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必读:成功学系列(套装共3册)
6885600000001

第1章 马克·扎克伯格成功法则(1)

前言 从小有名气的神童到全球知名的亿万富翁

在美国纽约州白原市,如果你提起马克·扎克伯格,无论是谁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人,实际上是一个仅仅二十几岁的大男孩,而他的名声却享誉全球。有人称他为神童,甚至他的名字会常常与比尔·盖茨放在一起,还有人称他为“盖茨第二”。但这都是一个个附加给他的头衔,真正的扎克伯格创立了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络“Facebook”,从一个电脑神童变成了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豪。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男孩于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白原市,由于父母一个是牙医一个是心理医生,扎克伯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事实上,他出生于犹太人家庭(扎克伯格这个名字完全是德语名),但他声称自己是一名无神论者。对于一个出身于医生世家的男孩来说,多数人认为他会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医生,可这名被认定为医生苗子的男孩,在10岁时收到了属于他的第一台电脑,此后他便执迷于此。

在此期间,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电脑神童,在他中学时期便开始写程序,他的父亲教导他软件开发程序之后,又聘请软件研发者大卫·纽曼当他的家庭教师。纽曼很早的时候就听说扎克伯格是一个神童,因此悉心教导他。扎克伯格在高中时为学校设计一款MP3播放程序,他的才能也被传到了外界,不久,很多业内的公司都向他抛来橄榄枝,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其中竟然有赫赫有名的微软公司。

那时候,扎克伯格已经在家附近的默西学院(Mercy College)上课,他很喜欢程序设计,也许是受了身为心理医生母亲的影响,他特别喜欢沟通工具与游戏类软件。他还开发过一款信息程序,这让他的父亲可以在家里和牙医诊所之间交流消息。这一套系统甚至被视为后来美国在线实时通信软件的原始版本,也是各大软件公司争相模仿的原始模板。

高中时的扎克伯格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起步期,但许多人认为,他的起步过高,这并不是一个高中生应有的高度。

高中时他创作名为突触媒体播放器(Synapse Media Player)的音乐程序,并且借由人工智能来学习用户听音乐的习惯,被评价为三颗星。而此时,微软和美国在线便已经想要招揽并训练扎克伯格,微软更是开出了年薪95万美元的条件。

而当大家好奇这个电脑神童最终会不会加入微软时,他的决定却又一次震惊了所有人。2002年9月,扎克伯格放弃了95万年薪的工作机会,进入哈佛大学的校门。

在哈佛,大家都认为他会选择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而他却坐在了心理学专业的教室里面。虽然大学时的扎克伯格主修心理学,可他对计算机依然执迷。在上哈佛的第二年,他侵入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将学生的照片拿出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创造出了一个社交性网站,让同学们的关系更加拉近。

但是,这个网站出现后,许多争议也随之出现。有一部分人觉得,扎克伯格的“黑客”行为有违法律,还有一部分人觉得,这是一件将同学们关系拉近的好事,这让人与人关系并不太贴近的哈佛第一次栽种了友谊的种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争议声逐渐被赞许声给吞没,人们大多觉得这个网站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当大家将这个网站定义为“Facebook”的前身时,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个少年正以自己无声的气息感染着大家,很多人觉得,这个网站就预示着扎克伯格的成功。

对于在哈佛读心理学专业的扎克伯格来说,他更像是一个解读人们心理的医生,不断给社交恐惧者制造改变他们的机会。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扎克伯格的成长。青年时期的扎克伯格是一个十足的社交障碍症患者,他宁愿整日与电脑做伴,也不愿去与人交往。正因如此,这个“社交障碍者”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心理学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能爆发出无穷无尽的能量,因而,他便以社交为根基,创造了一个人类沟通需求的社交网站。

当然,像扎克伯格这样一个不安分的人,一定不会在哈佛平凡地度过。有了“Facebook”的框架,他便着手于创造这个社交王国,终于,曾经的害羞男孩成功了,扎克伯格一举成为全球福布斯富豪榜第八位。雅虎用10亿美元购买他的公司,他拒绝出售,他说:“‘Facebook’是我的孩子!”

