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文化寻绎
6865200000015

第15章 隐没的中国古代文明(5)

敦煌因有佛教胜地莫高窟,佛教在这里有深厚的根基。敦煌的佛教徒参与地方政治活动,关心民众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从事各种经济营生。他们与当地政权和民众有着文化的、意识的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敦煌文化在本质上是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所以敦煌文书的绝大多数是佛经卷子。然而敦煌文书内却存在着其他宗教如道教、景教和摩尼教的文献。这些异教文献又是保存在佛教胜地莫高窟的秘室之内。可见敦煌佛教徒并无消灭异端的偏狭心理。他们既能与儒学共处,也能兼容异教。我们在敦煌文献里见不到中原那种激烈的无休的三教之争;也许除了开放的态度而外,这里的人们需要不分阶层、民族、贵贱和宗教信仰而团结一致,以对付战争的威胁和民族的侵扰。现实的安全需要使这里的人们团结了。

◎道佛的争斗——《老子化胡经》

道教经典在敦煌文书中约存五百卷,大都是初唐和盛唐时期的写本。其中如《太玄真一本际经》《本际经疏》《灵宝升玄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善胜还国经》《太上洞玄灵宝明真经科仪》《老子十方像名经》《老子化胡经》《太上济众

经》《十戒经》等三十种是为道教经典总汇《道藏》所未收的佚经,或者虽收而文字相异者,这为研究道教教理和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此外,关于道家典籍《老子》,保存了多种罕见的古注本,对研究原始道家有重要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和最能引起我们兴趣的应是《老子化胡经》。此经共十卷,西晋道士王浮著,意在攻击毁谤佛教,以期贬低佛教的社会地位。它随着佛与道的命运升降沉浮而受到种种毁誉,在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朝廷下令禁毁道教经典以后佚失了。敦煌写本《老子化胡经》(P.2007,2004,S.1857)的发现,表明它在敦煌佛地躲过了焚毁的劫运。此经是荒诞离奇的,讲述道家始祖李老君命令弟子尹喜乘着月精降落到印度,进入白净夫人口中,投胎而生,名为悉达。悉达舍弃了太子之位入山修道成佛,这便是佛祖。老子西游回到中国,宣传天下之奥义,将仁义等学问传授给儒家圣人孔子。老子又乘着道气飞往西方邻国,托生王室,成为太子,舍弃王位入道,号称摩尼。此佛教和摩尼教都到了东土,三教混合,一齐尊奉老子。这样,儒、佛、摩尼各教皆源出于道教,所以道教的地位是最崇高的。当然这个故事纯属在宗教信仰的狂热之下编造的,反映了道教以荒诞的意识来参加三教之争,力图抬高道教的独尊地位。《老子化胡经》卷十为《玄歌》,其中的《化胡歌》云:

我在舍卫时,约持瞿昙(佛姓)身,共汝摩诃萨(菩萨),赍经教东秦。历落神州界,迫至东海间,广宣至尊法,教授聋俗人。与子威神法,化道满千年,年终时当还,慎莫恋中秦。致令天气怒,太上踏地瞋,寺庙崩倒澌,龙王舐经文。八万四千子弟,一时受大缘,轮转五道头,万元一升仙。吾在三天上,悯子泪流连。念子出行道,不能却死缘,不能凌空去,束身入黄泉。天门地户塞,一去不能还,虽得存禋嗣,使子常寒心。逆天违地理,灾考加子身。神能易生死,由子行不真。三十六天道。终卒归无形。

歌词述说佛教及异教因违背老子训告,以致老子震怒,使寺庙毁坏,佛徒遭到屠杀,佛祖死去,异教全被消灭。这集中表现了“化胡”的伟大成绩。关于这部道经本身的意义没有必要探究,其客观意义是:它在敦煌佛教文化盛行之地竟被保存下来了。

◎敦煌文书中的景教文献

敦煌文书里保存的景教文献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P.3847)、《尊经》(P.3847)和《志云安乐经》等七种。景教是西方基督教派之一,公元五世纪之初为叙利亚人聂斯托利所创,以玛丽亚只产耶稣之体,不产耶稣之神,故不当为圣母。公元431年在爱非萨召开宗教会议时受到排斥。489年聂斯托利离开波斯,前往中亚传教。中亚人信奉祅教和佛教,景教的影响很有限。公元七世纪初,伊斯兰教势力强盛,景教徒四散。景教徒阿罗本带着经典东入中国长安,唐太宗诏令准许立庙传教。初称波斯经教,后称景教,在长安建波斯寺,天宝时改名大秦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禁黜佛教,景教亦遭到株连。《景教碑》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在中国西安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碑林),这在中国宗教史研究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引起了中国和外国学者的探讨。《尊经》(P.3847)有一则题记:

