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读一点社科常识(套装共12册)
6886500000007

第7章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7)

【什么时候风行高跟鞋】

中国先秦时期便出现了木质的高屐,主要是男性用来爬山和骑马所穿,发展到魏晋时期,一些士族人士为彰显崇高的身份地位,也喜欢穿高屐。这就是最早的高跟鞋雏形。

欧洲的高跟鞋自16世纪产生,始源于北欧,最早是用来保护穿在里面的皮鞋,然而在天气炎热的月份,有人干脆以木屐代替皮鞋,使足下凉快一些。这是欧洲最早的木屐“松糕鞋”。中世纪时期,街上时有人屎马粪,高跟鞋使人脚掌离地数寸,可以令人浑身清洁,于是高跟鞋又有了新的价值。

高跟鞋起初并不高,当高跟鞋在法国流行时,路易十四的身材矮人一截,为了弥补身高的不足,他将鞋跟垫高几寸,法国的显贵们上行下效,都叫作鞋匠替他们把鞋子垫高,皇帝只好又把鞋跟加高,就这样,高跟鞋就越来越高,直到男人厌烦了高跟鞋,法国皇宫中的女人开始流行穿高跟鞋。

18世纪时,法国皇宫中的女人几乎都穿高跟鞋,鞋跟的平均高度在三寸左右。这种高跟鞋后来传到美国,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风行至今。

【什么时候有了雨衣】

1832年,一位名叫马辛托斯的英国工人发明了最早的雨衣。

马辛托斯早先是一家橡胶厂的工人。有一次,他在熬制橡胶时不小心将橡胶洒在衣襟上,下班之后外面下起大雨,由于时间太紧来不及换衣服,他被大雨淋成了落汤鸡。等回到家之后,马辛托斯换衣服时,惊奇地发现胸前有一片居然没有湿。这件事启发了马辛托斯,他认为如果将橡胶汁涂在衣服表面,衣服就可以防水了。于是他马上动手,在衣服表面上涂抹橡胶,但是橡胶涂得很不均匀,效果也不如意。他又想将橡胶涂在布上,然后再制作成衣服,可是也失败了。

马辛托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可以使用两层布,第一层布料抹上橡胶后,然后再覆盖一层布在上面,这样既不会看到橡胶也不会使橡胶脱落,又能起到防雨的功能,而且在下雨天他试穿后也觉得非常舒服。此后,他申请了雨衣的专利,并很快得到一位资本家的赞助,办起了自己的工厂进行雨衣生产。就这样,第一家雨衣工厂诞生了。马辛托斯制作的雨衣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他也成为了“雨衣之父”。迄今为止,雨衣的名字用英语还是叫作“马辛托斯”。

【牛仔裤是怎样而来的】

牛仔裤的发明者是李维·施特劳斯,1829年,李维出生于德国一个文员家庭,1850年他去美国旧金山淘金,发现售卖日用品比淘金更赚钱,于是李维在淘金地开了一家日用百货小店。一次,他外出采购了许多货物,包括日用百货和一大批制作帐篷的帆布。那些日用百货没等下船就被淘金工人抢购一空,但帆布却无人问津,李维这才察觉淘金者一旦有了帐篷,就几乎不再更换,这些帆布很难卖出去。

李维心情极为沮丧,不久有一位淘金工人告诉他,淘金工人的生活条件艰苦,穿棉布裤子很容易被磨破,如果有像帐篷一样坚硬耐磨的裤子就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李维用厚帆布制成了结实耐用又款式新颖的工作裤。被当时的工人称为“李维氏工装裤”。

1853年,李维改良了裤子的布料,用牛仔布替换了粗帆布,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牛仔裤变得既结实又柔软,颇受淘金工人喜欢,并从旧金山风靡整个美国,战争期间还曾被美军指定为军装裤。从此,牛仔裤的款式和布料不断改良,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至今仍流行于全世界。

【比基尼泳装是因何得名】

比基尼本是位于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岛屿,杜鲁门总统曾批准在小岛上进行核弹试爆。1946年上半年,女人们在海边度假,只敢穿紧紧包裹着身体的长袖黑色“泳衣”,沙滩上景象是乌黑一片。

