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必读:成功学系列(套装共3册)
6885600000003

第3章 马克·扎克伯格成功法则(3)

扎克伯格当时想要宣扬的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念与方法论。当这与扎克伯格的成就重合后,我们就习惯性地将其与扎克伯格本身所具有的、在软件编程方面的超人天赋结合起来,事实上,这些统计在一起,就迅速迸发出强大到足以重塑整个互联网乃至整个世界社交圈子的力量。

计算机和心理学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很多人不理解扎克伯格,大家开始纷纷议论,认为他是个没有头脑的神童。更多的人觉得扎克伯格是个没有思想的学生,做决定太过于盲目。对于这些质疑,扎克伯格从来没有认真理会过,他甚至庆幸有反对声音出现,因为有了反对声音,他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同时,也能证明自己是特立独行的。

对于一个程序设计师来说,他们最稀缺的就是创意,而这些创意在当时群众的眼里有时候却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谁都没有想过创意会和心理学扯上关系,当然,大家也没有想到这个腼腆的男孩子能有什么超出想象的创意。

在哈佛那几年中,扎克伯格仿佛一匹黑马,逐渐在校园声名鹊起。

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用位置来决定目标。

如果用现在我们看“Facebook”的眼光来看当时的扎克伯格,我们会觉得他是个天生的“盖茨第二”,但是从扎克伯格选择性的问题上来看,他却是个固执的孩子。甚至可以说,他做的决定都有些孩子气,不成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扎克伯格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系列主意。他并非如外界所说,他的决定尤其理智。

在之后的日子里,扎克伯格也因为自己的理智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就。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虽然无法像扎克伯格一样拥有两个大公司的青睐,可是,我们有自己的思维,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

成功不在于你有没有潜质,而在于你后天会不会去努力。

在扎克伯格高中时期,他甚至还是一个会将一条腿放在椅子上的痞子男,扎克伯格的“Facebook”上面就有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扎克伯格T恤短裤打扮,一只手按着桌面上的鼠标,而另一只手则抱着光着的左腿。很多人觉得滑稽,这样一个不注意个人形象的男孩,怎么就成了“Facebook”的创办人了呢?

在扎克伯格的主页上,他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照片,那微卷的头发和灿烂的笑容就是他的头像,在扎克伯格选择“Facebook”的一瞬间,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社交市场打开。

在很多场合见到扎克伯格,他总是腼腆地一笑,然后将他微微泛红的脸藏起来。事实上,最初的扎克伯格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在陌生人出现的时候,他经常会躲在房间里不出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扎克伯格能够打造一个社交王国,几乎震惊了他身边的所有人。微软的工作与“Facebook”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将当时的想法放到如今,依然有很多他的朋友无法相信,这个社交障碍患者是怎么突破自己的。

说到扎克伯格的社交恐惧症,大概很多人都记忆犹新,这个男孩每次面对镜头都会让人觉得腼腆不自然,很多人也都觉得,这是他的致命伤。在扎克伯格建立“Facebook”后,大多数人也觉得他是为了改善自己社交恐惧症所做的努力。但是事实上,建立“Facebook”的初期,扎克伯格已经能够和人很好地沟通了,在学校中,也有了一些追随他的人。

如今,在“Facebook”搜索界面上,如果你输入“Microsoft”,你就可以看到众多关于微软的主页,也就是说,这个曾经青睐于扎克伯格的大公司,现在已经是“Facebook”的客户之一了。

多年后,也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扎克伯格去了微软,那MSN现在一定叫作“Facebook”。就连我们现在用的“Word”,也许都是一个奇怪的名字。

不过,我们不得不去承认,扎克伯格选择去哈佛读心理学专业,还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许多人质疑他是想子承母业,或者是他的性格没有定性,这些其实都不是特别准确的。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他选择心理学专业的动机,又或者,是不是他在进入哈佛之前,就已经有了想要创立这个社交王国的想法,会不会这种想法才是他选择进入哈佛心理学专业的动机呢?

