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6886500000018

第18章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18)

1962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D影片《魔术师的奇遇》,该片由桑弧导演,陈强担任主演。后来也出品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3D影片。1982年,《13号星期五》的第三部上映,它极大地带动了3D电影的复苏与发展。

次年,3D版《大白鲨第三集》一时反响热烈,放映第一周就创造了1300万美元票房的佳绩。但因电影本身水准不高,3D技术没有新亮点,很快也就下线了。而世界上的首部3D动画长片是1985才出现的《魔晶战士》。

2004年,首部IMAX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其票房占全片总票房的30%。3D+IMAX完美结合,给发行方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005年,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鸡仔总动员》采用新型投影技术,弥补了平时看3D电影时眼睛易疲劳这一缺点。2008年,第一部完全用3D拍摄的真人影片《U23D演唱会》被称为是音乐纪录片的先锋。2009年,第一部采用停格动画的动画片《鬼妈妈》由环球影片首次发行。

2009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福克斯出品的堪称是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科幻大片3D电影《阿凡达》横空出世,该片票房创当时历史最高,过了5亿美元大关,它也是电影史上预算成本最高的电影。

【好莱坞与电影工业】

好莱坞本来是指美国加州洛杉矶的一个普通地名,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其常住人口约有30万,是世界闻名的电影城。这里云集了美国许多名气颇盛的电影公司,故而一听好莱坞众人就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和影星,渐渐地“好莱坞”就直接变成了南加州电影工业的代名词。

好莱坞地处美国洛杉矶郊外,由寻找外景的摄影师发现。20世纪初期,大量的拍摄者被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的好莱坞吸引纷纷来此地取景摄影,再后来部分为了节省成本的小公司和片商也涌了进来,慢慢地这里变成了一个电影拍摄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小段时间内,像卓别林这样的一批电影大师为美国电影挣到了世界名誉,华尔街大财团见此情景便开始将手伸向了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城因此迅速膨胀。因为电影产业符合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腾飞的需要,电影理所当然的要被进一步纳入经济机制,成为赚取利润的工具。

由于美国资本家资本雄厚,影片的产量也“嗖嗖”地往上涨,而这一点也保证了美国电影市场向全世界倾销的形势。最终洛杉矶郊外普通的小村庄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庞大电影城,好莱坞也不知不觉变成了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好莱坞不仅是全球音乐产业、电影产业的中心,而且也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它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奢侈品牌和娱乐产业的驻扎地,引领着全球时尚的走向,比如梦工厂、迪士尼、环球影片公司等电影巨头。在这里时尚与科技互相牵制以维持平衡,相互促进以谋求发展,在这里导演、编剧、明星、特技人员相处和谐,为拍电影奉献自己的汗水,这里的一切自然而不造作。因深厚的时尚底蕴和雄厚的科技力量做支持,电影成品震撼人心,使人印象深刻,这里被全球各地争相模仿。

【蒙太奇的由来】

蒙太奇最初是用在建筑上的学术语,用来指代构成和装配。蒙太奇也可以释意为一种对时空的拼贴剪辑手法,其最早在电影艺术中运用,后来逐渐在其衍生领域沿用。

蒙太奇最开始指影像与声音的关系,影视业发展后蒙太奇开始在影像、声音、色彩、光影上综合运用。现如今蒙太奇的用法众多,没有拘束,所以也没有明确的规范及分类,但影视界认为蒙太奇分为叙事、抒情和理性这三种类型。

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是蒙太奇的主要构成方面,画面剪辑各种画面图样经过统一后做出的图画作品。电影将不同地点、距离、角度,以不同的摄影手法将各种镜头组合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采用这种手法写作也叫蒙太奇手法。在电影文学中,刘猛是运用该手法的代表。

通过各种电影场面镜头选择取舍并对其进行分切与组合来表现电影内容的主次来达到概括集中的效果就是蒙太奇手法运用的体现。这种手法可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情绪、心理,激发观众想象力,引起观众的思考。蒙太奇分类很多,如叙事蒙太奇、抒情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

【复活节岛的巨石雕像】

巨石雕像是在距智利海岸3900千米,位于太平洋东南角,面积达117平方千米,居民仅有2300多人的复活节岛上。

当地波利尼西亚语称复活节岛为“拉帕·努伊”,意为“地球的肚脐”,以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岛上被称为“露天博物馆”的是颇具神秘色彩的历史古迹。全岛发现包括600尊在石岛海边排列整齐的共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这些石像有的倒在地面上,也有的竖立在草丛中,竖在祭坛上的巨大的石雕像多在海边。

这些巨石雕像一般高7-10米,重达30-90吨,甚至有的一顶帽子就重达10吨多。这些石像的头和耳朵较长,深眼窝,高鼻子,下巴突出,面部表情颇为丰富。所有的石像外形大同小异,全部都是双手放在肚皮上,双臂垂在身躯两旁,没有腿的半身像。有的石雕像身上刻着符号,有点像文身图案;有的戴着帽子形状像个圆柱。石像均用整块的暗红色火成岩雕凿成的,并用闪光的贝壳或发亮的黑曜石镶嵌上的眼睛,炯炯有神。所有石像都神态威严,表情冷漠地面向大海。远看,神似一队备战出征的武士,蔚为壮观。

