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6886500000019

第19章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19)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的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两者都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促成了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新形式的出现。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政策,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短期内缓解了资本主义大危机带来的灾难。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更多的国家采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罗斯福新政,曾被媒体认为违背了资本主义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做法,而这也与当时苏联经济的成功有关。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问题同时并存的局面,让凯恩斯主义受到广泛的质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1919-1920年,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以及意大利和同盟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同《凡尔赛合约》一起确立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之间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终于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影响是巨大的,而华盛顿会议则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如《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取得了外交上的极大胜利,这对战后美国在全球势力的迅速膨胀具有重大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从根本上来讲,这一新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珍珠港事件】

20世纪40年代,由于日本在东南亚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引起了欧美国家不满,美国为此冻结了大部分对日本的能源出口,尤其是在战争中至关重要的石油。日本决心要放手一搏,以夺取曾经失去的一切资源。1941年初,日本制订了突袭珍珠港的计划。

12月7日凌晨,日本向美国递交了宣战书,但却丝毫没有给美国人准备的时间,日本在预备开战前半个小时才通知美国。凌晨6点左右,日本的第一轮轰炸机和战斗机起飞,约一个小时后,战斗机出现在珍珠港上空,向美国的机场和跑道进行猛烈的轰炸和扫射,仅用五分钟时间就摧毁了美军在这里的一切航空系统,而美军根本来不及抵御。40分钟后,日本的第二轮攻击开始,此次攻击持续了一个小时,美国的船只和舰艇,被日本轰炸机全部炸毁,之后日军开始返航,完美地结束了珍珠港突袭任务。

珍珠港事件给驻守当地的美军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人员死伤惨重。这对美国来说是奇耻大辱,此后的半年里,美国几乎丧失了在太平洋上的一切权利,日本在太平洋西南部的活动畅通无阻,并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突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一改中立态度,积极投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使得反***阵营加入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日本虽然在珍珠港得胜,但是它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间接导致了轴心国的覆灭,并最终使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受益国。

【马歇尔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试图以此控制西欧。而这一系列援助被称为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这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政府,所有资金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由一位有声望的美国籍商界人士在经济合作总署中担任总负责人,在资金计划实施过程中提出建议,对经济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决定援助资金的具体流向。

欧洲人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欧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消耗光了他们的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几乎是他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

1948-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人们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也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财政拮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引起了该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的反对势力便迅速瓦解。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

【布雷顿森林会议】

布雷顿森林会议是联合国货币金属会议的别称。1944年7月,在美国辛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45个国家在会议上通过了将在以后28年内控制世界贸易和货币体系的协定。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不仅通过了美国的提案,达成了《国际货币基金定论》,而且参加会议的国家同意建立一个国际货币制度,由新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辅助机构加以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设立可以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多边贸易以及货币的可兑换性。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且在成立世界银行的同时,计划成立国际贸易组织,使之成为控制与协调战后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

由于美国国会的反对,国际贸易组织胎死腹中,结果以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虽然这些国际经济组织起初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但却因此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雏形。

布雷顿森林会议在国际经济合作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它首次以世界性的协定形式,明确规定了国际货币制度的规则,以及执行和维护其原则的手段。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取得的协调一致,反映了各国的需要,同时,各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本国的经济主权以适应全球经济复苏的需要,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也确实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收入增长。但是,布雷顿森林会议也取决于各国经济上的实力,反映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日本等的经济实力增强,而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60年代以后,多次发生美元危机,西方主要货币相继实行浮动,开始与美元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建立的体系彻底解体。

【联合国建立】

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并由主权国家组成。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发表,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致力于促进各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法、国际安全、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始阶段,26个国家派出代表承诺其政府共同对轴心国进行作战。最初,有关国家为了在具体事务上开展合作,因而成立了临时的国际组织,这便是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安全”。

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在英国伦敦签署,成为建立联合国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2年1月1日,26个反对轴心国的同盟国代表在华盛顿会面,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份文件第一次正式采用了罗斯福总统提出的“联合国”的说法。1943年10月30日,莫斯科会议上苏联、英国、美国和中国政府号召尽早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

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家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起草了有111个条款的《联合国宪章》,该宪章草案于6月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获得全票通过。1945年10月24日,《宪章》公开发表,宣布联合国正式成立。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为争夺国家领导权,在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岛。

中共中央政治局派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意见。

其中有的问题达成了协议,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见。此后,国民党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在中国内部形成两党对立的两强格局。1946年6月,解放战争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而进行了英勇的战斗,这是20世纪中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史中规模最大的内战之一。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纽伦堡审判】

纽伦堡审判又称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是指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间,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对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数十次军事审判。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进行,故称为纽伦堡审判。在这场审判中,被告共22名,均为**德国的军政首领。另外,包括德国内阁在内的6个组织也被调查和判决,其中3个组织被判决为犯罪组织,另外3个组织则被判无罪。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关于如何处理罪孽深重的**分子,在同盟国内部引起激烈争论,有人主张不经审判就处决,最后公开、公平审判的观点获得了胜利。用法律让罪人服罪、以公正培育正义,这对维护世界和平更为有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庭的时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只有短短6个月,在当时的德国,**虽已战败,但民众尚未从数十年的精神管制和理论荼毒中清醒过来,许多党卫军死硬分子仍蠢蠢欲动企图伺机东山再起,**的遗毒影响了普通的德国士兵,他们认为自己虽然参与了战争,但却是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并不是犯罪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审判、法庭证据、法庭辩论和公共判决更能挖掘历史的真相。经过218天的审判,最终有18名**分子被判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其中11人被判处死刑。对德国来说,纽伦堡审判是黑暗历史的结束,也是同**的过去划清界限的开始,德意志民族从此开始了对历史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