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星夜心理书系(全四册)
6923300000004

第4章 睡眠 催眠与梦——潜意识的苏醒

巴尔扎克就曾在白日梦中,与他在小说中的人物愉快地对话;作曲家勃拉姆斯也曾说过,音符总是在他冥想时,陆陆续续地从脑海中跳出来,助他写就了众多经典的曲目。

第一节 长睡不起的人——了解睡眠的奥秘

人的一生之中,有将近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刚出生的婴儿每天要睡20个小时;即使是成年人,每天至少要睡六七个小时。

对于睡眠的功能,最普遍的观点就是消除身体的疲劳。科学家通过监控大脑活动发现,当人进入睡眠之后,位于大脑下方的脑垂体会释放出大量的生长激素。这种激素可以帮助身体代谢蛋白质,从而促进人体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虽然大多数人每天都用1/3的时间来恢复身体的疲劳,也有一些人常常一睡不醒或者从来不睡。

英国有一位名叫塞缪尔·希尔顿的男士。他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也没有患上肥胖症。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倒在床上就开始睡觉,竟然连续睡了一个星期。周围人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唤醒他,最后还是他自己醒过来的。

一年之后,希尔顿再次大睡起来。他的家人请来医生,用烟熏、用火烤,甚至给他放血都没起作用。四个多月后,希尔顿再一次自然醒来。医生检查他的身体后,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也无法解释他长期睡眠的原因。

和希尔顿恰恰相反,美国有一个人叫列奥波德·波林。在白天,波林可以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他不会感到疲惫,也不会头昏。到了晚上,他依然精力充沛,可以继续工作十个小时。算起来,他一天之内只需要睡两个小时。

奇怪的是,波林的睡眠质量非常高,从来没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经历。他像所有熟睡的人一样躺在床上入眠,起来之后还可以继续工作。

对于这种现象,各路医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他患上了极端的失眠症,有人觉得是偶然的事件激发了波林大脑的潜能,使得他不会感到疲惫。究其所以,医生依旧无法明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成因。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由于加班、狂欢之类的原因一夜未睡,第二天我们一定会发困,感到疲劳、头昏脑涨,工作根本进行不下去。于是,很多人都很好奇,对于每天必须睡觉的正常人来说,如果几天几夜不睡觉,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1910年,曾有人用狗作为被试,进行了一次“睡眠剥夺”实验。结果,可怜的狗在经过293小时的不眠不休之后,不幸为科学实验献身。

此后,在1966年,一位来自日本的研究者对一名23岁的男子进行了“睡眠剥夺”实验。被试在连续101个小时不睡觉之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也没有因此而生病。他只是表现得有点精神不振,并且出现错觉和幻觉。不过,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充足睡眠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状态。

后来,一些科学家招募了志愿者,进行了一次长达200小时的“睡眠剥夺”实验。实验者最后得出结论,“睡眠剥夺”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严重。缺少睡眠对人的身体几乎没有什么伤害,比较严重的情况则完全来自心理上,比如长期不睡觉的人会感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如同那个日本男子的情况一般,实验之后,志愿者只需要痛痛快快地睡上十几个小时,所有症状都会消失。不过,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科学家发现,有的人几天不睡,日常活动依然能够正常进行,有的人哪怕一夜没睡,马上就会疲惫不堪,无法工作。

“睡眠剥夺”实验证明,对于正常人来说,睡眠是非常必要的,不睡觉会引起许多精神症状。不过,对于那些两天没睡好觉就自称失眠,神经兮兮地看医生的人来说,也应该坦然面对一时的失眠。大多数情况下,那些自称失眠的人都在“偷偷”地睡觉,只是他们本人不自知而已。

如果你始终能够安然入睡,那是生活中的一件喜事。对于许多患有睡眠障碍的人来说,晚上能睡个舒坦觉都是奢望。

无法享受良好睡眠的人,有的是由于自身的身体、心理原因,有的则是因为客观环境所致。比如,工厂里的车间工人。由于工厂通常实行的是轮换制,那么,当一个人连续两个星期上夜班之后,就会出现轻微的睡眠障碍,包括无法入睡、多梦、惊醒等。

