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勇气,价值连城:励志系列(套装共8册)
6886000000018

第18章 你的勇气,价值连城(18)

当生活出现了变故时,如果我们对之前所做的事产生了悔恨甚至埋怨,那么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之前的事并非我们真心所爱。但如果在生死面前我们的心境依然一如既往,那就继续做想做的事吧。余生的长短无法计算,但是可以让自己一直活在喜悦中,直到生命尽头。

所以,虽然我经历了这样一场绝症惊魂,但如果让我重来一遍,我还是会朝着那条不好走的路,一直狂奔……

第七章 没有应该获得成功只有不肯舍弃的梦想

这世界上并非所有事情都是单选题,有些时候,我们确实有办法让自己兴趣、赚钱两不误,尤其是牵扯到理想问题时,更该如此。

【过好眼前的苟且,人生才会有诗和远方】

我的朋友总是评价我“很拼”,在他们眼里,我简直就是个励志青年,每天不是写稿,就是在准备写稿,每次他们问我为什么不活得轻松点,我都特别坦诚地回答:“因为我要赚钱啊。”

每次我说完这句话,对方的表情都会有点尴尬,因为在很多人的心里,一个文化女性所做的事,十有八九应该是为情怀、为理想、为了心中的梦,总之,为了多么虚幻的东西都好,但不该是为了“钱”这么现实的东西。

可实际上,这个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理由,正是我理想的一部分。通过喜欢的事,去挣很多的钱,这就是我的理想。

说起来,我从小身无所长,颜值不够当饭吃;身高和身材也注定了我走不了体育这条路;智商向来一般,“学霸”的称号从来不属于我;胆子还小,违法乱纪的暴富手段想都不敢想;运气算不上好,买彩票最多只中过5块钱;而且,家里还一直没赶上拆迁……由此,我很早就知道,只能拼命从自身挖掘能养家糊口的能耐,然后凭着这个去打拼、去和别人竞争。

而我浑身上下,由内而外,最拿得出手的本事,也就是在文字方面还有点天然的敏感。说天然,其实还要感谢我爸妈,从小给了买了那么多书,以至于我耳濡目染,日后,这个习惯变成了兴趣,并且成功晋级为我谋生的手段。

虽然写东西的过程有时候很折磨人,但其中的快乐却也无可替代。大概所有人和自己所爱之事之间,都会有着这样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享受着乐趣,一方面也必须度过一些不怎么惬意的时光。

在快乐中承受不快乐,这是我们坚持的代价;而熬过了不快乐后,再次寻回快乐,则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而坚持的意义,不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还应该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我是个不信星座的人,但是有一点不敢否定,那就是身为一枚金牛座的女子,我拥有着这个星座最让人熟知的特点——真的真的十分爱钱。曾经,是要当文豪还是当富婆,着实让我纠结了很久。我既想过有质感的生活,又害怕精神空虚生无所爱。

不怪我如此犹豫,稍微了解文学史的人就会知道,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那种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大放异彩的作家,简直多如牛毛。他们成了文学史上意味悠长的一笔,但是,如果回顾他们的人生,那种凄惨落魄甚至被人嘲笑奚落的情景,则绝对不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这样的例子看得多了,我开始觉得搞文字并不是一条明智的道路,以后靠这个,别说有所成就了,能不能吃饱饭都不好说。

而今想来,我那时其实是自己唱衰了自己的理想。从心理学上来说,人对于不好的事,总是会比对好的事更加关注。因此,我只看到那些不好的、凄凉的人,却没看到那些生而逢时,因为文字而让自己的人生实现大逆转的人,这样的人,同样车载斗量。

远的不说,就说身边的例子吧。几年前,我认识了一个和我同样学中文的姑娘,她对文字爱得不要不要的,毕业后去了电视台,从实习记者做起,然后到编导、制片主任,步步高升,后来干脆离开电视台,顺应大势所趋,再加上自身所长,而今已经成了一家知名网络公司的媒体运营总监。记得那会儿我俩一起逛街时,在路边看到一辆特别漂亮的轿车,还彼此开玩笑,说要是有朝一日买得起这样的豪车,一定别忘了邀请对方去兜风。

