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勇气,价值连城:励志系列(套装共8册)
6886000000019

第19章 你的勇气,价值连城(19)

【事情有轻重,人生有取舍】

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原因,而做一个很大的决定。

前些日子一直在忙一件事,帮公司招聘新的文字编辑。面试了一大堆人,其中一个姑娘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姑娘的学历和专业都和我们的要求很匹配,笔试答得很好,面试表现也相当不错,我们给出的福利待遇她也表示能够接受,但就是有一点让她很犹豫,她觉得自己住的地方离公司距离太远,单程需要两个小时。

姑娘告诉我回去再考虑一下,而周末人事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直接说不想来了,问起原因,果不其然,是因为觉得离家远,路上太费精力。

这是个双向选择的年代,我不能强迫姑娘必须接受我们的offer,但是很为她感到惋惜,因为路程的问题而放弃一份工作,未免有点草率与随意了。

其实,我在进入这家公司前,也差点儿因为同样的原因与现在的一切擦肩而过。那个时候我正好生完孩子,决定重返职场,在求职的时候,所投递的公司基本上是车程不超过一小时的。为什么我一定要把这个当作求职条件?原因很简单,“远怕了”。之前我在若干家公司上班时,离家都很远,每天上下班甚至要穿越北京城,经常累得坐在车上就睡着了。所以,再找工作时,我发誓一定要找个路程不那么远的公司。

一天,我接到了一个通知面试的电话,对方说在网上看到了我的简历,觉得我很适合他们的岗位,我一听公司地点,就本能地想说“不”,但是当听到是做图书编辑时,却又犹豫了。我很喜欢书,一直对“图书编辑”有着莫名的仰慕,但是之前那么多年虽然也做着文字工作,却一直和书无缘。而今曾经梦寐以求的机会摆在眼前,我是去尝试,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找一个离家近的公司呢?阴差阳错地,我本来马上要脱口而出的“不好意思,太远了我不去”,变成了“好啊,请告诉我具体面试时间”。

就这样,我成了图书编辑,而且这份工作也让了有了更多和书亲密接触的机会。而今回想起来,我真是一百万个暗自庆幸,好在最后一刻我把离家近这件事抛在了一边,不然就没有今天我所热爱的一切,也没有机会认识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们。

20多岁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有很多机会,觉得因为一个很小的原因放弃一件事情,并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如果这件事情真的适合自己,也确实值得自己倾注一腔热情,那为什么不克服困难尝试一下呢?

比如,离家远,那就在公司附近租个房子,也未尝不可;比如,单位不管饭,那就自己叫外卖或是带饭,也不算什么问题。其实,有时候工作和谈恋爱很像,因为一个深刻的理由而在一起的,就能迸发出火花,更能走得长远,并且开花结果;与之相反,因为一个肤浅的理由而在一起的,那么过程必然不会愉快,而且,最终大多也会因为一个肤浅的理由而选择分开。

我的一位闺蜜就曾经因为距离问题,选了个自己并不怎么喜欢的工作。而在此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她都过得很不开心。其实,以她的能力,辞职走人,另谋他就,绝对没有问题,而她之所以一直忍着,就是因为不舍得放弃这份家门口的工作。

就这么熬了两年,她终于忍无可忍走人了,虽然换的下一个公司需要倒两次地铁,但是她每天过得很开心。而每次一提起之前的那两年,她就悔不当初,觉得自己仅仅因为图个家近,就那么委屈自己,实在是蠢。

很多因为一件小事而做出重大决定的人,常常没有考虑到一点,那就是这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小事,并非永远不变。

比如我的另一位闺蜜,当年为了进入一家引先行业的企业,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然后坐最早的一班公交赶去上班。家里人心疼她,让她换份工作,她坚决拒绝了,而就在她咬牙坚持了三四年后,公司门口修了地铁,于是上班时间缩短成了一个半小时。又过了两年,又一条新线路通车,从她家到公司实现了直达,于是,路程又缩短为了不到一个小时。

而变化的,不只是她上下班路上所需的时间,还有她自己。

经过几年在顶尖公司的历练,她已经在事业上小有成绩,就在去年,她被猎头高薪挖去了一家民营企业,不仅福利待遇翻了番,职位也升了一级。看,世界总是在变化,指不定哪一天原本困难的事情就会变得分外容易,给你生动地演绎一出“先苦后甜”的戏。倘若她当年没有起早贪黑的毅力,也就无法在当初的岗位上锻炼出一身本领,后面的事情更是无从谈起了。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机会,其中我们能抓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错失机会的原因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外,通常都是因为我们一时错念,把一些很小的事情当成了决定最终选择的关键因素,舍本逐末,给自己造成了难以扭转的遗憾。

