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6886500000009

第9章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9)

【贝都因人为何喜欢住帐篷】

贝都因人是在沙漠旷野游牧的阿拉伯人,他们以氏族部落为单位,大多居住在西亚、北非沙漠和荒原一带。“贝都因”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思是“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贝都因人使用阿拉伯语方言及阿拉伯文。

贝都因人的居住之地通常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由于他们以饲养骆驼为生,因此按照季节和固定路线,他们每年要进行有规律的迁移。比如在炎热干旱的季节,他们居住在农区边缘地带,参加集市、出售产品以及购买生活必需品等。当雨季来临,他们则向沙漠深处迁移。这种生活习俗让贝都因人无法建造地点固定的房屋,因此他们大多居住在帐篷里,对于迁移生活十分方便。

贝都因人的起居饮食都在帐篷里进行,他们主要的食品是鲜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而枣椰与粮食制品则是副食,每当节日或待客时,他们在帐篷里举行宴会,用肉食和咖啡等招待客人。由于贝都因人信奉部落制度和嫡亲婚姻,因此他们的帐篷都是以亲族关系建在同一个区域里,婚礼和葬礼等也都在帐篷里举行。沙特阿拉伯的政治经济得到发展,政府允许贝都因人在沙特建房定居,但很多贝都因人并不喜欢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仍保留着游牧和放牧的传统以及族长制,每年在沙漠和荒原中来回迁移。

【悠久奇异的非洲茅草屋】

在非洲,茅草屋因为廉价、舒适、防晒和保暖等优点成为当地传统大众的居所。比如在津巴布韦,人们用大象草铺成的房顶,即使过了三十年也不会腐烂,用樱茅草铺成的房子因为更高大更粗壮,甚至可以塞下一只大象。

非洲的一些偏远乡村中,随处可以看到由部落或者村镇堆成的成片的茅草屋,它们便是非洲最传统、典型的建筑,它们的顶部通常会砌上圆圆的墙身,像一个个的粮仓。它们都不太高大,就算是中等的个子也要弯腰才能进去,而一个屋子最多也只不过能容纳下十个人。

这些茅草屋大多由木棍、泥巴和茅草构成,因为非洲树木多,并且有丰富的泥巴,所以,通常居民们会就地取材,这些茅草屋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有圆有方,有长有短,有高有矮,有的屋顶被砌成尖顶,有的也是平顶。要盖这样的茅草屋,一般都会先在一个方形或圆形内打上木桩,然后将藤条编成围棋状的双层篱笆,居民一般会采用手指粗细的藤条来编篱笆,篱笆编成后在其上面留上小小的门窗,将篱笆间的其他空隙用泥巴充实,这样墙体就算是做好了。墙体做好后用麻绳将长长的木棍搭成四边出水的起脊型或者是从一面房檐流水的平顶式,房梁做好后,用草原上生长的衰草一层层铺平在上边,然后拿绳子紧紧绑在房梁上就可以了。

在乡村,人们盖房子也一样有讲究,一般的家庭通常有三个屋子,分别用来做饭、会客、睡觉,这种细致分类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而在城市的豪宅中又有许多精致的茅草屋,这些富翁在修建豪宅时,都会在院子的中间搭上一个茅草屋。

如今,茅草屋作为非洲文化一部分被很完整的推广,这中间既有当地黑人的作用,也有白人的努力,在白人殖民统治非洲时,他们将自己的宗教文化,语言带到了当地,并且也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保留下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多尔兹人的象鼻房】

象鼻房实质上是模仿象鼻建造出来的茅草房。在埃塞俄比亚,人们通常喜欢居住在自己盖的圆草房中,这种圆草房冬暖夏凉,通风效果好,并且,搭建起来也不太难。首先,人们需要把相同长度的木头围成圆圈插在地里,在圆圈的中央,用一根相对粗壮的木头当作柱子,然后,在房子的顶部,用同样长度的木头围着中心搭成一个伞状的顶,最后铺上茅草树叶就可以了。

居住在山里的多尔兹人因为潮湿多雨,会用竹子代替树木,用竹叶和香蕉页代替茅草,他们盖的茅草屋通常会高12米左右,在伞形的屋顶上会拱出来一块儿,就像是大象的鼻子。而在“象鼻”的下面是一个矮矮的门,进来门后是一个小小的通道,通道两边都被摆上板凳,这就是他们的客厅。在屋子里,没有灯也没有大的窗户,房间里一片漆黑,只有在接近门的地方才会有一些光亮,所以选在这里当客厅会客。这种房子设计巧妙,即使相对比较简陋,也可以居住40年左右。

【世界上第一辆公共汽车】

公共汽车是客车类中大、中型客车的典型车型,是为了解决市区与郊区的运输问题而专门设计并装备的商用车,

最早的公共交通可追溯到1826年。在当时法国西北部的南特市郊,有一位退休军官开办磨面坊,他很有头脑,将蒸汽机排出的热水供人洗澡,并因此兴建公众洗浴中心,与此同时提供市中心四轮马车停放的服务。当他发现沿途的人都能够用他的公共马车时,就开设了穿行于旅馆间的行车路线,这样可以让邮差和乘客在路上自由地上下。这便是公车最早的雏形。

1831年,英国人沃尔特·汉考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装有发动机的公共汽车。这辆公共汽车以蒸汽机为动力装置,可载客10人,被命名为“婴儿号”。

不久,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公共汽车代替了蒸汽机公共汽车。最早制造出汽油发动机公共汽车的是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长途公共汽车则源于美国。1910-1925年,美国开辟了许多长途公共汽车路线,连接没有铁路的地区。早期的公共汽车一般可载客二十余人。

