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必读:成功学系列(套装共3册)
6885600000004

第4章 马克·扎克伯格成功法则(4)

他像海绵一样善于学习,他的提问远远超过一般人。他总是在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非常明白自己擅长什么。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可都是扎克伯格的导师。

在媒体的报道中,“黑客”一词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攻击电脑的人。事实上,“黑”的意思仅仅是迅速开发或测试能力范围。在“Facebook”办公室经常可以听到的黑客信条是“编码胜于争论”。

不论是出行还是穿衣,都是低调再低调,扎克伯格的最常见装扮就是:灰色T恤,牛仔裤加拖鞋。他的女朋友也是穿得非常随便就上街了,完全不把自己当成大人物。

扎克伯格曾被媒体称为“美国最穷的富翁”,因为尽管身家上百亿,他还是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开着廉价的本田车。去年才买了房,也买了私人飞机,但不常用。

2006年,时任雅虎(Yahoo)公司CEO的特里·塞梅尔出价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被扎克伯格拒绝。“这辈子从没遇见一个人能够抵挡住10亿美元的诱惑。”特里后来对媒体说。

“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不敢冒险。”我们鼓励所有人勇敢决策,即便这意味着错误。

扎克伯格在IPO上市前宣传视频中称,五年后几乎人们所使用的每一项应用可能都以某种形式与“Facebook”相整合。

“主宰”,正是乔布斯在创业、管理与产品方面所达到的境界,他在扎克伯格身上看到了这些,并敬佩扎克伯格。

“Facebook”的收购交易主要是为了招揽技术人才。一旦扎克伯格发现他想要的人,他就会让公司里的其他人想办法将目标人才挖过来。在加盟“Facebook”之前,桑德伯格为谷歌网络销售部门负责人,扎克伯格花去了50多个小时,才说服桑德伯格同意加盟“Facebook”。

努力工作,确保“Facebook”所有员工都可获取关于公司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最好的决定,产生最大的影响力。

扎克伯格曾被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所深深吸引。在儿童时代,他最喜欢的一款视频游戏是《文明》。该游戏的获胜目标是“建设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帝国”,《文明》被指是扎克伯格“发展‘Facebook’的基石”。

在“Facebook”公司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的是冒险游戏(RISK)的桌游盒子。这是一个在世界地图上展开的游戏,2~6个人分别用兵力占据一个个国家,最后以一方消灭所有敌人占据整个世界结束。

他每年给自己定一个新计划,获得一些全新的体验。

扎克伯格是个击剑手。他随身带的少数行李中有些是击剑用品。据他的室友回忆,他踱步时,有时会习惯性地走过去拔出自己的剑,一只手开始在空中挥剑,一只手就放在身后,向前送出剑时说着,“好吧,我们来谈谈。”世界对他来说,就像一个击剑比赛,他习惯保持伺食者的警惕,寻找最合适的机会下一击。

如果你觉得这些就是“神童”应该生存的世界,那你大可不必称呼他为“神童”了,因为以上扎克伯格的做法,全都是一个CEO的铺垫。

大概很多人还习惯称呼扎克伯格为“神童”,以为“神童”这两个字就是衡量扎克伯格的标准。事实上,扎克伯格的能力只有三年是“神童”级别,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在为成功做准备。那个时候的扎克伯格并不是一个小孩子,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继承人。

为了能够让自身有继承CEO的标准,扎克伯格经历过不少训练。他甚至恨不得将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只要自己有机会,他就绝对不会放弃成功的大好时机。

这个时候的扎克伯格不是“神童”,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CEO!他把自己的定位重新放在职场中,甚至有些厌倦“神童”这个称呼,他想要成功,所以,他的思维不能再停留在孩童时代。

当扎克伯格逐渐脱离了神童这个名词,他便已经成熟地站在“Facebook”用户面前。如果将扎克伯格强行扣在“神童”这个名词上面,他也已经给全世界所有关注他的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成功法则】

