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71

第71章 外篇之二:佛教的可信与可疑(1)

【一 作为宗教的佛教可信吗?】

如果您只想了解佛教的大意,那么您现在已经看完了全本书,不用再往下看了。下面,我打算从哲学、科学的角度讨论一下佛教真实存在的可能性。这里就不大照顾文章的可读性了,我言简意赅,有什么说什么。

第一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佛教可信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

什么东西是可信的?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眼见为实”是一个不错的标准。严格的说,是“我们感官所感觉到事物,就是真实的事物。”

好比说有一天,你拜一座佛像,这个佛像突然在你眼前冒出了灿灿金光。你一看,这现象和你所知道的科学知识全部违背啊,说明这佛像有超能力啊。很多人这个时候就虔诚信神了。

问题是,一个人的所看所感未必是真实的,人的感官有可能产生幻觉,有可能被别人欺骗。所以更靠谱的做法,是相信“大部分人一致认同的经验”。

好比说你看到佛像发出金光,你以为是神佛显灵。结果你问了问其他人,其他人都不同意你的看法,他们说:“那个佛像其实是因为位置特殊,反射阳光造成的金光,我们都见过好多次了,没什么稀奇的。”

假如一两个人这么说,你可能还不相信。但如果很多人都这么说,而且这些人有不同的身份:科学家也这么说,佛教徒也这么说,你的亲朋好友也这么说。假如人人都对你这么说,你是不是就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判断了?

也就是说,自己一个人的“眼见为实”还不够可信,一大群人一起的“眼见为实”要更可信。

这就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科学:能够被绝大部分人反复检验的感官经验,就是科学。

但是,一大群人的“眼见为实”也不是完全可信的。

比如在牛顿时代,人们穷尽人类所有的观测技术,所看到的一切现象都符合牛顿定律。在那个时代,牛顿定律就是绝对正确的真理。但是随着人类观测技术的提高,人类发现了微观世界里的量子运动并不符合牛顿定律,发现相对论也不符合牛顿定律,原来牛顿定律并不是真理。

那么,谁有保证今天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绝对正确的呢?谁都保证不了。科学家只能说“这些理论是目前可信度最高的”,将来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被别的理论推翻了。

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有人说,科学就是能被事实证明为真的东西。

这个表述是错的。

其实更准确的说,科学只相信那些“能被大多数人共同感知到”的东西。

在这个范围之外的现象,科学的态度是“不可知”的。

比如,谁能证明我们所经验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呢?谁能证明科学实验不都是被一个万能的神仙操纵的呢?谁能证明不存在一个“人类不可能用任何手段察觉且拥有神力的神仙”呢?永远不能证明。

所以对“什么东西是可信的”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什么知识是可信的?我不知道。

这世上存在真理吗,我们有某种方式可以接近真理吗(比如不断修正的物理学)?我不知道。

我们的所见所看是可信的吗,我们的记忆力可信吗?我是不是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一秒钟,我头脑中的记忆全都是伪造的?我不知道。

我们能准确的预测未来吗(比如我拿起杯子来,就能喝到水)?不能。

但我们要生活,所以我们不得不依赖于经验。也就是说,我虽然永远不知道我所看到的是不是真相,但我没办法,我只能相信我所见到的。也就是说,假如有佛国出现在我面前,并且没有伪造的痕迹,我就相信佛国的存在。虽然从逻辑上说,这个佛国的景象永远都有可能是假的,但没办法,我就是相信。

同样的道理,为了生活,我必须对未来做出预测。我对未来做出的预测永远不可能是绝对可靠的。我不能证明我拿起这个杯子,下一秒种这杯子会不会被某个神秘的力量引爆,但我为了生活,我必须相信我拿起这个杯子就可以喝到水,否则我就无法生活了。同样,我永远无法证明地球会不会在下一秒钟被一个人类察觉不到的强大势力给毁灭,这种可能性永远都有,但我为了生活就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装作这事不会发生,否则我就成了“杞人忧天”里的那个人(然而他的担心是成立的),整天神经兮兮地无法生活了。

用一句话来概括以上观点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我不得不相信经验,我也只能相信经验。并不是因为经验更正确,只是因为我没有别的选择。

——注意,这是我个人的认识论。只是我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唯一正确的观点。您完全可以相信其他的认识论。比如认为物质就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认为就是存在某种超越人类的神佛,所有和你的神学观不符的经验,都属于幻相。没问题,这些认识论都成立。