而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则刚刚和这个姑娘一起兜风归来。她成功了,成功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赚钱致富融合在了一起。

这种两股力气合在一起的功效,往往会让目标实现得更快。

这个姑娘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坦率说,也让我受了不小的刺激。我忽然发现,理想并不是一定要抛却富贵、坚守贫穷,而是应该通过自己所长与所爱,让自己脱离贫穷,最终实现富足而精彩的生活。如果既可以满足爱好,又可以衣食无忧,何乐而不为呢?同样,既然可以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还做着我们喜欢的事,我们就更没有理由犹豫。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了给理想营造一个悲苦的氛围,制造一些“虽然食不果腹,却依然咬牙坚持”的感人桥段,仿佛只要选择了理想,就必须穷着。其实,实现理想的过程,也可以完全是积累财富的过程,我可以既成为文豪,也可以保持着自己有钱人的属性,虽然目前这两条,我还都距离尚远。但是,我已经学会让它们并驾齐驱,而不是逼着自己做一道痛苦无比的选择题。

情怀终究是要落地的,理想终究是要和面包挂钩的,再喜欢的事情或再大的才能,也都要找到一条通往现实生活的通道,并且变成自己换取财富的手段。这才是理想最好的状态,既不委屈自己的内心,也不将就自己的人生。

当然,实现理想终究是有代价的,这代价不仅表现在抛弃安逸、承受辛苦上,很多时候,还会直接表现在经济上。这看起来和我刚刚说的似乎有些矛盾,但事实上,选择做喜欢的事,或许真的会让我们穷一阵,尤其是在初期,也正因此,很多人会将理想与安贫乐道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要相信一件事,经济上的窘迫,真的仅仅是一阵子而已,这不是信念的问题,也不是蛊惑人心,而是事实就是如此。任何事情,只要钻研到一定程度,精深到一定程度,就都能挣钱。

就拿我们“码字狗”的工作来说,常常会有人将“千字X元”作为衡量标准,有人千字百元甚至更少却无人问津,有人千字千元却供不应求,甚至还有那种真的能达到“一字千金”的,差别在哪里?就在于你对于文字的把控程度,而这种把控能力的训练,必须先经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在积累阶段,我们或许过得不那么风光,但当积累到一个高度,真的能达到后面“千字千元”甚至更高的级别,又怎么可能还过得一贫如洗?

如果我们去各行各业看看,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在这个行业金字塔尖上的人,比如乔布斯、马云,他们对于所做的事,越是有着一种热爱,并且这份热爱是发自肺腑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如果没有这份热爱,他们也不可能支撑自己走过那么多重要的关口。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以他们的智慧,中途转去做其他的事情,也必定能发家致富,但正是这份热爱铸造了他们的坚定,并且让他们实现了理想的最高境界——做己所爱,名利双收。

总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这世界上并非所有事情都是单选题,有些时候,我们确实有办法让自己兴趣、赚钱两不误,尤其是牵扯到理想问题时,更是如此,也更该如此。

所以,在我看来,不能养家糊口的理想,也不值一提。而我的理想,就是通过做喜欢的事,去挣很多很多的钱,让我既有了诗和远方,也不用为眼前的一切而苟且。

成功人士从来不把“赚到多少钱就开始享受生活”作为目标,他们眼里只有目标和更高的目标,而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他们有机会赚取了更多的利益。

【不断努力的人,才有资格更好地享受】

说个真实而悲惨的事情吧。

我有一个创业多年的朋友,最近破产了,并且不是那种“我虽然公司倒闭但是依然住着豪宅、吃着鱼翅”式的破产,而是真正连吃饭都困难的那种破产。

听到这个消息的人全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去年聚会时,他还意气风发地给我们核算着自己未来每年至少会赚多少钱。具体数字我忘记了,隐约记得是七位数或者八位数,反正大家听完之后一片惊呼。

