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必读:成功学系列(套装共3册)
6885600000005

第5章 马克·扎克伯格成功法则(5)

直到2004年后半年时,“Facebook”的“留言板”功能全面推出,使得“Facebook”终于摆脱了“校园花名册”的局限性,一个社交帝国雏形初现。这个全新的社交网络让所有用户为之火热,至此,扎克伯格也算是为他的偏执收获了一片重塑未来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金矿——这个将现实社会融入进网络的产物逐渐被全世界所接受,成功打开了设计市场。不过那个时候,就连扎克伯格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他已然坐拥一座巨大的金矿。那个时候他正一门心思地优化“Facebook”的用户体验区,以求打造出一张更为真实、精致的“社交图表”。

在此期间,扎克伯格这个名字又一次在哈佛掀起了一阵高潮。人们纷纷议论这个神人,将他放在偶像的位置上。

在哈佛,扎克伯格发生新的变化是在2005年3月。那时,在线图片储存网站“Flickr”被雅虎收购,人们的照片可以储存到网站上面,在线图片储存业务瞬间形成潮流指标。此时的扎克伯格也开始考虑是否要在“Facebook”上开发出所谓的图片储存功能,让“Facebook”更加充实。而在决定图片标记方式时,扎克伯格以及他的创作团队却决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以往在互联网上储存图片都是用主题、时间、地点等方式来作为图片标签,然后让用户进行分类检索。但是,“Facebook”团队最终决定以每个用户社交网络中的关联人物作为标签,并且每个被标注到的人都会收到提示信息,进而可以分享到这张照片。

这一举措确确实实让图片与已存在的社交图表迅速发生“化学反应”。与其他只做单纯图片分享的网站有所不同,“Facebook”让图片在基于人际关系的层面上,主动推送,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进而让网站的活跃度又一次得到跃升,人们只有有了网络的媒介才能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交网络中的全部好友间都同时多了一种更加丰富的互动方式。实际上,到了2005年10月,“Facebook”图片功能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图片分享网站。大家热衷于彼此分享,那些陈年的旧照也成了大家所热衷的产物。在其开通的一个月时间内,85%的用户都至少在一张图片上被标记了出来。

正是因为“Facebook”图片分享功能的设计成功,使扎克伯格产生了“积极的顿悟”。他意识到,连通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绝对不应该只通过普通的沟通,应该由媒介来把普通的在线活动与社交关系相互叠加起来,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正如“Facebook”内部员工马特科勒所说:“对我们来说,那是第一次感到惊讶,社交图表能够被用来当作一个分配系统。分配的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用户还是员工,都在同一时间对扎克伯格投去了崇拜的目光。在此期间,人际关系通过互联网有效地传播开来,两个相互不认识的同学也能够借助中介人物相互了解。这样一个基于关系的传播方式,让很多人的关系加深了。但这并非扎克伯格最终的决策,他的目的并非让所有人都结识到陌生人,而是要在陌生人中建立起一个关系网,将每个有所联系的人都结合到一起。

正是因为扎克伯格不懈的努力以及对自身的不断提升,他有了一个完善的系统,将网络人际关系处理得异常得当。

这个利用网络营销人际关系的天才,已经被全球所有客户所知晓。

在哈佛校园,当你提起最流行的社交软件,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Facebook。”如果你问哈佛程序神人是谁,大家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扎克伯格!”

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成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社交方式。

【成功法则】

成功不等于坐享其成

从“Facebook”首次出现,到今天这么多年过去了,扎克伯格一直和他的团队在一起,仔细分析每一个漏洞,执着地将这个网站更新到找不到一丝瑕疵。

当然,也可以理解成,“Facebook”的每一次革命都有扎克伯格的参与。

可以说,扎克伯格能够将“Facebook”发展壮大,完全是靠他不懈的努力和对客户群体的了解。他经常置身于这个网站,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了解对方的需求。

与其说扎克伯格创造了“Facebook”,倒不如说是“Facebook”创造了这样一个程序神人,当然,扎克伯格和“Facebook”是密不可分的。

后期实践至关重要

研发网站前期,整理资料和关注需求必不可少,所以,扎克伯格总是在校园中细心观察每一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也许这个人就会是他不久之后的客户。