在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第18天,法国人路易斯·里尔德在巴黎推出了一款世界上遮掩面积最小的泳衣,只有三块布和四条带子。用胸罩护住乳房,背部几乎全裸,而三角裤在胯部尽量上提。这种样式简便、小巧玲珑的泳衣,仅用了不足30英寸的布料。

由于这种泳衣穿上后几乎是全裸的,因此当时此款泳装令巴黎许多专业时装模特都望而却步。然而,一位名叫米查尔·伯娜蒂妮的脱衣舞女却敢于尝试,她最先向传统观念挑战,在一家游泳池边穿上比基尼展示身材,并让记者照相。而另一件比基尼无人试穿,只好穿在塑料模特的身上。

比基尼的面世让全世界震惊,如同一颗原子弹爆炸。思维独特的设计者里尔德毅然把这款泳衣命名为“比基尼”,巧妙运用了比基尼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获得巨大利润。这种新款式虽在当时引得很大争议,但最后还是得到法国妇女的热烈欢迎,保守的连体泳装很快被比基尼泳装取代,并且风靡全世界。

【人们为什么会戴“领带”】

关于领带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领带起源于日耳曼,早期的日耳曼人身披兽皮取暖御寒,为了防止兽皮从身上掉下来,他们就在脖子上系上一根草绳,紧紧绑住兽皮,这样既保暖又防风。后来这种习惯传到西方,人们将草绳逐步改进,最后变成了领带。

第二种认为领带由海边的渔民发明,因为海上风大而寒冷,出海捕鱼的渔民就在脖子上系一条带子,防风保暖,而这种带子逐渐变成了一种装饰,即便渔民回到了陆地也一直戴着。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了领带。

第三种认为领带起源于英国男子衣领下的擦嘴布。工业革命前,英国文化还比较落后,人们进食时通常用手抓肉,很容易将胡子和手指弄得满是油腻,男人们就用袖子去擦。因此妇女们在男人们的衣领下挂一块布,专供男人擦嘴。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很快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衣食住行变得很讲究,挂在衣领下的擦嘴布也演化成了领带,不仅具有装饰意义,往往也是绅士身份的象征。

【飞行服为什么没有纽扣】

飞行服与其他军服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便是飞行服上没有纽扣,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期的飞行服不但与其他军服一样,是有纽扣的,而且飞行服上的纽扣样式新巧,将飞行服映衬得更加漂亮,也为飞行员添加了英俊和洒脱气质。然而,就是飞行服上的一粒小小的纽扣,却导致了一场大事故,造成机毁人亡,震惊了整个欧洲。

20世纪50年代初的某一天,西欧某国组织了一场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在这场演习中,有一名具有多年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发生意外。当时,飞机刚刚升空,两翼便突然震动起来,接着,飞机一头栽在了跑道上爆炸了。

事后,经过对各种飞行信息的分析和调查,最终获取事故真相。原来,这一切都源于飞行服上的一粒小小的纽扣。在飞机开始起飞时,有一粒纽扣从飞行服上脱落,掉入了仪器之中,使仪器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了这场事故。这次事故的起因使很多人大为震惊,从此以后,该国决定把飞行服上的纽扣改为尼龙搭扣以利于作战行动,其他国家都纷纷效仿。从此,飞行服上“无纽扣”便成了飞行服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标准。

【食盐的来源】

盐,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存在之一,是烹饪时常用的调味品。中国古代常用盐梅调味,《尚书》中道:“若作和更,尔惟盐梅。”而在五味中,咸味居首,所以,盐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

食盐,又被称为餐桌盐,它的化学式为NaCl,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氯化钠在食盐中的含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九,有些地区为了降低人类高血压的发生概率而在食盐中加入氯化钾来降低其中氯化钠的含量。同时,世界大部分地区所食用的盐又称作碘盐,因为食盐中加入了碘,为防止碘缺乏病。

中国人关于盐的提炼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早在炎黄时期就开始煮盐,当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的海盐,夙沙氏是用海水煮盐的鼻祖,后世称他为“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煎盐用具,证明至少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学会了煮盐。

汉代,中国开始用盐井和盐池炼盐。汉代扬雄在《蜀王本纪》中写道:“宣帝时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盐井出。”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知,中国至少在汉代已经普及了海盐、井盐和池盐。

