穿、女人、斗嘴,这些话题说都不许讨论,怕的就是修行者不能专心修行。

除非有生病等特殊情况,否则白天不能睡觉,早晨不能晚起[66]。这是为了勤加修行,不偷懒。

养宠物也不行。因为众生平等,又不允许劳动生产,所以印度的大乘佛教不允许出家人养牲畜、宠物,算是小罪[67]。严格说来,居士也不能养宠物[68]。

禁止养动物,主要是怕伤害动物。而且养宠物是一种娱乐,对修行是阻碍。很多汉地寺庙从事农业生产,要使用一些牲畜恐怕是免不了的,因而对这一条遵守得不很严格。

还有一条叫“不着香花鬘”,就是说,穿着朴素,不打扮。这个一般的出家人都能遵守。要注意的是,手表也属于饰物,所以南传佛教的出家人是不戴手表的[69]。

出家戒中还有一条,不能做媒。这本来很难触犯。但是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其中就包括“佛化婚礼”,由僧人来住持世俗的婚礼。因为有出家人不能做媒的戒律,所以佛化婚礼产生了一些争议。不少当代佛学家认为,佛化婚礼是对佛教有利的做法。是可以变通的。圣严法师则认为,出家人可以参加婚姻仪式,但最好不要做证婚人,那样还是算犯戒[70]。

佛经、佛像是重要的宗教物品,自然应该无比尊重。但有些规定在外人看来有些过分苛刻了。禁止用脏手摸经文[71],这我们能理解。禁止把帽子放在经文上[72],这就不太好理解了。佛经、佛像上如果有灰尘,禁止用嘴吹,应该用干净的布轻轻拂去[73]。这是因为人的口中有秽气,会污染佛经佛像[74]。

原始佛教原本不允许造佛像[75]。佛教主张破除色相,而造像则是在创造色相,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么?所以释迦牟尼说,不可以做众生相,但是可以画死尸或者骷髅像[76]。因为看死尸和骷髅是在做“不净观”,是在破除色相,所以允许。

虽然释迦牟尼不许造像,但是在释迦牟尼涅槃以后,佛像是信众对佛陀的最主要纪念形式,也方便信众礼拜,是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后来佛像就越造越多,佛经中出现了很多鼓励造像的文字,说造佛像有若干极大的好处。甚至有《大乘造像功德经》这类专门讲造像功德的经文。

信众对于佛像,当然是应该极为尊敬的。但在有些戒律的解释下,对佛像的保护到了让人噤若寒蝉的地步。

佛教最严重的五逆重罪中,有一罪叫“出佛身血”,意思是伤害佛陀,让佛陀出血。有的高僧在解释这一罪时认为,我们现在的世界上已经没有佛了,所以这一罪在我们今天的意思是,不能损坏佛像。

但这么一解释,破坏佛像的行为就非常可怕了。因为在佛教里,五逆重罪是非常大的大罪,一些学派就算宽容小罪,也不宽容五逆罪。更有一些佛经认为犯了五逆重罪就会在地狱里受很久很久的苦,下场极为凄惨,甚至成为“一阐提”,永远不能成佛。

那么,持有佛像就变成一件让人胆战心惊的事。在佛教论坛上,有很多人询问,该如何处理印有佛像的图片?能不能给佛像照相?如何处理被人破坏过的佛像?不小心把佛像摔坏了,会不会下地狱?删除了电脑里的佛像文件,会不会遭遇恶报?

这让我们想起了前面对“毁谤佛法”的讨论:假如关于佛学,说错一句话就算毁谤佛法,就会下地狱的话,那岂不是完全不学、不谈论佛法才最“划算”?

同样,如果不小心把佛像碰坏也会下地狱的话,那么,还不如尽量离佛像远一点才更“安全”。

对于佛像,可以这么理解。我们说过,按照般若性空的观点来看,佛、菩萨是没有外形的。按照佛教的历史来看,佛教最初建造佛像,是为了方便信众怀念佛陀。那么,我也应该只把佛像当成我们接近佛陀的媒介,而不是佛陀本身。就像《无极宝三昧经》说:佛“虽不在像中”,佛和佛像不是一回事。从这个角度讲,佛像应该和其他的佛教物品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位。那么,我们就能按照“因果报应以造业时的动机为准”的原则对待毁坏佛像的行为:如果是无意中损坏的,那不应该受到恶报。如果是抱着破坏佛教的动机去毁坏,那才是罪[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