成功其实很简单,如果将扎克伯格的成功与努力挂钩,这一定不是圆满的说法。扎克伯格的成功要素是这样的:

有个良好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学习阶段

扎克伯格在进入哈佛大学后,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不仅让自己能够更加容易地面对问题,还努力克服了自己的社交恐惧症。

扎克伯格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定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他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随着目标的不断提升,扎克伯格的努力也会不断加强。

随时调整目标,让自己赢在中场

如果自己定的目标过低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随时更改目标,让目标和自己的能力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努力了一段时间后,自己的信心会逐渐减弱呢?

其实,这就是由于目标被自己完成后,目标消失的原因。所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将自己的目标放在首位,然后将目标随着时间推移而调整。这样及时做出调整,在成功后,自己的信心才不会消失。

掌握你所期望的内容

抓住梦想就不要放弃,很多人在有了梦想后,还没完成就急着换目标,或者前面有一点点的困难,自己就严重力气不足。

事实上,在为事业拼搏的时候,要强迫自己完成每一个理想,让理想包裹住现实,这样才能获得你期望的内容,当然你也能够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

别去怀疑自己

像扎克伯格一样,如果我们也因为黑客事件被人质疑,那我们会选择怎么做呢?

其实,扎克伯格是个聪明人,他选择去平和地道歉,然后继续自己的理想。自始至终扎克伯格都没有怀疑过自己。所以,他才能在众人的眼里出色发挥。

第二节 两个星期快速推出“Facebook”

扎克伯格进入哈佛校园的那一年,他已经整整学了7年编程,可以说,代码就是他的朋友,而且是一个永恒的朋友。

在现在的生活中,扎克伯格依然坚持一种人性化的、社会学色彩浓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Facebook”“社交”,包括“Facebook”上线之后所做出的每一次改进,无非是这种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具体化形态。

然而,这个我们现在所关注的社交王国,在扎克伯格创立初期,却是为“别人”所搭建的。

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当初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是受人之托,也可以说他是受人雇佣,来做一款社交网站,可他却悄无声息地先做了自己的网站,并且提前上线,很明显,他是看到了社交网络将会给网络带来一个巨大的改变。

如果我们还将扎克伯格定位为一个不靠谱的青年,你就不得不去佩服这个不靠谱青年敏锐的洞察力了。

从扎克伯格大一搭建网站“Facemash”的时候开始,他便不断表现出对于人性欲望与人际互动特殊的敏感。“Facemash”是一个供人上传其照片进行彼此投票的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对其进行评分,并且在同学之间选出自己心仪的那位。在“自我展示欲”与“窥视欲”的共同作用下,年轻大学生也就更加容易被带入其中。事实上,扎克伯格的初衷很好,他是为了建立同学间的关系,此网站刚刚上线的几个小时之内就有多达2.2万名用户彼此投票。但是最终,哈佛校方因“有伤风化”勒令该网站下线。之后还有传言是因为网站让校园网点击量过高导致网页崩溃,所以不得不关闭这个网站。

2004年2月4日,在“Facemash”下线后,扎克伯格与同宿舍的几个同学,用10天时间搭建“Facebook”,并且整装上线,此时,处于交友欲望高涨阶段的哈佛大学生蜂拥而至,截至2月底,不到一个月,整个哈佛3/4的在校生都注册了“Facebook”账户。

人们开始将同学的账户加为自己好友,并且了解对方的喜好,提升社交能力。“Facebook”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群体压力”,而且包含了各个学生的从众心理,正如2004年哈佛大三学生奥利维亚·马(Olivia Ma)在接受《纽约客》杂志采访时所指出的:“我清楚地记得刚开始使用“Facebook”时那种神秘的激动。因为你知道,中午坐在你餐桌边吃饭的那个家伙,可能就是前一天晚上在“Facebook”上与你交流过你的人!”