扎克伯格自从有了电脑后,便已经有专门的老师去给他私下上课,所以说,在哈佛学的计算机知识,也许并不是他所需要的,与其将他的时间浪费在此,不如选择一个能推动他日后事业的一个专业。而对于扎克伯格所设想的社交王国来说,最最贴切的专业便是心理学了。

通过心理学,他懂得了人与人交往的困难来源于什么,又该怎么去解决。他自己也是一个有着社交麻烦的青年,所以,他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到一个不用与人面对面就能社交的办法。

此前,也有人想要创造一个虚拟的社交网络,可最终都是半途而废,抓不准别人的心理成为了失败的主要原因。

于是,扎克伯格就是在吸取了别人的经验后,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社交网站,也正是因为独特,“Facebook”才能在世界上引起社交潮流。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Facebook”的创立中,有着一系列关于心理学的内容。人们能够通过虚拟的网络去克服社交恐惧,也可以避免在与人交往时,内心出现一种自卑感,反正网络是虚拟的,人们不用面对面去进行相亲式的演讲。

对于哈佛这所全球无人不知的学府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反而很少,有很多哈佛大学的学生抱怨过,在这所大学中,想要和陌生人接触实在是太难了,你不得不克服一系列的问题,还要战胜自己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个十分健全而且强大的心理,否则打击肯定是受不了的。

之所以人们这样说,其实原因就在于,在这所学府中囊括了来自全球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中,又有很多类似阶级类别的情况,人们也会将自己归结到三六九等中,一旦遇到两个想要结识的人,就会遇到不少的麻烦。

而扎克伯格选择的心理学专业,正是能间接帮助这些人的专业,而将心理学与计算机融合到一起,你就会发现,这种全新的社交方式正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成功法则】

做别人不懂的,学别人懂的

在多半人的心里,扎克伯格是一个疯子,他不但行事作风不按照常理出牌,甚至连穿衣搭配都不会,一个大公司的CEO穿休闲装出席重大场合,这简直就是一条爆炸性新闻。不过,这对于扎克伯格来说,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就是要做别人不敢做的,尝试别人所不了解的,当然,那些别人懂得的内容,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吸取。

在创业方面,大家缺少的就是经验,所以,看着别人的成功,你不能坐以待毙,你必须将对方的经验全部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这才能获得绝对的成功。

半途而废是你成功最大的杀手

有些人创业,一见前期效益不好就匆匆结束了生意,对于一个创业人士来说,这就等于半途而废。

在创业前期,很多人会因为忙碌和劳累选择放弃,在放弃以后又会感到后悔,认为如果自己再多坚持几秒钟就能成功。事实上,我们需要突破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们要与自己比较,这样才会更加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别人坚持的时候,我们也应坚持不懈,别人放弃的时候,我们更应坚持不懈。因为只有自己比对手更努力,才能锻炼出超过对手的实力。

前车之鉴是你最重要的参考

如果你有过前车之鉴,面对失败的问题,你会不会感到恐慌?当然会,这个问题就算放到比尔·盖茨身上,他也一定会感觉到恐慌。

过去给大家带来的仅仅是精神上的阴影,很多知名的企业家前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拿扎克伯格来说,他的成功初期遭到了很多不明人士的质疑,但是,在这些质疑声中,扎克伯格却意外地成功了。当然,扎克伯格的创业也不全是“一次成型”,他经历过连续失败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但这又能证明什么呢?成功的路上,我们总是在经历挫折,这些挫折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只是代表着我们还需要积累经验。

其实,挫折更是一种财富,在挫折中,我们的能力会得到更好地体现。

第二章 在哈佛大胆创立“Facebook”

创新法则:要在维持基本的原则上创新,一个成功的领导人或者企业家,在对待企业创新的问题上,总会高瞻远瞩,将眼光放得长远,同时也让自己的产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丝毫颤动。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创新意识的延续,企业的发展才能过关斩将,杀出重围。