这个80后曾经与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从容对话,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扎克伯格,真的是一个十足的怪人。净资产超过80亿美元,公司最高估值1600亿美元,却总会穿着廉价T恤、人字拖出现在高端会场上,人们也在一瞬间记住了这个节俭的富豪。

有人会因为他的随性而对他投去批判声,大多数时候,这个年轻人都在用他的成绩去进行回击,这种无声的语言也在不断感染着人们,成为了一个个励志的故事。

随着这个社交网络的不断崛起,对于这样的一个年轻富豪,大家的批判声与质疑声也终于变成了一个个疑问:他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富豪?

在我们去深度解读扎克伯格之前,我们必须学会从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首先,他是一个宅男,社交经验并不丰富,并且,他还是个没情调的“科技男”,从这样的一个角色过渡到社交场合的佼佼者,可见,他一定也是垂死挣扎过千万遍的。

这样一个在社交场合处处碰壁的人,只能将他的社交建立在一个科技的网络上,但这并不是让他盲目去与网络上的陌生人联络,而是要有一个平台的加入,让人们愿意将自己展示出来,并且去吸引陌生人。

有一部关于扎克伯格的传记型电影,开篇就是借助“前女友”之口来抨击影片的男主角扎克伯格:“你或许会成为一个很成功的计算机人才,但是这辈子都不会有姑娘喜欢你,并不是因为你的脑子一根筋,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你是个混蛋!”这部名为《社交网络》的电影,开场便是戏剧化地描述了“Facebook”的诞生起因,它源于一个恶作剧的意外。

于是,当大家知道了这个社交王国的起源后,大家更开始对这个不靠谱的怪人产生一种好奇心理。难道这世界上只有怪人才能成为亿万富翁?

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恶作剧,扎克伯格却能很平静地对待,甚至在宿舍和几个哥们儿做一件很认真的事情,那就是给“Facebook”穿上一件外套。

如此看来,这个少年并非不靠谱,而当他在之后的日子登上了2010年《时代周刊》封面后,他甚至还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计划着为其一手创立社交网站“Facebook”融资50亿美元。为了打开国际化市场,扎克伯格还选定摩根士丹利等几家承销商。

相比之下,扎克伯格的头衔更像是企业家,精确地引领社交网络前进每一步。

第一章 专注于编程的神童

创业法则:人生不在于你有多少机遇,而在于你能把握多少机遇。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成功人士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会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转化为动力。贝壳不见得都很美丽,但其中却可能藏着美丽的珍珠。人也是如此,不起眼的人,也能创造出一片全新的伟大。

第一节 设计MP3播放器的高中生

小时候的扎克伯格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甚至说,他有一些社交障碍。而当他在10岁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台电脑后,他的社交障碍就更加严重了。他经常把大把时间用在网络上面,泡在电脑前,钻研每一个他不懂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不懈的努力与学习,扎克伯格悄无声息地成为了学校数一数二的天才少年。

不过,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功课也从未落下。或许是天生对复杂的东西感兴趣,扎克伯格尤其喜欢程序代码。

扎克伯格的父亲爱德华·扎克伯格被病人誉为“无痛牙医”,母亲凯伦曾是一名精神病医师。父亲很早就使用数字X线摄影,并且将电脑程序(Atari BASIC)介绍给儿子,家里和诊室里都摆满了电脑。孩子们通常都喜欢玩游戏,扎克伯格却喜欢开发游戏。11岁时,父母给他找了位家庭计算机教师。这个名叫大卫·纽曼的软件开发员,每周都会花一天时间教导他。12岁时,扎克伯格就开发了一款软件,让家里和办公室的电脑可以互通消息,这就是即时通讯软件AOL的初始版本。纽曼的印象是:“这孩子是一位神童,要想难倒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说起来,这个软件就像扎克伯格的一张考卷,而他则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这场考试。这也为日后他成为一个“程序奇才”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钻研代码的日子里,时间过得很快,这样的日子让扎克伯格觉得非常幸福。不久,扎克伯格便上了高中。

