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勇气,价值连城:励志系列(套装共8册)
6886000000002

第2章 你的勇气,价值连城(2)

对方抬头看到大张,问他有什么事情。大张一边介绍着自己的情况,一边抬脚往办公室里走。可对方一听到是大张是求职者,就马上提高声音说道:“要是这样的话你请回吧,我们今年的名额已经招满了。”

听到这话时,大张的一只脚刚刚踏进门口,另一只还在门外,他的动作随着副校长的话一下子定格了。对方看到大张一时没有动弹,又做了个送客的抱歉手势,似乎是在暗示大张应该赶紧离开。大张本能地想要撤回迈进门的那条腿,然后转身离开,接受这一次的失败。可是,手里沉甸甸的书包勒得指关节有些酸疼,而这痛感刺激着大张有些发懵的神经,不断在提醒着他什么。

他拎着它们,顶着北京夏日的烈日,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坐地铁,换公交,好不容易才来到了这里,而现在,自己连开场都没有说完,就已经被人要求离开,难道,自己真的就要这么退场吗?

那是大张这辈子感觉最漫长的几秒钟。之后,他握紧了手中的书包拎带,狠了狠心,大步流星地在副校长诧异的目光中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副校长的脸上有些不悦,但是大张假装没有看到一样,他一边拉开书包一边说:“我知道我来得有些晚,但是我只希望您能给我一分钟的机会,即使这次不行也没关系。”他边说,边把书包里的各种材料一张张摆在对方的办公桌上,各类证书、优秀教师的证明、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的奖状、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满满当当铺满了整张桌子。

一分钟过去了,副校长没说一句话,他只沉默地翻看着那些面前铺满的材料。大张站在一旁,心中却已经如释重负。即便一会儿就要铩羽而归,也没有遗憾了,自己将想要告诉对方的东西,此刻已经全然展现了出来,哪怕得到的只是拒绝,但至少自己为之认真争取过,而没有在还未开始时就选择退场。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个一分钟,对方将最后一份材料轻轻放回了桌子上,示意大张他已经全部看过了一遍。大张很感激地对对方笑笑,之后将所有东西一样样收好,然后准备道别离开。这时,副校长突然拍了拍他的肩膀:“很遗憾,编制内的教师,我们今年的名额确实已经招满了。”大张点点头,表示理解。对方接着说:“但是,你愿不愿意先去试讲一下,通过后暂时作为编制外的老师去教课,等到以后有了机会再转正?”

大张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惊喜地看着对方,而副校长则冲他肯定地点了点头,似乎在为自己的承诺打着包票。大张激动地连连点头,而对方则马上拿起电话通知人事部门安排试讲课。

这份工作,让大张在北京成功扎稳了根基。而今他回想起来,总会庆幸自己当初在被拒绝后的冒失和莽撞。假设他当时选择了转身而去,那么现在他的人生轨迹将是怎样,谁也无法得知。

记得看《摩登家庭》时,有一集讲述了大女儿海莉去一家倾慕已久的时尚杂志面试。前台的小姐告诉她面试官今天很忙,恐怕没有时间见她,让她先回家等候再次通知。海莉面带笑容地回答了一声“好的”,之后便转身离去。当时我在电脑前顿时有些傻掉,心想这孩子完了,这么一句话就给她打发回家了。

结果,没出一分钟海莉就气势汹汹地杀了回来:“我不回去,我今天必须见到他!”神态举止和刚才宛如两个人,之后更是一路冲进了办公室,直接站在面试官跟前争取工作机会,而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那一集最后的结尾,特意增加了一个特殊桥段,让所有知道海莉在第一次离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她进入汽车,脸上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然后不断痛骂自己刚才的懦弱,甚至号啕痛哭了好一阵,之后拍着方向盘大叫:“我不回去,我哪儿也不去!”最后,拿起简历打开车门,飞快地冲了回去。

这个桥段让我看得分外感动,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大张,还有很多面对即将关闭的大门却仍然为自己努力争取的人们。

年轻时我们难免听到拒绝的声音,很多人选择了将迈进大门的那只脚抽回,心甘情愿就认定了自己的失败。而有些人,则将门外的那只脚也踏进大门,倔强而认真地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即便希望渺茫,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打动对方的机会。所谓卓越就是,在明明可以放弃的时候,却偏偏选择了坚持。而正是这往前一步或退后一步的差别,铸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下一次开口谈及理想前,还是先为自己的理想去真正做些什么吧。今天就做,现在就做,而不要只将其埋藏于心底,任凭其在将来某天变成一句亦真亦假的醉话。