谨按诸法目录,大秦本教经都五百二十部,并是贝叶梵音。唐太宗贞观九年,西域大德僧阿罗本届于中夏(中国),并奏上本音,房玄龄、魏征宣译奏言。后召本教大德景净,译得以上三十部卷,余大数俱在皮夹,犹未翻译。

据此,阿罗本带到中国的景教经典共五百余部,翻译为汉文的有三十部。敦煌景教文献的发现,更为研究景教历史和教义提供了珍贵资料。

《志玄安乐经》散落民间,为天津李盛铎收藏,现在下落不明。1928年日本羽田亨教授和杉村勇造同到天津向李氏借阅,并准予抄录进行研究。次年三月日本《东洋学报》第18卷第1号发表全文;此后日本佐伯好郎博士将它译成英文并加上注释(陈增辉:《敦煌景教文献〈志玄安乐经〉考释》,《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编)下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此经是完整的,由景净在中唐时翻译,译文优美典雅,应是唐代翻译文学的杰作,如大哉无上一尊弥施诃语:

我在诸天,我在诸地,或于神道,或于人间,同类异类,有识无识,诸善缘者,我皆护持,诸恶报者,我皆救拔。

但于无中,能生有体。若于有中,终无安乐,何以故?譬如空山,所有林木,数条散叶,布影垂阴。然此山林,不求鸟兽,一切鸟兽,自求栖集。又如大海,所有水泉,广大无涯,深浚不测。然此海水,不求鳞介,一切鳞介,自往其中。含有生缘,求安乐者,亦复如是。但当安心静住,常习我宗,不求

安乐,安乐自至。是故无中能生有法。

景教崇奉的无上一尊弥施诃即耶稣基督。《志玄安乐经》是演绎《圣经·箴言》“他的道是安乐,他的路全是平安”,以耶稣和弟子的对话阐释了基督徒的教义。基督教教派之一的景教经典,在西方早已不传,它的古老写本竟会在东土保存下来了。

◎敦煌文书中的摩尼教经典

敦煌文书中保存了摩尼教经典三种:《摩尼光佛教法仪略》(S.3969,P.3884)、《证明过去因果经》(《摩尼教残经一》宇56)和《下部赞》(《摩尼教残经三》,S.2659)(林悟殊:《唐代摩尼教与中亚摩尼教团》,《文史》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1984年。)。摩尼教是古波斯(伊朗)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摩尼出生于公元216年,精通天文,擅长绘画,熟悉幻术。其教是杂糅基督教与佛教教义,宣扬光明与黑暗互相对立为善恶的本原,摩尼为光明的代表,故又称明教或明尊教。摩尼不为波斯所容许,便到罗马东部和印度北部传教。摩尼曾一度归国,于公元277年波斯王法拉乃第二时,因受波斯旧教的攻击而被捕,被最残酷的刑法处死:其皮剥下,内装杂草,悬于城门示众。摩尼受难后甚得到人们的同情,其教迅速传播。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时,中亚各国和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是摩尼教流行的范围。此教于晋代传入中国。唐代延载元年(694),波斯人拂富诞以《二宗经》

(光明与黑暗)来中国长安朝见武则天皇后;大历三年(768)唐代宗准许在长安建立摩尼寺,赐名为“大云光明寺”。其教在中国长安、洛阳和西域的商人间流行。唐武宗禁黜佛教时,摩尼教遭到株连,寺庙被没收,经典被焚毁,教徒大多数殉难。此后摩尼教仍不断在中国传播,演变为秘密教派(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第329页-374页,中华书局,1980年。)。摩尼教经典除波斯文外,翻译得较多,新发现的已有叙利亚文、突厥文、回纥文和汉文。汉文摩尼教经典仅见于敦煌写本三种。《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是开元十九年(731)摩尼传教师奉中国皇帝诏命对本教情况的介绍,其中谈到关于寺庙的建置:

经图堂一、斋讲堂一、礼忏堂一、教授堂一、病僧堂一。右置五堂,法众所居,精修养业,不得别立私室厨库。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者,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

每寺尊者,诠简三人:第一阿拂胤萨,译云赞愿首,专知法事;第二呼唤,译云教道首,专知奖劝;第三遏换健塞波塞,译云月值,专知供施。皆须依命,不得擅意。

这是其寺院情况。教徒的寺院生活是由民众支持与施舍的。

《证明过去因果经》是讲述摩尼教基本教义的。此教认为世界形成以前,净风和善母两位光明使者进入黑暗无明的境界。他们有五种能力和智慧,同时又有五类恶魔黏附,如苍蝇

着蜂蜜,如飞鸟被网罗,如游鱼吞饵钩。净风明使将五类魔与五明身二者结合,创造了世界;于是光明与黑暗并存,善性与恶魔相共。经文教导人们怎样去驱除黑暗与增进光明:

