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蛟川闻知录
6926600000010

第10章 人物掌故

黄晟到望海镇应募军校不合格

黄晟是鄞县(今鄞州)人,后梁开平年间(907~910)任明州刺史(相当于宁波市长)。他刚直勇敢,年轻时曾参加望海镇军校招募,因为生得矮小不英俊,体检不合格,没被选中。后来才逐步由军功升迁。

朱熹到定海访问学者沈焕,并十分推崇他

民国《镇海县志·杂识》记载,曾任南宋丞相的鄞人史浩推荐朱熹知南康军。朱熹到明州(即宁波)拜谒史浩,在明州半月,曾到定海学者沈焕家拜访。沈焕留朱在家数日,相互切磋理学,谈得很投机,“蔬食菜羹,相得欢甚”。临别时,沈焕送朱熹出门,见一只鸡在墙内,沈焕好像很抱歉地说:“这是邻家的鸡。”朱熹笑着说:“你不说不是更高明嘛!”

此事传为文坛佳话。明代薛士学(字书岩)、周西(字方人)、许应祯(字孟祥)都有诗记其事。许应祯诗云:

伟人何事驻车尘,把臂曾标两凤麟。一月话言良不薄,千秋公案到今新。清泉定照须眉古,苍藓难寻杖履春。想像印山城下(一作“畔”)路(原注:书院侧有拳石名印山),衡门岁晏尚留宾。

理学衣冠南渡盛,鹅湖高弟溯先民。谁言滨海无多地,能使新安远问津。六籍渊源分简册,一灯风雨共床茵,追随自恨余生晚,山水悠悠松桂春。

沈焕(1138—1191),为当时著名学者,时人尊称南山先生,誉为“明州四先生”之一。原住小港沈家山下,后迁今衙前村,后裔繁衍,遂为衙前大族。(1994版《镇海县志》有传)朱熹相当推崇沈焕,曾有一篇称赞沈的文章赠他,对沈焕给予很高评价。文章说:

夫我友者叔晦(沈焕字),洵(的确是)天地徒(禀赋着天地正气的人才)也。生于蛟关之右,禀天之灵,受地之精,英姿敏达(敏捷而通达),气度端方。安贫高尚,仅知养性存心;践迹圣贤(跟随着圣贤的踪迹,意为实践圣贤之教化),默缵(默默地继承)渊源道脉(道统)。壮而谟猷(谋略)经济(经世济民),霖沛苍生。一言而风化攸关(所关),移风易俗;一举而民生利益,济困扶危。矩步登朝,骇动天子之命问;阐扬圣教,心悦大道之隆尊。奉上克恭,驭下克逊。治己备四勿(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箴,治人尊五美(这里指《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灾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五种美德)之教。婉容事母,正色事君。深幸我友之道已高矣,德已修矣。道德兼修,可谓完人。余尝登拜就正(登门拜访请教),夫能聆德音之盈耳,实获我心;夙叹仪型于两地,遐慕丰神。敬修牍赞(用书信来赞美),再图面盟(希望能再次当面请教)。以闻(特此告知您)!

治水判官黄恕跃马填决口

南宋淳祐年间有个浙东转运使判官黄恕,办事一向干练。当时定海庄北村土塘的北面武功村有条和尚塘,其中涂泥污荡,不知有多少深。南北两塘相距一百多丈,延袤好几里,横亘在阡陌之间。以前许多人都想用泥土石块将两塘连起来,以围垦造地拒海潮。可是每逢将要合龙时,水从底下涌上来,四向泛溢,总是白费工夫。有时夜里听到涛声如鼓,第二天必定大决口。海潮泛滥,田地被咸水浸袭,甚至一年有十余次。官民望涂束手叹气。淳祐八年(1248)夏天,知府兼沿海制置使章大淳委派黄恕办理治水事宜,并特地叮嘱他和尚塘与庄北村土塘相连的事。黄恕毫不犹豫应承下来。当天就单骑到地头视察,召集民工,风餐露宿,亲自背着工具督促民工搬运土石,从两头对拢筑塘。大家也都干劲十足,气氛热烈。每当塘口将合龙时,总被海潮冲决。多次返工,日夜紧赶,仍是不行。黄恕思虑再三,见塘旁有峻崖,鞭马到峻崖上对大家说:“我将用身体去堵这缺口,你们一定要努力把土石方从速填上,将塘修筑好!”说罢,策马纵身一跃,跳到缺口处。大家见状,号哭声震响原野,一面赶紧遵照黄恕所嘱,奋力投下土石方,三日三夜两塘终于封土合龙,海潮不再泛滥。这是宋淳祐八年(1248)四月初八的事。朝廷知道此事,进授黄恕为宣抚判官,当地民众特地为黄恕建庙纪念他。

