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6852100000008

第8章 佛教故弄玄虚还是遵守逻辑?(3)

所以汉朝到了鼎盛时期的时候,就开始“独尊儒术”。从此老子的观点就逐渐退出了政治学领域,主要作为哲学和人生观保留了下来。

作为哲学和人生观,老庄贡献了了不起的思想,他们对于“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超脱现实的烦恼”这些人人都关心的问题,给出了一整套逻辑自洽的答案。

好归好,但有一大问题是,老庄思想大多经不起抬杠。

如果严格按照原著的字面意思,老庄其实是没法学的:研习道学再精深的学者,他也不可能像老子主张的那样,光着屁股到森林里当原始人,不可能一个字不读去“绝学无忧”。

要想按照老庄的主张生活,就必须给老庄的字面意思打折扣,必须在老庄的主张里强行加入自己的理解。比如老庄主张要“顺应自然”。有的人认为不当官就是自然了,有的人认为农耕生活就自然了,有的人认为顺应自己的天性就自然了,等等。

然而,他们强加给老庄的这些个人理解都有什么根据呢?

老庄主张人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可什么属于“天性”呢?我想骂谁就骂谁叫顺应天性吗?我看姑娘心里喜欢张手就抱叫顺应天性吗?

老庄主张人要顺应自然,那自然又是什么意思呢?完全抛弃工业生活就叫顺应自然了吗?粗茶淡饭就叫自然?可是,大米茶叶不也是人力加工出来的吗,怎么就自然了?就像葛兆光先生说的,如果喝茶就叫自然,那“为何不学牛羊马直奔山间嚼茶树叶子去”[26]?

玄学家郭象说,世界的变化就像水从高流到低一样,这是大势,人应该顺应历史大势,不应该逆流而上[27]。这听上去好像很有哲理。但问题是,当你处在历史中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大势?所谓“历史大势”,还不是在历史事件结束之后,胜者王侯败者贼了,人们才指着胜者说这是“大势”,指着败者说那是“逆流”。先给败者定义为“逆流”,再论证逆流必然失败,这不是循环论证吗?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每一个政治学家都提出不同的见解,每个学者都认为自己才是大势所趋,别人是逆历史潮流。这时候,玄学家又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对于这些问题,老庄就是说了几句漂亮的大话。至于是该喝茶还是该喝白开水这种具体的指导,老庄没有说。

老庄的这种大话固然没错,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领导下来指导工作,一讲话能说一下午:第一、工作要端正心态!第二、要不怕困难!第三、要多动脑子!第四、要细心!……说一大堆,你一听,确实一句错话都没有——可一句有用的也没有。

这种正确的废话谁不会说呢?谁不知道工作要细心、要动脑子呢?

等老工人指导徒弟的时候,只会说“拧这个螺丝、别拧那个!”这种大实在话。这种话可比领导讲话“不哲学”多了,可这些大实在话才是工厂生产的动力,比领导的讲话有用一万倍。

用老庄哲学回答各种人生问题,就如同我们做数学题,我们不写得数,只写上一句“答案自在其中”。这话当然没错,数学的推导过程是恒等的,答案当然就在题目中。但老师不会给你分数,因为你这么回答貌似高深,其实对生活、对做学问毫无用处。

老子说物极必反,说事物发展过分了就会回到自己的反面,这也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他根本没说事物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叫“过分”。

比如一个公司发展到顶峰,因为太大了,不能灵活转型,破产了。于是就有人说:“看!老子说得多真理,公司太大了物极必反了吧!”

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当公司正在向上发展,还没显示颓势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到了“过分”的那个点。公司到底是发展到一千人的时候就该暂缓发展?还是发展到两千人的时候该拆分成两个公司?这些具体的建议从《老子》中根本找不到。老子回答不了。眼瞧着公司不断壮大,老子粉丝只是抱着肩膀站在一边冷冷地说:

“物极必反。哼,等着吧,你们总有完蛋的一天!”

这不是废话么,地球还总有毁灭的一天呢。

如果像老子那样,因为公司早晚会灭亡,而主张干脆不要开公司的好,那更是让人难以接受。虽然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公司总有一天都会破产。但很多为公司奉献一生的人,并不因此感到后悔。很多公司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怎么能说是还不如不开公司呢?

老子希望回到原始社会的想法,更是没有根据。他想当然的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强盛国家的终点必然是天下大乱,所以还不如一直就待在原始社会的好。这话如果是在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都以为核大战必然打响的年代里说出来,似乎还真像是真理。但以今天的世界来看,几百年来人类生活得更好了而不是更差了。我们今天有了更公平的社会,更舒服的生活,更丰富的娱乐。

这样的发展不值得吗?

