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星夜心理书系(全四册)
6923300000005

第5章 往事历历在目——记忆 遗忘与失忆

在短时记忆内,人们平均只能记住7个项目,无论是7个数字也好,7个地名也好,短时记忆的量都不会继续增加。这个规律后来被称作“神奇的7加减2法则”。

第一节 为什么是7±2——瞬时、短时与长时记忆

你或许不知道,如今被大众广泛了解的记忆,曾经是一个披上神秘色彩的心理学词汇,吸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学者,也引起过全人类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呢?《辞海》的解释为: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而心理词典里是这样定义的: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我们所有的学习、工作、掌握知识、开展研究,都要依靠记忆。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能够记录漫长而又详尽的发展史,也是因为人类大脑中存有过去的记忆。相信每一个单独的个体,也都希望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能够把所见所闻的信息,都储存在大脑中。可是,你知道记忆到底是怎样构成的吗?

假设,你正站在一条悠闲、雅静的街道上,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活动,大约十秒钟后,如果让你闭上眼睛,你能记起什么?如果问你,穿蓝色衣服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走在前面的小女生在干什么?街道右边的妇女,她的雨伞是折叠伞还是长柄伞?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能睁开眼睛再看一眼刚才的场景,你会感觉更轻松一些,更容易回答吧。否则的话,街道上的场景,将永远变成一幅模糊的风景画,氛围好像仍然在脑海里盘旋,细节却永远都想不清楚了。

人们之所以回忆不出刚刚看到的一个场景,是因为刚刚启用的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太短,外界刺激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瞬现即逝、须臾即忘。你的眼睛和耳朵能感觉到身边的事物,大脑却来不及对它们进行加工和重复,因此眼前的一切都在呈现后的一秒钟内消失,并且永远不能恢复。

感觉记忆,又称为瞬时记忆,是大脑记忆的一种,另外两种分别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是按照保存时间长短来分类的。其中,短时记忆保存时间在一两分钟之内,因此,有人又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的记忆,好像一个想要打电话的人,他需要先查找号码,然后心里默念着号码,立刻拨号,电话接通之后,号码随即忘掉。在日常生活中,短时记忆随处可见,如学生上课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打字员一边看稿件,一边打字;同声传译的人从听到信息到翻译成外语。

长时记忆是保存信息时间最长的记忆方式,通常从一个小时到一生不等。经过长时记忆加工的信息,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即使有时遗忘,依旧能够按照线索提示,重新想起来。这些线索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表情、一个具体的场景或是一个熟悉的动作,当我们想要回忆时,这些线索就像图书管理员的标识一样,按照不同的标识,顺利地找到放置在不同地方的信息。

下面,我们重点探索一下短时记忆的奥秘。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展示“普通心理学”一词,你会用什么样方式记住它呢?一般情况下,对于心理学者来说,他会看到一个完整的词汇“普通心理学”,因为这是心理学者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对于略懂心理学的人来说,他可能会看成“普通”和“心理学”两个部分;对于完全不懂心理学,或者刚刚接触组合词汇的小学生来说,他可能会看作“普”“通”“心”“理”“学”五个字的组合体。

至于为何会如此,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的研究。

虽然人们非常清楚,在这三种记忆中,短时记忆对整个记忆过程非常重要,但是尚且没有找到更确切的观点和证据。直到1956年,乔治·米勒发表了一篇名为《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的研究报告,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当时,米勒做过一个实验,他给出一行杂乱无序的数字,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并且默写出来。实验的结果显示,被试最少能够默写出5个数字,最多能默写出9个数字。为什么被试的成绩会徘徊在5和9之间?这一结果引起了米勒的兴趣。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米勒终于发现,原来5到9之间的任务量,是短时记忆的容量法则。也就是说,在短时记忆内,人们平均只能记住7个项目,无论是7个数字也好,7个地名也好,短时记忆的量都不会继续增加。这个规律后来被称作“神奇的7加减2法则”。