【当行动领跑语言时,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直觉得,这世上最能缔造人生巅峰的地方,非酒桌莫属。

每次参加大小聚会,酒过三巡后,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计划一场巨变。这个说要辞了那份混吃等死的工作,投身真正热爱的事业;那个则准备去找顶头上司,拍着桌子要求升职加薪,只要对方不答应就马上掀桌走人;另外还有的说要告别痛苦的婚姻,迎接新生活……好吧,最后这个听起来不怎么励志,但是也说得热血沸腾,似乎转天就要挥别错的,然后等着和对的相逢。

虽然主题不同,但人人都在酝酿变化,期待着自己的明天能比今天更加精彩快乐。我们喝下的似乎不是美酒,而是一瓶瓶肾上腺素,让平日里隐藏起来的种种真实欲望,全都随之现了形,而且下一秒就能实现。

记得当年第一次身处这种场合时,我万分崇敬地看着一桌子人,觉得他们简直太帅了,甚至心中还会功利地计划着,应该先和哪位预备役富豪套近乎。而如今,我再听到类似的话时,则会说上一句:“来,吃点儿这个,这是这家的招牌菜。”

并不是我变得淡定了,而是早已对此情此景见怪不怪了——当年说要下海创业的,到现在连辞职信还没写过;而号称要反抗不公正待遇的那位,如今依然天天受虐,连半个“不”字都不敢说;宣称要告别不幸婚姻的,仍旧在控诉水深火热的生活,而枕边人还是多年前的那一个。我之所以不再跟着瞎激动,是因为终于明白,原来大家并不是要来真的,只不过是说说而已。

酒精作用下,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箭炮,分分钟就能冲向目标,而第二天一早,却大多只是刷个牙、洗个脸,继续在不美丽的现实中厮混,之前的豪言壮语,不过成了一次半梦半醒的精神高潮。

与其说是我们回归了清醒,还不如说是我们的语言再一次打败了行动力。酒桌之上所说的话,其实未必都是醉话,其中不乏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不乏深藏了很久的念头,被外力一刺激,终于得见天日。但大多数人,只是在口头上撒野,真要行动的时候,便会止步不前。我们习惯将这些计划的搁置归咎于“醉话嘛,哪里能当真”,但其实,对于语言总是大于行动力的人而言,哪怕是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情形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我在报社的那几年,对一位编辑印象深刻,他刚进社的时候,就成为上至社长大人、下至看门大爷心目中的明星。而让他一战成名的,便是他那个号称可以让报社来一场彻底革新的、100多页的PPT方案。

据知情人说,他当时异常激动地跑进社长办公室,不仅将制作精美的方案展示给社长,并且慷慨陈词,描绘了好一番关于报社辉煌未来的蓝图。恰逢那几年正是报社经营陷入瓶颈的时候,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再看看PPT上一路高涨的销量预测,社长似乎看到了些许希望,于是索性将一个新成立的副刊交给了对方,并且要求各部门务必全力配合。

从普通编辑越级成了主编,一时间,这位同事成了全社风头最劲的人物,浑身散发着未来新星的光芒,连走路都呼呼带风。而就在所有人翘首企盼了三个月后,却等来了他辞职离场的消息。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虽然能在人前口若悬河地陈述方案,却并不具备将那些规划实现的能力。比如,谈合作时,他因为算不准折扣比率,差一点儿就赔了本。再比如,安排广告时,他没办法控制手下的业务员,直到定版前几个人还在扯皮,就更别提和经验老到的其他主编们协调版面、联络关系了……当万丈豪情遭遇现实的考验时,他才发现,原来那些远景、蓝图、规划和目标,并不是凭着热血沸腾就能实现的,当初在社长室里的每一句豪言,而今都成了对自己的讽刺。

最终,这位喊着口号登场的同事,默默无语地离开了,而他那个号称能力挽狂澜的方案,也沦为了别人口中的笑料。

几年后,我在一篇关于马云的报道中,看到这样一个细节,他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写道:“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报告,千万别瞎提阿里发展大计……谁提,谁离开!但你成了阿里人三年后,你讲的话我一定洗耳恭听。”我顿时就想到了那位曾风光一时的同事。当年所有人都觉得他败在了自己那份方案上,而今看来,给他造成窘境的未必是方案的不甚完美,而是他远远落后于语言的行动力。

如果他当年在敲响社长办公室大门前,能先静下心,将日常运营的每一步都研究透彻,能先确定自己拥有将手中方案逐条变成现实的能力,能将自己用于锻炼口才、说服社长的时间用在先将该做的每一件事做好,那么,故事的结局,谁敢说没可能是另一种样子?

