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6886500000017

第17章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17)

【谁是“现代舞蹈之母”】

伊莎多拉·邓肯(1878-1927年),美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

1877年5月26日,邓肯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一个单亲家庭。她母亲独自一人照料她以及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家庭的困窘以及孩子多使她自出生起,便缺少家庭的温暖。这对她以后的艺术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邓肯的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从小她便接受了母亲的音乐教育,并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了浓厚的舞蹈兴趣。6岁的时候,邓肯就能教小伙伴跳舞,也是这时候,她表现出了对刻板、僵化的古典芭蕾的反感和厌恶,因此她立志把自己的舞蹈建立在自然的节奏和动作之上,去解释和表演音乐家的作品,从来不屑于为了生计而跳舞。

由于家庭原因,邓肯21岁时就被迫去英国独自谋生,这也是她舞蹈天分厚积薄发的开始。在不列颠博物馆中,她潜心研究了古希腊艺术,从古代绘画、雕塑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的舞蹈表演形式:身着长衫,赤脚,动作酷似海浪翻腾或树木摇曳。并在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一直认为:技巧的华丽只会玷污人类的自然美,唯有自然始终都表现生命。

跟随着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声音,她创作了别具风格的舞蹈艺术,在伦敦的表演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表演中,她如同森林女神一样,薄纱轻衫、赤脚起舞,一时间,她的舞蹈受到了整个欧洲人们的欢迎。在1904年、1905年、1913年数次访问俄国的表演中,邓肯也同样震动了俄国艺术界。

邓肯认为,舞蹈艺术来源于自然人体动作的原动力和大自然的波浪运动:海、风、地球的运动永远处在同一的持久的和谐之中。她认为存在于自然中的形体最美,而表现形体的动作,就是舞蹈。她的美学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美即自然。

邓肯的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她早期的舞蹈大多表现生命之美,抒发感情。1913年后,她的创作风格转向悲烈的英雄,其中有她创作和表演的最著名的作品《马赛曲》《斯拉夫进行曲》《国际歌》《第六交响曲》等。1921年,邓肯应邀去苏联办学,同时还在德国、法国设有舞蹈学校。她曾赞赏过苏联十月革命。1922年,她与苏联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结为伴侣,后又与之分手,到欧洲旅行。1927年9月14日,邓肯因车祸(法国尼斯)逝世。

【百老汇为什么有名】

世界上出名的大街有很多,其中百老汇就是其中之一。它全长2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街。百老汇,最初是指“宽阔的大街”,是纽约市南北方向上的一条要道,南部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从南向北横穿曼哈顿岛。

百老汇最出名的一段叫作“白色大道”,这一段路虽然只有1000米长,却是纽约市大剧院的集中地。“白色大道”得名是因为在没有五彩斑斓的霓虹灯之前,这些将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的灯光全呈白色。由于数不清的剧院分布在道路两边,这里也就逐渐成为美国音乐剧和戏剧发展的根据地,“百老汇”也慢慢地变成了音乐剧的代名词。

19世纪初,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以百老汇大道为中心,百老汇的历史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纽约百老汇剧院的鼻祖Park Theater建立于1810年,随后第二间剧院The Broadway在1821年开设。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0世纪20年代百老汇剧院发展势头强劲,直到20年代末,百老汇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到1925年剧院已经达80多家。然而好景不长,1930年代初,由于经济危机来临,百老汇的繁荣也宣布告一段落。

如今的百老汇大道是一条横贯纽约曼哈顿岛南北的大马路,更成为剧院或者是欣赏戏剧的代名词。每年百老汇大道都会迎来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都对百老汇慕名已久,为了欣赏百老汇美妙的歌舞剧而前来观光。

【最初的电影】

电影,是移动照相同幻灯放映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持续的影音画面,是一门集合了视觉与听觉的现代艺术,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融合文字、摄影、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体。

历史上很多伟大艺术的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都不是那么为人知晓,但电影却是其中的另类。它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猛迅、影响深远而又广泛的产业。自19世纪末以来,美、法及世界各地区的电影爱好者先后发明了能类比人类的眼睛与耳朵的光声记录机器和还原技术的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面世,就被各大企业家们争相发展,变成了电影生意,被政治家们变成了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被学者探索成了电影理论。每一部电影发展史也正是电影人探索的电影规律史。

早在1888年,爱迪生开始对活动的照片展开了研究,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时,爱迪生发现了它的可贵之处,立即将它买回来,还请来了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一起开始研究。直到次年十月,爱迪生终于有了研究结果,并拍摄成了一匹能奔跑的马,这是电影史伟大的时刻。成功后的爱迪生,继续致力于更深层次的研究。1890年,他申请到了活动图片专利,这些活动图片拍出来的相片每秒钟能放达四十张之多,成为现代影片的鼻祖。

1891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提出了摄影装置和影像映出管的专利权的申请,成为西洋镜电影的鼻祖。因此这类电影在当时也非常流行。不久之后,他又创造了世界第一个摄影棚,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行业的发展。

1895年,巴德艾卡和保罗两位伦敦人,将最初的摄影棚改良了,并在民众面前进行表演。与此同时,名为奥古斯特卢米埃和路易卢米埃的两位法国兄弟,将活动照片映射到了布幕上,吸引了一大批好奇的观众前来围观。电影放映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接着,这两兄弟又在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卢米埃工厂的大门》这一影片,并在同年的9月这一射映式的影片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世界博览会上亮相。同年12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映了12部影片,从此,电影事业开始兴起。