有趣的是,这7个项目的容量却是可以无限增大的。比如给出一串无意义的数字:2471530121987。如果单个记忆这13个数字,按照记忆的容量,人们最多只能记住9个,就会有4个被遗忘。按照“7加减2的法则”,我们可以将“24”看成是24小时,将“7”看作是一个星期,“15”看作半个月,“30”看作一个月,“12”看作一年,“1987”则恰好是一个年份,这样的话,原本的13个记忆任务就变成了6个,记忆容量完全可以承担,一串数字也就轻松记住了。如果“247153”或者“121987”是你的银行卡密码,记忆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像“24”“15”“1987”这种被拆分出来的项目,被米勒命名为“组块”。它是一个有实际容量的单位,只不过容量的大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记忆项目之间的联系紧密,甚至可以缩小为一个组块,每个组块的容量就会变大,相对应地,数量就会变少。比如,19190504。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它是一串由八个数字组成的记忆项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一瞬间,原本由8个组块构成的记忆项目就变成了1个,记忆任务也会减轻许多。

米勒这一概念的提出,终结了心理学研究多年来由行为主义统治的局面。心理学家开始重新关注心理过程,也开始关注刚刚兴起的认知心理学派。同时,组块的概念也很快进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成为帮助学习、提高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学生的课业中,记忆单词应当属于最令人头疼的了。幸运的是,利用组块的方式来记忆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识记单词的困难,节省时间和精力。比如,如果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忆“Mississippi”需要记住11个组块,但是如果将其分成Mi-ssi-ssi-ppi,则只需要记住4个组块,大大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第二节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情景记忆

牛顿在专心研究时,除了少量的时间为了锻炼身体,出门运动,其余时间都待在他的书房里。在那里,有他最感兴趣的物理研究,也有他所作研究的原稿与资料。可是,一次无心的错误,却让他长久以来的研究记录一瞬间化为了灰烬。

那是一个星期天,牛顿按照惯例要去附近的教堂做礼拜。等他下午回来时,却发现书房刚刚经历了一场火灾,放在书桌上的许多珍贵的手稿和研究资料都付之一炬。牛顿感到非常沮丧的同时,更加觉得疑惑不解。他清楚地记得,离开前他吹灭了房间里所有的蜡烛,桌子上除了一块普通的玻璃板,没有任何东西。家里的仆人那时正在院子里收拾杂物,并且仆人保证说:“在您去教堂期间,没有任何人进过您的房子,自然也不会有人进入书房。”

牛顿心里一直惦记着这次失火,可是,重新投入研究的他,并没有把太多精力用来追查真相。直到时间过了两个星期,又到了去教堂做礼拜的星期天。牛顿像往常一样,早晨起床后,洗脸、穿衣,准备吃过早饭就出发前往教堂。洗脸时,当他抬起头来,对着镜子,看到自己脸上正在低落的水珠,突然,他的脑海里浮现了两个星期前的场景。当时,他也是在这面镜子前洗脸,一边洗脸,还一边思考着刚刚写完的论文。他突然想到论文有一个地方阐述得不够充分,需要补充几个细节。于是,脸上的水滴尚未擦干,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书桌旁,将心中所想马上写到论文里。全部补充完毕后,他才用毛巾擦干了脸,换过衣服,朝教堂走去。

“哎,我真笨,原来是我自己引起了火灾。”牛顿自言自语道。

原来,就是牛顿脸上的水滴,导致了书桌上的稿纸起火。他脸上的水滴落在了书桌的玻璃上,由于表面张力的关系,水珠变成了一个半圆形,功能相当于一只小凸透镜。这样,水珠将太阳光聚集到一点,经过长时间的烘烤,温度达到了纸张的燃点,自然就引燃了桌面上的书稿。

牛顿之所以能够找到书稿起火的原因,很重要的线索就是他脸上的水珠。根据脸上水滴的提示,牛顿回到了两个星期前的相似情景中,利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查明了事实真相。他所回忆的场景,就是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情景记忆。

所谓情景记忆,就是一个人亲身经历后,对一个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环境的记忆。比如,你回忆起昨天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个久违的朋友,并且和他攀谈了几句;或者,你突然听到了一首小虎队的歌,就回忆起当年听歌时的心情,一起听歌的人,还有当时喝掉的饮料的味道。

