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6886500000010

第10章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10)

第三章 文学艺术

世界文化宝库中缺少不了文学艺术,各国优秀的文学艺术不仅是精神文化财富,也是全世界人们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文学艺术不生产物质材料,但却能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学艺术是心灵的眼睛,能开启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引导人类寻求内心的真善美,使得人们能够与自然和他人和谐相处、和平共生,一同发现世界,改变世界。

【为何《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圣经”】

《荷马史诗》是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分别有24卷,作者是希腊盲诗人荷马。也有人认为《荷马史诗》并不是由一个人写成的,它是古希腊游吟诗人集体创作的成就。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杰出作品之一,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曾被西方学者作为史料,研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迈锡尼文明。因此,《荷马史诗》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在历史、地理、考古学以及民俗学等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特洛伊战争,描述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之间的斗争,特洛伊沦陷后,又记述了奥德修斯返回伊萨卡岛,与妻子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以早期的英雄时代为全景,以整个希腊及周围大海为情节背景,充分体现了自由主义精神,在艺术创造上极其绝妙,为后人的道德观念树立了典范。《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的社会史,它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文伦理观,打破自由神学,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被称为“希腊的圣经”。

【谁被誉为“悲剧之父”】

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生于公元前525年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他被称为“世界文学悲剧之父”,其代表作有《阿伽门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复仇女神》等。

埃斯库罗斯生于一个旧式贵族家庭,他极力拥护民主制,在希波战争期间参加过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埃斯库罗斯一生酷爱戏剧和阿加索克利斯、阿波罗多的诗歌,25岁时,他第一次参加雅典的诗人比赛。他的作品《波斯人》于公元前472年首次登上舞台参加竞赛,这不仅是他对自己战争经验的回顾,也为他赢得了比赛的最高奖项。在他的一生当中,共获得了13次诗人比赛的最佳奖。传闻他被一只从天而降的乌龟砸死,葬于雅典格拉城内。

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共有80部,但只有7部流传至今,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大约在公元前480年完成,公元前465年上演,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余两部都已失传。

埃斯库罗斯对古希腊悲剧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为舞台表演引入了第二个演员,改变传统古希腊戏剧中只有一个演员和歌队演出的模式,为戏剧情节发展和旁白丰富提供了便利条件。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戏剧的首位大师,在西方戏剧史上影响极大,对西方戏剧艺术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谁被誉为“世界文学喜剧之父”】

古希腊旧喜剧时期的代表作家阿里斯托芬,被誉为“世界文学的喜剧之父”。约公元前446年,阿里斯托芬生于雅典阿提卡的库达特奈昂,他一生创作了44部作品,如今尚存的包括《和平》《鸟》《蛙》《阿卡奈人》《骑士》等11部,这些作品是希腊喜剧最早的代表作。阿里斯托芬的剧本在公元前427年被搬上了舞台,因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和深刻尖锐的风格,被俗称为旧喜剧,属于讽刺剧一类。

阿里斯托芬反对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他剧中的观点大都反映农民的利益。他常在剧中提出一些新思想,但自身又是一个政治保守派。他在《吕西斯特拉忒》等作品中既主张议和,又赞颂马拉松时期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精神。雅典内战时期,民主政治日益衰败,因此阿里斯托芬在作品中常把政治家塑造成了欺骗群众的骗子,大力宣扬马拉松时代的精神。同时,他的喜剧中也反映内战结束后雅典生活水平的下降,因而提出平均财富和理想国的思想。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倡导节制、关注旧式教育,反对带有诡辩色彩的新教育,他的剧本在古希腊,以及罗马和亚历山大港都大受欢迎。恩格斯曾将阿里斯托芬誉为“喜剧之父”和“有强烈倾向的伟大诗人”。

【《伊索寓言》是谁创作的】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奴隶伊索创作了《伊索寓言》,他搜集了古希腊的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全书共357篇。

伊索是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小亚细亚的寓言家。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莱辛三人并称为世界四大寓言家。伊索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为他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终于获得人身自由。随后他便开始环游世界,在途中为各地的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到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的名字已在古希腊广为流传,人们把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中经常以拟人化的动物作为描写对象,将它们的行为举止赋予人的形态,形象生动地阐述某种思想、道德意识或生活经验,使读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伊索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厚,它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劝诫人们诚实守信,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弱者有时会战胜强者等。《伊索寓言》对社会不平等进行抨击,讽刺懦弱懒惰,赞美勇敢斗争,教人如何审时度势,辨别是非好坏。

【英雄史诗有什么特点】

欧洲的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前期英雄史诗在中世纪初期已具规模,有浓厚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后期英雄史诗在中世纪中期逐渐形成,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其中心主题。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吉尔迦美什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集中反映了蛮族部落的生活,处在社会末期的部落,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封建化,因而受基督教影响并不大。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以及冰岛的“埃达”和“萨迦”,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这类史诗和荷马史诗都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产物,以部落的贵族英雄为讴歌对象,以神话或历史事件为依据,很少描写自由贫民和奴隶。在这些英雄史诗中多赞美人的力量,虽然神可以干预人的命运,但人对神已没有了最初的敬仰。