廉政楷模

——薛氏兄弟两尚书

城区薛家弄(今镇海龙赛医院东楼地)在明代万历年间,出了进士出身的兄弟两尚书——薛三才和薛三省。

薛三才担任礼、户、兵科给事中时,已经多次上疏辩论政事,讲实话,言词剀切。有一位给事中李沂因向朝廷提意见被下狱监禁。三才上疏说不应该以言语稍微激烈而处分提意见的谏臣,还奏请朝廷召回因言论被处分的谏臣姜应麟等人。接着因为给事中张涛讲实话议论政事被处分,三才又上疏,以致遭到皇帝的不满,受到夺去俸禄一年的处分。后出任湖广右参政时因匡扶正直,斥除骄吏,得罪权贵,几乎得祸。万历三十七年(1609)担任右副都御史时视察官府,单骑上路,拒绝地方官吏迎送。在任内整饬军纪,并针对当时军事防御松弛、军队懈惰、军备不足等情况,向朝廷提出“七虑”。后来升任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边防军务,规定所属凡大官到任时,如在一百里内可以参谒一次,路远的可免参见。即使参见,只备一个手本(名片)就可以,不得再送其他礼品。逢年过节也不准向上级馈送礼物。升任兵部尚书后,不畏流言蜚语,锐意整顿部务。革除内侍虚冒禁军员额(即“吃空额”)陋习。到任20天,就将兵部8个月的积案处理完毕。为国事积劳成疾,抱病工作,参加将校军事考核。临终时遗嘱仍是边关大事,没一句谈及私事。

薛三省在担任礼部右侍郎及礼、户两部左侍郎前曾任东宫讲读官(给太子讲学),一个当权的太监想拉拢他请他吃饭,三省拒不赴宴。当时,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许多大臣都去奉迎拍马,三省却不屑阿附。有人劝他去走动拜谒魏忠贤门下,他回答说:“我自进京任事,从来不曾为了拉关系,套近乎,向哪个上司投过刺(送名片拜谒),难道现在要改变节操吗?”后来升任礼部尚书,因上疏痛论朝政不足之处,与阉党相悖逆,又逢有边臣通过魏忠贤要三省向皇帝谎奏捷报,遭三省拒绝。魏忠贤欲多次伺机加害。三省见朝中正直官员都遭魏氏排挤加害,而皇帝昏聩,不理政事,无奈称病退休。早晨送上乞休报告,权奸们巴不得去掉这软硬不吃的眼中钉,不到中午就批准三省退休。当天,三省冒着大雪离开京城。魏忠贤又使内监来拦路检查行李找岔子,希望从中发现三省的把柄。结果三省的行李内只有一件敝旧裘袍和少许中药。连负责搜查的内监也禁不住叹赞说:“这真是清官呀!”崇祯元年(1628),任命三省为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坚辞不受。再次召用时,三省已逝世一个月多了。

胡宗宪逢迎有术

胡宗宪是明代嘉靖年间浙江总督,在任八年,全力抗倭。定海(即后之镇海)百姓还建生祠歌颂他。但是他“颇事搜刮,结交权奸”(《辞海》胡宗宪条),而且拍足了嘉靖皇帝的马屁。当时定海县包括舟山在内,在舟山曾两次捉到过白鹿。胡宗宪认为邀宠的机会来了,一面叫幕僚徐渭(即徐文长)代拟《进白鹿表章》,说麋鹿须活一千五百年才变白色,这是皇帝圣德感化所致,是皇帝圣寿的象征,是极大的祥瑞;一面叫人穿着黄衣服饲养白鹿。当时黄色是帝王专用色,皇帝都穿黄袍。饲鹿员每天穿着黄衣喂鹿吃喝,白鹿驯熟了,每次喂食时就用舌舔着饲鹿人的衣服和手,表示亲热。当拍马屁的表章和白鹿送到京城时,白鹿见了皇帝穿着黄衣,就亲热地去舔他的衣袍。嘉靖帝高兴极了,认为真是“奉天承运”的圣德感化这寓示吉祥的白鹿。于是大大赏了胡宗宪一番。胡宗宪不仅送白鹿,还投嘉靖帝所好,上贡给皇帝房中术的书和补肾提高性欲的药物,使嘉靖帝对胡宗宪大为赏识。后来在胡被弹劾时曾多次包庇他。但最后胡宗宪仍因结交严嵩父子被指为奸党而下狱病死。

海瑞曾留定海共筹抗倭军饷

《海防类考》中记载,明代倭寇骚乱时定海用兵时间最长。那时海瑞任浙江淳安知县,押解军饷到定海(即后之镇海,辖镇海、定海两地)。海道副使谭纶非常看重他,说海瑞有文武之才,可以重用,于是向总督胡宗宪推荐。胡宗宪便将海瑞留在定海军中,命他同当时定海知县宋继祖一起,专门为抗倭部队筹措军饷。由于海瑞的才能出众,多被省、府各级官员所倚重。

明末王之仁视死如归

王之仁是由武举累官任定海总兵的。当时方安国逼南明小朝廷南行。王之仁说:“明军有数十万,突然渡海南去,剩下的孤军怎样迎击敌人?我只有一死罢了!”于是用船载着妻妾子媳幼女及孙子辈,驶出甬江口,将其全部沉溺于蛟门下。随后,他捧着南明朝廷封他的兴国公印绶,面北再拜后,将其投入海中。自己则到松江,戴着明代的官帽,穿着明代官服登岸,围观的人大为惊骇。他到降清大将洪承畴处,报名入见,自称:“前朝大帅现在来投见,希望明明白白地死在明处。”洪承畴以礼接见他,劝他剃发投降。王之仁宁死不从。最后在八月二十四日被杀于松江西市。