情景记忆没有枯燥的概念和条文,都是实际情况的再现,既生动,又活泼,因此成为很多人协助记忆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意识地用环境的刺激来加深记忆,也就是所谓的情景记忆法。

为了更牢固地记住某些内容,我们可以在记忆的时候,设置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情景,让识记内容在情景中生根、发芽,大脑就会连同情景和需要牢记的内容一同记忆。比如小学生背诵诗词,老师会将诗词的具体含义描绘成一个连贯的场景,用诗词的情感铺垫成环境的背景,像一段小故事一样讲给学生听,学生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记忆的效果也非常好。

情景记忆除了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帮助回忆。很多电影中都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当某个人失忆时,身边的朋友为了帮助他恢复记忆,常常会带他回到原来住过的房间,走过的街道,曾经参加过的朋友聚会等,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失忆者唤醒曾经的记忆。在电影《恶魔岛》中,当FBI侦探要求一个从恶魔岛监狱逃出来的人,按照记忆画出监狱下水道系统时,他风趣地回答说:“我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如果让我再逃一次,我就可以想起来了。”

这些电影里的桥段或许有些不可思议,却也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它们都是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当被试者学习某种东西时,如果他正处醉酒状态,那么过一段时间回忆时,被试者在酒醉状态下回忆比正常状态效果更好。有些人甚至在醉酒时藏起来的东西,清醒时想不起来放在哪里,而重新回到醉酒的状态,就会很快找到。这些都是利用与过去相似的情景,来刺激大脑中封存起来的情景记忆,从而达到回忆效果的方法。

第三节 发现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我们都知道,记忆的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如果以前存储起来的内容能够回忆起来,就说明记忆保持住了;如果一点儿都回忆不起来,或者回忆的内容是混乱的、错误的,就说明大脑发生了遗忘。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信息的存储库,所有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操作过的动作,甚至思考过的问题,都会成为大脑中的记忆内容。比如现在你脑海中的英文单词、唐诗宋词和名人诗歌,都是通过记忆留在头脑中的。不过,大脑中能够存储的知识,永远比你学过的知识要少,因为大脑在记忆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个遗忘的过程。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的过程。就好像有一个人,看到一个灵异的鬼故事后,当他向第二个人复述时,总会下意识地删减一些细节,增加一些原本没有的段落。如果他是一个偏爱阅读鬼故事的人,就会增加一些恐怖细节来渲染氛围,如果他是一个无鬼论者,或是一个逻辑性特别强的人,他在复述时,则会删去大篇幅的灵异描写,把原本的故事变得更加合乎逻辑。

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审判中,辩护律师找到了一位目击证人,想要利用这位证人的证词,来证明被告人并非超速行驶。可是,在案件审理经过了一个月后,法官却因为目击证人对事故现场的遗忘,导致证词模糊,最后判处被告人的肇事罪名成立。

第一次,检方律师问询证人说:“当时,你目击车辆冲撞时,被告的车速大概是多少?”证人回答说:“50公里左右。”第二次,检方律师向证人出示事故现场的图片,并问询说:“根据这张图片,你可以判断车辆冲撞时的速度是多少?”证人看了看图片说:“超过65公里。”

一个星期后的第一次问询,检方律师要求证人回忆,车辆发生冲撞后,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结果,证人凭借记忆回答说:“车窗玻璃没有撞碎。”第二次问询,检方律师再次拿出了车祸现场的照片,要求证人看着车祸现场的照片,回答同样的问题。没想到,证人又更改了供词,回答说:“车窗玻璃当时被撞得粉碎,满地都是玻璃碎屑。”

