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勇气,价值连城:励志系列(套装共8册)
6886000000010

第10章 你的勇气,价值连城(10)

“那倒不是。”小伙子摇了摇头,“从一开始她就知道我挣得不多,不过最开始的时候她一点儿也不物质,还高高兴兴地跟着我挤公交、吃路边摊,但是后来她就变了。”

我听了,开始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小伙子接着说:“我觉得这样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就挺好,可是她却不满足,总觉得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那你找了吗?”

“没有。”对方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为什么要找?这份工作虽然前途一般,但是旱涝保收,舍掉这么稳定的工作是很可惜的。但是她总不能理解这一点。我过去也没想到,她会是这么现实的人。”

我的脸上在微笑,心里却已有一个声音在咆哮:“年轻人,你活该被甩啊!”小伙子可能没有想过,他的女友之所以离开他,并不是因为嫌弃他挣得少,而是在自己陪他挤了5年的公交、吃了5年的路边摊后,对方竟然觉得这是理所应当,而且准备以后永远如此下去。

同事的表弟并不是个例,我曾见过很多男孩年纪轻轻就心甘情愿去走一条安稳的路,至于收入、个人发展、热爱与否、是不是与天赋契合,这些对他们而言统统都没有“稳定”两个字来得重要。可以说,在他们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能一眼看到他们60岁时的模样。

还有些人倒是不图安稳,但是他们嘴上说着奋斗,回到家却只会打游戏、追剧,身边人倘若提醒两声,还会被视为不体谅他们的辛苦。

每当看到比自己强的人,他们也会深感刺激,但是更多的是羡慕对方拥有良机或身边有贵人相伴,羡慕一阵后,便继续过着之前的生活。

年轻时我们都走得不容易,但你可以走得缓慢、走得踉跄,甚至有时允许倒退几步,却唯独不能放弃去走的意愿,不能心甘情愿一屁股坐在地上后,还希望别人永远陪着你一直坐到天荒地老。

很多人羡慕李安妻子对他的6年支持,却不知,在那6年中,李太太其实也曾有过恐惧和抱怨。她苦恼过自己肩上的担子太重,动过要和李安离婚的念头,并且真的给自己的母亲打了越洋电话,哭诉日子简直过不下去。在某些时刻,她和那些家庭伦理剧中一边痛哭一边抱怨“所托非人”的妇女们没有两样。但好在,她身边的人是李安,这个故事才得以最终成为一段佳话。

李安在这最困顿的6年中,依然让他的太太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和对于未来的坚持。他每天在煮饭、带孩子的间隙,会阅读大量书籍,不管是八卦杂志还是影剧杂志、学术论文,只要读到可做电影素材的文章,都会小心剪下保存好。平时偶尔在家没事干的时候,李安还会去电影院,花上十几美元看一个下午的电影。他的友人冯光远就说过:“当时李安有一本小册子,里面随时有二十部电影的题材。李安之所以可以处理英国古典剧《理性与感性》、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与魔鬼共骑》以及有关‘婴儿潮时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冰风暴》等种种不同面向的题材,和他喜欢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想必,也正是因为他从未懈怠,一直努力地接近自己的梦想,才让妻子在忧虑、害怕过后,仍然对他抱有希望,并最终选择继续和他站在一起。

不要总埋怨那个离你远去的姑娘太过现实,仔细想想你们的过去吧。她并未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与你共苦,也没逼着你今天奋斗明天就必须看到结果,她愿意和你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哪怕过程漫长。她也更希望在走过那段幽暗的共苦岁月后,两个人可以一起迎接同甘的那一天。

而这时你却告诉她,你觉得现在这样的日子就挺好,她感到失望,你就说她现实;她选择离去,你则怪她势利;即便她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了,你还在记恨她的“背信弃义”。而实际上,姑娘从来没有辜负你,相反,正是你的懈怠辜负了她握着你的手、默默支持你的那些岁月。

当有一天,她发觉自己改变不了你的想法时,便只好转而改变自己的情感轨迹。这样的姑娘,其实已很善良。她善待过你,善待过自己的感情,但这并不代表她要因此放弃善待自己。

所以,别再责怪那个离开你的姑娘,因为她曾鼓励、安慰过你,还曾毫无怨言地和你一块儿愉快地挤着公交、吃着路边摊,她在用自己的黄金岁月给了你可堪回望的记忆,以及严冬中最温暖的陪伴。