成熟的宗教,内部逻辑总是自洽的,还能解释一切客观经验和宗教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说,基督教对一切不符合教义的现象,大多解释成“上帝用来考验他的子民”或者“魔鬼用来蛊惑人”的。实在不行,还能说“上帝是人类无法用理性揣测的”。同样,在佛教看来,大部分客观经验都是需要破除的幻相、都是内心不纯净的结果,所以那些和教义不符的客观经验,也就不可能证明宗教是错误的了。

所以,宗教常宣称自己和科学不是矛盾的,盲目崇拜科学也是一种“迷信”。从哲学上讲,这些话都是对的。科学没有资格说宗教的主张是错的,科学只能说,宗教所持的认识论和我们的不同,所以我们不信。

不过,宗教一旦宣布拒斥科学,也就意味着它应当拒斥一切“可以被大多数人反复检验的经验”。宗教不能说,和我教理论相符的经验值得大提特提,和我教理论不符的经验不值一提。比如一面拿出本量子物理学说“你看科学结论经书里早就预言了”,一面指着科学和宗教的矛盾怒斥“科学也是迷信!”这就是耍流氓了。

你要问我,佛教是真实可信的吗?

我站在我自己的认识论上只能说:我们永远都不能确信佛教是真实的,或者确信是虚假的。从哲学上说,佛教有可能是真实的。

【二 唯物主义下的佛教】

这一节,我们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讨论一下佛教。先说佛教可疑的地方,然后说可信的地方。

首先从宗教史上看佛教。

在早期,印度主流的宗教是婆罗门教,也就是印度的各个种姓中,地位最高的“婆罗门”主张的宗教。

大概到了我们中国的春秋时期,印度产生了很多反对婆罗门教的新教派,统称为“沙门学派”。

这些学派的数量非常多,可能有上百,它们有很多相同的观点,比如都相信轮回,都主张断绝欲望、禅定修行。在这上百个小教派里,最后有两个脱颖而出,其中一个是耆那教,一个就是佛教。

我们初步了解佛教的观点后,能感到它的理论既新鲜又充满了智慧,心中不免充满敬佩。可当我们把佛教放到它诞生时的历史里去看,会发现佛教的很多理论,和它之前的婆罗门教、和一同发展起来的其他小宗派,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比如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认为世界会周期性的毁灭和重建。相信因果报应[1],相信轮回[2],相信因为前世造业不同,轮回后会往生为不同的种姓,甚至可能会转生为动物和昆虫[3]。婆罗门教修行的方式也是脱离欲望和杂念,进行冥想等,修行目的也是跳出轮回,最后和梵合为一体。

婆罗门教还认为,世间万物是不存在的,都是梵变出来的,人的本质可以超越空间[4]。人不能解脱的原因是无明、认识不到梵我合一的本质。梵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要想表达梵,要用“遮诠法”,也就是不断地否认[5],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中观空宗。《他氏奥义书》还说:“一切都由识指引,由识确立,世界由识指引,支撑物是识。”这点又很像唯识有宗。

再比如,佛教说“非有非无”,把“有”和“无”都否定了,我们前面解释过,这里面有非常深刻的哲学理论,很了不起。但其实在比释迦牟尼要早上一千多年的时候,婆罗门教的经典《梨俱吠陀》(10,129)里,就有“那时‘无’不在,‘有’也不存在”之类的文字[6]。

再比如耆那教。

耆那教相信轮回、相信因果报应。认为人是因为之前做过的业,导致了不停轮回。修行的目的是跳出轮回。耆那教不允许信徒伤害生命,雨季的时候不出门,怕踩到水洼里的虫子。走路带着面纱,怕呼吸伤害了飞虫。耆那教相信放生会有功德,鼓励信徒抛弃家庭出家,出家以后只能化缘为生。

不难发现,这些教派的很多观点都和佛教很像。

佛教的一些观点,还和印度的地理特点有关。

印度很多宗教都讲众生平等,不能杀生,原因之一是印度温度宜人,物产丰富。人们不需要杀生、不需要厚厚的毛皮,只从树上摘果子就可以活命。要是换到极北的苦寒之地?那里的古人不猎兽,不穿毛皮,能活下去吗?他们不可能信仰什么众生平等,那些地区的本土宗教,大多崇拜猛兽和火焰。