惠明使于其清净五重宝地,栽莳五种光明胜誉无上宝树,复于五种光明宝台燃五常住光明宝灯。时惠明使施五施已,先以驱逐无明暗相,伐却五种恶毒死树。其树根者自是怨憎,其茎刚强,其枝是嗔,其叶是恨,果是分拆,味是淡泊,色是讥嫌。

信徒们只要注意个人的善根培养,除去象征内心邪恶的死树,种植象征怜悯、诚信、知足、忍辱、智慧的活树,勤修精进,自然会生成化果的。这种教谕偏重人的道德修养,不具虚幻迷信的成分,所以长期为中国民间接受,而且转化为一种积极改进社会的信念。经文的结尾是信徒们发愿,一心向往光明:

唯愿大圣垂怜悯心,除舍我将旷劫以来无明重罪,令得消灭。我等今者不敢轻慢,皆为奉持无上宝树,使令具足。缘此法水,洗濯我等诸尘重垢,令我明性,常得清净。缘此法药,及大神呢,咒疗我等多劫重病,悉得除愈。缘此智慧,坚牢铠伏,被串我等,对彼怨敌,皆得强胜。缘此微妙众相之冠,庄严我等,皆得具足。缘此本性光明模样,印于我等,不令散失。缘此甘膳百味饮食,饱足我等,离诸饥渴。缘此微妙音乐,娱乐我等,离诸忧恼。缘此种种奇异珍宝,给施我等,令得富饶。缘此明网于大海中,捞渡我等,安置宝船。摩尼教于十二世纪时在欧洲尚流行,旋即被基督教作为异端攻击。现在摩尼教失传,经典焚毁将尽,西方基督教史料中尚有一些记载。其汉文经典的存在,使我们可见到此教的真实面貌。

敦煌文书虽以佛经为主,却同时存在中国道教以及西方的景教和摩尼教经典。这是世界文化中罕见的文化现象,而在中国也属罕见的。多种宗教在敦煌一隅并存,此非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态度支配下是绝不可能的。

◎敦煌文书——亚洲多种古文字的宝库

亚洲多种古文字写本汇存于敦煌文书里,这也是世界文化中罕见的现象。其中有古藏文、粟特文(粟特,中亚细亚古国,即粟戈,中国史籍称康国,属伊朗语族东支。其文字与回鹘字母相近,二十世纪初经学者读通。)、于阗文、焉耆——龟兹文、印度梵文、回鹘文、希伯来文(希伯来,阿拉伯半岛中亚古民族,属于闪语族。)。我们还常见一个卷子上书写着数种文字,例如:

P.2020 受戒忏悔文,背面为粟特文;

P.2021 粟特文,背面为索义辩修功德记;

P.202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背为梵文;

P.2046 佛学字书,汉文与藏文对译;

P.278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首有回鹘文,背为梵文。

敦煌文书里藏文文献存二千余件,于阗文献约一百二十余件,其余的回鹘文、粟特文、焉耆——龟兹文、突厥文文献数量较少。藏文文献涉及的内容最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医学等方面,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吐

蕃大王赤祖德赞(815-841),藏文史籍中称为热巴巾,意为“有发辫者”,因其发辫末系续长绸,让佛僧坐在上面以示尊敬。他在位时崇奉佛教,用僧人贝吉允丹为相执政,规定“七户养一僧”的供养制度。公元821年与唐王朝在长安盟会,次年在西藏拉萨盟会,结束了长期的战争。《赞普赤祖德赞愿文》(P.T.16)译文:

神为人主之蕃赞普赤祖德赞犹如先王之化身,精明干练,威望崇高,建立严明规律,弘扬佛法,社稷兴盛,国土扩大,威镇天下南北东西,边陲四邻之邦国尽归吐蕃之一统天下。……

当赞普立下丰功伟业之时,贤臣绮立心儿与大尚论拉卜桑击溃六嘉(四川阿坝藏族部落)敌兵于大战之中,敌营坚固碉堡为吐蕃百姓英勇击溃,英雄们领兵杀敌,双方对阵大战一年之久,……最终敌军长官降服。此间玉园所兴建之佛寺由瓜州都督供奉,为吐蕃王臣祈福净罪。……

由于吐蕃王臣神通万变,天崩可弥合,地裂可缝补,天地融合,克敌制胜;因此敌人逃窜不能,藏北的牦牛不顶角,普天下永久安宁,光芒如太阳初升,花朵处处开放。(罗秉芬译,见《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第340页-341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