后期英雄史诗也建立在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的基础之上,如《罗兰之歌》《熙德》《尼伯龙根之歌》和《伊戈尔远征记》,这类史诗是欧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的产物。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国家统一,因而符合人民愿望的都是进步的。后期史诗中的英雄反映了国家统一的期望,其荣誉观念不仅仅局限于部落英雄的复仇,更多的是国家观念,塑造呼吁团结、共对外侮的英雄。

同时,在英雄的身上,很明显体现出封主、封臣的关系。受基督教的影响,后期英雄史诗中描述的爱国行为主要表现为反对异教徒。在这类史诗里,减少了多神教的神话因素。由于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史诗题材本身情况和写作年代也不同,因此在各国的英雄史诗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天方夜谭》的文学成就】

《天方夜谭》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被称作《一千零一夜》。故事讲述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性格残暴善嫉,因不满王后的行为,所以将她杀死。接下来国王每天都娶一少女,第二天就把她杀掉。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不再有无辜女子丧命,决定嫁给国王,用讲故事来吸引国王。可是每夜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天就刚好亮了,于是国王不忍心杀她,让她第二天夜里接着讲。她的故事就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国王最终被她感动,并与她白头偕老。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民族精神创立时期的作品。它有三个故事来源:一是波斯故事集《赫左儿·艾夫萨乃》;二是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巴斯王朝流传的故事;三是埃及支马立克王朝流传的故事。这些故事来源体现了阿拉伯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经过本土的加工整理,使之融入阿拉伯民族精神和文化体系中。《天方夜谭》故事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结构巧妙,被高尔基称赞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一千零一夜》在西方被译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被译为《天方夜谭》。“天方”是古代中国对阿拉伯的称呼,认为阿拉伯是一个神奇异域世界。《一千零一夜》里充满各种奇异的故事,多是歌颂人民的善良与智慧,揭露权贵的丑陋与罪恶,其中包括神话、寓言、童话、冒险故事以及宫廷趣闻等。著名的故事如《阿拉丁和神灯》《渔夫和魔鬼》《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航海旅行记》等。书中也描写了三教九流的各种人物,涵盖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为阿拉伯宗教、语言、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天方夜谭》是世界上最具生命活力、最著名,也是拥有最多读者的伟大作品之一。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身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神曲》写的什么内容】

《神曲》是一部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文学作品,创作于1307年至1321年,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著名长诗。《神曲》是欧洲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共分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每部33篇,加上最前面的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三行一段,连续押韵,每部行数也基本相等。但丁通过叙述自己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中世纪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要问题,从中可以窥见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先锋。

《神曲》共有14000余行,但丁用这部伟大的史诗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批判中世纪人物的累累罪行,赞美光明与美好灵魂,以此表达自己追寻真理的执着。《神曲》的意大利语译为《神圣的喜剧》,当时人们习惯将英雄叙事诗称为“悲剧”,用民间通俗语言写的诗称为“喜剧”,但丁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作者叙述自己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虽用来批判教会的统治,但仍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特点,因而《神曲》中充满了隐喻与象征,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

但丁创作《神曲》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神曲》虽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方式,但其内在思想却是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人摆脱迷误,走向真善美,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寻求复兴的道路。

【文艺复兴之父是谁】

“文艺复兴之父”指的是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他是14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诗人。他以十四行诗闻名于世,开辟了欧洲抒情诗的发展道路,被后人尊为“诗圣”。与但丁、薄伽丘并称为文学史上的“三颗巨星”。

彼特拉克从小就喜爱文学,尤其是古典作品,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歌,收录在他的代表作《歌集》中,《歌集》共有366首诗歌,多为即兴而作的诗体日记,不仅歌颂了他与女友劳拉的爱情,也有歌颂祖国,揭露教会腐化,祈盼和平统一的政治抒情诗。

《歌集》是欧洲诗歌中一种重要诗体,其中的十四行诗达到艺术上的完美程度。彼特拉克抒情诗的创作风格轻快活泼,意味深长,善于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追求爱情与人间幸福,热爱自然生活,爱国与民族意识,是新时代人文主义者的代表。

彼特拉克学识渊博,既是一位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用拉丁文写成的《名人列传》一书。书中贯穿着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思想,列举了古罗马时期的21位历史名人,成为人文主义者的重要标识。彼特拉克在37岁时,收到罗马元老院和巴黎大学的邀请,授予他“桂冠诗人”的称号。这一称号已经中断了1300年之久,而彼特拉克则享受了当时的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莎士比亚及四大悲剧】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所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影响巨大,西方戏剧史上的四大悲剧家就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欧里庇得斯,再加上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多数从旧剧本和旧历史中改编,同时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和理念,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旧戏剧的内容。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特色十分突出,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坚持戏剧来源于生活。追求自然表演,认为戏剧要真实,演员要用内心来表演。同时制造出丰富有趣的剧情,在一部剧中安排多个线索同时进行。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出许多鲜明的典型形象,如哈姆雷特等。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些故事原型都来自于欧洲的传说。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大多涉及灵魂与肉体的抗争,以及精神范畴和道德范畴的讨论,因此,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提倡超道德的人学,对中世纪戕害人性勇敢地提出了质疑,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精神世界中,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