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勇气,价值连城:励志系列(套装共8册)
6886000000007

第7章 你的勇气,价值连城(7)

我一听,心都凉了,赶紧问他:“那现在治疗了这么一段时间,恢复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啊,工作彻底做不了了,只能辞职在家,而且一切家务都不能干,凉水都不能碰。”

之后又具体说了些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心如刀绞,认定自己前途无望了。我忍着心里的痛楚,将对方送上出租车,然后转身一边往家里走,一边哭。当时只觉得曾经关于未来的无数美好幻想,而今就像是一个个肥皂泡,在我眼前一个个破掉。

我这一哭就再也刹不住闸,眼泪流了整整一个晚上,一想到自己两个月后没准儿就会上不了楼,四个月后走路都需要人搀扶,顿时就觉得生无可恋。我知道,朋友找来的人并没有恶意,他只是把他亲历的最坏的一面坦诚地告诉了我。

只不过对我而言,在那一刻,却真的做不到坦然接受。

然而,现在回头再看,却也正是那一次谈话,让我心里对于最坏的状况有了思想准备。所以才会在情绪宣泄完毕后,能够继续淡然地去医院检查、化验,一次次奔波于各个科室间,而没有真的精神崩溃,或者在冲动之下做出什么傻事。

现在想来,无论是工作上的压力,还是生活上的打击,虽然能在一瞬间将我击垮,但是也逼迫我变得更加强悍。至少在那后来,我没有再因为同样的原因流过泪。

其实,想想看,每个坚强的人,都不是生来就铁骨铮铮的,而是经历了一次次哭成狗的悲痛和尴尬,才最终修炼出了后来的从容与坚定。

我认识一个姑娘,几年前在失恋后自己拖着箱子搬家。晚上一个人收拾屋子的时候,有个很沉的柜子怎么也挪不动,姑娘努力了半个小时还是不行,最后崩溃得大哭起来。她觉得自己太惨了,男友因为找了个“白富美”而抛弃了相恋9年的她,现在就连个破箱子都欺负自己。她就那么哭着扫完了地,哭着擦完了桌子,哭着给自己做了晚饭,又哭着洗澡、睡觉。仿佛哭已经成了她生活的背景音乐,这样一回家就开哭的日子,她过了差不多一个月。

然而,后来她哭的次数渐渐少了,再往后,只会偶尔怅然一下,连眼泪也不掉了。但也正是这段“挥泪如雨”的日子,让她从一个文静的姑娘变成了一个果敢的女人。以前她做的是行政,只求每天过得平稳轻松,失恋三个月后,她主动申请调岗去做销售,只为了寻找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现在,她已经是部门的销售主管,整个人也和之前大不一样,从一个柔柔弱弱的文艺女青年,成了个英姿飒爽的职场白骨精。

用她的话说:“当我把之前用来哭的精力用在了别的地方后,发现自己除了谈恋爱,其他地方也还挺牛的。”

即使是遇到了最糟糕的人,人生也不会因此坏掉,我们总能从那些糟糕的经历里提炼出让自己变得闪耀起来的东西。眼泪谁都会流,但流完之后是就此消沉,还是涅槃重生,就看各人的选择了。

悲伤有一百种打开方式,也就有一百种解读的方法。而总有一天,当我们回头看看这一路的痕迹时,才会发现,那些最悲恸的时刻串联起来,终会在我们的人生中迸发出万丈光芒。

第三章 你终将成为一个令自己仰慕的人

如果想获得自己想要的,就必须学会忍耐,并遵守所处环境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可以放纵自由,但别放纵自己的人生】

一天,我问一个创业的同学,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自己干,他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因为不想每天早起。”

看,有时候我们选择做一件事,理由就是这么简单,和什么理想、远景全无关系。

我也不想早起,但是我没有创业的魄力和资源,所以还必须每天被闹钟吵醒,下了地铁后一溜小跑地去打卡。

说起来,当我们选择做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时,不仅意味着不能睡懒觉,自己还必须受到一整套规矩的约束:几点上班,几点吃饭,每月最多请几天假,工作出现错误要受到什么样的责罚……

比起上班族,很多人羡慕创业者的自由,他们可以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决定和谁做生意,自己决定一切上班族所难以决定的事情。

但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我问过身边好几个创业的人:是不是觉得特无拘无束,特自由,特享受?他们告诉我,自由是真的,但自由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为了这份自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员工的工资、房租水电、各种税费,全都要靠自己想办法,虽然没有人记自己的考勤,但实际上,哪天都不敢懈怠。有时候业务不顺,愁得整夜都睡不着觉。