但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一年,资本寒冬就将昔日的泡沫砸得粉碎,朋友所期望的大笔利润进账并没能实现,反而之前一直稳定的生意也因为这场寒潮而停滞,几个月内竟然没有做成一笔。但说来奇怪的是,即便暂时遇到磨难,他也不至于摔得那么凄惨。后来又听了几个知情人的叙述,我才知道,这又是一个“挥霍永远比能力增长快一秒”的故事。

故事虽老套,却每时每刻都在重演。

我从来不反对“挣钱就是为了享乐”的观念和做法,不然我们挣钱难道只是为了数账户上的数字吗?从小处来说,钱能换来大房子和豪华汽车,还有那些天价的美味珍馐和限量版的家居用品,让我们从中获得惬意和享受;从大处来讲,钱能让我们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让父母晚年无忧,让我们活得更有底气。

钱从来都是善意的,但让钱成为悲剧甚至闹剧的,并不是钱本身,而是使用这些钱的人。尤其是对于打拼者来说,与钱有关的负面故事,大多少不了骄奢淫逸的桥段,我的这位朋友,就是一个例子。

在最辉煌的时候,他没有把钱变成自己未来的资本,没有用在扩大规模或深耕细作上,没有用来开创一个新的赚钱途径,也没有用来提升自己,甚至连最保守的保值和增值途径——投资房产、股票,甚至贵金属——也全都没有选择,而是全都花了,用一个贬义点的词汇,就是全都“造”了。

据他自己说,光景最好的时候,他一个人去吃午餐,就要花上三四千元,剩下的基本上都用来买新潮的数码产品、换车和给身边围绕着的姑娘们买礼物。总之,土大款和暴发户花钱是什么路数,他就是什么路数。其实,我挺能理解他的做法的,之前苦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钱,自然要先过过舒坦的日子,弥补一下之前憋屈的人生。

但很少有人知道,用钱让自己放松身心没有问题,但必须懂得适可而止。

再好的生意,也不能保证日进斗金,总会遇到艰难的时刻,并且谁也无法预知具体什么时候到来。要使自己在严冬里不至于倒下,要么让自己和事业都有一个提升,用成长抵御打击;要么储备能量,保证自己在没有进项的时候还能维持下去,直到春天再度到来;要么转战他路,寻找另外一种生存的途径。总之,怎么选择都好,但“除了追求享乐,其他顺其自然”,则绝对是最坏的一种。

把享乐当成最重要事情的人,通常不太懂得取舍,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成功了,但这种成功并不能成为常态。这些人的钱,流失的速度要大大超过赚取的速度。而且最要命的是,他们一般都做不到“好钢用到刀刃上”,常常是等拮据的时候,才一拍脑袋,发现很多该做的事情都没做。这种行事风格,说小了是不会规划,说大了则是呈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事业走向。

通常,“享乐派”的事业,昙花一现的较多,即便东山再起,如果戒不掉追求享乐的毛病,也会再次重蹈覆辙。

其实,对于享乐的态度,也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很多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虽然天天在微博上晒他们在雪山度假的照片,或者是跟朋友聊天聚会的信息,但是他们并非真的是在追求享乐,尽管他们已经完全可以这么做。

他们只是给我们看了轻松休闲的一面,度假间歇接的那些个工作电话,回到酒店处理的那些紧急邮件,以及眺望远方时突然迸发出的一个念头或者创意,则都没说出来。他们的财富够他们尽情享乐好几辈子,可他们却并未因此就忘记了自己想要做些什么。成功人士从来不把“赚到多少钱就开始享受生活”作为目标,他们眼里只有目标和更高的目标,而也正因为这种不把金钱和享受挂钩的观念,使得他们有机会赚取了更多的利益。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对于财富有着一种渴求,那就先别着急享乐。把手中的财富放到更能升值的地方,用在更有前景的领域,让钱成为资本并且不断衍生出新的财富后,我们才可以松上一口气,适当地放松,惬意地享受,然后,就要继续进入拼搏的状态。

只有知道不断努力的人,才有资格更好地享受。

只有分得清轻重的人,才能在未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力,并且享受那些用辛苦和奔波换来的幸福和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