【谁被誉为“电影喜剧大师”】

电影戏剧大师是指英国的查理·卓别林。他才华横溢,身兼数职,既是演员也是导演更是编剧。

《谋生》是卓别林人生的第一部电影,从这部作品开始他踏上了他的电影人生之路。1915年是卓别林电影的转折点,他自编自导自演是从这年开始的,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制片人和剪辑师。没多久他加入埃斯安尼公司,1917年,《移民者》和《安乐街》出品。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合开了自己的公司。1919年,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被召集到他的身边。1923年,卓别林公司的第一部影片《巴黎的女人》开拍。卓别林在1925年所拍的《淘金者》和1927年所拍的《大马戏团》获得了学院奖。

1931年,卓别林《城市之光》首映。1936年,他最出名电影的《摩登时代》出现在公众的视线。1940年,他的《大独裁者》拍摄。卓别林电影很注重真实的对社会底层人物进行描绘,从他的首部电影就可以初见端倪,但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右翼人士开始对他不满和猜忌。1949年,他拍摄的有声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被传是共产党人,继而卓别林被卷入麦卡锡主义的迫害漩涡中。受到美国不公正待遇后,他移居去了瑞士。他最后一部影片是拍摄于1967的《香港女伯爵》。卓别林于1977年受勋,于1977年圣诞节去世。死在瑞士,享年88岁。

【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又称奥斯卡奖,全名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是美国对电影业作出成就的年度表彰奖项,目的是对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鼓励。该奖项设立于1928年,一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举行颁奖典礼,从设立以来就一直享有美誉。

从1929年开始奥斯卡金像奖便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一直未间断过。凡是上一年上演的影片皆可以参加评选。该评选有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的投票,它根据学院下属的各部门负责提名,被提名的影片,会在学院依次放映,观影过后的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最终以得票的多寡来评定影片是否获奖。2013年5月4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实施一项新规定并发出通知,所有会员都享有参与每年一次的奥斯卡奖项的最佳外语片及纪录短片奖最终表决。奥斯卡金像奖反映了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电影艺术的发展。

奥斯卡金像奖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每年的颁奖典礼的直播都会有上百个国家的人们观看。该奖项是史上历时最长的媒体奖,它在美国电影界的地位正如音乐奖的格莱美奖、电视奖的艾美奖、戏剧奖的托尼奖一般重要,而以上这些奖的设立也都是以学院奖为榜样而设立的。它的奖杯是由美国著名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的一座高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按照评选规则:每项奖的得主只能领取一个奖座,若一项奖两个人共获,则每人一座金像奖。

【宽银幕的由来】

宽银幕电影是指银幕比普通电影的银幕宽。它把放映的画面展宽,用来适合两眼的水平视角大于垂直视角,这使得和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景物十分相近,使观众的视野能够拓展,增加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宽银幕电影的影像画面给人展现了一种广阔的印象,可以更好地突出艺术的表现力。自然景色、群众场面及战争镜头等更加受益于它。

1927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享利·雅克·克雷蒂安就发明了一种变形镜头,该镜头能使影像横向变形,使得影像画面更加展宽。这种就称为CinemaScop宽银幕技术,它能产生特殊效果的镜头,它的高技术也为宽银幕电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952年,美国福克斯公司就最先预知到了这种镜头的重要性,于是出资购买了该项技术的专利,并将它应用于电影拍摄中。拍摄时,用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压缩至1.33∶1的仅有35毫米的胶片上。将拍摄好的影片在放映时,也加上一个变形镜头,再对画面进行相反变形,使得画面还原,这便是宽银幕电影制作和放映的最初方法。次年,福克斯应用这一技术拍摄了名为《The Robe》的世界上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各大影院也都在放映机上安装了这种宽银幕变形镜头。短短一年,所有大制片厂纷纷采用了CinemaScope技术和4声道立体声,到1957年,美国有85%的影院都安装了这一技术设备。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别的宽银幕格式,其中大都采用了70毫米胶片来提升图像质量。一些有独特想法的人为了音效仍继续用这种格式。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大片《泰坦尼克号》是大制片厂出品的最后一部70毫米影片,但拍摄仍采用35毫米胶片,70毫米只是在发行上使用的。

宽银幕电影在放映一些场面恢弘的电影时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也广为世界各国影院所采用。

【立体电影的由来】

立体电影既是人们所说的3D电影,它在1953年5月24日首次出现。1839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依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这一现象发明了立体眼镜,它的原理来自于人的左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有不同的影像。

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1922年上映的《爱情的力量》,可惜的是,这部影片很早就遗失了。早期立体3D电影的特点,常以正对着观众的枪、砸向观众的物体为卖点。而1952年《非洲历险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

20世纪50年代是3D片发展的黄金时期。1954年,世界上最著名的导演们,近乎都对3D电影很不看好,认为那只是一种不靠谱的魔术戏法,并非艺术。但希区柯克并不这么认为,1954年他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当时所有3D片中屈指可数的佳作。

1954年3月5日,最出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由环球公司推出,它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续拍的3D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