之前我们提过,人如果长期不睡觉,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危害,却有可能产生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比如感觉疲惫不堪,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正是由于人们心理上的这一点点变化,使得许多工厂频发作业事故。高速公路上的车祸,多数都是由于驾驶员缺乏足够的睡眠,疲劳驾驶引起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戴维·丁格斯教授研究了缺乏睡眠对人工作情况的影响。他招募了24位被试,并且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被试一夜不睡,另外一组被试则保证充足的睡眠。之后,实验者会要求被试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观察眼前的一幅图画,同时,实验者用脑成像技术对他们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一夜没睡的被试在完成注意任务的过程中,大脑中的一个区域会出现短暂的停止活动的现象,相比之下,睡眠充足的被试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丁格斯说,人在一夜没睡的情况下,脑电波会变得不稳定,有时还会出现短暂的“死机”现象。对于驾驶员来说,一旦大脑在马路上“死机”,就可能导致重大的交通事故。

另外一些人也研究了缺乏睡眠者的心理情况,实验证明,长时间不睡觉的人会变得盲目乐观,倾向于做出缺乏缜密思考的决定。

实验者同样将被试分成了两组,一组被试缺乏睡眠,另一组被试获得充足的睡眠。随后,实验者要求被试参与现金赌博的游戏,从而比较睡眠缺乏对大脑的影响。结果发现,缺乏睡眠的被试往往不会从“避免过多损失”的角度考虑问题,反而会更乐观地“追求获利”。

脑成像技术的观察结果也是如此。缺乏睡眠导致大脑某些部位的活动增加,相反地,处理负面情况的部位活动减少。这种变化导致缺乏睡眠的人对客观情况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换句话说,缺乏睡眠削弱了大脑的决策能力。因而,疲惫的司机才会带着侥幸心理,在高速路上铤而走险;长期加班、熬夜的医生更容易制造医疗事故。

这一研究对那些长期熬夜、不按时休息的人是一个不错的警示。对于那些无法入睡或者睡眠质量不佳的人来说,却成了又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

在2000年的一项美国民意测验中,成年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报告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失眠。长期的失眠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颇感担忧,同时,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失误也成为他们新的困扰。然而,当那些声称备受失眠之苦困扰的人走进了睡眠实验室,由心理医生检测他们的脑电波时,却发现这些人的失眠根本不存在。

心理研究已经发现,人类的睡眠其实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周期活动。研究者分析了人在清醒时和睡眠时的脑电波变化,从而发现了睡眠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和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当你舒服地躺在床上,开始放松,渐渐睡着的时候,脑电波会渐渐慢下来;后期阶段,脑电活动开始增加,开始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时,你就开始做梦了。实验证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脑电活动非常像人在清醒时的模式,这一发现令研究者大惑不解,因此一段时间内,人们将睡眠的这个阶段称为矛盾睡眠。

让我们重新回到失眠这一话题上。研究者对“失眠者”进行睡眠中的脑电活动检测时发现,这些人的睡眠情况和享受良好睡眠的人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声称自己长期失眠的人可能只是主观上的感受,实际上,他们的大脑并没有停止休息。有趣的是,一些脑电活动出现异常,睡眠情况受到干扰的人,却并没有抱怨自己经历失眠。

实际上,失眠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人们之所以会担忧失眠,很大部分是来自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很多神经质的患者会找医生说,我已经失眠一个星期了,会不会引起大病?会不会因此死掉或者疯掉?我是不是患上抑郁症了?

这些错误的认知引发了内心强烈的恐惧,从而使得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甚至真的开始失眠。实际上,人体自身存在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它会阻止人无限地清醒下去,即使主观上不去睡觉,它也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强制身体入睡。除了非常特殊的个体之外,那些声称自己几年、几十年不曾入睡的人,都是一种错误的主观感受。

心理学家詹姆斯·马斯曾经报告过一些“偷偷睡觉”的人。一些飞行员曾经说过,他们偶尔会在工作中小憩一会儿,当他们醒来时,常常发现他的同事也在小憩;对于每天需要应付大量学习任务的中学生来说,有1/3的人会选择在课堂上睡觉,从而补充夜间无法满足的睡眠。

第二节 梦境与现实重合——梦与白日梦

从前,有一个住在山里的猎户,他和妻子在山脚下盖了一座茅屋。那里环境优美,景色秀丽,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是两个人都在努力地经营着幸福的生活。丈夫白天外出砍柴打猎,将柴火和猎物送到集市上卖掉后,买回来生活所需的米和油。妻子则在家里织布、浇园、喂养孩子。

一日,天色已晚,丈夫伴着月光,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妻子正要埋怨丈夫的晚归,只见丈夫手里拿着一盏精致的油灯。丈夫兴奋地说:“看,我买回来了什么?”

