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必读:成功学系列(套装共3册)
6885600000007

第7章 马克·扎克伯格成功法则(7)

“Facebook”是否将被移动互联网彻底抛弃?是否会错失平台机会?这也是外界对它最大的质疑,仅靠广告是否能支撑起市值1000亿美元的企业?谷歌目前的尴尬地位似乎成为“Facebook”未来的真实写照。但扎克伯格不是布林(谷歌创始人),他只有27岁。“像他那样起早贪黑钻研产品技术的人,怎么可能错失移动平台的机会?”“Facebook”内部员工一直对扎克伯格抱有坚定的信心,并认为“Facebook”的资本估值其实过低。

资本市场研究公司私募股权数据中心(以下简称“PEDC”)的最新报告显示,“Facebook”的内部估值有可能已经达到350亿美元。

在美国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SecondMarket)的交易中,“Facebook”普通股目前的市值约为160亿美元。“Facebook”估值大涨的一大原因是,俄罗斯投资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y以下简称DST)从“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和员工那里大量买入了该公司股票。

以下是“Facebook”的一些利好因素:

每月都有4亿用户访问“Facebook”,其中半数每天都会访问。

有48%的用户每天晚上临睡前查看“Facebook”账户。

从商业角度来看,得益于虚拟游戏公司加紧吸引新用户,以及各大品牌纷纷建立“Facebook”主页,使得“Facebook”的广告业务开始蓬勃发展。

“Facebook”还借助“Pay With Facebook”业务进军了虚拟商品市场,目前在其自身平台中的市场份额约为30%,今后还有望将业务拓展到整个互联网领域。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数据,“Facebook”2012年的收入达11.8亿美元。

而资本市场研究公司私募股权数据中心(以下简称PEDC)认为,在“IRC 490A”监管法令颁布之前,许多企业都会使用80%的默认折扣来为期权定价。而如今,“IRC 490A”监管法令已经实施,因此企业在对期权定价时必须公布一些具体信息。而“PEDC”对“Facebook”提交的大量期权信息进行了调查,近期的部分折扣均在75%至80%之间。

【成功法则】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能让你的事业拥有衡量的标尺,你可以想办法去给自己找一个标尺,对于扎克伯格来说,市值便是他身价的标尺。

换成我们,也一样需要有这样一个标尺,不过,也许不是市值。找到属于自己的标尺,在日后的奋斗过程中会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功。

第二节 第一次与泰尔融资的智慧

随着“创富神话”“Facebook”公司正式启动IPO,其外部投资者也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其中最受瞩目的当数该公司的首位外部投资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

泰尔2004年为当时估值不到500万美元的“Facebook”提供了50万美元启动资金,占10.2%的股份。尽管随后几年,泰尔卖掉了自己近一半的股份,剩余股份也因“Facebook”多轮融资而进一步稀释,但泰尔所持股份仍占3%左右。如果以“Facebook”上市后1000亿美元的市值计算,泰尔手中的股票价值有望达30亿美元,投资回报逾6000倍。

泰尔成功仅仅是因为好运吗?

“‘Facebook’的成功不是侥幸,泰尔的成功也并不是出于侥幸。”同为“Facebook”董事会成员的网景公司(Netscape web browser)创始人、投资人马克·安德森这样说道,“泰尔总是拼命寻找机会去颠覆传统智慧。”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时至今日仍将泰尔视为一位非常有价值的顾问:“他一直要求我们专注于用户增长,认为扩张是公司最重要的事情,这是对“Facebook”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点。”

泰尔对“Facebook”的建议源自他的创业经历。早在1998年12月,他就与人联合创办了一家电子支付公司——康菲尼迪(Confinity),公司的第一款应用叫贝宝(PayPal),在易趣(eBay)用户接受这项服务后,贝宝的客户数量开始急速增长。到2000年3月初,已经拥有超过15万用户。

2002年2月,在泰尔的推动下,贝宝成功上市,市值约为12亿美元,成为“911”事件后第一起大型IPO。8个月之后,易趣(eBay)以15亿美元收购贝宝,泰尔获利甚丰。

在这之后,泰尔就开始耐心寻找具有前景的初创公司。当时社交网络这个很少有人青睐的领域被认为会成为下一个危险的互联网泡沫,但泰尔还是将个人的10万美元投给了人际关系网(LinkedIn)。2004年,他又入股了“Facebook”。

一年后,他以5000万美元创办丰德斯风险投资公司(Founders Fund),并在基金成立后投资了一系列极具创新性的创业公司,包括“YouTube”、分享图片软件公司“Slide”、用户评论网站“Yelp”、开发搜查恐怖分子和金融诈骗软件的“Palantir Technologie”、火箭制造公司“SpaceX”、电动汽车公司“Tesla Motors”以及微型借贷公司“Kiva”。这些公司后来被证明都非常成功。

如何挑选具有前景的创业者?泰尔说,他会对每一个寻求投资的创业者提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会有第20名员工加入你的公司?”