假如有人非要说“不,你看着吧,科学如果无限制的发展,一定会灭亡的!”呢?

先不说这段话其实是不能证伪的(因为没定义“无限制”),就算按照这话的逻辑,那么岂不是说,科学要是“有限制”的发展,人类就不会灭亡吗?这不是也不符老子的学说吗?

其次,退一万步说,就算科学发展下去的结果是人类必然灭亡。那从有科学到现在的几百年里,人类没灭亡吧?这都已经好几代人类享受了科技的好处了,难道不值得吗?

有些人看了一番外国的环保节目,于是翻出《老子》来说:看!伟大的老子早就说过要回归自然!科学要是不敬畏自然,人类就会灭亡的!

于是他穿着化工厂生产的尼龙衣服,坐着烧石油的汽车,利用卫星导航来到野外,从机器冲压的不锈钢水壶里喝饱了工厂灌装的矿泉水,再掏出金属拉丝的限量版手机以大山为背景自拍了一张咧嘴傻笑的照片,利用遍布全球的通讯基站和卫星把这张照片传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里,再打上几行老子最拒斥的文字:

“亲近山水,道法自然,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生命真谛呵!”

老子还不得让你气死。

【四】

我们说道安弃玄学佛,意味着他认为玄学不如佛学好。那么佛学好在哪呢?

没别的,只有一条,佛学有严谨的逻辑。

只要讲一讲佛学理论您就明白了。

佛学体系非常复杂,但佛教最基础的理论极为简单,我给总结成两条。

我们这回只说第一条:

万事万物都是因为一定的原因产生的。

在佛教里,“原因”的术语叫做“因缘”。

“因”是内因,“缘”是外因。

我们在这本书的开头说过“缘”的概念。俗语说两个人见面是因为“缘分”,两个人是有“缘”人。这里的“缘”就是佛教概念,是说我们的见面并不是个巧合,而是“缘”这个神秘的外因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

佛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叫做“法”,我们后面会经常遇到这个词。在佛经里,“法”大部分时候的意思是“世间万物及一切现象”。

那么这条理论就可以用佛教术语简化为四个字:

“万法缘起”。

这是一个极为易懂的道理,熟悉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很容易接受。

比如桌子存在的原因是:有木头,有钉子,要有木匠去制作。

木头、钉子、制作的过程就是桌子存在的因缘。

事物不仅由因缘而起,而且还能成为其他事物的因缘。

这也很好理解。桌子出现以后,就会占据空间、产生阴影、可以摆放物品,这些都是桌子作为因缘而产生的后果。桌子一经出现,也就成了其他事物的因缘。

“万法缘起”的道理非常简单,但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也能推出很多结论来。

比如,老子谈论过世界起源的问题,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

佛教同意这个观点吗?

我们可以通过“万法缘起”来推出答案:

假设这世界有一个本源。

因为“万法”指的是世间一切事物,因此这个本源也属于“万法”。又因为“万法缘起”,所以这个本源还有一个产生它的原因。那么这个本源就不是本源。于是可证:这个世界没有本源。

可不要小看这个结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持创世论,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制造的。其他很多宗教也是类似,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说世界是由梵天制造的,中国的本土神话说盘古开天地。

佛教就和这些宗教全都不同了,佛教没有创世论,也没有创世神。佛教认为,佛祖并没有创造这个世界,佛祖仅仅是众生中的一员而已。

你看逻辑多有趣,我们从一个唯物主义者都能相信的理论,一下子推理出了一个神学结论。

“万法缘起”还能推出另一个更重要的结论。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起,那就是说,这些事物不能脱离因缘而存在。只有适当的因缘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了,都凑齐了,相应的事物才出现。等因缘消失了,事物也就随着消失了。

举例来说:

假如木匠不去制作桌子,或者木匠制作桌子时材料不够,那就相当于桌子存在的因缘还没聚合,桌子还不能出现。只有一切条件备齐了桌子才能出现。

假如有人把桌子的钉子拔掉了,桌子散架了,就相当于维持桌子存在的因缘消失了,自然桌子也就不存在了。

也就是说,桌子依赖于外界条件(有人去制作,做好了后还得没人去破坏)才能存在,能不能存在,不是桌子自己说了算的。在哲学上,这叫做“不能自存”。在佛学上,叫做“没有自性”。都是一个意思。

所有事物都“没有自性”这件事,用佛学语言说就是:

“法无自性”

——意思是世间万物都不能脱离因缘独立存在。

万物不能自存,也就是说,万物都是随着因缘的聚散而不断变化生灭的,因此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事物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中,不能永恒存在,在佛教里叫做“无常”。