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用于怨恨的力气,统统变成另一种力量,迈出脚步去你之前不敢涉足的地方,伸出臂膀去拥抱过去不敢碰触的领地,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不只有那一点儿天地,你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也可以让身边的人觉得和你在一起充满着希望。凡事只有先战胜了自己,才能赢得那个生命中当之无愧的“贵人”。

要感谢那些为你花费了时间、精力并动用了人脉的朋友,无论他们相助的结果如何,因为他们其实都没有必须帮你的义务。

【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举手之劳】

作为一个靠文字为生的人,常常会有这方面需求的求助者找上门来。什么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产品介绍、策划方案,但凡跟文字沾边的事,我全都帮人做过。

只要不是真的忙到脚打后脑勺,我通常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这么多年来,只有过一回例外。

那次是帮人写产品介绍,60种商品,必须3天完成,原始资料特别有限,其中一大半内容要靠我自己瞎编。我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儿,只能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和晚上孩子睡着后的那两个小时来写。三天后,好不容易赶着弄完,谁知邮件发出去没有五分钟,对方就打来电话一通抱怨:“你这个格式不对啊。”

我懵了:“格式?什么格式?你压根儿没告诉我还有格式啊。”

对方很不高兴地叹了口气:“我还以为你知道呢,算了算了,我这就给你发个模板。”

还没等我出声,对方忽然说道:“对了,回头改完你再帮我转个PDF吧,做漂亮点儿,反正也是举手之劳。”

我忍了再忍,那句话还是说出了口:“不好意思,这事我不管了。”随即挂了电话。

对方又连着打来了两次,全都被我摁掉了,之后微信声响起,拿起一看,果然,一条信息带着怒气蹿在屏幕上:“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那一大串的感叹号,仿佛每一个都在指责我有多么不讲义气。

其实,并非我不愿意伸出援手,说出“不管了”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的心情真的不好受。但是与之相比,对方那种理所应当的态度和对我所做一切的不尊重,更让我难以接受。

举手之劳?这四个字简直就是在碾压我的三观。每个说出这句话的人,并不知道别人为了他眼中的“举手之劳”,要付出怎样的辛劳——一边吃着午饭,一边对着电脑一条条地查资料,字斟句酌,还要为了找出每一件产品的特点而一张张地比对图片……而如果所有这些在别人眼中都只不过是小手一挥就能完成的事,我也真犯不着继续辛劳了。

说起来,这次拒绝的后果很是惨痛,因为在接下来的三天内,这位被我惹怒了的仁兄一直在朋友圈里指桑骂槐,即便隔着屏幕,我也能感觉到那股怨气经久不散。可是说来奇怪,看着那些信息,我却忽然觉得周身一阵轻松——太好了,估计往后他永远不会再找我帮忙了。Oh,yeah!

后来我跟朋友们聊天,聊到类似的话题,发现大家都恨透了所谓的“举手之劳”。

比如有个当片警的朋友,经常被人请求:“我那天违章停车被贴条了,你能不能帮我去铲个分?你们都是一个系统的,这不就是一个电话的事?”片警简直要哭了:“我自己违章还得乖乖去交罚款呢。”

再比如,有个做室内装潢的朋友,总有人觉得但凡和图片沾边的,对她都是小菜一碟:“我儿子他们班让交成长日记,你帮我设计一下吧,对你来说是小case啦,分分钟的事。”无论她怎么跟对方解释,说自己不是美工,也不会排版,对方始终不信:“哎呀,这么点儿事你都不愿意帮忙,真是的。”

都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忙,这点我并不反对,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事情尤其需要朋友扶持相助。而朋友确实是需要经过事情的磨砺才能越来越亲密,甚至可以说,朋友是越用越熟络的,但是唯有一点始终不能忘记:不管你认为所求之事对于对方来说是不是能轻松做到,都不要认定那是“举手之劳”。

从态度上说,既然是求人,就要有求人的姿态。不用多大的礼节,但一句客气的“谢谢”还是必须有的,哪怕你们已经有多年的交情,因为毕竟人家只是你的朋友,并没有亏欠你什么。

从现实来说,你不了解事情的整个过程,并不知道对方为了帮助你,需要付出怎样的辛劳。有一次,我就见到一位同事为了帮她的老同学登一篇职称论文,而打电话低声下气地求人帮忙。其实,平日里她在公司都是大大咧咧的,哪怕跟领导说话,也敢开两句玩笑,可是这一次她为了帮别人,真的做了平日里不会做的事,而这些,她的同学并没看到。

所以,永远不要以为你眼中的“举手之劳”,真的是对方举个手就能轻松做到的,背后的故事,他们未必会全部说给你听。

要珍惜那些真心帮你的人,因为他们原本可以不这么做。

要感谢那些为你花费了时间、精力并动用了人脉的朋友,无论他们相助的结果如何,因为他们其实都没有必须帮你的义务。

即使对方的能量强大,真的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解决你的问题,也不要因此就不去衷心感谢。他将方便给了你,证明他重视你们之间的情分,而这情分,值得你发自肺腑地说一声“谢谢”!

