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必读:成功学系列(套装共3册)
6885600000009

第9章 马克·扎克伯格成功法则(9)

【成功法则】

永远不要忘了帮助过你的人

创立“Facebook”的时候,马克·扎克伯格的的确确是付出了很多,但是不可不说的就是他的朋友们对他的帮助也是不小的,而重情重义的马克·扎克伯格也从来不会亏待他们,好处都想着他们,让他们成为股东或董事的一员。

这个举动也许在平常人的眼中不足为奇,因为这就是一种报答的方式啊。但是这却是一个明智之举。一方面如大家看到了,马克·扎克伯格用他的CEO权力报答了曾经和他一起创过业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另一方面却让那些得到报答的人认为,他们以前帮助过扎克伯格没错,并且得到了自己应该有的“酬谢”,那么在新的“Facebook”公司里面还愁作为高管的他们不努力工作吗?

假如你有一天真的成为了一名董事长,整个公司从大到小从事件到人事都由你负责的话,千万要注意的是不能轻视懈怠任何一件事。

也许你随意扔了一张纸团,就会被别人议论纷纷,毕竟整个公司,不可能做到的是人人都十全十美,但如果“扔纸团”的同时,因为事情太多,一些工作上的细节又没有处理好,心有余力不足了,那么就会有股东们怀疑你的能力,进而,公司的员工就会觉得这个公司已经没有了发展的前途,可能就此递交辞呈,退出你的理想这条路,另觅他路了。

所以,无论是在公司工作、开会、加班等,只要和公司有关系的事情,就一定要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

时时刻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想象成你在做一件大事,至少你这么认为了,那么全身上下的细胞就都会紧张起来,虽说会失败,但是至少是尝试过了。不要被别人落下“胆小”的话柄,这对你在公司里是特别不利的!

其次,不是回到了家里就是休息的时间了,但是在劳逸结合的前提下,要注意,你的懈怠和休息,只会让别人钻空子,让你离成功更远一些。

许多的电视剧里面就有很多这样的情节,一些股东拿着许许多多CEO工作不认真不细心的证据,然后用股东手里的权力将CEO推下总裁办公室桌子前的椅子,凡是做和工作有关系的事情,都要非常细心。

一旦你的公司出了名,许多电视台、报纸、刊物就会追着来看你们每天都做什么,撰写出来,再添油加醋,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而且就算是没有做错什么事,也会被说成有什么事。但是如果问心无愧不要紧,发布会的时候只要一澄清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但是如果此时此刻有一点点的漏洞,那么你就可能会失去很多很多的东西,严重了,你会失去总裁的宝座。

但是,你也不可能什么都收获不到,你能“收获”的,就是一些处理不完的负面新闻,这些可就是坏事了。

而作为老板的扎克伯格不仅仅严以待人,更加严于律己,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真没让别人小看了他,并没有学过商业的他白手起家,样样都做得很好。

幽默的语气和心态可以让你的生活锦上添花,马克·扎克伯格虽说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公司CEO,但是他从来不用那些古板的称谓和很机械化的工作生活。在不对外的公司里面,他还是喜欢大家叫他“混蛋CEO马克·扎克伯格”,也许这是一种小小的幽默,让本来看上去就很幽默、很开朗的扎克伯格更显得孩子气了一点,但是不失体统的还是更多地有亲和力。

掌握好了限定的情况,稳住了股东们和公司员工们的心,让他们全力以赴对着你创业的“孩子”使劲,就像“Facebook”里面的人们,幽默的扎克伯格用他的毅力和决心,让股东和员工都唯扎克伯格“马首是瞻”。这不是最好不过的了吗!

手中有了这么大的权力,千万不要滥用权力,权力只能用在迫不得已,不要觉得自己在公司里是“老大”,虽说人人都得听你的,但是过分的严厉只会让人觉得你尖酸刻薄、太过古板,多多少少也会在工作上不会和以前一样的那么用心了。许多的公司倒闭大多都因为这个原因,而没有了这些莫须有的事情,就如马克·扎克伯格一样,把公司经营得长远,让公司的产品为更多人所用。

在职场,扎克伯格是一个聪明的领导者,他了解,一旦自己被股东扫地出门了,他就退回到了程序员的岗位。所以,为了保证不让股东们将自己扫地出门,扎克伯格也不断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让自己做出的任何一个决策都能成为公司转型的必经之路。