在马克·扎克伯格的高中生活里面,他所拥有的并不只是复杂的功课,更多的是他对自己爱好的努力。

也正是由于他的努力,高中的时候,他成功设计了一款MP3播放器,同时,还设计出了像突触媒体播放器(Synapse Media Player)这样的多种音乐播放软件。

扎克伯格的梦想是通过他自己的手设计出一些能够造福社会的东西,他也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方便。于是,在此后的日子里,扎克伯格更加信心百倍地为梦想努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将学习状态调整好就已经很难了,更不用说什么创造不创造、创新不创新的问题。扎克伯格能够将学习与发明联系到一起,也正是因为导师和学校的请求,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超额完成任务。

原本老师只是想让他设计一个可以简单播放些音乐的播放器,可是,当扎克伯格设计的这款MP3播放软件在老师同学面前亮相时,大家纷纷对他投去了崇拜的眼神,只有扎克伯格自己觉得,这还不够,这还不完美。

于是,此后的日子他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将MP3播放器扩展更新上面。他在播放音乐的基础上,扩充了播放器的功能,甚至还让很多其他格式的歌曲都能融入这个播放器。对于那些不喜欢功能复杂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播放器无疑是他们最好的福利。那时候的扎克伯格仅仅17岁,他并不像同龄男孩子一样挥霍青春,他总是会将自己的时间花在他认为正确的地方。

在有了前面的成功后,扎克伯格的老师又委托他设计了几个便捷的程序,并且扎克伯格赋予了这个程序新的名字:突触媒体播放器(Synapse Media Player)。这个借由人工智能来学习和听音乐的习惯,逐渐被贴到效应网(Slashdot)上,被当年个人计算机杂志(PC Magazine)的五星评价为三颗星。要知道,世界上能获得两星以上的软件并不多,这对于扎克伯格来说就是肯定他能力至关重要的一票。

在同学眼里,这个男生很低调,根本很难将他和“社交”这两个字联系到一起。在没有设计MP3之前,大家甚至不知道,这个身材瘦弱,有些营养不良的男孩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马克·扎克伯格。

对于这个设计出MP3播放器的高中生来说,他想拥有不会被磨损的创意。在设计MP3播放器之初,是因为扎克伯格高中老师的请求,当时的他并不觉得这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这台播放器在班级里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也并没有过多的自豪。扎克伯格当这是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当然,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

光环下的扎克伯格更喜欢的是自己的那个小世界。他喜欢躲藏在显示器下面,看着每一个字母代码跳到屏幕上,这是他整个高中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扎克伯格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的同学以及关注他的人,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少爷,他也是有独立思维的人,甚至他的思维比成年人还要成熟。

多年过去,扎克伯格的思维一直没有受到外界影响,对于他喜欢的内容,他会拼尽全力去钻研,所以,在扎克伯格的世界中,主要的内容就是钻研。

回忆扎克伯格的初期创业,他的所有设计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他习惯将人们的需求与设计的实用性相互融合,因为他觉得,人们需要的东西才是他需要设计的东西。

拿突触媒体播放器(Synapse Media Player)来说,他之所以会设计这款软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校需求,而扎克伯格为了满足老师和同学们的需求,他又对这款软件进行了后续的加工,还不惜花大把时间对这款程序进行更新维护,可以说,扎克伯格虽然是一个在外人眼里很邋遢的人,可是,在程序更新这件事上,他绝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如果说扎克伯格在设计突触媒体播放器(Synapse Media Player)这款软件的雏形时没有遇到过任何问题,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对于这款软件的功能,事实上,扎克伯格在初期并没有定位得非常精准,他原本只是想让这款软件能够播放出适当的歌曲和学习内容。可当他将这款软件的雏形做好后,他又发现有很多问题出现了。他不甘心于这个软件只能固定播放一种格式的音频文件,所以,他便着手给这款软件添加了多元化的播放方式,随着不断更新,这款软件才得以逐渐完善。

扎克伯格的理念中,他不会没有理由的半途而废,当然,他也都完全地做到了。他的想法中,任何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努力避免的,即便是没有满足别人的需求,他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完善,这就是一个17岁少年的才华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