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74

第74章 外篇之二:佛教的可信与可疑(4)

【三 不可知论下的佛教(1)】

佛教各宗都试图破除理性,认为理性是人类对事物本质的错误认识。

我大致认同这句话。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本质”和“错误”的概念并不应该在这句话里出现,它们也是理性创造出的概念。

理性思维的局限性,之前已经说了很多。比如,理性思维无法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如果不带上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我们就无法描述任何事物。但是,时间、空间等概念却不是世界本来就有的属性。

(为什么时间、空间概念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事物本质的属性,相关的简单证明我们在讲华严宗和天台宗的时候,已经介绍过了[19]。)

人类必须依赖时间和空间概念才能思维,那人类是怎么理解超越了时间空间的世界呢?

只有歪曲世界。

人类只有把时空概念强加给万物,才能去认识它。所以人类认识到的,只能是万物被歪曲后的结果,而不是万物的本质。

这就是康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管世界的真实样子叫做“物自体”,管我们用来理解(歪曲)万物的理性工具叫做“先天认识形式”,管我们能认识到的万物,也就是被歪曲后的万物的样子,叫做“表象”。

这也是佛教大部分宗派的世界观。世界的真实样子是“佛性”。我们用来理解世界的理性工具是“妄想”、“杂念”。我们通过理性感觉到的世界,是“色即是空”中的“色”,也就是“色相”。

从这个角度看,康德的形而上学和佛教的世界观是可以一一对应的。

对于这套形而上学,先说一个容易引起的误解。

这个解释有点抽象,又不是很重要,只是想用来解释华严宗的一个小错误。如果您看不下去的话,可以直接跳过本节剩下的内容,直接从第四节开始看。

这个误解是什么呢?

在一般人的理解是,物自体和表象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在现实里,我们打扑克牌。

我们知道,我们看到的扑克牌不是它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歪曲后的表象。但是,我们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张被歪曲后的扑克牌的理解,该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的。比如我随便拿一张A,打牌的人见了,都一致认为这张牌是A,而不是其他的牌。要不是这样,我们就没法玩牌了。那么,既然扑克牌有52张,所对应的物自体不也应该是52个什么东西吗?否则我们洗牌、发牌这个行为,在物自体那边是怎么实现的呢?

我要说,“52张扑克牌一一对应52个物自体”这个观点是错的。

这个观点的前提是说,物自体变成表象的过程,就如同光线通过镜片的过程:先是物自体,然后理性去歪曲物自体,然后出现表象。问题是,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理性思考出来的概念。我们把物自体和理性工具的关系想象成“歪曲”和“过滤”的过程,这个“歪曲”和“过滤”也是理性概念。我们认为物自体和表象一一对应,这个“对应”也是理性概念。

这些概念在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因为有52张扑克牌的存在,就能认为背后一一对应了52个模糊的物自体。这是因为所有洗牌的活动,其实只存在于表象层面,而不涉及物自体。我们洗牌的这个动作,有没有干涉到物自体我们永远不知道。

所以,我们以为可以根据经验来对物自体进行某种程度的认识的想法,是错的。

一句话:我们对物自体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不知道。

假如您接受了这样的观点,那么华严宗的“十玄门”虽然很了不起,却是错误的。

我们前面说过十玄门。十玄门是说,事物的本质具有十个属性。比如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圆融无碍”。华严宗用宝网上的宝珠做比喻。说每一个宝珠都映照着其他宝珠的样子,每一个宝珠都影响了其他宝珠,也包含了其他宝珠,同时每个宝珠又是各自独立的,而不是混沌的一团。

这个观点就很像我们前面对52张扑克牌的理解。我们认为,因为我们可以洗牌和打牌,所以52张扑克牌所对应的物自体,并不是整个的一大团,而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地可以分成52团。这52团是互相影响的,但仍旧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但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我们不能说52张扑克牌所对应的物自体,是独立的还是混为一团的,因为这已经超过了我们理性的概念(甚至连“对应”这个概念都不存在)。就算我们看到了、感到了这些物自体,以我们现在的思考能力,还是不能理解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到底是什么状态。假如我们获得了如佛祖一样超人的能力,能理解这些物自体了,我们也不能把这状态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八不中道的“不一又不异”才是对的,“十玄门”这种正面的描述是不对的。我们只能像八不中道那样,告诉大家我们对事物本质的所有描述都是错的,除此之外的,我们什么都不能说。

更进一步说,既然我们对物自体、对事物的本质什么都不能说,因此世上是不是存在“超越了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东西”,我们也不知道。假如这东西存在的话,它是不是比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为真实、是不是代表了事物的本质,我们也不知道。而且因为“本质”这个概念也属于理性概念,所以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谁比谁更接近本质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物自体是不是存在。假如物自体存在的话,我们也不能说物自体就比表象世界更接近真理。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用理性工具去理解这个世界,但这个过程我们不能说是对事物真相的“歪曲”。没准在我们的理性之外什么都不存在,我们看到的石头就是石头。我们不知道。

以上是我所接受的世界观。简而言之:我们必须依赖理性认识世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这经验还必须经过理性的定义后才能被我们理解。对于理性之外的东西(物自体、佛性),我们完全不能谈论,不知道关于它的一切内容,不知道它们是否存在,不知道是否比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更本质。

这是一个不可知论者的世界观。

【四 不可知论下的佛教(2)】

基于这样的世界观,假如佛教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佛陀:

佛陀存在于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世界里。他为了教化人类,变成了人的样子(大乘的说法),他告诉人类,你们用理性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你们应该抛掉理性,像我一样进入非理性世界,成为佛。佛陀的追随者们就根据这些学说完善了佛教。可能有的追随者真的达到了佛的境界,佛和他的追随者可能不止一次和现实世界的人进行了交流(比如龙树声称在龙宫里得到了《华严经》,比如无著声称是弥勒菩萨那里亲口传授的《瑜伽师地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佛教。