无论做什么都是自己的自由,但至少别让自己沦为别人口中的笑谈,也别让自己在未来某天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只想捂脸。

【别成为让人“长见识”的人】

那天去闺蜜单位等她下班,才在她办公室里坐定,就听到楼道里一声巨响,紧接着就是一阵哀号。

各个屋子的人全都跑了出去,我也跟着跑到楼道,只看见一个姑娘躺在地上,一边痛苦地扭动身体,一边大呼小叫。

奇怪的是,整个单位的人见到这个场景,没有一个人表现出惊慌,不少人反倒是一副“松了一口气”的表情,只有两个40多岁的大姐上去问了两句话,之后竟然连扶都没扶就转身走了。

我很是诧异,心中还有点儿愤愤不平:这帮人也太冷血了吧。就在我犹豫着是不是要打个120的时候,闺蜜拽了拽我的袖子:“走吧,一会儿咱们吃点什么去?”一回到她办公室,我就忍不住了,问闺蜜,为什么这么多人看着自己的同事倒在地上,却没有一个人肯上去帮忙的?

闺蜜则摇摇头:“有什么可扶的,一个礼拜倒八回,看都看腻了。”

什么?看来里面有情况!

我忙追问闺蜜是怎么回事,她告诉我,她们单位每几年就会进行一次机构大调整,把平日里一些工作能力太差的人下沉到基层,对于在机关办公室待惯了的人,这种变动无异于一次地震。于是,每次下沉名单公布后,各种啼笑皆非的剧情就会轮番上演,有拿着菜刀冲进领导办公室的,有找医院开证明说自己命不久矣、受不了基层劳累的,有在全员大会上破口大骂的……而这次的女主角,非我刚刚看到的那位姑娘莫属。

据说,自从半个月前名单公布后,这个姑娘几乎每天都会悲痛到昏厥。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手忙脚乱地给她往医院送,连续送了几次,各项检查做了好几遍,一切指标却都正常到不能再正常,大家这才发觉不对劲儿——这并非她真的身体不适,而是在上演苦肉计。

单位领导挨个找姑娘谈心,姑娘表面上表示一定服从分配,但是转头出了办公室就接着往地上躺。就这么天天躺下去,全单位的人都看得“审美疲劳”了。

我听了之后,简直觉得脑洞都不够用了。

按说人在情急之下想尽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并没有错,但凡事一要讲理,二要有度。就拿这位姑娘来说,如果真是自己平日里工作做得不好,那么就要承受任何结果,包括成为下沉名单中的一员;如果真的不服气,想去理论一下也未尝不可,但是该找领导就去找领导,该恳求就恳求,一切都要走正常途径,无论如何,躺在地上装晕、哭嚎这种事,绝对超出了“维权”与“争取”的范畴。想来那姑娘好歹也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今却和乡野里被称作“坐地炮”的泼妇一样,也挺悲哀的。

记得当年我的一位同事被公司辞退时,也大有要争个鱼死网破的架势,并且专门买了个睡袋,号称要常驻经理办公室,直到公司收回辞退信那天为止。

结果,就在她气势汹汹准备付诸行动之际,一位年长的同事过来拍拍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想好了再做,但是一定记住,不要让别人以后说到你的时候,觉得你的存在让他们长了某种不好的见识。”结果,原本还号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女同事,瞬间就不吭声了,因为她心里明白,如果自己真的那么做了,势必会成为别人口中“长见识”的人,并且,这种“见识”会在未来的很多年里和她的名字捆绑在一起。

虽然火气未退,但同事并不傻,知道很多事不能只图一时之快,还必须从长计议。她没有再闹,而是和人事部谈好了赔偿标准,之后重新出发,投简历,面试,不出两个月,便重新找到了合适的职位。之后我们又和她在工作场合碰见了好几回,大家都聊得挺愉快,但如果当初她不是安静离场,而是真的在经理办公室打起了持久战,恐怕再见面时,我们就很难做到相谈甚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