再比如说坐禅,印度很多宗教都有类似坐禅、瑜伽的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也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为印度热。太热了,要想专心思考,就得先让人坐下来,把心静下来。你要是换成天寒地冻的北方地区?坐一会就冻僵了,这法门也就不合适了。

还有一些传说,是所有人类的早期宗教共有的。比如佛教认为高大的须弥山上住着神灵,其实包括亚洲、欧洲、非洲的很多古文明,都有类似的传说。都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神,就住在离他们居住地很近的一座高山上。

这些现象很容易让我们觉得,佛教就像唯物历史学家们认为的那样:

宗教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神迹,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的。释迦牟尼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生活在印度,并不知道印度以外世界其他文明的情况。

对于当时只知道印度本土宗教的人们来说,佛教好像是一个革命性的新宗教:讲无我,讲众生平等,不鼓励苦修,没有创世神,这些观点都和之前的印度宗教截然不同,似乎佛教凌空出世,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我们今天能全面地了解世界文明史,拿着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比,回过头再看,会发现佛教的教义和印度本土宗教有着很深的联系。佛教只是在印度本土宗教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造”,而不是一个革命性的新学说。

在这个背景下看,释迦牟尼更像是一个当时最聪明的哲学家。

他在那个时代受到的教育,让他认为“人死后会轮回成人类和其他生物”、“这世上有神仙和妖魔鬼怪”、“有的人经过修炼可以获得超能力,还有的人可以超越轮回,彻底解脱”,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客观真理,就像我们今天出生的孩子都认为物理学是客观真理一样。

当时有很多宗教门派,针对如何修行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主张苦行,有的主张禅修,有的主张拜神。

释迦牟尼也尝试过各种修行方式,比如他曾经一度尝试过苦行。在禁欲禅坐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正常人,脑海中很自然的会产生情色等幻想,释迦牟尼认为,这些幻想是恶魔变出来的,用来干扰他的修行。他凭借自己的毅力,战胜了各种杂念。他经过亲身试验和各种思考,认为其他宗派的各种做法都不正确,他自己领悟的方法才是最正确的。

释迦牟尼对当时流行的世界观进行了一些修改,认为这才是世界的真相。他把这套知识向其他人传播,告诉他们修行不能靠苦行和拜神,而是要靠开启自己的智慧,认识到世界的本源,最后就可以跳出轮回,得到解脱。

他的这套说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又经过后人的各种增添修改,逐渐变成了今天的佛教。

相对于当时的印度本土文化,他提出更为深刻的道理,但仍旧受到了本地知识的限制。除了轮回、修行这些大的观念都可以看出印度本土思想的影响外,很多小地方也可以找到同样的例子。

比如,佛经中对于地理的想象有明显的历史局限。以古印度有限的地理知识来看,佛经对于南瞻部洲、对于须弥山的描述比较符合印度的地理环境。而更远的地方,当时人看不到,佛经也就写得比较“有想象力”。我们前面在讲佛教世界观的时候说过,当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以后,佛经上的地理知识似乎就越来越难自圆其说了。到最后只好说整个宇宙都属于南瞻部洲,其他三大洲都在宇宙之外的地方——只能把佛经中不符合我们观测结果的地理知识使劲往我们观测不到的地方推。

类似的情况在基督教中也有。

《圣经》说上帝无所不知,但是《圣经》从没有提到过美洲和澳洲,甚至连古代最重要的另一大文明中心中国都没提到。这反应的,都是古代欧洲人的地理知识。

《圣经》还明确说过,大地是静止不动的。还有多处暗示太阳是围绕着地球旋转。

在过去,宗教经典上包括地理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字,都被信众认为是绝对的真理。但是当科学发展以后,宗教经典里的很多自然知识和科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时就让人怀疑,这些宗教经典到底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还是仅仅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古代普通人的创作。宗教大概只有和科学彻底决裂,才能可以打破这个怀疑,但除了少数极端教派外,现代已经很少有宗教会和科学彻底决裂了。

不过,上述疑问站在佛教的立场,也是可以解释的。

可以解释成,佛经中那些和印度本土宗教相近的学说,都是一种方便说。

我们说过,真正的佛理不能用任何文字表现,连佛经上的文字,都是为了人类能理解,不得不选择的方便说。因此当佛教在印度出现的时候,为了方便印度人理解,也就不得不在一些教义上采取容易被当时印度人接受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