公共汽车的出现,拉近了市民彼此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城市和城郊间的距离,使得人与人之间往来频繁。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火车的发明】

火车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械交通工具,有独立的轨道行驶。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也有两者一起的客货车。

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驶的蒸汽火车是由英国人查理·维西克设计的。这辆蒸汽火车于1840年试运行,有四个动力轮,一台单一气缸和一个大飞轮的蒸汽机车,共牵引5节车厢,以时速8千米的速度行驶,这也是第一辆在轨道上行驶的机车。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作燃料,就把它叫作“火车”了。有意思的是,当时这台机车,没有设计驾驶座,驾驶员只好跟在车子旁,边走边驾驶。当时,由于轨道不能承受火车重量,机车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行驶时不很安全,在一次运行途中,机车出了轨,就停止使用了。

蒸汽火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必须在铁路沿线设置加煤、水的设施,同时在运行中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便要为火车添加煤和水。这样很耗时耗力,也不经济。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转向研究电力机车。

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重约954公斤,不过只在一次柏林贸易展览会上做了一次表演。1903年10月27日,西门子与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第一台实用电力机车投入使用。其时速达到200千米。

1941年,瑞士研制成功新型的燃油汽轮机车,以柴油为燃料。且结构简单、振动小、运行性能好,因而,在工业国家被普遍采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各国都开始大力发展高速列车,例如1964年开通的日本东京至大阪的高速列车时速高达200千米以上。1981年开通的巴黎至里昂的高速列车,时速高达260千米。但人们对这样的高速仍不满足。21世纪初,法国、日本等国率先开发了磁悬浮列车,我国也在上海修建世界上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这种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时速可达400-500千米。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

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包含了各种地上、地下的路权专有、高密度和高运量的交通系统。

1863年,英国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路系统,当时主要是为了缓解伦敦的交通堵塞问题,它的干线长度大约为6.5千米。由于当时电力还没有普及,所以地下铁路只能利用蒸汽机车。而因为蒸汽机车所释放出的废气不利于健康,所以每隔一段距离隧道就有一个通风槽和地面连接,以利于排气。

现存最早的砖瓦式地下铁路也位于伦敦,它和市中心及南部地区相连接,在1890年开通。最初,铁路的建造者计划使用和缆车的推动相类似的方法,但最终使用了电力机车,从而建造了世界上首条电动地铁。在伦敦市内早期开通的地铁也在1906年全部电气化。

1896年,奥匈帝国的城市布达佩斯开通了欧洲大陆的首条地铁,它共有5千米,包括11站,至今仍在使用。

北京地铁是中国最早的一条地铁,在1965年开始创建。北京在1965年7月1日开始动工第一条地铁,1969年10月1日建成并通车,从而使北京成为中国首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什么时候有了taxi】

Taxi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计程车,它是根据行程打表计费的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其收费比其他交通工具高。大陆称为出租车,台湾称为计程车,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称为的士,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称为德士。

关于“taxi”的来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1907年初春,一天夜晚,美国富二代亚伦和他的女朋友一起去纽约百老汇看歌剧。散场时,亚伦拦住一辆马车,询问车夫价钱。虽然距剧场只有半里的路程,但车夫却口出天价,喊出比平时10倍还要多的车钱。亚伦深感离谱,于是就与车夫争执起来,结果车夫将亚伦打倒在地。在亚伦伤好以后,为了报复车夫,他想到这样一个办法,用汽车来挤垮马车。之后亚伦请来一位修理钟表的朋友,让他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计程仪表,并给出租车命名为“Taxi-car”,这就是当今世界范围内通用的“Taxi”的来历。

1907年10月1日,世界上第一辆真正的“的士”在纽约街头亮相。

【黑匣子是什么】

“黑匣子”是飞机上专用的一种记录设备,分为飞行数据记录器和驾驶舱语音记录器两个。与飞机的电子仪器仪表和飞机各机械部位都有传感器相连接,在飞机失事坠毁或停止工作时,黑匣子能将飞机两个小时前的飞行高度和半个小时前的语音对话、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发动机工作参数、格林尼治时间、起落架放收、耗油量、加速情况、下降率、爬升率、航向、速度和飞行高度等记录下来,在需要时进行内容解码,来分析事故原因或供飞行试验参考。

黑匣子构造精密,材质优良,安装在飞机尾部,安全性高,记录介质从早期的磁带式改进成为能承受更大冲击的静态存储记录仪,进一步降低了损坏率。

黑匣子于1958年由一位墨尔本工程师发明。自1908年第一起飞机事故的发生,相继不断发生飞行事故,在二战期间,一种追忆事故发生原因的仪器在军用飞机上得到应用,后来应用到民航飞机上,之所以称为黑匣子,是因为当时飞机上的电子仪器都放置在统一大小和形状的黑色方盒里。

现代黑匣子的外表是醒目的橙色,还贴有反光标识,以方便在夜晚搜寻,又因为对记录的数据要进行专业的解读和分析,其数据也十分神秘和关键,加之在事故中记录器会被烧成黑色,所以,“黑匣子”这一称呼也算名副其实。

【磁悬浮列车的发明】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来运动的列车。根据列车的轨道磁力,使之悬浮在它上方,运动时只受到空气对它的阻力。这种磁悬浮列车运行时可达到每小时400千米以上,比之前轮轨高速列车的速度还要快好多。

德国是磁悬浮技术研究的发源地,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在1922年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在之后的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德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陆续开始计划对磁悬浮运输系统进行开发和利用。

2003年1月,我国第一辆磁悬浮列车正式在上海运行。这种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是利用电磁体的运作原理,即“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使磁铁能够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车体完全脱离其轨道,悬浮在轨道的上方约1厘米处,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