由于证人反复修改供词,法官对证词的法律效力提出了疑问,因此取消了目击者出庭作证的资格,并且宣判被告超速肇事罪名成立。

这位证人之所以几番更改供词,可能是当时对车祸现场的记忆原本就很模糊,再加上时间太久,遗忘的信息增加,最后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真实了。这位目击者的遗忘情况,恰好符合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是一位德国的心理学家,他采用独创的无意义音节研究人的记忆和遗忘,并于1885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将实验数据描绘成一条以时间为横轴,以记忆保持量为纵轴的曲线,后人将这条曲线命名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自此,记忆研究成为心理学众多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而艾宾浩斯本人也因此成为发现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这条曲线表明了记忆遗忘的规律:识记后的短时间内,我们总是很快就遗忘刚刚记住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曲线逐渐变缓,遗忘速度也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并不是均速地进行,固定地一天丢掉多少,第二天再丢掉多少的,而是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不过,它也同时告诉我们另一个消息:学习新知识一天后,如果不抓紧时间复习,记住的信息就会只剩原来的四分之一,时间越长,剩得越少,直到大脑不再遗忘,保持量也寥寥无几为止。

艾宾浩斯的曲线,也印证了孔子讲述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学习如果不能勤于复习,即使当时记忆得再多,理解得再好,遗忘也会让大脑慢慢丢掉学过的知识。就像很多期末时临时抱佛脚的同学,考试前仓促填塞知识,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以巩固,也没有随后进行充分的复习,考试之后,所学所背很快就遗忘了。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知道了遗忘的规律,同时,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条遗忘规律,找到保持记忆、应对遗忘的方法。大脑记忆时,先记忆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来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同时,接受的新内容也会干扰到前面的内容,造成大脑只记得新内容,而忘记了以往的内容。因此,对于记忆和复习来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醒来后是两个绝佳的时段。

睡觉前,由于没有新知识的影响,可以用来复习白天刚刚学过,或者以前学过的内容。24小时之内的内容,根据遗忘曲线,大脑会保持34%,只要稍加复习,遗忘的部分又会重新记在大脑里。如果在睡前对所学知识稍加复习,识记的材料会很快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那么无论多久,这些内容都不会忘了。

早晨起床后,由于没有之前内容的印象,大脑一整个上午都会处在新鲜的状态,接受全新的内容会很容易,很多人喜欢晨读,阅读古诗文或者背诵英语单词,就是懂得了这个道理。

那么,遗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先来看一部心理电影。

彼特森是一家精神病院的心理医生。她年轻貌美,专业技艺高超,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艺深有造诣,因此,她成为医院上下众多男士一致倾慕的对象。不过,她早已被新调任的院长、英俊不凡的爱德华大夫深深吸引。虽然彼得森对他年纪轻轻,就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学术成就,心存怀疑,不过,她终究无法抵挡爱德华大夫的绅士魅力,渐渐地与他坠入爱河。

两人彼此表达过爱慕之情后,彼得森才发现,其实眼前这位男子,并不是她一直崇拜的爱德华大夫,而是一个被某种可怕的事情困扰,失去记忆,也忘记自己是谁的男人——约翰。更可怕的是,此刻的约翰,正在以谋杀真正的爱德华大夫的罪名,被警察追捕。约翰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匆匆地从医院逃跑。彼得森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找到了约翰的藏身之处,并带领他逃亡到她的老师家里。和蔼的老师和善良的彼得森,运用诱导和自由联想的方法,在约翰的梦境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约翰是一个由于潜意识中犯罪情结的压抑而短暂失忆的人。小时候,约翰和弟弟一起坐在屋顶上玩耍,可是,弟弟不小心滑下屋顶,不幸去世。看着弟弟从自己身边滑下,径直摔在栅栏上的约翰,一直对弟弟的死心存内疚,甚至一度认为是自己杀害了弟弟。于是,这个犯罪情结在他心中深深扎根。直到多年后,他和真正的爱德华大夫一起滑雪时,爱德华大夫被人从背部开枪打中,在滑道底端冲下了山崖,再一次引起了他年少时的内疚经验,在心理压抑与恐惧的情况下,他一下子忘记了过去的一切,甚至自己的名字。