妻子错愕道:“你哪来那么多钱,买这么好的油灯?”

丈夫说:“我今天运气好,在集市的大街上,遇到了一个财主。他给我了一锭银子,买了我全部的柴火和猎物。”

“一锭银子可以多买些粮食,为何要买这油灯?”妻子疑惑地问道。

“孩子渐渐长大,你也要教他读书、写字,晚上有个油灯,也好让他多读些书,多识些字。”丈夫一边收拾着身上的工具,一边把手里的油灯,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方桌上,嘱咐道:“这可要小心地保管,坏了就修不好,也再也买不到了——刚才回来的时候,山路太滑,我摔了一跤,差点没把这宝贝丢河底下去。”

妻子用心地把玩着手里的油灯,小心翼翼地收到了箱子里。从此以后,这盏油灯变成了猎户家里最值钱,也最宝贝的物件。平日里,都会被妻子收在箱子里,只有到了晚上,她准备教孩子读书识字时,才会拿出来用。

不过,这盏珍贵的油灯也给猎户带来了困扰。自从上次差点失手把它丢到河里之后,猎户每天晚上都会做同一个梦,梦见油灯被人给打碎了。一日,猎户又做了这个梦,从梦中惊醒的他,连忙跟妻子复述了梦中的场景:“我看到一个模糊的人影,就站在我面前,想要打碎这油灯。我怎么阻拦,都好像使不上力气一样,最后,油灯还是被人打碎了。”

妻子说:“油灯我好好地收在箱子里了,不会打碎的,你不要胡思乱想了。”

猎户起床后,匆匆地吃过早饭,又到山上砍柴去了。可是,没过半日的时间,天气突变,山里下起了大暴雨,猎户只得慌乱地收拾了工具,向家里跑去。回到家后的猎户,还在惦记着昨晚的梦。他把油灯从箱子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左瞧瞧,右看看,想要研究一下这油灯是怎么打碎的。妻子在旁边一边织布,一边哄着哭闹的孩子,见丈夫傻愣愣地坐在那里,也不知道过来帮忙,顿时从心底蹿出一股火气。妻子喊了一声,他只答应着,却没有起身,等到妻子喊第二声时,猎户还是静止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妻子气愤地从纺车上下来,手里拿着笤帚指着丈夫说:“你一直盯着那个油灯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好好放在箱子里,谁能去把它打碎?”丈夫转过身来,拨开了举在耳畔的笤帚,结果笤帚从妻子手中飞出去,径直地打在了油灯上,把油灯打得粉碎。这时,猎户恍然大悟:油灯原来是这样被打碎的。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反复地思索着一个问题,夜里做梦,就特别容易梦到。不过,梦里所见,并不能成为白天现实的预言。就像故事中的猎户,他之所以一直梦见油灯被打碎,一是因为这盏油灯对于他家来说,太过珍贵,他非常珍惜,内心深处特别害怕它被打碎;二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次摔倒的经历,差点把油灯掉进河里,因此,担心更加强烈。可是,最后油灯被妻子打破,仿佛猎户梦里的场景再现,实在是梦境与现实的巧合罢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境并不具有预见未来的功能,它是大脑对现实的反映,也是现实中的内心期望在梦中的实现。比如,一个人在寒冷的屋子里睡觉,熟睡中翻身,不小心露出的双脚,他会梦见自己光着脚,在刺骨的寒冰上行进,就是因为身体受到了环境中的刺激,意识反应到了梦境中。再比如,空腹睡觉的人会梦见自己饥饿难耐,到处寻找食物;受膀胱压迫的人,会梦见自己有便意,到处找厕所;双手放在胸口上,会梦见自己被重物压住,身体不能动弹等等,也是身体受环境因素影响,做出的适当反应。