据有关学者考证,公元1世纪人类登上复活节岛,公元7世纪始建石像的底座祭坛,一世纪以后开始雕凿石像。前后持续四五百年的雕凿活动于12世纪时进入鼎盛时期。雕凿工程停工于1650年前后。从现场环境看,突然遇到火山喷发,或是地震、海啸之类的自然灾害,是当时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多数学者认为,石像代表已逝的大酋长甚至是宗教领袖。

【浮世绘的艺术特色】

浮世绘,即日本的风俗画和版画。浮世绘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题材是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以及表演剧。

江户时代处于日本封建社会晚期,由于经济的增长,市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日本浮世绘顺时产生,因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浮世绘的作者都出身民间,并无御用画家,但到了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盛行,导致这种艺术失去了健康内容,作者开始追求色情和低级趣味,迫使其最终渐渐地走向衰亡。如今,现代印刷术虽已取代浮世绘,但各国人民依然很重视浮世绘的丰富艺术成果。

从制作手段上看,浮世绘可分为木版画和肉笔画两种。顾名思义,木版画是经刻制印刷而成,而肉笔画则是手绘而成。在江户时代,肉笔画的产量比版画的产量少得多,所以肉版画受得了更多人的追捧。而所有这些画题材的基调则是体现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一些追求自由恋爱和讽刺封建礼教的作品在民间流布极广。在江户时代,浮世绘几乎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题材广涉各方面,其作者既有从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社会时事、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也有专事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抒写山川景物等。

在亚洲乃至世界艺术中,呈现出特异色调与风姿,历经三百余年的浮世绘,影响远及欧亚各地。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的19世纪的欧洲诸流派大师,无不受到此画风的启迪,因此,浮世绘极高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

第四章 政治经济

世界政治经济是人类文化生活之一,是调解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关系和利益的必要手段。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状态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心理和民间风俗,因而在世界的不同国家地域产生了迥然有别的政治经济制度。了解了政治经济的本源,便会明白政治经济制度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永远是为特定的地域族群服务的,必然要适合本土和本民族的文化状态。

【美国的崛起】

美国全名为美利坚合众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波多黎各自由邦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其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国土面积937.26万平方千米,人口3.1亿,官方语言为英语,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

在四万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经由北美洲到达中美洲和南美洲。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18世纪中叶,北美已经逐步建立了13个英国殖民地。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诞生,美国独立。1787年,华盛顿当选美国首任总统,建立“三权分立”制度。

通过19世纪初期的西进运动和1846年的美墨战争,美国扩充了自己的国土面积。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1865年4月9日,南北战争中南方政府以失败告终,美国恢复了统一,奴隶制度被废除。

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29年发生了资本主义大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年)当选总统,全面推行以政府干预市场为主要手段的“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美国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技术水平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其科研经费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业之多、科研成果之丰富堪称世界典范。因此吸引无数人来到美国,创造美国梦。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的超级大生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同时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但是这场战争对一些大企业和商人来说,却是一场财富盛宴。其中最出风头的还是美国公司,刚开战时,欧洲国家都认为打不了太久,他们在军需生产方面可以自给自足。开战后第一年确实是这样,但当一切迹象表明这可能会是一场持久战的时候,他们开始迫切地寻找新的供应源头——美国。

从1914年8月到1918年2月,协约国从美国购买了价值150亿美元的物资。在战争期间,杜邦家族的杜邦化学公司,卡耐基家族的美国钢铁公司,以及伯利恒钢铁公司、阿纳康达铜业、美国熔炼与精炼公司、雷明顿军火公司、温彻斯特武器公司、柯尔特自动武器公司、阿特拉斯火药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制造商都赚取了巨额利润。杜邦公司生产了协约国军队40%的弹药,其股票价格在战争期间从20美元暴涨到1000美元。

到1918年签订停战协定的时候,美国诞生了21000名百万富翁,花旗银行总裁弗兰克·范德利普评价说:“作为战争的一个衍生物,上百万个新富阶层诞生了。”但是美国作家赫尔穆特·恩格尔布莱希特和弗兰克·汉纳根发明的另一个称呼对这些人来说更为贴切:他们是“贩卖死亡的商人”。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的一系列针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经济政策。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市场大崩溃,这直接导致了从1929年到1933年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泥淖。面对此次经济危机,采取放任自由经济思想的胡佛总统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了广泛支持,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着手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复兴工业或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同时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基本克服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并使战后美国经济呈现长期的上升趋势。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主义道路。由于新政的实施,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为二战取得反***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新政的实施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新政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它造成了政府巨大的赤字开支、大大扩大了联邦的权力,降低了州与地方政府及个人责任感等。虽然有种种不足,但至少在当时来说,新政是比较好的能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