我们也是一样,在公司中,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我们通常会选择利用创新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办法,它不仅能让客户获得全新的体验,也能让公司董事会觉得缺你不可。

掌控好你的董事会,不要轻易让他将你扫地出门。

第三节 特色的独家用人大计

对于扎克伯格来说,他的能力并不单单存在于研发上,他的老同事们曾说,他是一个善于用人和裁员的老板。

我们可以将这理解为领导能力,每一个有领导才能的人,在职场都不是去工作,而是去领导别人工作。

如果我们徒有强大的外表,对于领导之事一窍不通,那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锻炼自己的领导才能,首先要比员工更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这样你说的话才能被奉为真理。另外,过于苛刻的老板会被员工抵制,你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在这个情绪下获得员工的赞赏。

拿跳水比赛来说,走到跳板前的阶段都是准备阶段,在起跳的一瞬间就注定无法回到原点。如果起跳后没有失误,那成败自然也看不出来。不过,从水里上来的时候,成败就显而易见了。

成功与否,在你起跳的一瞬间就已经是众人心知肚明之事。作为一个领导,当你决定去领导别人的时候,你就要具备领导应有的素质。这不是让你用一张冰冷的脸去面对你的员工,而是在维持员工关系基础上发挥你的领导才能。

2004年1月,扎克伯格向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注册了“the Facebook.com”一年的域名使用权。2004年2月4日下午,他在宿舍点击了自己在“Manage.com”的账户链接,“Facebook”从此启动。扎克伯格为自己申请了从一号到四号四个登录账户(前三个都是为测试使用)。五号是他在哈佛的室友休斯(Chris Hughes),六号是室友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七号是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他是扎克在一个犹太人聚会上认识的朋友。扎克伯格的朋友,也是同学之一的安德鲁·麦克科伦(Andrew McCollum)以网上找到的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头像为蓝本,将数字“1”和“0”覆盖在上面,设计出一个标志。因为扎克是红绿色盲,所以页面主要采用了蓝白两色。

关于“Facebook”的想法诞生于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柯克兰宿舍楼寝室里。寝室里有一块2米多长的白板,这是马克的最爱。这块板子永远写满了眼花缭乱的方程式符号和各色线条,他常常凝视着这块板子,对着白板演算,或是坐到书桌上的电脑前,沉浸在屏幕上呈现的计算中。屋子的一边是他没扔掉的成堆的红牛和啤酒空瓶。

在“Facebook”早期的每一个办公地点,也都延续着大学男生宿舍的风格:桌子零乱地摆着,上面高高地堆着电脑、线缆、调制解调器、相机,在它们的间隙还挤满了垃圾和日常用的瓶子、罐子和杯子。

扎克伯格的朋友们叫他扎克,个子不高,身材瘦削,浓密的棕色发下是一张长满雀斑的脸,有些像古希腊雕塑中的经典人像。他即使在冬天也脚踩橡胶凉鞋,套着一件图案或文字出乎意料的T恤,一副典型的宅男装扮。

休斯、莫斯科维茨、爱德华多·萨维林、麦克科伦都是“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萨维林的名字一度从联合创始人的页面上抹去,后来又被重新加了上去。

休斯一头金发,很有亲和力,他是网站最初的新闻发言人。2006年,在哈佛拿到文学历史学学位毕业后,他逐步淡出了“Facebook”,帮助奥巴马竞选。他协调奥巴马在“Facebook”上所有的竞选活动,是奥巴马口中“我身边那个懂网络的人”。现在,他任职硅谷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还创办了一家基于网上社区理念的慈善事业机构“Jumo”。休斯拥有“Facebook”1%的股份,价值1亿美元。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最早帮助扎克伯格在大学中推广“Facebook”,后来成为技术团队的关键领袖,他在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了2年,为了“Facebook”自学编程,后陪伴扎克从哈佛辍学,随Facebook迁往帕洛阿尔托。2008年,莫斯科维茨从“Facebook”辞职,开办自己的网络软件公司“Asana”。他拥有“Facebook”7.6%的股份,值76亿美元。扎克伯格在他走的时候很难过。“达斯汀一直把‘Facebook’的利益放在心上,他永远是个我想询问意见的人。”他说。