泰尔认为:“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有人想当CEO或作为早期员工加入创业公司,因为他们想运营一个公司或者想通过加入早期创业公司来致富。也很容易知道为什么第1000名员工愿意加入,因为很明显公司正在通往壮大的路上,加入进来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但第20名员工则会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因为在公司第19个员工加入的时候你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已经分配完了,但公司还没有成功,所以你的公司不是一个为了稳定收入值得加入的地方。”

“只有这样回答的公司我才会投,那就是第20名员工会加入进来是因为这个公司在做完全新的、与众不同的事情。”

然而,扎克伯格在为“Facebook”扩张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说到“Facebook”的扩张,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Facebook”巧妙地利用了一些传播的暗流,把自己从一个影响力很强的区域或者人群,带到另一个影响力比较弱的区域。以大学为例,“Facebook”在哈佛大学的绝对优势,对于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却是鞭长莫及。“Facebook”的市场部门聪明地发现了高中是连接这两所大学的纽带或者说暗流。通过有策略地开放高中,哈佛的学生带动了他们读高中时的其他同学,而这些高中同学有些就在斯坦福大学读书,并且由此渗透进一个新的疆土。

同样的道理,它的跨国扩张也是通过这样的暗流,把“Facebook”从一个国家带入另外一个国家……“Facebook”在设计暗流的流动,其实就是口碑传播的渠道。

“Facebook”是如何发现并且掌控这些暗流的呢?是数据!“Facebook”的杀手锏就是他们贡献给阿帕奇基金的项目“Hadoop Hive”。“Facebook”每天产生250T(25万G)的数据,这些数据进入上千台电脑组成的“Hive”集群计算,并且快速地产生对于所有问题的回答。这个大得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让他们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得信息,并且用信息指导作战。

有个排名可以说明他们用户黏性之强:据新泽西州一家专门进行大学市场调研的公司“学生监听”在2006年进行的调研显示,“Facebook”在“本科生认为最in的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的“iPod”,和啤酒、性并列。

“Facebook”的每一次改动,都会影响上亿的用户。在海量的用户声音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不比大海捞针更加容易。而在取得今天的成功之前,扎克伯格总是能独断专行地做出正确的预判,让当时抵制他决定的人事后哑口无言。

比如2008年的一次改版,当天就有超过一百万的用户联合签名抵制,上百个用户组在巴黎、在伦敦、在几乎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集会,抗议“Facebook”的改动(在“Google”的图片搜索中搜索“Facebook Protest”就可以看到很多夸张的图片)。结果,这个改动依然在众多的批评声中雷打不动地保留了。这让外界颇为迷惑。对于用户协议的修改也是同一现象的翻版。在“Facebook”中,我听到一种有道理,却又总觉得有些怪异的说法:“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Indifference)。”这算是一种解释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扎克伯格有多么确定,难道他比百万的用户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对于管理团队,也许同样的迷惑也在他们的脑子里打转——“Facebook”的管理团队是如此的不稳定,不断传出扎克伯格身边的核心成员离职的消息,包括只工作了三个月的HR和CFO(原“YouTube”的CFO),也包括另外两个共同创始人。媒体劈头盖脸地指责和怀疑扎克伯格是不是还仅仅是一个25岁的孩子!

现在,当“Facebook”的身价超过200亿美元、扎克伯格个人拥有股份的价值超过40亿美元的时候,当这些来自用户、内部、外部的猜疑统统淡去的时候,我们发现从迷雾里走出来的是出奇强大的“Facebook”。“Facebook”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步,而且从来没有那么快过。而新一轮的资深得多的管理团队到位,又让围观者不得不闭上质疑的嘴巴。

“Facebook”蓝底白字的LOGO,这可能是众多的“Facebook”的特征中,比较代表“Facebook”的产品特性的一个例子。“Facebook”的LOGO非常简单,马克的本意是尽量减少设计,以使它在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地域都是普通的、好搭配的。

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单一规格的笔记本,多是黑色封皮,并且没有任何LOGO。越是简约的设计,越是在最多的场合适合各种不同的需求。我们很难想象一款印着“Hello Kitty”的粉红色笔记本,会在所有年龄段、所有的市场,都像黑、白、蓝等大众颜色的笔记本一样流行,虽然有些人会疯狂地喜欢它。

就像LOGO一样,“Facebook”尽量把所有功能的设计退缩到所有用户需求的最小公约数,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所有国家的“Facebook”都是同样的界面,他们像宗教一样守卫着全球一个产品,一个设计。不同的地区,不同人的页面,或许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名字和相关的内容。至于功能?所有人一模一样。因为功能的简约、内敛,使人没有办法把“Facebook”简单地称为美国的网站,或者年轻人的网站,因为它追求的就是全球沟通需求的最小公约数——最小的,却是被最大众所需要的那部分功能。

【成功法则】

不要把赚很多钱当作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大多数出类拔萃的人,都是以成为行业中的世界顶尖作为成功的目标。

生命的动力,是来自于不断地让自己成长,不断尽自己所能来服务所有的顾客,提供给他们最佳的产品,分享他们最好的理念,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获益。

要以成为行业中的顶尖为目标!当你成为世界顶尖的人物时,你会感到非常大的成就感,会感觉生命非常有意义,因为你每天都在不断地自我成长、自我鞭策、自我操练,让自己精益求精。

这样的一个学习态度和精神,这样的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理念,会让你感觉生命非常有价值,自己对社会非常有贡献。

生命的动力,是来自于不断地让自己成长,不断尽自己所能来服务所有的顾客,提供给他们最佳的产品,分享给他们最好的理念,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获益。

不断地超越,是成为顶尖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