是啊,世上从来就没有白享的自由,无论是遥远的前程梦想,还是近处的一日三餐,说到底,都需要我们想办法搞定。

至于无拘无束,就更不可能了。先不说要面对各个部门的员工,一些重要客户也得自己应付,而且还需要比过去更加尽心尽力。那位为了睡懒觉而选择创业的同学曾经告诉我,每次他想去和人谈件事,即使对方没有说好一定能腾出时间见他,他也必须去等着,常常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最后还未必能够说上一句话。

我们总羡慕很多人来去自由,不受各种束缚,其实,他们受到的束缚一点儿也不少。那些束缚或许不会表现成一本“职员手册”,或是一张时间表,但是需要具备一种更高级的能力才能驾驭自由——对内,是一种自律的能力;对外,是一种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说起自律,我深有体会。虽然我没有创业,但是在做文字工作,也通常需要受到束缚,并尊重这种束缚。

比如,一本书大概多长时间编完,每天大概完成多少字,心里都要有数,纵然没有人真的每天来核查我的进度,但是我一定要遵循自己制定好的规则。说起来,这当然也是种束缚,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束缚,才保证了事情可以有序地进行。

自律如此,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也是一样。前些年,我认识了一个做编导的姑娘,姑娘的业务能力非常强,但就是有一点很让身边人头疼——她特别不喜欢受到束缚。每次领导跟她谈工作,小心翼翼的不是她,而是领导,因为稍微用词不慎,或者指导的过多,姑娘的脸色就会变得很不好看。

几年后,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姑娘和领导一拍两散,变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

原本姑娘想用自己的一身本领去创业,自由驰骋,可是谈了几次客户后发现,受到的束缚不但没有变少,反而更多了。以前自己对方案有意见,可以让业务员去谈、让同事去说、让领导去扛,最终总会有人协助她搞定,而今,却全要自己来,并且哪个客户都不好应付。姑娘这才明白,之前自己所谓的不受束缚,是因为有很多人将这份束缚帮她消化了,或是转换成了一种让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了,等人潮退去后,她才突然发现,原来围墙一直都在。

这个姑娘并不缺乏自律的能力,但是她的适应能力显然还没有锻炼出来,以至于她总是不能和外界的大环境合拍。

我见过很多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一说起“约束”就如临大敌,认为那是负面的东西,应该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年轻人对于条条框框总是有种天然的反感情绪,他们的阅历还未能让他们懂得,没有边界的自由,比自由不得施展还要可怕。

如果一个人为所欲为却没有受到任何限制,那么他也就没有了底线,做出什么恐怖的事情都不足为奇。

其实,无论是上班族,还是自己当老板,我们所赚的钱中都有一部分是为了自己所受的束缚埋单的。如果想获得自己想要的,就必须学会忍耐,并遵守所处环境的规矩。过去跑江湖常有“拜码头”一说,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码头”,这个“码头”或许是一种规矩、一种秩序,甚至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法律。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受约束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让我们学会了谨慎,懂得了敬畏,并且在约束中尽力去争取。一个有收有放的人,才可能稳妥地走好每一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成大事者,必守规矩。

我们可以学着如何选择记忆,选择多去回味那些好的,多去感激那些值得感激的,然后凭着这股惯性,让自己的今天过得更加快乐。

【快乐的人,总是懂得选择记忆】

我的膝盖上面有块疤,那是很多年前我在公司的库房里找东西时,不慎被一块金属划伤造成的。记得当时流了很多血,从库房一路滴到了公司办公室,同事们都说,不明真相的人看到了还以为发生了什么恐怖案件。

之后伤口足足疼了好几天,并且因为当时正好是夏天,还有些发炎。

但是现在我再看到这块伤疤,想起的已不是疼痛和流血的样子,而是当时全公司的人手忙脚乱地帮我擦拭血迹、上药包扎的情景,还有女同事将自己干净的裙子借给我穿,以及大家的问候和关心带来的温暖。

很多事都是这样,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只顾着疼痛,但是等伤口结疤后,我们再回想起来就会发现,除了疼痛,总还能想起些别的,甚至正是那些“别的”构成了回忆的主线。

我身边的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总能想办法让自己高兴的,一种是总能想办法让自己不高兴的。