另外,小时候,我们总会期待出差的爸爸能带回来新的玩具,结果晚上做梦时,爸爸就真的买了新玩具回来;应对考试的学生,常常在梦中解出来自己答错的考题;正在热恋的女孩子,梦见自己穿上了婚纱,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新娘……这些梦境,则成为现实愿望在头脑中的满足。就像有人喜欢深夜工作,早上贪睡而不愿起床,因此常常在早上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出门上班,仿佛心理上有了交代,继续睡下去也心安理得了。对此,弗洛伊德说:“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每个人都需要睡眠,每个人都会做梦,但是,我们更需要用理智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梦中的场景,结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梦中出现的事物和情节,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说到梦,我们顺带着了解一下另一种特殊的“梦”——白日梦。

在课堂上,你是否常常出神地望着窗外,琢磨着周末去哪个朋友家玩儿,却常常被老师提醒,“某某同学,你又走神了”;在会议上,你是否经常被领导责备,“又发什么呆呢”;或是在大街上,看着广告牌上的标语,就痴痴地停在了下面,直到路人一边推搡,一边不耐烦地说“麻烦您让一让”,才回过神来。

这些走神、发呆和胡思乱想,就是经常被人提到的——白日梦。白日梦是人在头脑清醒的时候,带有幻想情节的一种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购物的间歇,幻想自己中了五百万的彩票大奖;或是在工作的空隙,幻想自己飞到了马尔代夫,躺在柔软的沙滩上,享受着舒服的日光浴。

可是,老师总是习惯将上课走神的学生,看作学习不够积极,老板也不喜欢在开会时,仍然心不在焉,心思跑到九霄云外去的员工。人们总是喜欢贬损“发呆”或是“三心二意”的人,因为这样的人,表面看起来很麻木,精神状态如同一潭死水,他们的时钟似乎已经停止,意识也渐渐减速,思想早已不在现实中,游移到不可知的他处。其实,他们不过是在做白日梦罢了。

呆板木讷不过是做白日梦者给我们的假象。人在做白日梦时,看似大脑和肢体都处于静息状态,此时的大脑思维却是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诗人布罗茨基就曾写道:“心不在焉,如同窗口,若其敞开,切莫合上,而要任其大开。”他认为,人的心不在焉,或是与之相似的出神状态,都能够激发创造的灵感。巴尔扎克就曾在白日梦中,与他在小说中的人物愉快地对话;作曲家勃拉姆斯也曾说过,音符总是在他冥想时,陆陆续续地从脑海中跳出来,助他写就了众多经典的曲目。

马小军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调皮,喜欢做白日梦的小男孩。上课的时候,他就常常看着前排的同学,幻想出一场由他指挥的战争。他想象着,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他调动着千军万马,指挥着坐在第一排的小胖和同桌马宇,还有手下的百万精兵。他一路过关斩将,拼死杀敌,立下了许多战功。可是,每次眼看着就要夺下城池了,老师的粉笔头都会百发百中地扔到他的头上,“马小军,你又胡思乱想什么呢?”

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他成绩不错,就是调皮贪玩,上课爱走神,脑子里想些乱七八糟的故事,所有同学都会在他被老师丢粉笔时,放声地大笑,朝他做各种鬼脸。可是,他仍旧抵抗不住白日梦的魅力,时而化作领导众加勒比海盗的杰克船长,时而化作义盖云天的江湖大哥,他还想象过身上长出了一双翅膀,飞到了天空之城,好像神祇一样,从遥远的高空俯瞰着大地。穿梭在各种身份和奇妙的幻境之间,马小军觉得很快乐,也很满足。

上了中学后,身边的朋友换了,生活的环境换了,老师换了,课本也换了,唯一没换的是依旧喜欢做白日梦的马小军。越加聪明的他,总是被大人期望,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他却总是在埋头书本时,再次回到他的太虚幻境。马小军一边听着老师讲课,一边幻想自己成为大学的教授,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还成为非常有名的学问家;或者幻想自己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企业家,坐着名贵的轿车,身后跟着几百个助理。他在白日梦中构思未来,也在白日梦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当所有人都预言,马小军以后不会是个有出息的人,他却凭借一部获奖的小说,被保送到当地的一所重点大学。在氛围自由的大学校园里,马小军继续做着他的白日梦,并且将他多年来积攒的人物一一写进了小说里。无论是帮派老大,还是英勇的将士,都被他描写得栩栩如生。如今,马小军已经成为一位知名的小说家,他依然在做着各种各样的白日梦,并且把白日梦当作他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做白日梦是一种松弛神经、消除紧张的重要方法。如果说夜间睡眠时做的梦,是一种内心愿望的变相转化,那么,白日梦简直可以梦想成真。在白日梦中,无论是加薪、升迁、出国留学,还是娶妻、生子、成为百万富翁,都能够成为现实。这些白日梦的内容,往往就是做梦者内心最关注的事情和最迫切的愿望。在白日梦中,由于客观条件和传统限制一一消失,做梦者可以自由幻想,也可以对幻想的目标深思熟虑,反复强化。有时候,白日梦还能够帮助做梦者在现实中找到解决办法。