这是一个不吝于谈论理想的年代,似乎每个人都有着一堆急待实现的目标,但“理想”和“实现理想”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沉默的行者。无论是职场还是其他地方,永远没人需要一个语言上的哈利·波特、行动上的霍比特人。说话这事实在太容易,但做事,却从来都难。所以,与其做个口头上的英雄,不如先默默把第一步迈出去。

真那么渴望创业,就算一时不敢辞职也没关系,起码好好去钻研自己想做的事,而别只是在酒桌上空谈;真想争取自己的职场利益,那就主动去和领导谈,让他知道你付出的一切值得更好的待遇,而别总是一个人生闷气;真想告别千疮百孔的婚姻,那就先学会在各方面实现独立,为有朝一日独自生活做好准备,而别再一边抱怨着感情不幸,一边还在经济和精神上依赖对方。

生活是件很实在的事情,光凭心潮澎湃时的“脱口秀”,只能自我愉悦一把,却并不能让我们胜出。我们总得真正地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不断接近目标;我们总得在现在迈开脚步,才能在未来某天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毕竟,靠嘴是永远无法实现理想的,只有脚,才能不断延伸我们脚下的路。

当我们的行动开始领跑语言时,当我们喜欢“做”强过喜欢“说”时,当我们在今天真正朝着明天迈动脚步时,我们也就有了一半的成功概率。

说到这里,我必须叹服一下汉语的博大精深,以往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利落时,总喜欢用“二话不说”,而现在看来,这个“二话不说”本身就寓意深刻——一层意思是,连一两句废话都不多说,立刻埋头去干;而另一层意思则是,如果话说出去,却迟迟没有行动,再好听的话,也会变成毫无价值的“二”话。

所以,在下一次开口谈及理想前,还是先为自己的理想去真正做些什么吧。今天就做,现在就做,而不要只将其埋藏于心底,任凭其在将来某天变成一句亦真亦假的醉话。宴席终究会散场,而我们的人生,却还须自己去完成。

窃以为,当有一天,我们在沉默良久后,突然将理想实现后的成果给别人看,接受着他们惊讶而叹服的目光,也真的是件挺酷的事。

要想依靠积累通往成功,就必须经历无数次主动的改变,这种改变并不轻松,但对改变未来卓有成效。

【从来就没有自动升级的人生】

一个关系很好的同事因为和男朋友分手而情绪不佳,导致工作出现重大失误,而被Boss炒了鱿鱼,所谓祸不单行,也不过如此。

离职那天我送她下楼,在电梯里她抱着纸箱子,哭着问我:“姐,你说我最近这么倒霉,应该不会再有坏事了吧?往后是不是就能好起来了?”

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应该说一些类似“否极泰来”的吉祥话,但是我忍着没说出口,只告诉她,全当这一切是一个教训,是一场历练。

看着同事离去的背影,我如同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记得我刚毕业那几年,状态也很不稳定,跳槽、失业成了常态,感情上也不顺遂,每次遭遇挫败的时候,我都会幻想这一定就是命运的谷底,很快我就能触底反弹了。但事实上,没有最糟,只有更糟,霉运从来都不意味着好运就快来了,生活最可恶的地方就在于,并不是我们受了足够多的苦,就能自动实现升级。

记得电影《伴娘》里有个场景,女主角一把年纪却一事无成,而且先失恋,又失业,她哭着去找自己的母亲,说道:“你之前说过,我已经糟到不能再糟,所以往后一定会好起来,可我想告诉你,那时候还不是最糟的时候,现在才是。”

是啊,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尽管那么多成功学理论都告诉我们“你咬牙熬过今天,明天就能变好”,“黑暗之后一定迎来光明”,但实际上,不是所有故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反转,倒霉和好运,从来就没有半毛钱的关联。

唯一能把自己从泥潭中拯救出来的,就是逼着自己去改变。

前些日子做了个采访,对方是名时尚界的大咖,聊起奋斗史时告诉我,他在获得第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前,足足做了两年的助理,每天被人差遣做各种杂事,而且因为收入低,两年来他只舍得住地下室,出门没有打过一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