或许是因为心理学的基础在生活中给了他很强大的启示,对社会心理学的熟稔,扎克伯格坚持“Facebook”必须实名制,并且严格一个校园一个校园地推广“Facebook”,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奥利维亚·马所说的“神秘的激动”。

这种新奇的感受也成为“Facebook”能够在当时已经出现的社交网站“Friendster”以及“MySpace”中鹤立鸡群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Facebook”这种东西之所以能长久发展,是因为有扎克伯格的程序编程能力,但是综合所有的内容可见,“Facebook”中蕴含的更多的是心理学基础。

当“Facebook”横扫哈佛校园时,众多的学生会为其着迷,就是因为心理因素作祟。就连社交恐惧症患者扎克伯格自己,也是“Facebook”的忠实粉丝。

为什么这个程序能引起哈佛大学的“Facebook”狂潮呢?

一个人到了大学期间,就已经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这个时候的自己,并不属于完全的学生,也不属于完全的成人,心理素质往往介于二者之间。

所以,到了大学,面对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同学同伴,这些人的心中必定需要一份不符合常理的狂热。这个时候,学生心中涌动的小火苗,在“Facebook”出现的一刹那就被点燃,成为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

于是,人们开始尊崇内心的召唤,将全部精力放在社交上面。毕竟,隔着网络这个屏障,人的自信会莫名得到提升,然后用自己保存完整的信心去搭讪网络中每个自己想认识的人。

有了网络的保护,人们不会轻易泄露自己的目标,并且能够找到网络中每一个自己想认识的人。在校园中,这种彼此交流的社交方式也逐渐被普及。

“Facebook”也逐渐因为功能问题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Facebook”绝不仅仅是两个人相互认识的沟通器,在网络中,人们习惯将自己藏在屏幕后,自认为这样很安全,有了网络的保护,自己不会真实地暴露给外界,人们也不会产生任何抵触心理。

而在“Facebook”这个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墙”“捅一下”“礼物”等内容,正悄悄占据了整个网站,这些内容也被我们称作社交的附属品。

在两个陌生人交流的时候,用这些希望的功能表达渴望认识彼此的心理,如果恰恰对方也有同样的心理,那么两个陌生人就会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成为网络上的朋友。

而这个网站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并且这种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是人们所为之疯狂的。

如果说,在“Facebook”诞生的初期,扎克伯格依然在苦苦寻找互联网上人际交往途径的话,那么“Facebook”这个图片功能的推出就意味着这个交往途径的正式确立。

当确立了发展角度后,扎克伯格就不是以一个学生的立场站在哈佛校园中,他是一个发明家、设计师,也是一个沟通大师。

有人曾经说,从某种确切的角度上来看,整个“Facebook”的发展史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前图片功能时代”和“后图片功能时代”。

所谓的前图片功能时代,就是扎克伯格出于其自身对人际交往互动机制的特殊敏感,他始终将自己定位在一个不会社交的人群中,并且在社交这件事上,他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Facebook”出现这么久后,依旧严格要求的实名制,并且使用以校分区的方式来控制“Facebook”的扩充增长速度。因为“Facebook”建立的成功,与其在封闭密集的环境内进行推广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另一个层面也正是扎克伯格对于“Facebook”实名制偏执狂般的执着,这使得原本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有了第一次同现实世界高度接近的站点。在全是陌生人的网络中,扎克伯格成功地给他们都赋予了“马甲”,让自己可以用真实的身份去接近陌生人。在一个分不清聊天对象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的网络时代,“Facebook”为所有网络玩家开辟了一条干净的网络大道。

但是,这个世界太像现实的世界了,人们在关注网站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扎克伯格这个人,看到他资料的时候,人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叹一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程序神人吗?”那些在哈佛引领过潮流的软件不经意间成了扎克伯格的代名词,可是,人们却清楚地知道,互联网的神奇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从其身上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