有了白日梦,生活中的缺憾仿佛少了许多。白日梦让很多人体会到一种由衷的快乐,而且,当白日梦构思周全,细节详尽时,做梦者还可以亲自尝试一下。有行动力的人,即使痴迷幻境,也会在白日梦中渐渐规划自己的生活,借助梦想的力量,开始自己翩然飞舞的人生。

第三节 神乎其神的催眠——真实的催眠术

电影《双雄》中,由黎明扮演的心理医生大炫了一把催眠的技术:他坐在郑伊健扮演的警察对面,用郑伊健内心里一个深藏的秘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很快,郑伊健进入催眠状态。他不由自主地开始移动,然后打开保险柜,偷走了里面的钻石。当警察赶到时,他才终于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可能杀了人。此刻,心理医生已经解开手铐,逃之夭夭了。

在《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通过回忆,让史黛琳想起了童年时期那只待宰的羔羊,进而使她进入了催眠的状态。被催眠的史黛琳看到了汉尼拔正在惩罚那个受贿的上司,并且请他吃自己的大脑。随着催眠的进行,汉尼拔慢慢解开了史黛琳内心的矛盾。

许多电影中都涉及催眠的环节,最经典的镜头莫过于催眠师拿着一只怀表,在被催眠者的眼前晃来晃去,被催眠者只要用眼睛盯着怀表几秒钟,就会失去意识,陷入催眠状态。实际上,电影中的催眠十有八九都是虚幻的假象。世界上尚没有一位催眠师通过说几句话就能对人进行催眠,也没有哪个人受暗示性那么高,五分钟不到就进入了催眠的状态。

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有一半人对于催眠没有任何反应,其他人会有轻微的反应,至于进入深度催眠的人,则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至此,我们不禁要反思,当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方法变成大众娱乐的产品时,有多少能够呈现真实?又有多少人始终在误读催眠术?

实际上,一个相对客观的催眠场景是这样的:一位催眠师正在给一班学生演示催眠。几个学生坐在教室前面,催眠师让他们放松,然后引出导语,使学生慢慢进入催眠状态。于是,学生们变得昏昏欲睡。催眠师告诉学生:“此刻,你正处在一种深度催眠状态,并且将会按照我说的话去做。”

催眠师说:“现在,有一个重物,正在用力向下拉你的胳膊。”一会儿,学生的手臂真的开始下垂,就像真的有重物在拉他们的手臂一样。不过,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垂下手臂,有的学生则需要重复好几次指令,手臂才慢慢向下动,有的学生则根本不受影响。

接着,催眠师说:“一只苍蝇正在你们的头顶嗡嗡叫。”如你所料,有人抬高手臂,试图拍打想象中的苍蝇,有人反应缓慢,有人则根本不懂。催眠师提醒观众说:“此刻发生的事情,如果我没有特意提醒,当他们醒来后,他们将不会记得发生了什么事。”演示的学生醒过来后,问他们是否记得当时的过程,有人的确什么都没记住,有人记起来一些片段,有人则将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遍。

可见,不管催眠师的技艺多么高超,最终决定催眠质量的依旧是被催眠者的个人特质。一般情况下,在被催眠之前,催眠师都会对其进行一个“受暗示性”的测试。比如,让被催眠者闭上眼睛,然后拿出两个重量相同的物体让他去掂量一下,并问:“你感到哪一个物体更重?”还可以让被催眠者闭着眼睛去闻两个无味的盒子,并问:“哪个盒子有香味?”测试的结果会知晓被催眠者的受暗示性,也会决定催眠的质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催眠史上的经典案例,来自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

曾经有一位年轻女士向艾瑞克森求助,她说:“我现在的体重是180磅,我的目标是130磅。我曾经尝试过减肥,并且成功了许多次,可是,当我的体重成功降到130磅时,我就忍不住想要大吃大喝,庆祝自己的胜利。没过多久,我的体重就又回来了。您能利用催眠的技术帮我回到130磅的体重吗?”