那些整天活得挺快乐的人,未必就一路平坦,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挺不容易的。我认识的“乐天派”中,有老公出轨而将全部家财席卷一空的,有从小没爸没妈而饱尝世间冷暖的,还有得了很严重的病仍要坚持上班挣钱治疗的,每个人的经历都能写一本书,并且篇篇让人潸然泪下。但他们的心态现在都很向上,而且让我感到诧异的是,每次提起过去的苦难,他们总是一语带过,但是对于那些艰难岁月中偶尔获得的爱和鼓励,却念念不忘。

其中有位企业家,从小父母离异,并且双方谁都不愿接纳他,把他寄养在了亲戚家后就各自组建了家庭,一年也不和他见上一面。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听到这位企业家三次谈起儿时的经历,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声泪俱下地诉说童年的悲苦,没有痛斥自己父母的不负责任,而是不停在说他的小学班主任对他如何照顾,每天晚上都让他去自己家里吃饭;说他那时候因为穿得寒酸,被班里的同学看不起,只有两个小伙伴一直把他当作朋友,带他出去玩,使他童年中的友情从未缺席……

还有件事他没有说,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那就是直到现在,他每次回老家,还都会去看望那位老师和那两位儿时的伙伴。说来也真奇怪,他每次回忆的时候,脑袋里就像安了个特殊的滤镜,只留下那些暖色调的片段,而把晦暗阴沉的情节统统过滤掉了。

有一次,我私下里问他:“过去那些不好的事情,你都彻底忘了吗?”他摇摇头:“怎么可能忘,但是我更愿意记住那些好的,记住那些在我最艰难的时候给过我温暖的人。”是啊,谁能真正忘记呢?人脑并非电脑,可以彻底删除某个文件,或者干脆格式化一遍。只不过,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选择性失忆,却可以做到选择性回忆。

回忆那些快乐的、幸福的、催人奋进的事情,记住每一个经过我们人生的人的好,然后将这些温暖的记忆当成那段时光的主调,让自己相信——我依然是值得被爱的,所以我要好好活。之后奋力向前,不辜负那些给过自己温暖的人,也对得起那个承受过他们温暖的自己。

往事对于他们而言,是人生无法割裂的一部分,只是他们不会将受过的苦难当成谈资,用以博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或是以昨天的晦暗来反衬今天的光彩照人。他们只是将痛楚快速消化,然后随风散去,不让过去永远如鲠在喉。

通常,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总能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有一次有个朋友约我去听相声,他全程笑得特别开心,散场后依然乐呵呵地哼着歌。因为知道他那阵子正在忙项目,所以忍不住问他,是不是项目搞定了,大赚了一笔?谁知道他告诉我,项目黄了,前期投资也都付诸东流。

我听完之后忽然有点惶恐,生怕他是因为受了刺激而在强颜欢笑,但是接下来的几次见面,我发现他依然一副很高兴的样子。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就必须让自己开心起来,不能总反刍那些不好的事情,继续折磨自己。就好像失恋的时候,不要去看那些催泪电影,也不要去听悲伤的情歌,不然人会一直陷在负面情绪中难以摆脱,不如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等渐渐接受了现实后,再去反思或总结,效果可能更好。

说实话,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他们不仅在记忆中选择了快乐,也在当下制造着快乐。

与“乐天派”相比,“悲天派”在生活中更为常见。

我有位前同事,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没记错,自从认识她以来,她没有哪一天是高兴的,不是抱怨家人,就是吐槽手头的工作,而聊起过去的经历,那简直就是打开了一部血泪史。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不过是些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小事,比如曾经因为考试不及格被高中老师训斥,比如12岁的时候父母忘记了她的生日,比如失恋,比如和闺蜜吵架……

每次回忆往事时,她总会捡起那些不好的记忆,而对于那些甜蜜的、幸福的、值得感激的事情,却视而不见。也正因为总带有这种想法,她后来的每一天都过的不快乐,因为她审视事情时总是看向不好的那一面。

在回忆中不断选择痛苦的人,也容易在当下制造着新的痛苦。

说起来,没有人这辈子是只有甜没有苦的,大家活得都不容易。我们选择不了家庭,选择不了背景,选择不了被伤害的方式,选择不了一种easy模式的人生。但是,或许我们可以学着如何选择记忆,选择多去回味那些好的,多去感激那些值得感激的,然后凭着这股惯性,让自己的今天过得更加快乐。之后大步向前,唱着歌,挺胸抬头,让未来的每一天,也都活得如今天般朝气蓬勃。

选择,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真正的洒脱。

规矩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格局。没底线的人能赢得一时,但从长远看,最后的胜者,全都是那些始终抱着底线、撑着格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