那么“法无自性”可以进一步总结成:

“万法无常”

——世间万物都是随时生灭,不能永恒存在的。

这也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都能接受的理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中的,所有事物都有生有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我们继续推理。

假如万法无常——假如说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的,那“我”也是属于万物,自然可以推出,“我”也是无常的,是有生有灭,不是永恒不变的。

用佛教的术语说,叫做“无我”。

假如我们把这个“我”理解成“我的肉体”的话,那么这句话就是在说,人总有死亡,肉体总会泯灭。道教追求的是人体永生不死,这在佛教看来就是不可能的,是违反“万法缘起”这规律的。

不仅从长远来说每个人的肉体都会死亡,从短期来说,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会成长、会衰老,细胞总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我”每时每刻的身体都不一样,这也是无常的表现。

我们还可以把对“我”的理解更进一步。“我”指的不是肉体,而是“我”的自我意识。

这就有点抽象了。

这个自我意识的“我”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打个比方。

科幻电影《机械战警》里,男主角被打成重伤后改造成了机器人。在重伤之前他是个正常的人,等醒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在一个机械的身体里了。他原本的肉体已经基本没有了,但他的意识还完整,还保留过去的记忆,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控制这副机械身体,那么他就应该认为:“我”还没有消失,我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身体而已。

这个没消失的“我”,就属于自我意识的“我”。

在各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类似于“灵魂”的概念。比如传统的中国人相信,人死了之后灵魂不灭,会变成神或者鬼。后来还有灵魂“投胎”的说法,认为一个人死了,灵魂进了狗的胚胎,就投胎变成一条狗。

那么,对于自我意识的“我”来说,灵魂不灭就意味着“我”不灭。所谓死亡,不过是在人体里的“我”眼前一黑,然后发现自己有了个鬼或者狗的身体。“我”的自我意识却永存不朽,没有消失。

但是根据“万法缘起”,自我意识的“我”也是万法的一种,也是因缘而成,因此也是不能永恒存在的。

所以,佛教认为,没有永存不灭的灵魂。

在我们民间流传的佛教故事里,常常有活人灵魂出窍、死人灵魂附在他人身上之类的情节。要注意,凡是涉及灵魂概念的说法,都不是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传教的时候,印度本地的婆罗门教就相信人有灵魂。释迦牟尼针对这一点,明确提出了“无我”、“无灵魂”的概念。这观点在佛经里非常明确。佛教教派众多,对佛经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极少有教派会正面违反“无我”说[28]。

我们一般人不会认为世上万物都是虚无的。但是当我们对事情看远一点、看长久一点,的确会觉得“无常”要比“常”更本质。

就像诗人们作诗说: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当人无可奈何地失去富贵、健康的时候,很容易觉得世上万物无常,没有能永远把握住的事。

佛教就认为,“万法无常”、“无我”,这才是世界的本质。

但是佛教发现,世人大都很愚蠢,看不出世界无常的本质,误以为自己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起了“执着”心,固执地认为万法实有。

认为万物实有,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叫做“法执”。

认为“我”实有,术语叫做“我执”。

人产生了“法执”和“我执”的念头,就会产生贪婪之心:

人见到一个宝贝,以为这东西是永恒存在的,自己拿到了就能永远拥有它了,因此就起了占有欲。这是“法执”的结果。

人以为自己是永恒不灭的,觉得自己可以永远享乐下去,因此无休无止的积累财物。这是“我执”的结果。

反过来,假如人能破除“我执”和“法执”之心,就能够消灭掉各种欲望。

比如,人都想获得心爱之物。但要意识到所有的事物终究会消失泯灭,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多好的东西自己也只能暂时拥有,那么占有之心也就淡了。

佛教认为,人因为满足不了自己欲望,所以才会痛苦。

所以人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学习佛教的理论,认识到“万法无常”的本质,破除了“我执”和“法执”之心。那么就消除了欲望,也就没有了痛苦,也就解脱了。

我们普通人印象里的,和尚都讲究“四大皆空”啊、“六根清净”啊,每天就是打坐念经,不能娶妻、不能享乐、不能积蓄钱财等等,很辛苦。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可能觉得僧人们这么做就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痛苦。或者是通过忍受痛苦来换取某种好报。

我们现在明白了背后的佛学理论,就不会这么想了。

从佛理上说,不是人们“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因为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虚妄不实的,欲望压根就是不该产生的。所以,僧人不是“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认为这世上本没有事物值得贪恋,所以摒弃欲望是最自然不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