艾瑞克森说:“我可以帮你减轻体重,不过,我采用的方法你恐怕不会喜欢。”这位年轻的女士表示:“只要能让我回到130磅的身材,任何方式我都能接受。”“可是,这个过程非常难熬,会令你非常痛苦的。”“没关系,我保证,只要是您的要求,我一定全部照办。”

于是,艾瑞克森将她引入了催眠的状态。在催眠状态中,艾瑞克森再次重申了刚才的问题:你一定不会喜欢这种减肥方式的。在催眠状态下,女士再次承诺,她一定会按照艾瑞克森的指示行动。随后,艾瑞克森对她说:“那么,你就这样做吧。你现在的体重是180磅,你还应该再增加20磅,当你的体重达到200磅时,就可以开始减肥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女士的体重一直在上升。每上升1磅,她就会找到艾瑞克森,请求开始减肥。当她一下子增重10磅后,她感到非常懊恼,并且希望能够收回承诺,开始减肥。当然,艾瑞克森是不会答应她的。即使当她到了199磅,艾瑞克森依然没有答应她的请求。

终于体重达到200磅后,她开始了减肥工作。遵照医生的指示,很快,这位女士的体重就回到了130磅。和以往相比,她不再用大吃大喝来庆祝减肥成功了。因为她再也不愿意经历一次增重20磅的痛苦过程了。

催眠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认为,催眠术是打开人类潜意识的大门;有人认为,催眠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睡眠状态;有人则干脆说,催眠术不过是一种伪科学,是唯心主义的发展。无论催眠术存在多大的争议,至少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在催眠状态下受意识控制程度最弱,最容易接受外界暗示。

在普通人看来,催眠好似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技术,就像古代巫师或者魔法师拥有的强大力量一样,一旦某个人被催眠,就会完全失去理智,任人摆布,做出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甚至是犯罪的事情来。在心理学家看来,催眠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也是一种随时出现在生活中的现象,它可以出现在杂技、魔术的表演中,也可以出现在沉静身心的瑜伽运动中。催眠应用在心理学上,则主要用于治疗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困惑,就像《无间道》中梁朝伟的心理医生一样,帮助他达到身心放松,找到心中症结,治疗心理疾患的目的。

如果对催眠术追根溯源,时间就要回到古希腊时代。催眠术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睡神的名字,指的是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和受术者进行潜意识沟通的一种技术。因为人在清醒时,潜意识出于自我保护的功能,会对外界的信息持怀疑或抵触的态度,而当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就可以根据施术者的引导,将受术者心中的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替换为放松、勇气、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在古埃及和古希腊,神庙中的祭司都会用类似催眠的方法为信徒治病,在古代印度,婆罗门的打坐和佛教的坐禅,也是一种类似催眠的行为。

弗洛伊德以他的精神分析享誉天下,在他的心理研究初期,也曾多次运用催眠的方法,为他的病人解决难题。当时有一位太太,生育后无法给孩子喂奶,经人介绍后,她来到了弗洛伊德开设的诊所。当时对催眠术有浓厚兴趣的弗洛伊德,果断地为她实施了催眠术。在催眠状态中,他向这位太太反复地暗示:你的奶水很好,喂奶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等等。两次治疗之后,这位太太顺利康复,同时,也印证了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术的成功。后来,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术帮助了很多人,在他积累的众多案例中,最有名的就是一位化名安娜的患者。

安娜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小姐,她的母亲是一位善于交际的妇人,与当时的金融家、社团领导和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都有来往,她的兄长也是当时有名的绅士。安娜自小聪慧,智力过人,会说流利的英语,能用法语和意大利语阅读。她还会骑马和刺绣,写过多篇简短的小说,并且出版。她从小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成长期亦无任何创伤。不过,她的意志力坚强,有时候过分固执,情绪上略显轻微的夸张,时而高兴,时而忧郁。