在网站成功面世后,扎克伯格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观察了。他开始将客户心理放在首位,他想知道,客户登录“Facebook”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于是,他开始将大把的时间都放在后期观察上,也是我们所说的“售后服务”,这不仅仅是一个发现自身不足的方法,也是一个弥补不足的好方法。

再强大的程序员,如果一条路走到黑,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扎克伯格将眼光放在了创新和持续发展上面。

此后,就连他的同窗好友都忍不住感叹:“这个程序神人不一般!”

第三节 像盖茨一样从哈佛退学

当一个叫作“Facebook”的社交网站轰动全世界时,当美国总统奥巴马成为“Facebook”的忠实粉丝时,当扎克伯格毅然决然地辍学经营“Facebook”时,当众人都在议论他和盖茨有很多相似之处时,大家也都在劝他,你可以适可而止了!你可以见好就收,你看,就连总统都成了你的忠实粉丝,你已经很成功了,所以,你该选择走捷径,无须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难。

他微微一笑,因为他记得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开设一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或是开发一款像‘Facebook’这样的产品,需要决心和信念。所有值得做的事都是十分困难的。”有着那么一份信念和决心,捷径是什么?或许捷径真的可以让马克·扎克伯格成功,但是它也是害得在“龟兔赛跑”里面的那只兔子以最不应该的方式输给了乌龟。

刚到而立之年的扎克伯格,比他的外表看起来更加成熟一些,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已经克服了眼前的和身边的困难。

压力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因为如果他有压力,他就一定会早早地听别人的话,去走那些人口中所谓的“捷径”去了。所以,总而言之,压力虽然会产生动力,但是也会给你带来一些侥幸心理,比如,这种很奇妙的东西甚至可以迫使你听了你不该听、不该理会的话,而走向另外的一条路。当然,并不是每一条捷径都会带你去一个世外桃源,也有捷径会让你“误入歧途”,将你已经创造好的东西终止,接着,你的信念也许就会消沉,没有了信心去继续,梦想的实现也就戛然而止。

就在他才仅仅是一名大二的学生的时候,便已经发明了一个叫作“Facebook”的软件风靡于哈佛大学。学校里面的大部分同学都热衷于这个“Facebook”,可是上帝如果给你打开了一扇窗,也就必定会给你关上一扇门。正在扎克伯格得意的时候,“失意”也接踵而至,那就是在网站没有开多久,一部分同学就“上书”给校方说扎克伯格没有经过他们的允许就放照片在网站上,尽管仍旧有很大一部分人很支持马克·扎克伯格的这个“Facebook”的做法,但是人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学校还下令不许同学们进入这个网站。这个很宅的“神童”脸似乎变红了些,他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校方的面前出面向大家道歉,并且表明自己以后不会再这么做。虽然他很喜欢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他自己所做的网站,但是他更希望的是以更好的方式,同时以更好的效果让大家关注他的成就和他的作为。

俨然,他知道作为一名侵入别人电脑的“黑客”,虽然真的会让事情变得很简单,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很多的人关注他的网站,但是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捷径终究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便是有也只是逞一时之快。可是这个学校的事件并没有打击到他,高高的鼻子下面的那张小嘴笑得还是那么灿烂:“既然学校不让我干,我就自己单独干一个网站,既不让校方受到同学们的不满,也要让很多人知道我,马克·扎克伯格也是可以做好一件事,并且要做得很好。”

如此的抱负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纠结之后,马克·扎克伯格就向他的学校——那个多少人都盼望着的哈佛大学,递上了他的退学申请书。这使他如释重负,虽然是做了很大的决定并且有些惋惜,但是毕竟还是走出了这一步,就没有理由放弃。从此,他便再也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不得不说的,是退学这一件事。不是退学的学生都是“坏学生”,或者是支付不起学费的家庭而迫不得已,才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向往的学校,马克·扎克伯格因为心中有着别人不能理解的理想追求,所以才辍学。还有一个人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他是马克·扎克伯格的“偶像”比尔·盖茨。那年,比尔·盖茨也是不顾别人的看法,辍学创业,现在是世界首富。马克·扎克伯格也有这样的理想追求,他也相信,努力一定就会成功。

