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6886500000001

第1章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1)

前言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积淀物,是以人类的精神发展为导向的集合体。文化将各种社会因子融汇集合、相互渗透,存在于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世界上各个角落形成的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历史、时代和地域的传承性,能够展现出国家或民族的地理、历史、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

文化在大范围上可以包括四种层次:第一是物质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总和;第二是制度文化,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等;第三是行为文化,包含世界各地的民风与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种族和地域特色;第四是心态文化,体现为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情趣等,也是构成人类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是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时间上连接着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在空间上孕育着丰富和辉煌。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才使人类社会得以保留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创造无比灿烂的文明。因此,世界文化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知识,它不仅是培养个人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认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文本。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世界文化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的表现形式,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差别,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因而,人类思想的动荡必然引发一连串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文化的走向,旧文化灭亡,新文化兴起。

从世界文化的包容性来看,即使是带有文化特征的意识形态,也不是绝对排他的。文化所产生的霸权,并不是一种简单明显的压迫和被压迫,它试图以包容的方式达成某种文化同一性。因此,当人们在了解世界文化差异的同时,要允许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并对文化的同一性趋势保持警惕。

本书是一部世界文化百科全书,从历史起源、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技术、风俗传说、名胜古迹七个方面讲解世界文化常识,展示世界文化发展的轨迹,为读者提供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读者尽情畅游在辽阔深邃的世界文化知识的海洋中。

第一章 历史起源

人类文明的演进形成了历史和文化,而历史则是人类生活点点滴滴的构成,这其中包含了建立与创造,也隐藏着杀戮和战争。但无论过去是美好还是丑陋,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和种族都必须了解历史、正视历史,因为历史是人类脚步踏出的足迹,它给人类指出正确的前行方向,指引着人类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最初的人类】

我们的地球,距今约有50亿岁的年龄。30亿年前开始有生命,1500万年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大约在500万年前,出现了可以直立行走的“猿人”。在后来的300万年里,“猿人”的脑量增长了三倍,变成了“能人”。这时,他们已经可以使用石木工具。由于这个时期的主要工具是石头做成的,因此人类历史的前50万年,就称为石器时代。

从石器时代人类到现代人类,即“智人”,也经过了很漫长的一段路程。“智人”的第一个代表是“克罗马尼翁人”,这便是最初的人类。

最初的人类以群体狩猎和采集为生,栖身于洞穴、树枝搭成的简单窝棚或兽皮搭成的帐篷之中。作为游猎者,他们的食品和服装,主要依靠各种野兽供应,因此他们经常随季节的变换跟踪兽群转移。智人比能人更加聪明,他们发明了长矛和弓箭,学会了挖掘陷阱,并用索套捕猎野兽。他们用越来越好的工具挖空树干,作为舟船使用。很快他们就学会了用梭镖和渔网捕鱼。由于他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因而可以烧烤鱼肉食品,使它们变得更具有可食性。从历史发展来看,他们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很明显传承了下去。甚至我们可以设想,他们掌握了较复杂的语言。但这种语言是怎么发展的,却仍然是一大谜团。

【火的使用】

在石器时代,人类有了最伟大的发现——火。对于火的使用,原始人经历了一个从利用自然之火到人工取火的漫长过程,即恐惧——认识——使用的过程。

对于原始人来说,频繁的火山爆发,突如其来的电闪雷击引起森林起火,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在同险恶的自然条件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们逐渐了解到烈火附近通常比较暖和、被烧死的野兽可以充饥。于是,他们便试着取回火种或者把燃烧的树枝带到山洞里去,慢慢地开始用火作为战胜寒冷、防止野兽侵袭的武器。在劳动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摩擦生火的现象,例如,打击燧石或石器相碰会产生火花;刮木、钻木时会生热,甚至冒烟起火。经过若干万年的摸索和尝试,他们终于从实践中掌握了打击、磨、钻等人工取火的方法。这样,他们就从利用自然之火过渡到人工取火了。

火的发现和利用,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人类认识并掌握了火,就增强了同寒冷气候作斗争的能力。火可以烧烤食物;可以用来围猎和防御野兽;可以照明;可以烘干潮湿的物件以及化冰块为饮水,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里程碑式的提升。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弓箭的发明与使用】

纵观全球历史,中国是最先制造出弓箭并投入使用的国家。1963年,考古学家在我国山西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一种石镞,这种石镞精致玲珑,尖端锋利,体形薄且长,同时在石镞底部的一凹陷处安装箭杆,形成弓箭。纵然这种石镞与现代弓箭外观有一定差距,但依据考古研究数据显示,仍旧无法否定它是全世界最早发明的弓箭。

传说,在炎黄时期,张姓的始祖挥公领导工匠发明了硬弓竹箭,极大地增加了弓箭的杀伤力,扩展了弓箭的使用领域。

弓箭的制造、使用和改良,促使原始人类使用的工具由简到繁,从狩猎生活向畜牧业转变,这标志着原始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弓箭提高了古人狩猎的命中率,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勇气和力量。弓箭在战争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直到工业革命后火枪的产生和使用。另外,伴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演变,弓箭成为体育赛事上和现代人娱乐中的新项目,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