这部运用弗洛伊德理论拍摄的电影中,充分地诠释了弗洛伊德对于记忆遗忘的看法。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会遗忘过去的记忆,是因为那些记忆里存在着很多潜意识不愿意回忆的内容。通常,人们在遭遇特大车祸、海啸、地震等重大创伤之后,容易发生这种创伤后的遗忘。电影中的约翰,就是在遭遇了朋友爱德华大夫意外死亡后,为了避免想起童年时的不快记忆,而引发的短暂失忆。

如今,对于遗忘的原因有众多说法,除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之外,其他心理学家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人们想不起过去的事物,或者是过去记忆过的内容,是因为大脑中的记忆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得不到强化的记忆在头脑中会渐渐模糊,直至到最后慢慢遗忘。

有人认为,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曾经记忆过的内容,是受到了其他内容的干扰,就像之前提到过的,最先学习的内容会影响后来学习的内容,最新学习的内容也会影响之前学习的内容。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很多人名,可是那些发音相近,或者字形相近的名字,像李庶民和李蔗民,李冰冰和范冰冰,就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导致记忆不清。

还有人认为,人脑记忆信息如同电脑存储信息一样。我们记忆的所有内容,都会像保存文件一样,存在大脑中的固定硬盘上。那些记不起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遗忘,而是提取线索不够,大脑无法按照线索,提取相关的信息。就像我们搜索硬盘里的文件一样,如果扩展名写错,或者文件名称错误,都无法在浩如烟海的文件夹中,找到想要的那个。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线索,任何“遗忘”的内容,都能够顺利地提取出来。

不管怎样的说法,人们总是会记住一些内容,又忘记一些内容。而能够弥补忘记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找增强记忆、减少遗忘的方法,如同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

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有效的复习。外界信息的重复出现,可以使得大脑中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当所有重要的信息都经过不断的复习,全部转化为长时记忆,就不用害怕记不住了。

第四节 经典的剧情桥段——失忆

《初恋50次》是一部充满惊喜与感动的电影,夏威夷的浪漫沙滩和纯情、感人的故事,让它成为2004年风靡全球的爱情喜剧片。

记忆是一台强大的扫描仪,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一记录。可是,有些人也难免要面对遗忘或是失忆的问题。遗忘,可能是由于时间过久,大脑一时间无法提取信息,也可能由于外界干扰,无法准确回忆。只要是存在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真正地遗忘。失忆,却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悲伤,心中的痛。你瞧,生活在夏威夷海滩,一向快乐无忧的亨利,也遇上了失忆的难题。

亨利是海洋馆的一名驯兽师,也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在美丽的夏威夷海滩上,平静的生活百无聊赖。他除了和朋友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嬉戏,就是和美丽的女孩们约会。

亨利是一个调情高手,他风趣幽默,阳光开朗,在与他约会过的女孩眼中,他是一个拥有高贵气质和神秘感的男人。他总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一个陌生的女子爱上他,同时可以迅速摆脱深陷在爱慕里的女子。他好像永远不会爱上任何人,只爱俘获爱情时那种胜利的快感。

一天,刚刚摆脱上一个约会对象的亨利,来到了海边的一间咖啡馆,准备吃点早餐,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时,一个坐在对面,正在独自用餐的女孩露西引起了亨利的注意。她是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女,正在无聊地摆弄着眼前的食物。亨利坐在了露西的对面,为她用饼干搭了一座小房子,同时,也喜欢上饼干房子的主人。他们相谈甚欢,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约好第二天一起吃早餐。初战告捷的亨利非常兴奋,满心期待着两人第二天的相遇。

第二天早上,当亨利满脸喜悦地坐在露西面前,准备和她一起吃早餐时,露西好像从没见过他一样,把他当成了随便搭讪的轻浮男子,用强硬的态度拒绝了他。从未被女孩严词拒绝过的亨利,一时间非常失落。后来,他从咖啡馆老板娘那里得知,原来露西一年前出了车祸。由于大脑的损伤,她患上了短时记忆遗忘症。她的记忆永远停在车祸发生前,而现在发生的事情,她只能暂时记住,过了二十四小时之后,她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意识又回到了车祸前的状态。