安娜21岁时,她一直深爱的父亲患上了胸膜周围脓肿。安娜和母亲共同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开始出现虚弱、贫血、厌食和睡眠紊乱等症状,随后症状渐渐加重,身体出现痉挛和麻木,最后卧床不起。直到四个月后,父亲去世,她爆发出短暂的情绪激动,之后陷入了深度昏迷。经过一段时间的催眠治疗后,她可以在一种“云雾”幻觉的状态下平静下来,她的意识渐渐清醒,能够讲述白天的事件,也能够非常理智地工作、写字或者画画,并且显得安静而快活。

她最显著的一个症状,就是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里,即使干渴难耐,也不能喝水。经过催眠治疗,她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片段。一段时间,她一直由一位并不喜欢的家庭教师教授课业。一次,当她走入这位女家庭教师的房间时,她看到一只狗正从玻璃杯中喝水,这一举动引起了她的厌恶,可是,由于受到尊敬师长的道德约束,她只好默不作声。可是,这一场景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记忆里。在催眠中,她重新体会到当时的厌恶,并且尽情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几次治疗后,她无法喝水的症状彻底消失。

安娜在治疗中重新体验了以往的创伤性事件,并且借由催眠的状态宣泄了压抑的情感,症状由此得以缓解。她自己称这种方法为“谈话疗法”,这也是弗洛伊德几年后,开始对他的病人正式实施的“催眠宣泄法”。

在国外,催眠不仅用作公共服务,出色的催眠师还会协助警察部门,帮助破案和缉凶。在九七回归前的香港,曾发生过一桩离奇的案件,当然,案件的诡异之处不在于凶手作案手法的奇特,而是破案过程的不可思议。当时,港岛中学的两位英国籍学生被杀,警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细节和证据,请来一位心理学家对当时一位证人进行催眠。证人是一位不懂英语,满口乡音的女菜贩,在接受催眠后,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语讲述了案发的详细过程,说到激动之处,她甚至发出凄厉的叫声,仿佛亲临犯罪现场一样。案件很快得以侦破,不过,这其中原因,至今无人能够解释。

但是,无法解释的事件,并不能说明催眠就是一种伪科学。催眠是一项专业的心理治疗技术。催眠师运用专业的技术,降低受术者的意识警觉,引导受术者进入了一种恍惚的状态。此时,受术者并未进入睡眠,只是意识强度降低,进入了一种意识模糊,极易受暗示影响的阶段,就像《盗梦空间》中讲述的“意念植入”,催眠治疗的过程,就是意念植入的过程。受术者接受“房间正在变冷的暗示”,身体就会感觉到冷,并且全身起鸡皮疙瘩,接受“温度逐渐升高”的暗示,就会满头冒汗,浑身燥热。不过,电影中的一些精彩桥段仍然存在过分夸大的嫌疑,比如眼前一块晃动的手表就能将人催眠,或是几句话就让受术者意识模糊,在现实中的操作并不容易。

第四节 影响潜意识——奇迹般的心理暗示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他对一个已经被宣判死刑的囚犯说:“我们这次选择放血的方式为你执行死刑,你的血液会用作科学实验研究,当作是你人生最后对人类的一种贡献。”死囚点点头,说:“我犯下了太多无法原谅的罪行,如果我的血液能帮助科学研究,也能够减轻一些我内心的罪恶感。”

于是,心理学家安排死囚躺在了一个小房间的床上,一只胳膊透过单向玻璃,伸到隔壁的房间去。在死囚的房间里,只能听到心理学家和助手说话的声音,却看不到他们的动作。他听到各种器材碰撞的声音。心理学家和助手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为稍后的放血做准备。

助手问心理学家说:“准备5个盛血瓶够用吗?”心理学家回答道:“恐怕不够。这个人块头挺大,血量应该不小,还是准备7个吧。”两人话音刚落,死囚就感觉自己的手臂被刀尖划破,温暖的血液从血管里一滴一滴地滴进了瓶子里。死囚感觉身体里的血液正在一点点地流出体外,对死亡的恐惧也越来越强烈。等血液滴到第三瓶时,死囚休克了过去,到了第五瓶,死囚已经停止呼吸和心跳,完全死亡,并且,他的死亡症状和失血过多而死完全一致。

其实,心理学家和助手的对话,不过是为了给他强烈的心理暗示,让他相信,放血死刑正在执行。而且,助手只是在他的胳膊上轻轻划了一下,并没有划破血管。流出他体外的温暖血液,也是放置在他手臂上一根流淌热水的细管。细管里的水一滴一滴地滴进瓶子里,给犯人造成他的胳膊正在流血的假象。所以说,这名死囚并非死于失血过多,而是强大的心理暗示,让他死于内心的恐惧。