如今中国人的食盐中,沿海之地多海盐,海盐之中,淮盐为最好;西北地区多池盐,池盐之中,河东盐数先;西南地区多井盐,井盐中,自贡盐为最佳。

【土豆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土豆又被人叫作马铃薯,它的人工种植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前5000年的秘鲁南部,原产地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附近。

据说,距今大约7000年前,有一支印第安部落自东部地区迁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最终选择在那里安营扎寨,以狩猎、采集为生,最早发现并食用野生马铃薯的就是他们。

最普遍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这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不断传播,最早在1570年从哥伦比亚引入西班牙,经人工选择后,成为长日照品种。

随后,马铃薯被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了欧洲。那时人们还只是欣赏它的花朵,把它当作装饰品来使用。

1586年在加勒比海,英国人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收集各种植物种子,从而把马铃薯带到了英国,英国的气候条件适合马铃薯生长,产量比其他谷物高。

17世纪,马铃薯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并且传播到了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高寒地区生长,便很快在我国内蒙、山西、河北、陕西北部等地区普及,马铃薯成为贫苦人民的主要食品,对中国人口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葡萄酒是哪里最早发明的】

古波斯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波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制葡萄酒的国家。

传说古代波斯有一位国王,很爱吃葡萄,他曾让人将葡萄保存在一个大的陶罐之中,上标“有毒”二字,以防有人偷吃,数天以后,他的众多妃子中有一人对生活厌倦,便擅自饮用了标有“有毒”二字的陶罐中的葡萄酒,而这时候葡萄已经酿成了饮料,味道极好,这位妃子的生命非但没有结束,反而精神兴奋异常。从此以后,国王颁布命令收藏成熟的葡萄,并将它们压制在容器内发酵来获取葡萄酒。

在保加利亚的古遗迹中,人们发现约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时,当地已经开始用葡萄汁液进行酿酒活动,在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著作《伊利亚特》《奥德赛》中也提到,生活在保加利亚境内的色雷斯人有着优良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此外,古希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文明,也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之一,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宙斯的儿子狄奥尼索斯是著名的酒神。

随着古代战争与商业活动的发展,葡萄酒的酿造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阿拉伯国家,又从埃及传播到希腊、罗马、法国等地,随后又由意大利和法国传播到欧洲各国。欧洲人信奉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上帝的血液、神赐的佳酿,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葡萄酒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如今欧洲国家是世界葡萄酒人均消费最高的地区,同时葡萄酒产量占世界葡萄酒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鹅肝酱为何在法国很受欢迎】

顾名思义,鹅肝酱的主要原料是鹅的肝脏。鹅肝酱是法国最为著名的美味之一。尽管许多营养学家说它并不符合健康饮食,但人们依旧抵挡不了它的诱惑。

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人喜欢煎鹅肝,成为这项美食的最早享用者。随后,在法国路易十六时期,鹅肝酱进入法国宫廷并广受贵族们的喜爱,迅速成为宫廷最流行的美味珍品,当时,社会上许多作家、音乐人、社会名流纷纷赞颂鹅肝酱,从此,鹅肝成为顶级的美食。

鹅肝的法文是FoieGras,而煎煮的法文是Saute,所以,在法国餐厅若看到FoieGras Saute写在开胃菜菜单上,它就是法式煎鹅肝。鹅肝适合搭配用甜酒煮成的酱汁,或者在煎制时加入无花果干,鹅肝的香味与无花果风味融合搭配,别有风味。

鹅肝酱有很多种吃法,它可以搭配热面包做前菜单吃,也可以与其他材料混合做成一道前菜,而略带甜味的白葡萄酒或是香槟是它的完美搭配,在法国,鹅肝酱一般是节日或过年才吃的菜,因此用香槟搭配更应景。鹅肝酱作为主菜可以切片温热吃,也可以与牛肉搭配起来吃,如果与牛肉一起吃,最适宜的饮品是红酒。

为了使鹅肝肥美,人们将软管从鹅的食道直插胃部,并将饲料注入,进行填喂,这种残忍的做法引起动物保护者们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因此,虽然鹅肝酱极为美味且惹人喜爱,但现今许多国家餐厅的菜单上已经没有了鹅肝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