而且,虽然机会很多,但是真正适合我们的、能给我们带来美好前景的机会,也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你不抓住,自然会有人抓住;你因为离家远、不管饭而选择放弃机会,自然就会有不怕累、不怕苦的人挺身而出抓住机会。当有一天你不再把路程遥远或者没有员工食堂当成一回事的时候,那些机会却早已成为了别人的囊中之物,甚至已经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了你曾经期望的一切。

所以,我一直不鼓励年轻的姑娘、小伙儿们将那些小事当成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因素,而是要抓住那些与热爱、天赋、前景、梦想相关的大事,只有分得清轻重的人,才能在未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力,并且享受那些用辛苦和奔波换来的幸福和安逸。

与其抱怨现实生活的冰冷,不如将目光调转,记住这些温暖我们的善意,在无助中不断寻找继续走下去的理由。

【不是所有人都会爱你,所以更该感谢那些温暖善意】

那天一回家,我妈就跟我说:“那谁又辞职了。”

“那谁”是我亲戚家的孩子,毕业大概两三年了,但跳槽的次数已然快赶上我了。每次都是在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激情澎湃,发誓要干出一番成就。可是不出试用期,他就一定会开始怨声载道,而且抱怨的事情都相当一致:“环境不好。”

这个环境,指的并非是硬件,而是和同事、领导的关系。次数多了,我就有些奇怪了,难道他是天生“吸怪体质”,怎么天底下的奇葩都排着队地跑到他眼前报到?春节聚会的时候,我特意八卦地跟他聊了聊,想知道那些人到底有多不好。

答案并不稀奇,他愤恨列举出的事情,大多是些类似领导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了自己、同事中午吃饭的时候没跟他坐一张桌子这样的事,一如每个人职场上都会遇到的问题,虽然不爽,但也没算特别过分。而他之所以觉得难以忍受到必须辞职,是因为在他的概念中,一家好的企业不应该是这样。

我听了不禁有些哑然,问他一家好企业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他掰着手指头给我列举:领导慈祥,同事友爱,一团和气,公平竞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越听越觉得头皮发麻,忙不迭地按住他的手指,阻止他继续说下去。

这下我终于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因为他对于职场的设想太过梦幻,并且当成了自己工作的标配。而当童话逐渐回归现实时,他心里原先的100分也在一路不断减分,其结果自然是越来越不满意。对于职场,我们可以有所期待,但是不能强求职场必须吻合自己的设想,领导不是你的父母,同事也并非你的兄弟姐妹,他们没义务事事都要照顾你的感受,更不会真的像亲人那样爱你。

话虽然如此,但当我们真的遭到冷遇时,心里却依然不免难过,而这时最好的应对方法,便是忽略掉那些不如意,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我们友善的人和事上,让自己这一路对周遭的感受不断加分。虽然职场上从来都没有相互友爱的义务,但是却总会有人善意地给予我们温暖,而这些温暖,在原本冰冷的职场上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很小的广告公司,广告公司的工作节奏很快,人员流动性也强。因此在入职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根本没有太多人留意我的存在,更不要提给予初入职场的我以指导和帮助。那时候,我每天过得都很忐忑,因为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有时候去讨教同事,对方也往往只给我三言两语。曾经一度我觉得特别孤单,甚至有了另换一份工作的打算。

一次,老板来到我们办公室布置工作,看了一圈,估计是感觉我最清闲,便将手中的一份草稿交给我:“一个小时内弄好,并且帮我打印五份。”说完这句话,她就头也不回地走了。要知道,这是我进入公司后第一次被老板亲自布置工作。虽然只是个打字的活,但是我却不由得万分重视。

文字部分很快就打好了,但格式上我却遇到了难题,无论我怎么努力,也调整不到草稿上注明的要求。虽然以前在学校里也总会用到办公软件,但是却并不精深。而那是个手机还不能上网的年代,我用的电脑不能链接外部网络,这也就代表了我没有任何场外求助的可能。此时,我只能一边悔恨自己学艺不精,一边急得焦头烂额。

我看看表,还差十分钟就要到规定时间了,可是我还是调整不好格式。一瞬间,我忽然觉得万般委屈,心里又很害怕遭到老板训斥,鼻子一酸,眼泪顿时就要涌出来。而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忽然在我身后响起:“有哪儿不会弄吗?”