如果佛陀真的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如果佛陀也真的想尽量拯救世人,那么他应该在所有时间和所有空间都出现才对。大乘有个说法,认为佛有无数的“化身”,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拯救世人[20]。这两种说法倒也相符。

还可以解释成,释迦牟尼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通过某种方式,发现了非理性世界是非常美好的,他把追求非理性世界的方法告诉了大众。根据原始佛教的记载,释迦牟尼更像是一位普通的老师,那这样的解释也说得通。

禅宗的顿悟则可以解释成,通过破除理性思维,让人暂时感受到了非理性世界。因为非理性世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顿悟者有可能在一瞬间领悟世间全部的知识。这和道教的坐忘等修行方法是一样的[21]。

用非理性世界来解释佛教可以成立,但因为我们对理性之外的东西完全无法讨论,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些假设是不是真的。

首先,我们不知道佛陀是不是真的从非理性世界而来。有可能有人并没有亲身体验过非理性世界,但通过纯粹的逻辑,思考出关于非理性世界的所有理论。又或者有人仅仅是在冥想中产生了某些幻觉,却以为自己进入了非理性世界,从而对此坚信不疑,并鼓励其他人和他一起修行。换句话说,光凭基于理性的语言,是不可能证明一个人领悟了非理性真理的。

其次,就算佛从非理性世界而来,我们也无法知道,他所说的和真正的事实是不是吻合。我们可以想象——这么说可能对佛陀不够恭敬——佛陀是从非理性世界来的人(当然,对于非理性世界,我们不应该用“人”这个概念,下面几个词也是这种情况),来告诉我们这些理性世界的人如何脱离理性世界,获得幸福。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在非理性世界的那个“人”,动机确实是要拯救我们,而且他所说的都是正确的呢?

我们继续沿着非理性世界这个思路思考。

假如我们认为,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人们破除理性思维,用非理性的方式认识世界。那么我们可以以中观般若画一条佛学发展的主线,最终目标是让修行者认识到非理性真理,也就是“空”或者“佛性”。

在这条主线上,“八不中道”对事物本质的描述最为准确。天台和华严企图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去比喻事物本质,但由于我们对非理性世界的任何正面描述都是错的,所以它们的这些描述也都是偏颇的。不过这两宗的描述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想象,有助于那些觉得理解“八不中道”困难的人入门。

禅宗对于佛性的理解我以为是没问题的。我也认为从理性到非理性,如果有办法跨越的话,那一定是“顿悟”型的。慧能主张禅悟的方式是心无杂念,“不于法上生念”。这不是说什么都不想,慧能说“一念断即死”,人的思维是断不了的[22]。慧能追求的只是不于“法”上生理性的念[23],念还是要有的,而且是“念念不住”[24]。我以为,这里指的就是破除理性思维,追求非理性的思维。

在破除理性思维这点上,我觉得,慧能是说得最准确的。默照禅摒弃一切语言,也没问题,但毫无指导的话,后人就无所适从,也有可能去追求“一念断”,那就偏颇了。至于棒喝、公案、呵祖骂佛我以为是走过了头。它们不过是要求修行者破除理性,那就像慧能那样直接说就完了,我觉得不大可能像公案那样一点拨、棒喝一吓唬,这人就能超越理性思维了。当然顿悟是个人体验,我不能证明这么做就真的顿悟不了。假如像有些人说的,禅宗公案并不仅仅是为了破除理性,本身还有特别的意境、含义。那我觉得,这含义也是企图在用感性的文字去描述非理性的状态,或者诱导人进入非理性的状态。我也不能证明它没有效,我只是觉得,还不如像慧能那样直说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接受了上述观点,那么唯识学和中观学也就没有矛盾了。

中观学的终极真理是“空”,唯识学的终极真理是阿赖耶识。终极真理超越了理性概念,是没有名字的。但我们不能不称呼它啊,所以我们只好给它起个名字。那么,到底是起个名字叫“终极真理”、叫“佛性”、叫“空”、叫“阿赖耶识”,又有什么区别呢?

中观学说没有东西是实有的,唯识学说阿赖耶识是实有的。这看起来是矛盾。可是,我们不也说终极真理是“存在”的吗?中观学说事物的本质“是”空。这个“是”字,不也是一个理性的概念吗,不也和说阿赖耶识是“存在”的一样,是在讲某种形式的实有吗?

按照上述主线来说,这里的“存在”、“是”都是不得不用的方便说,都是俗谛而已。

当我们把佛性看作是非理性世界的时候,一些曾经的疑惑也可以解释了。

在前面讲竺道生的一章里,我们说到,为什么佛和菩萨传法、救难影响了人类,但他们的做法就不算是普通的造业,不会因此导致轮回呢?

我们曾经解释说,众生造业会受到什么果报,主要是看众生造业时候抱着什么动机。佛和菩萨没有了欲望,因此他们所做的业是“清净业”,不会产生果。

我们还解释成,因果报应是理性概念,非理性世界里是不存在因果报应规律的(因果律也属于康德的先天认识形式)。所以超越了理性世界的佛和菩萨,不会受因果报应的影响,也就不会受报了。

还有另一种解释。我们前面说过《瑜伽师地论》里有十种“不增长业”,这些业造了是不会产生果的。其中第八种业叫做“自性无记业”,意思是,没有善恶属性、非善非恶的业。

现在很好理解这个概念了。佛已经超越了理性世界,善恶属于理性概念,那么佛的所作所为,自然也是不能用“善恶”去描述的了。根据无记业属于不增长业的说法,佛的所作所为,也就不会造业了。

还有一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