第一节 黑客事件让他崭露头角

这个不拘小节的年轻人到底是如何创业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黑客”这个词了。扎克伯格在哈佛时期,他依旧钻研各种各样的程序,直到大二的一天,他用黑客技术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并且将学校所有学生的照片打包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这次的黑客事件,让很多媒体以为,扎克伯格是为了学校某个心仪的女生导演的好戏,可是,事实却与此大相径庭。扎克伯格曾多次说明,在此次事件之前,这名女生已经是他的女友了。所以,为追女生而开发程序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在哈佛时代,扎克伯格曾被称为“程序神人”。他跟着犹太会友学心理学与运算科学。二年级时他开发出名为“Course Match”(课程搭配)的程序,这是一个依据其他学生选课逻辑而让用户参考选课的程序,也就是心理测试系统的升级版。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发了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程序,名为“Facemash”,这个程序也就是“Facebook”的前身,让学生可以在一堆照片中选择最佳外貌的人。

根据扎克伯格室友阿里·哈斯特(Arie Hasit)的回忆,“他最初做这个只是因为好玩”。哈斯特说:“他有几本名为“Facebook”(Face Books)的书,里面包括学生们的名字与照片,有时还会有几句简单的介绍。起初,他创建这样一个网站,放上两张照片,有时是两张男生照片,有时是两张女生照片。访客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来选择哪一张最‘辣’,并且根据投票结果来排行。”

这个让所有人热衷的竞赛进行了一周之久,但是到周一的早晨,访客们却突然发现它被校方关闭了,因为访问量太大,所以哈佛的服务器崩溃了,为了所谓的网络环境,学校不准学生再进入这个网站。此外,也有很多学生反映,他们的照片在未经授权允许的情况下被使用,这让他们心里有些接受不了。

对此次事件,扎克伯格曾公开道歉,并且在校报上公开表示说,“这是一个很不适当的举动”。

但是,这个好玩的网站,后来却一直被学生喜欢,最终发展为一个包含照片与交往细节的校内网站。也可以说,“Facebook”最早起源于哈佛。

黑客事件过去后不久,扎克伯格就与两位室友一起,用了一周的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专为哈佛同学提供互动的网站,并且,将这个程序命名为“Facebook”。顾名思义,是从“脸”下功夫,扎克伯格在“the Facebook”这个程序上,主要用照片来当媒介,吸引人们相互品评。

这个照片的魅力真的如此之大吗?当然!扎克伯格在大学时代面对的都是半成年人,这些人早晚有一天会面对朋友的分离,所以,能保留住永恒的就只有下照片了。

于是,一个打着回忆与社交的软件就这样面世了。

在哈佛的校园内,当“Facebook”出现在学生口中后,短短几天内就横扫了哈佛校园,成为了所有学生口中必要的话题。就连当初因为黑客事件抱怨连连的人们也都逐渐为其疯狂。

扎克伯格的朋友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就决定这是个很棒的网站,如果学校不同意他这样做,他也一定会自己做。”

果然,2004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100万人,扎克伯格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运营他自己的网站。

总体说来,扎克伯格的网站来源于哈佛的一次黑客事件,所以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在多位同学的心里,这个社交软件已经扎下了根。有了前期铺垫,扎克伯格的社交网站也更加充实。

对于扎克伯格来说,初期的黑客事件是他成功的一个转折点,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地创造出属于他的一个事业。

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扎克伯格的个人努力。“Facebook”面世后,扎克伯格为什么要学心理学这个谜团也解开了。

很多人以为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时候会主修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可是,当扎克伯格将自己的课程公之于世的时候,众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心理学和计算机怎么能扯得上关系呢?难道他真的要脱离自己的老本行吗?

扎克伯格也许自己都没有预料到,今天的“Facebook”竟然创造出一个新视角,让计算机前面的人们彼此相距得更近。

大概没有人能想象得到,这个腼腆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竟然自己打开了社交的大门。如今扎克伯格已经是全球知名的富翁,他的成功仅仅是源于一次小小的黑客事件。

如果扎克伯格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男孩,那他和“黑客”永远沾不上边。可是,从这件事上来看,扎克伯格并不希望自己仅仅是个“黑客”的代名词,他也绝对不是一个按照常理出牌的男孩,他有自己的想法以及探求能力。他能将自己的想法和行动结合起来,并且不会过于顾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