我扭过头,一位同事拿着杯子站在我身后,看样子是正准备去接水。我愣了一下,马上指着草稿上的格式要求给她看,她俯下身看了一眼,然后轻轻从我手中拿过了鼠标,帮我点击了页面上的一个摁钮,“你看,进入这里,就可以选择间距了,记住了吗?”我好像见到了救星一般,赶忙用力地点点头,她朝我笑了笑,然后便拿着杯子走了。

那一整天,我的心情都特别好,浑身有种暖融融的感觉,之前那种无助与惶恐,一下子消失了大半。我与这位同事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说过话,而在此之后,我们也仅仅是点头之交。因此直到我离开这家公司,都不知道她那天为什么会看出了我的窘迫,并且愿意对我伸出援手。

后来,我又遇到过很多在工作上帮助过、鼓励过和包容过我的人,而其中很多人对于我的善意,却是直到很久以后我才醒悟到的。对于职场,杨澜曾经说过这么一段感悟:“在当年年轻的时候,当你一开始得到太容易了,你觉得那是我努力的结果,只有回头了,当你更成熟了以后,你发现实际上是很多人托着你的。”刚刚进入职场时,我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总会忍不住以亲人或友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身边的人,把他们对自己的好当成理所应当,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必须帮助我们的义务。

或许,他们是在我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理解初出茅庐的青涩和不安,明白那种不知如何是好的恐慌和无措,于是也就包容了我们那些年少轻狂的错误。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真切地给予了我们温暖。而今我们或许已经连他们的名字、样貌都忘了,但正是那份温暖,却一路伴我们走到了今天。

不是所有人都会爱我们,所以,我们便更应该感谢那些温暖过我们的人和事,感谢那些在我们最容易自负、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年纪,却还愿意伸出手来帮自己一把的人们。他们并非对我们真的那么满意,但是却压抑住了内心种种不满,耐着性子、斟酌着语言,用最大的宽容和善意去帮助一个新人不断磨合。我们这一路的成长与收获中,何尝没有他们的痕迹?

与其抱怨现实生活的冰冷,不如将目光调转,记住这些温暖我们的善意,在无助中不断寻找继续走下去的理由。直到有一天,当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出温暖的力量时,再将这份善意继续传递给别人。

当一个人感到脚下的路越来越宽的时候,才有机会发现,存在于这个世界,原来是件如此美好的事情。

【如果注定拼不过富二代,我们还要不要去奋斗】

我一直觉得,大阳绝对是我身边的励志小标兵。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从一所普通学校毕业,长着一张普通的脸,在得不到任何外界助力、没有光芒闪烁的敲门砖并且注定没法靠颜值混饭吃的情况下,愣是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勉,从最普通的业务员升到了部门的主管,月薪也从2500元涨到了30000。即便我数学不太好,也知道这种就地十八滚的涨幅并不是职场中的常态。如果说大阳是一只股票,那么这三年,他一路都在涨停。

但是,每次有人夸奖大阳有出息的时候,他却都显得不那么高兴,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是:“还差得远。”于是大家都觉得这孩子简直太上进了,干得都已经这么好了还不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随之夸奖声就更加热烈。

很少有人知道,大阳的那句“还差得远”,其实并非是他们解读的含义。他这么说,不是因为谦逊或者目标远大,而是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提醒着他,自己拥有的还不够多。

大阳记得自己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手里总算有了一笔积蓄,于是打算买辆车。刚在QQ群里说了句“大家帮忙推荐一下车型”,马上就杀出来两位好友,这个力荐奔驰,那个强推宝马,你来我往好一番辩论。而大阳呢,则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着屏幕,最终苦笑一声,把自己还没来得及发出的“预算10万”默默删掉。争吵的两个人是大阳的同学兼朋友,是从小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发小,是和大阳无话不说的哥们儿,但在大阳心中,他们之间始终还有着另一种关系——穷小子大阳和富二代的他们。

大阳人好,所以朋友众多,其中不乏有人自小家境阔绰。学生时代,这种差距体现得并不太明显,至多是暑假的旅游地点是欧洲还是郊区,脚上的运动鞋是耐克限量还是李宁。但是当进入社会后,大阳觉得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让他望尘莫及。

大阳曾经算了一笔账:乐观地说,假设他从22岁毕业到65岁退休这43年间每个月的收入都能有3万块钱,并且一辈子不吃不喝一分不花,同时很走运地没有失业、没有业绩下滑,总共入账是1500多万。这听起来是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对于那些富二代来说,不过是自己名下黄金地段的一套房。更何况,富二代们拥有的往往绝非只是可以计数的房子或存款,从小到大家庭提供的教育、营造的氛围、看待事物的角度和人脉上的丰富也都是传承给他们的隐形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