人的心理非常复杂,意识活动经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根据心理暗示的程度,改变着自己的行为。面对困难,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改变心态,调整心情,微笑着面对一切;消极的心理暗示,却常常会让原本举步维艰的困境雪上加霜。

比如,一个在考场上异常紧张的学生。现在他的大脑已经一片空白,看着眼前的题目,感觉非常熟悉,却一点思路都没有,一个答案都想不出来。如果他能够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安慰自己说:“别紧张,这不过是一次考试而已,不能代表我的实力,也不是决定生死的战场。我只要把我知道的都写出来就可以了。”稍事休息后,他就可以镇定地看着考卷,慢慢找回头脑中的记忆。可是,如果他运用了消极的心理暗示,越是紧张,越是想不出答案,还不停地自责说:“我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答。如果连这样一个小考试都考不好的话,未来怎么参加大型考试?”后果只能越来越糟糕,他不仅会搞砸这次考试,甚至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和考试。

生活中有很多积极的心理暗示,消极的心理暗示也随处可见,比如整天骂自己孩子“你个猪脑子”的妈妈;缺乏自信,相信自己永远是一只丑小鸭的小女孩;还有对自己的爱情不能坚持,任由爱人远走他乡的年轻人……有一个人,甚至因为可怕的消极暗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一个冷藏库的保管员,多年来从事冷藏工作,对冷藏室的温度和危害都非常熟悉,可是他生性胆小,一直害怕会被关进冷藏室,无人救助,最后被活活冻死。他的同事看到他谨慎的样子,经常开他玩笑说:“胆小鬼,哪天我们就把你扔冷藏室里待一宿,看你怎么办?”因此,他工作时一直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在冷藏室停留太久。

有一次,他的同事们搬完货物后,真的无意中将他关进了冷藏室。心中极度恐惧的保管员,一边敲着墙壁,大声求救,一边担心自己多久会被冻僵,多久会被冻死,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就真的被“冻死”了。

然而,他的同事并没有开启冷藏室的电源,冷冻机也没有工作。一整个晚上,冷藏室的温度和室外温度都差不多,他并不是被冻死的。而且,他被困的冷藏室空间巨大,也不存在窒息的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天生胆小的他,一边面对空无一人的环境,一边担心自己的状况,在一整夜不间断的心理暗示下,内心的恐惧战胜了理智,最后自己把自己“冻死”了。

心理暗示除了通过意识和潜意识的沟通,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还能够在行为的一些细节上,帮助人积极地面对生活。比如,走路时养成抬头挺胸的习惯,会让自己觉得整个人特别有精气神;出门前对着镜子整理仪表,并且对镜子里的自己说:“今天你真漂亮!”说话时谈吐清晰,大方得体,也会让自己感到自信沉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时间久了,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调整心态,让生活充满阳光,给予他人积极的暗示,也可以给别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像真诚地赞美他人,表扬别人的优点,感谢朋友的帮助,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暗示。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所中学里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学校的众多班级中挑选了一个班级,在班级的学生名单上,随便地挑选出几个学生,然后,他找来学生的老师和父母,对他们说:“经过我的观察和测试,这几位学生的智商很高,他们的未来会前途无量,请你们一定要好好教育他们。”他又找来被选中的几名学生,对他们说:“或许你们不知道,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比学校的任何一个学生都聪明。”

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又来到了这所中学。如今,当时被他选中的几位同学,已经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无论是文化课上,还是创造发明,都表现出惊人的能力和创新想法。心中充满感谢的老师对罗森塔尔说:“您的眼光真是独到,他们真的是智商很高,比其他人都要聪明的孩子。”谁知,罗森塔尔竟然不以为然地说:“其实,这几个学生只是我随便选择的,我并不知道他们的智商是多少。”面对一脸疑惑的老师,罗森塔尔把整个实验的来龙去脉一一说明,他们才明白,原来这都是心理暗示的功劳。

爱米尔·库埃说:“每一天,我们都以各种方式,让自己过得越来越好。”快乐和自信往往来自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消沉和自卑,则常常来自消极的心理暗示。面对困难或困境时,运用积极的暗示,练习对困难微笑,练习做最好的自己,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