【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生物同类之间用于沟通的具有统一编码和解码标准的声音讯号。对于人类来说,语言不仅是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更是人类社会保存和传递文明成果的重要工具。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起源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概括,并有一定的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二是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即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三是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人与人之间发展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恩格斯认为,是劳动帮助人类实现了这三个条件,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必要,通过劳动人类还改善了自己的发音器官,满足了语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于是,语言在人类的劳动当中与劳动一同产生了。

一般认为,人类语言诞生于十万年前的非洲大陆。此后,随着人类祖先分头向世界各地扩散,语言也随之分化,发展至今已分化衍生出5651种语言。由于起源单一,所以绝大多数语言都存在一定的谱系关系,语言学家据此将语言划分为七大语系,分别为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亚非语系、德拉维达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有些语言从谱系上看不属于任何语系,即独立语言,如日语、朝鲜语等。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被分成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时期。即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的出现,大概是距今二三百万年到距今约6000到距今4000年的时间段。这也是人类由猿不断进化成为现代人的漫长的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利用石器作为主要劳动工具的前期,即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时期。时间是距今260万到距今1万年前左右。现代研究认为最早制作出石器的人是上新世末期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一支被称为能人的人。在距今约150万年前,直立人就可以通过掌握火制作出更复杂的石器。

非洲旧石器时代在世界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到目前为止,已知最早的石器出现在距今约250万到距今200万年的东非肯尼亚的科比福拉、埃塞俄比亚的奥摩和哈达尔地区。非洲大陆存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两大石器文化:奥杜伟文化和阿舍利文化。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还出现了磨制石器。这一时期主要有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开始使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石器逐渐小型化。时间在距今12000年,这个时期由于自然气候变暖以及人类已经学会利用天然火烤熟食物,采集和渔猎经济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新的发明、创造不断出现,且数量大大超过了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开始以磨制石器为主。时间大约为距今18000年到距今2000年。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学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将植物的果实用以播种;通过使用陷阱捕捉动物并把野生动物驯服用以食用。人类由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向自主经营转变,食物来源开始变得稳定。

正因如此,人类生存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并且开始发展文化事业,人类开始出现文明。这个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龙虬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等文明。这个阶段已经出现陶器、纺织品,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并且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血缘家族】

血缘家族是氏族社会产生的前提条件。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出现的第一种组织形式。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伴随着采集、狩猎经济的进步,社会劳动开始以年龄分段来分配与之对应的工作,此举推动了原始群进行分化。而年龄、性别等因素在人类生活条件中反映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人类思维上的进化,发展出比较固定的血缘群团,相对的杂交婚姻形态逐渐被排除,这就是血缘家族。

血缘家族按辈分进行婚配,在一个血缘家族里,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可以互为夫妻。也就是说,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的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形式是原始人类在原始族群乱婚状态逐渐脱离出来的组织形式和进化形式,被称为血缘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第一个家庭形态,实行家族内部群婚制度。

在血缘婚这一时期内,一个家族被看作一个公社、一个集团,但两性间的社会分工已经出现,而集团内部人人平等,大家集体生产,集体消费,是共产主义制度的雏形。由于原始人类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获取困难,所以这种集团无法发展壮大,一般来说大约二三十人为一个血缘家族。一个集团为了寻找充足的食物,过着迁徙、漂泊的生活,因此各个集团之间大多没什么联系。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制社会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财产继承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又称母系社会、女系社会。

在母系氏族制的后期,伴随着打制工具的成熟,弓箭的发明,人们的生产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兽皮衣服的出现促使了原始的审美和宗教观念萌芽。此时的母系社会中以一个祖母为核心的氏族制已经形成,开始出现族外婚。以女性为核心的母系氏族制主要是因为在采集、农耕生产社会里女子的地位比狩猎的男子重要。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有:集体生产劳动,生产资料共有,集体所有劳动产品共享。氏族成员死后其随葬品差别小。其继承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体性,由于财产归氏族所有,也由氏族集体来继承,男女在财务继承上是平等的,都享有继承权。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无权私自支配或单独继承财产。二是按母系传递,即由祖母传给母系,母系传给女儿,但是身为外氏族的成员男子的财产归集体,男子子女无继承权。

【对偶婚的产生】

在群婚制向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过程中,对偶婚由此产生。它产生于原始社会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的交替阶段,盛行于野蛮时代,即原始社会晚期。原始社会时期,对偶婚区别于群婚的特点是成对配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稳定的两性同居生活。即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以女子为中心,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婚姻关系不稳固。

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一对夫妻之中,双方各自都拥有多个配偶,但其中,主妻、主夫有别于其他配偶。主夫妻在一定程度地脱离群体过着相对稳定的同居生活。这种成对配偶相对稳定的结合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演变为个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