爱德华多·萨维林,是扎克最初的商业伙伴,他们共同为“Facebook”投入1000美元,后来成为“Facebook”最早的财务官。但在2004年夏天,两人在网站发展路线上产生分歧,2005年,更是因一起金钱官司闹翻。萨维林还联合了他们另外两个同学——文克莱沃斯兄弟,一起跟扎克伯格打官司,指控他欺诈,后者认为,扎克伯格偷了他们的创意。这场官司也成了电影《社交网络》的主要题材。官司之后,他曾拥有5%的股份,后来据他自己所说,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了一半。他现在生活在新加坡,也投资过一些社交网络公司。

安德鲁·麦科克伦,编程天才,“Facebook”最早的图像设计师,他曾和扎克伯格一起穿着睡衣和T恤去会见红杉资本的风险投资家们,是《社交网络》中一个经典场景。他2006年9月离开“Facebook”,返回哈佛继续读书。目前他仍在硅谷,做天使投资人。他为人低调,行踪神秘,拥有股份不详。

“Facebook”终于走到了IPO的时候,已经没有一位当年并肩作战的寝室兄弟和他一起在办公室开香槟。截止到今天,“Facebook”的高管中,陪伴扎克伯格时间最长的是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而她2008年才来到他身边。

休斯曾经尝试解释扎克伯格的好友接二连三离开他的真正原因。

“离开‘Facebook’是因为感到厌倦了……和扎克伯格一起工作很有挑战性,你永远无法确认你所做的他是否喜欢,和他做朋友,好过和他一起工作。”他说。

在外界看来,“Facebook”的出现似乎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这个震惊全球的网站却是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集体宿舍中一个躁动不羁的19岁男孩的想法开始起步,当然,这个想法起步后的八年都是所谓的实施阶段,扎克伯格创造了现代生活中前所未有的技术奇迹,成就了巨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伟大公司。

这10年的时间中,“Facebook”经历了足以改变公司格局甚至扼杀公司未来的危急时刻,“Facebook”就好像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沉着的大男孩。这家年轻公司的成功基因和不断突破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扎尔伯格的内心挣扎都是我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细数“Facebook”的发展史,我们知道萨维林这个人显然是在“Facebook”发展历史中具有烙印记的人物,可以说,他的出现和消失,在“Facebook”的发展中都留下了深刻的一笔。他最早自掏腰包存入1万多美金作为公司的营运资金并开启了“Facebook”最早期的广告收入。然而,在扎克伯格选择搬迁到帕洛阿尔托之后,萨维林在公司的工作变得起来越举步维艰,而萨维林以30%的股份阻止公司业务发展,甚至冻结账户的行为,最终让这对创业伙伴分道扬镳,甚至对簿公堂。一段时间,扎克伯格不得不动用自己的储蓄支付房租和购买服务器,他最终选择了驱逐萨维林。虽然当时只有20岁,扎克伯格用人的果断与决绝锋芒毕露。

这对曾经的好友,在日后纠纷不断,就在与萨维林的诉讼争论不下时,扎克伯格又遇上了另外一桩官司:他曾与文克莱沃斯兄弟俩一起开发同类产品。文克莱沃斯兄弟认为扎克伯格窃取了他们的创意并且向“Facebook”提起法律诉讼,后来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扎克伯格发挥了远超年龄的沉着和冷静,他快刀斩乱麻,支付了几百万美金。回过头看,这种处理方式其实为扎克伯格赢得了“Facebook”的上线日期,如果坚持与文克莱沃斯兄弟谈判,“Facebook”很可能就错过了其最佳发展壮大时期。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扎克伯格最信赖的商业导师之一格雷厄姆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冷酷的商战让两人曾经黯然神伤。2004年3月底,扎克伯格本已经决定接受《华盛顿邮报》的投资并且为格雷厄姆保留董事会的一席时,半路杀出的投资公司报出了2倍的价格,扎克伯格犹豫不决,他甚至在与对方进餐时去了洗手间暗自流泪,他无法背弃信义对格雷厄姆说出拒绝。终于,第二天他打通了格雷厄姆的电话,在20分钟对话后,格雷厄姆将扎克伯格从“道德两难”中解脱出来,“Facebook”的估值突破亿美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