接着来说,没有人计算过他的这个举动到底受到了别人的多少个不理解,就连他的同学,或者说是素不相识的校友都替他感到惋惜。退学这个举动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最坏的决定,因为这意味着扎克伯格从此以后将把心思全部放在了这个“Facebook”上面。经历了学校否认他网站的事件后,他成长了不少。

他为了这张“Facebook”能让更多人知道,翻阅书籍,整天把自己泡在一个被翻东西翻到凌乱的屋子里,编写新的程序,联系自己的朋友在课余时间帮他打理,吸取别人的教训,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发到“Facebook”上面,把新的血液注射到“Facebook”上面。所以,一盒泡面作为晚餐,一天一夜不合眼,已经变成了马克·扎克伯格在创业阶段的家常便饭。他就是这么废寝忘食,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其实大家都知道,有许多的社交性网站在网络上很活跃,而且如果你“百度一下”关于怎么创建一个社交网站,需要哪些东西,就会搜出来几十万几百万的东西。可是他没有,捷径终究不是他想走的路。也同时警醒着很多人,最好不要走的就是这条路。

果然,他的“成长速度”飞速飙升,短短的几年悄然地过去了,他的宝贝“Facebook”变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社交网站之一。走在路上的马克·扎克伯格似乎都霸气外露,却亲和可人。原因真的很简单,他走过了属于他的艰难之路,已经走在了他人生的高峰。一步一步,踩在脚下的都是险恶的路,做好自己的同时,不去看别人,不拘泥于过去,走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不是看别人,跟在别人后面走捷径就足够。

对于扎克伯格退学这件事,有了前车之鉴,大家似乎也是意料之中,可是,当他真正离开哈佛大学后,大家也不得不替他惋惜,这也许是他认为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可要知道,哈佛大学成就了他,无数人站在哈佛大学的门口却没有办法走进去,而扎克伯格却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选择了退学。

不过,可惜归可惜,如果扎克伯格继续在哈佛,也许,“Facebook”不会发展得如此顺利。

说起来,扎克伯格的未来似乎是一片大好的,纵观扎克伯格退学的原因,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的,否则,扎克伯格不会在放弃95万年薪的工作机会选择哈佛后,又因为另一个工作机会放弃哈佛。

如果你知道,扎克伯格从哈佛大学退学的那一年,正是“Facebook”刚刚正式起步的初期,你就不会对扎克伯格的选择了感到意外。

扎克伯格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所以他知道,这个时候,“Facebook”更加需要有人去带动它发展,于是,扎克伯格便成了这个人。在他不断努力下,“Facebook”脱颖而出。

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当然扎克伯格也不可能。在大学时期,扎克伯格一直在整理思路,也是在为他的成功做铺垫。

他曾说,成功没有捷径可循,所以,扎克伯格的成功也是经过了烦琐的练习,并且不间断思考,在努力过后,终于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成功。

金钱名利是世人大多都追求的,刚刚从哈佛大学辍学的马克·扎克伯格却不像别的年轻人一样追逐着所谓的名利金钱,而他更是多了一点点倔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想做什么就敢做什么。

其实,在马克·扎克伯格心里,并没有预料到这一“张”“Facebook”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也就是一份信念,让他不停息地永远努力方才可以换来硕果累累。

有的时候,钱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东西,“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也一点不差。衣食住行,统统需要钱。但是如果你真的很有钱,你的烦恼就会很多。

真正的友谊和“高智商”的朋友是一个人成功的根基,但是假如你真的有了钱,而又没到你所说的那么成功,这个时候如果再想往上爬,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你没有了朋友,每一个人都只会对你阿谀奉承,大到同事朋友,小到邻居亲朋,大家都没有真正地和你交心、交朋友了,那么成功也就变成了纸上谈兵,一点作用都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