得知露西的遭遇后,亨利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可爱的姑娘,他决定每天按时出现在咖啡馆,让她每天爱上自己一次。

不要觉得这只是发生在荧幕上的爱情童话,在现实中,一对英国夫妇每天都在上演《初恋50次》的剧情。

妻子的名字叫作米歇尔·菲尔波茨,她曾经先后遭遇过两次车祸。车祸的撞击导致她的大脑受损,并且渐渐患上了短时记忆丧失症。从此之后,她只记得1994年之前发生的事,就像露西一样,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会将前一天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而她的丈夫,则需要每天拿出照片,向她证明他们已经结婚,他是她的丈夫。

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医生说,米歇尔患上的遗忘症属于顺行性遗忘症,即她会忘掉某个时间点之后发生的事,而之前的记忆却保存完好。虽然顺行性遗忘会让人很快忘掉刚刚做过的事,但不会影响人的行为举止。而且顺行性遗忘的患者完全没有烦恼,任何在别人看起来枯燥、无聊的事,他们都会像第一次遇到一样,快乐地享受。

按理来说,相对于米歇尔和露西这种顺行性遗忘患者,那些患上逆行性遗忘的人似乎要痛苦得多。因为他们往往会丧失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也需要重新学习生活技能,重新认识身边的朋友和亲人。

不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即使逆行性遗忘的患者丧失了大部分的外显记忆,他们的内隐记忆似乎隐隐存在,而且会在无形中指导着病人的行为。

1960年,一位名叫尼克的年轻人经历了一次意外的脑创伤。当时,作为空军雷达技术员的尼克正坐在桌子旁边,而他的同事在玩一把钝头剑。当他站起来转过身去时,同事正在做一个刺杀的动作。于是,钝头剑从尼克的右鼻孔插入他的左侧大脑。

这次事故使得尼克丧失了方向感,同时也患上了遗忘症。他忘记了许多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如果他在看一份报纸,当他读完最后一句时,开篇的第一句话他已经不记得了。当尼克成为遗忘症研究的被试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实际上他并没有忘记所有的事情,他仍然记得做一些事情。

比如,他不记得一道菜的配料是什么,但他却能按照菜谱的要求将食物混合、搅拌、熏制。也就是说,他大脑中负责外显记忆的部分受到损伤,但是负责内隐记忆的部分仍在工作。虽然有些时候,它们已经丧失了外显的功能。

回顾人们研究记忆的历史,人们对遗忘症的研究似乎早已经悄悄开始了。

1845年,一位英国的医生第一次报告了自己对遗忘症患者的观察。一位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导致大脑损伤的妇女患上了遗忘症,奇怪的是,她已经无法记住做衣服的过程,但是她学会了裁剪布料的手艺。

到了1887年,克萨克夫等人报告了对遗忘症患者的研究。他的研究对象是那些由于长期酗酒造成了海马受损,进而患上遗忘症的人。在实验中,克萨克夫使用了词干补全的方法,以测验遗忘症患者的记忆能力。结果表明,病人能够顺利完成词干补全的测试,却无法完成线索回忆的测试。

实验证明,长期酗酒的人不仅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还会表现出记忆的受损,即遗忘。不过,病人的损伤仅仅影响了外显记忆,他们的内隐记忆却依然保存完好。由于克萨克夫针对遗忘症患者的无意识记忆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后人将遗忘症命名为“克萨克夫综合征”。

1968年,英国的神经心理学家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首先研究了遗忘症患者的内隐记忆。他们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深度遗忘的患者,他们的内隐记忆也会保存完好,甚至长时间存在。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遗忘症患者进行了一些间接测试,比如残图识别、词干补全测验等。结果显示,当研究人员使用词根作为线索时,遗忘症患者能够记忆之前学习的词表;当使用词段作为线索时,病人的成绩就无法保持在正常水平。

实际上,以词根作为线索的测验与内隐记忆相关,以词段作为线索的测验则与外显记忆相连。很显然,在遗忘症患者身上的外显记忆遭到了破坏,但是内隐记忆却并未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